饲料工业标准汇编 (中册)(第五版) 中国标准出版社 9787506685085

饲料工业标准汇编 (中册)(第五版) 中国标准出版社 978750668508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饲料工业
  • 标准
  • 汇编
  • 中册
  • 第五版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9787506685085
  • 农业
  • 工业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85085
商品编码:2923179916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饲料工业标准汇编 (中册)(第五版)

定价:200.00元

作者: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66850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饲料添加剂标准

GB/T 7292~1999饲料添加剂维生素A乙酸酯微粒

GB/T 7293--2006饲料添加剂维生素E粉

GB/T 7294--2009饲料添加剂亚氢钠甲萘醌(维生素K。)

GB/T 7295--2008饲料添加剂维生素8,(盐酸硫胺)

GB/T 7296--2008饲料添加剂维生素8,(硝酸硫胺)

OB/T 7297--2006饲料添加剂维生素8。(核黄素)

GB/T 7298--2006饲料添加剂维生素8。

GB/T 7299--2006饲料添加剂D一泛酸钙

GB/T 7300--2006饲料添加剂烟酸

GB/T 7301~2002饲料添加剂烟酰胺

OB/T 7302--2008饲料添加剂叶酸

GB/T 7303--2006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L一抗坏血酸)

GB/T 9454--2008饲料添加剂维生素E

OB/T 9455 2009饲料添加剂维生素AD。微粒

GB/T 9840--2006饲料添加剂维生素D。微粒

GB/T 9841--2006饲料添加剂维生素8,。(氰钴胺)粉剂

GB/T l7810--2009饲料级DL一蛋氨酸

GB/T l8632--2010饲料添加剂80%核黄素(维生素B。)微粒

GB/T l8970--2003饲料添加剂10%l3,p一胡萝卜4,4-二酮(10%斑蝥黄)

GB/T l9370--2003饲料添加剂1%口一胡萝b素

OB/T l9371.1—2003饲料添加剂液态蛋氨酸羟基类似物

OB/T l9422--2003饲料添加剂L-抗坏血酸一2一磷酸酯

OB/T l 9424--2003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通则

GB/T 20802--2006饲料添加剂蛋氨酸铜

GB/T 21034--2007饲料添加剂羟基蛋氨酸钙

GB/T 21515~2008饲料添加剂天然甜菜碱

GB/T 21516--2008 饲料添加剂 10%p阿朴一8L胡萝卜素酸乙酯(粉剂)

GB/T 21517~2008饲料添加剂叶黄素

GB/T 21543--2008饲料添加剂调味剂通用要求

GB/T 21694--2008饲料添加剂蛋氨酸锌

OB/T 21695--2008饲料级沸石粉

GB/T 21 696~2008饲料添加剂碱式氯化铜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饲料工业标准汇编 (中册)(第五版) 中国标准出版社 9787506685085 引言 《饲料工业标准汇编(中册)(第五版)》是中国标准出版社权威出版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它汇集了我国饲料行业在第五版标准发布前的最新、最全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本书旨在为饲料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各环节提供权威、准确、可靠的依据,是饲料行业从业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本中册内容聚焦于特定领域的标准,涵盖了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饲料卫生及质量控制等关键方面,为推动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第一部分:饲料原料标准 饲料原料是饲料生产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饲料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成本。本中册的“饲料原料标准”部分,详细收录了各类常用饲料原料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谷物类原料: 涵盖了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稻谷等主要谷物饲料原料的标准。这些标准明确规定了原料的感官性状(如色泽、气味、质地)、理化指标(如水分、容重、杂质含量、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灰分等)、有害物质限量(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等)以及检验方法。例如,关于玉米的标准,不仅会规定其应有的金黄色泽和正常气味,还会对水分含量设定严格上限,以防止霉变;同时,对黄曲霉毒素等潜在的真菌毒素设立了明确的限量值,确保原料的安全性。此外,标准还会详细说明各类杂质(如石子、泥土、其他谷物、非食用物质)的允许含量,以及通过哪些方法进行测定。 饼粕类原料: 包括豆粕、菜粕、棉粕、花生粕、葵花籽粕等大豆及其他油料压榨后的副产物。这些标准侧重于其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脂肪含量、粗纤维、灰分等营养物质的测定,以及对棉粕中棉酚、花生粕中赭曲霉毒素等特有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例如,针对豆粕的标准,会详细列出其粗蛋白质的最低保证值,并对赖氨酸、蛋氨酸等关键限制性氨基酸的含量进行规定,以指导用户合理配比。对于菜籽粕,会关注其芥子油苷含量,以及相关的加工工艺和检测方法。 麸皮类原料: 小麦麸、米糠等谷物加工的副产品。标准会关注其蛋白质、纤维、灰分含量,以及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米糠的标准还会特别关注其脂肪含量和脂肪氧化酶的活性,因为高脂肪含量和酶活性会影响其储存稳定性。 糟渣类原料: 啤酒糟、酒精糟、酵母糟等发酵副产物。这些原料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但其水分含量较高,储存易变质。标准会重点规范其水分、蛋白质、灰分,并对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指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设定限量,以确保其卫生质量。 饲用昆虫类原料: 随着新兴饲料原料的兴起,如黑水虻、黄粉虫等昆虫干粉,其标准也逐渐纳入。这些标准将关注其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组成,以及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 其他特种原料: 还可能包括藻类(如螺旋藻粉、小球藻粉)、微藻、微生物发酵产品(如酵母细胞壁、益生菌制剂)等。针对这些原料,标准会更侧重于其特定的功能性成分(如多糖、维生素、酶活性)的测定,以及安全性指标。 第二部分:饲料添加剂标准 饲料添加剂在提高饲料营养价值、促进动物生长、改善饲料品质、预防动物疾病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中册的“饲料添加剂标准”部分,系统收录了各类饲料添加剂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营养性添加剂: 氨基酸类: 包括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单一氨基酸及其盐类。标准会明确其含量、纯度、水分、重金属等指标,并规范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例如,L-赖氨酸盐酸盐的标准会规定其赖氨酸含量的最低百分比,以及对砷、铅等重金属的限量。 维生素类: 涵盖了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C)的各种形式(如微囊化、稳定性等)。标准会规定其活性单位的最低含量、稳定性、水分、重金属等指标。例如,维生素E的标准会以国际单位(IU/g)来表示其含量,并关注其抗氧化性能和在饲料中的稳定性。 矿物质类: 包括各种常量元素(钙、磷、钠、钾、镁)和微量元素(铁、锌、铜、锰、碘、硒、钴)的化合物,如硫酸亚铁、氧化锌、硫酸铜等。标准会规定其有效成分含量、水分、重金属(特别是砷、铅、镉)、不溶性物质等指标。例如,硫酸亚铁的标准会明确其铁含量的范围,以及对其中砷、铅、镉等有毒重金属的严格限量。 非营养性添加剂: 酶制剂类: 如植酸酶、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用于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标准会关注其活性单位的测定方法(根据不同酶种,采用不同单位)、稳定性、水分、微生物指标等。例如,植酸酶的标准会详细说明如何测定其分解植酸的能力,以及在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的活性。 益生菌类: 以活的微生物为载体,能够改善宿主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添加剂。标准会关注其特定菌种的识别、活菌数、菌种的纯度、抗生素抗性、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存活率。 抗氧化剂类: 如乙氧基喹、BHT、BHA等,用于防止饲料脂肪氧化变质。标准会规定其有效成分含量、纯度、重金属等指标,以及使用上限。 防霉剂类: 如丙酸、甲酸及其盐类,用于抑制霉菌生长。标准会规定其有效成分含量、水分、腐蚀性等指标。 色素类: 如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虫黄素等,用于改善畜禽产品(如蛋黄、禽皮)的色泽。标准会关注其色价、有效成分含量、纯度、以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矫味剂、诱食剂类: 如甜味剂、香味剂等,用于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标准会关注其主要成分、纯度、以及安全性评估。 其他功能性添加剂: 如抗球虫药、驱虫药(若符合添加剂分类)、酸度调节剂等。 第三部分:饲料卫生与质量控制标准 确保饲料的卫生安全是饲料工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畜禽健康和人类健康。本中册的“饲料卫生与质量控制标准”部分,是保障饲料质量的基石。 饲料卫生指标: 微生物指标: 涵盖了饲料中总菌落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限量。标准会详细规定不同类型饲料(如预混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单一饲料)的微生物限量值,以及相应的采样和检验方法。 有害物质限量: 重金属: 如铅(Pb)、镉(Cd)、汞(Hg)、砷(As)等,来源于生产过程、环境污染或原料本身。标准会针对不同饲料类型和不同重金属设定严格的限量值。 真菌毒素: 如黄曲霉毒素(AFB1, AFB2, AFG1, AFG2)、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A(OTA)等,由霉菌产生,对畜禽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标准会规定这些毒素在饲料中的最高允许限量。 农药残留: 来源于饲料原料的种植过程。标准会列出常见的农药种类及其在饲料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 其他有害物质: 如二噁英、多氯联苯(PCBs)等,这些高毒性有机污染物也可能存在于饲料中,标准会设定相应的限量。 非食用物质: 如动物源性成分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禁用,以及其他可能导致交叉污染或安全风险的物质。 饲料检验方法: 本书详细收录了上述各项指标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严谨的科学验证,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例如,对于重金属的检测,可能会详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的仪器条件、样品前处理步骤、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样品测定流程。对于真菌毒素的检测,可能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等。 感官检验方法: 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嗅闻、触摸等方式,对饲料的外观、色泽、气味、质地进行初步判断。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如水分测定(烘干法、卡尔·费休法)、灰分测定、粗蛋白质测定(凯氏定氮法)、粗脂肪测定(索氏提取法)、粗纤维测定等。 微生物检验方法: 如稀释涂布法、倾注法、最可能数法(MPN)等。 饲料质量管理与追溯: 虽然本书主要收录标准,但其内容 implicitly 支撑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如HACCP、ISO22000等,通过遵循各项标准,能够有效控制饲料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部分标准可能涉及标签标识的要求,如营养成分的标示、成分的真实性、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这些是消费者了解和选择饲料的重要依据。 第四部分:其他相关标准与规范 除了上述核心内容,本中册还可能包含与饲料工业相关的其他重要标准和规范,以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饲料加工设备与工艺相关标准: 虽然不是本书的重点,但可能涉及一些与饲料安全和质量相关的设备选型、清洁消毒等要求。 饲料包装与储存标准: 确保饲料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避免霉变、污染等问题。 饲料抽样方法标准: 规范了饲料样品的采集方法,以确保抽样具有代表性,从而使检验结果能真实反映饲料的整体质量。 国际标准对标参考(若有): 可能会收录部分与国际饲料标准接轨的内容,为我国饲料行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参考。 结语 《饲料工业标准汇编(中册)(第五版)》是一部集权威性、实用性、系统性于一体的饲料行业标准宝典。本书中的每一项标准,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严格审查和批准后形成的,代表了我国饲料行业在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要求和管理水平。本书的出版,不仅为饲料企业提供了规范生产、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也为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权威的参考。希望本书能够被饲料行业内所有从业者充分利用,为我国饲料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提升饲料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资深的饲料技术顾问,我经常需要为不同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而《饲料工业标准汇编》(中册)(第五版)是我手中最得力的“武器”之一。 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的生产指导,更重要的是,它引领着行业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书中关于“饲料检验方法”的更新,以及对一些新兴添加剂的规范,都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参考这些标准,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和管理策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标”。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提供的那些具体的标准条文,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饲料产品研发的工程师,我深知,任何一项成功的饲料产品,都离不开对基础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实践细节的精益求精。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些要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饲料安全”和“饲料卫生”的章节。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规定,更是对动物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怀。它详细列举了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致病菌等)的限量标准,以及相应的检测和控制措施。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在生产饲料,更是在为整个食品链条的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这本书,让我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将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

评分

作为一名饲料生产企业的管理者,我深知标准化生产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这本《饲料工业标准汇编》第五版,可以说是给了我们一套完整的“操作手册”。在生产环节,书中关于饲料加工工艺的各项标准,从原料预处理、混合、制粒、冷却,到包装储存,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要点。这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做到什么程度”的指导。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饲料加工质量”的判定标准,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标,比如颗粒饲料的完整度、细粉含量、水分含量、以及各项营养成分在制粒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产中,很容易被忽视,但却直接影响到饲料品质和动物采食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照这些标准,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本书,为我们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最权威、最可靠的依据,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评分

在饲料行业,科学的检验检测是保障产品质量的生命线,而这本《饲料工业标准汇编》第五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最权威、最全面的“检验攻略”。书中关于“饲料检测方法”的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检测项目,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每一种检测方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结果判定标准,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这是一种非常隐蔽但危害极大的质量问题,一旦疏忽,可能给养殖场带来灭顶之灾。书中对此类毒素的检测,提供了多种方法,并详细说明了各种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和适用范围。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手段,并且能够更准确地解读检测结果,从而及时有效地规避风险。这本书,让我对“眼见不一定为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检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厚重的《饲料工业标准汇编》,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担心它过于学术化,离实际应用有些遥远。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专业,但却紧密联系着实际生产的需求,充满了“接地气”的智慧。举个例子,书中关于“饲料贮藏与运输”的标准,就非常实用。它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饲料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保质期,以及如何避免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霉变、氧化等质量问题。 我曾经因为对饲料储存细节的忽视,导致一批原料出现轻微霉变,虽然量不大,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让我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就如同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了解到,科学的贮藏和运输,不仅仅是为了保证饲料的“新鲜度”,更是为了维护其营养价值,避免产生对动物健康有害的物质。它详细阐述了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因素对饲料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潮、防鼠、防虫等措施。这些看似基础的知识,却是在实际生产中,保障饲料质量、降低损耗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系统、严谨、科学的视角去看待饲料这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在从事饲料加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潜藏在深处的。 这本《饲料工业标准汇编》第五版,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能够帮助我们一步步地剥开问题的外衣,找到问题的根源。书中关于“饲料生产过程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的部分,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详细剖析了各种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并给出了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方法。这使得我们在面对生产中的难题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诊断和解决。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饲料行业从业者案头的必备宝典!作为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我当初选择踏足这个领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它所蕴含的科技进步潜力。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这个行业背后有着极其严谨和细致的标准体系。一开始,我对于“标准”这个词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认知,觉得就是一些通用的规定。但拿到这本《饲料工业标准汇编(中册)(第五版)》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专业”和“深度”。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覆盖之全面,让我惊叹不已。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只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说,在涉及到饲料的营养成分分析时,书中不仅列出了各种关键营养素的检测方法,还对检测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甚至连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微量元素的部分,以前总觉得这些东西只是“有总比没有好”,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不同微量元素在不同畜禽生长阶段的作用差异,以及超标或不足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它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以及饲料加工工艺的优化,来确保这些微量元素在饲料中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实操性的指导,对于指导我们日常生产实践,规避潜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科学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严谨的学术气息。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从事饲料配方研发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坚信,好的配方是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和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而这些恰恰是标准所赋予的。书中关于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标准,就给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不仅仅是常见的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甚至是一些相对小众的补充原料,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品质指标和检测要求。这使得我在选择供应商、评估原料质量时,有了一个更加客观、量化的依据。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饲料添加剂”那一章节的阐述。这个领域往往是技术革新最活跃,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但本书用极其客观、科学的态度,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使用剂量、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安全和残留限量标准。它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或者否定某种添加剂,而是基于大量的科研数据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审慎的指导。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确保动物健康和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添加剂,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从而提升养殖效益。这本书,无疑是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把握方向的“定海神针”。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饲料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每一次翻阅《饲料工业标准汇编》,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它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第五版的内容,相比之前的版本,又有了许多新的亮点。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饲料添加剂”新标准的更新。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的添加剂不断涌现,它们在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及时地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规范纳入其中,为我们提供了最前沿的技术指导。它不仅列出了这些新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详尽的安全性评估和残留限量标准,确保了我们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审慎和负责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用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传授着关于饲料的“真经”。对于我们这些在养殖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它提供了最直接、最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不同动物种类饲料营养标准”的部分。我们养殖场涉及多种畜禽,每一种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都是千差万别的。 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一些经验性的判断,或者查阅一些零散的资料。但这本书,将不同动物种类(例如,猪、鸡、鸭、牛、羊等),在不同生长周期(如雏鸡、育成鸡、产蛋鸡;仔猪、生长猪、育肥猪等),对蛋白质、能量、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都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量化。这使得我们在制定饲料配方时,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养殖成本,并最终提升经济效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