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親曆畫壇八十年 :石榖風口述曆史 |
| 定價 | 32.00 |
| ISBN | 9787539961163 |
| 齣版社 | 江蘇文藝齣版社 |
| 作者 | 石榖風 |
| 編號 | 1200839425 |
| 齣版日期 | 2014-01-01 |
| 印刷日期 | 2014-01-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195.00韆字 |
| 頁數 | 254 |
| 序言:你的故事 我們的曆史洪再新 D1一輯少年時代:動蕩中苦學 一、我的傢世002 二、王夢白的啓濛005 三、參加“一二·九”運動009 四、D1一次演話劇010 五、“傳傢寶”014 六、睏頓中“苦學”018 七、三十年代的北平畫壇021 D1二輯虹門問學:師承黃賓虹 一、給黃賓虹做書童028 二、改名石榖風032 三、杜門謝客034 四、拒見荒木039 五、一點之師042 六、氣韻鑒畫047 七、五筆七墨051 八、勤是治學的不二法門058 九、三次遭劫062 十、情同慈父065 十一、手書'大盂鼎'相贈067 D1三輯曆下煉“眼”:亂世中收藏 一、銀行麵試072 二、濟南名士多074 三、“D1一樓”的座上賓077 四、遇上“鴻門宴”079 五、搶救敦煌寫經082 六、陶磚古文瓦當之研究085 七、收購封泥088 八、“百黃齋”者張海清091 九、華東文物捐贈D1一人096 十、亂世中的情誼099 D1四輯轉益多師:良師益友情 一、劉奎齡教我中西相融102 二、嚮於非闇學鑒定古墨104 三、為溥心畬收集秦磚漢瓦106 四、劉飲湖教我臨畫109 五、替張大韆租房113 六、幫顔伯龍辦畫展118 七、王肇民教我素描120 八、琉璃廠得識鄭振鐸122 九、我給李苦禪“扣帽子”124 十、金禹民為我刻印127 十一、路大荒“怒斥”老友129 十二、王獻唐辦假字畫展131 十三、風趣詼諧的壽石工134 十四、筆力超群的高希舜136 十五、性好岑寂的邱石冥138 D1五輯同學舊友:筆墨會丹青 一、張珩吃衝142 二、與林散之同過事145 三、送古紙給白蕉148 四、與尹潤生結古墨緣151 五、唐雲舟中贈畫153 六、米榖為我速寫155 七、多纔多藝鬍繼高158 八、同為黃門的程嘯天160 九、醫藝皆精的王樂匋162 十、同桌陸鴻年165 十一、和俞緻貞同臨'群鹿圖'167 十二、猶記舊事的田世光170 十三、啓功言行喜幽默172 D1六輯結緣徽州:譽滿古風堂 一、來到安徽180 二、搶救徽州文書186 三、徵集徽州容像188 四、收購名人書畫192 五、徵集徽派版畫、年畫196 六、兩訪采白亭200 七、漸江與新安畫派204 八、墨模徵集210 九、徽派盆景213 十、潛口山上的“三百碗”215 十一、徽州剪紙216 D1七輯文博情長:墨中有乾坤 一、籌建古生物陳列室220 二、古墨裏有乾坤223 三、“四味書屋”的捐贈226 四、上海年畫的收集230 五、名動東瀛233 六、莫名成瞭“黑畫傢”236 七、古紙收藏239 八、和縣探梅241 九、硃光藏畫242 十、水閘官墓葬棺木考證243 十一、畫要閤乎情理244 十二、從事文博六十周年紀念246 十三、我的子女248 後記鮑義來251 |
| 本書整理者鮑義來 生於1949年 安徽歙縣人。先在歙縣縣委宣傳部任通訊乾事 後調入安徽日報社 任過助理編輯、編輯、主任編輯、不錯編輯。是'徽州文化全書'中'徽州工藝'一書的作者;曾與汪世清、汪孝文閤編瞭'汪采白詩畫錄' 又編纂瞭'汪世清談徽州文化'、'汪世清書簡'、'汪世清學術年譜'、'許承堯雜著'等 還參與瞭'徽商研究'、'安徽文化史'和'安徽文化通覽'的寫作。 |
| 普通成人 |
| 本書是百歲老人石榖風的迴憶錄 講述石榖風從少年進北平藝術科職學校就讀 跟隨黃虹賓、張大韆等國畫大師學畫 後來成為中國有名的國畫傢、文物鑒定專傢。石榖風是專享一位仍健在的以博古通今的學識影響全國的大學者、大畫傢 更是一位助人為樂生活儉樸的大真人。本書通過石老的娓娓講述 迴憶瞭近一個世紀的往事 其中一些名人軼事更是搶先發售展現在讀者麵前。 |
| 一、我的傢世 1919年3月10日 歲次己未 我齣生於北京 取名石振華 乳名牛兒 我的弟弟取名石新華。這都是一般的名字 沒有什麼特色。“石榖風”一名則是後來聽取瞭黃賓虹先生建議取的。 我傢祖籍原在湖北黃梅縣。祖父石山峰 字卓然 號勤堂 一生勤奮好學 早年遷居北京 以教私塾傢館為生 擅書法 喜收藏字畫 室內懸“勤堂”二字匾。我父石呈象 字練之 幼承傢訓 通經史 也擅書法 供職於北京大學四十餘年 任過校長蔡元培的秘書與有過短暫的共事經曆。石傢到我齣生時 已是三世居住北京瞭。 我母張仙之 生於書香之傢 通曉詩書 是我的啓濛老師。她曾告誡我要“人窮誌不窮” 這一直是我的生活信條。我的母親聲音洪亮 中氣足。據說一個夏天晚上睡覺 因門窗未關 夜裏來瞭一個賊 翻箱倒櫃找東西 把我母親驚醒瞭 她坐起來喊:“有賊呀 有賊呀 快起來捉賊呀!”幾聲一喊 將大宅院人驚醒瞭 都應聲說:“逮賊呀 逮賊呀!”賊慌瞭手腳 棄物逃命。事後院裏人都說我母親真瞭不起。她活到八十二歲 去世於閤肥。母親的好嗓子遺傳給瞭我 我愛唱京戲 都是因為有一副好嗓子。 我父親在北京大學任職時 一個月隻掙四十塊錢 一傢六口人 經濟很緊 還得靠他鬻字貼補傢用。我十幾歲時 母親講:“孩子 你父親讀一輩子書 整天賣字 寫得頭昏眼脹 你要練真功夫。我傢沒錢送你上大學 就連上中學都睏難。”我說:“怎麼練?”她說:“你愛什麼?”我說:“愛畫畫。”“好!你去找畫店 看人傢畫畫 迴來好好練。” 北京前門很熱鬧 樓上畫店有人畫畫 我天天去那裏看。腰裏揣著兩塊芝麻醬燒餅 站在窗子外麵 直盯室內。畫店老闆對夥計說:“你們把窗子關好 我看這傢夥像小偷 看他穿一雙破鞋子 腳跟都露在外麵 人又黃又瘦。”隨即齣來吆喝我:“走!走!走!你站這乾什麼?”我哭笑不得 走瞭。 過瞭幾天 我還是不知不覺地又來到這裏看畫 店裏走齣一個人 惡狠狠地說:“你是乾什麼的?”我沒理睬他 仍瞪著眼睛望著裏麵。“嘩!”隻見一盆髒水不知從哪裏潑齣 澆到我身上。我說:“我是看畫畫的。”“你鬍說八道。看畫的 好 明天你把你的畫拿來給我們看看。”我答應道:“好。” 次日 我去瞭那畫店 把我畫的畫從袖筒裏抽齣來 在他們麵前展開 畫的是'三國演義'年畫。“啊!”大傢都嚇瞭一跳:“這小傢夥跟我們畫的一模一樣!”老闆把徒弟都喊來一起看 說:“他在外麵風吹雨打看畫畫 你們不愁柴米油鹽 把你們的畫與人傢比比。”徒弟們都跑齣來 把我圍起來說:“我們喜歡你。” 偷看人傢畫畫 並在心中默寫 這叫“剽學”。我的“剽學” 終於遇到瞭知音。我十多歲時 曾跟隨父親迴過一次湖北老傢。祖母見到我的到來 很好高興。說:“牛兒 你這次迴來 不要再去北平瞭。過幾天給你相門親事 再幫你蓋幢房子 院子裏種些橘子樹。結婚後 好好在傢過日子 外麵兵荒馬亂的 不安寜。”我不以為然 但又不敢反對 怎麼辦?對 那年我考上瞭北平藝術職業專科學校 正準備就讀。於是說:“奶奶 我考上美術學校瞭 畢業後纔結婚。”傢裏親戚都支持我 說他還是個小孩 讓他讀書吧。事後我想 當時若順從祖母 那我就在湖北農村蹲一輩子瞭 誰還曉得有個石榖風。被埋沒在農村裏的人多著哩 種種原因都有。 迴到北京後 我便進瞭北平藝術職業專科學校 在此特彆需要提到一個老師 這就是畫花鳥走獸的顔伯龍 他是王夢白的學生 很有畫名 社會上想要拜他為師 要給他磕頭 一年三節還要送大禮。我是學生 我也沒有錢送他。但是 顔伯龍畫什麼 我就能畫什麼 不走樣。他說:“這小石好厲害呀!”他作畫時 好多人都喜歡擠在前麵看 我卻後退三步 站在後麵看 但畫齣來的東西卻不走樣。他認為我簡直有“偷”的本領 於是注意上瞭我 之後我對老師說:“我喜歡您的畫 崇拜您 我站在後麵看您畫 不影響您的教學 請您諒解。”自此 顔老師對我更好瞭。我也心存感激 在他開畫展時 我去給他掛畫 打掃衛生 乾一些粗重活 老師很高興。P2-4 |
《親曆畫壇八十年:石榖風口述曆史》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八十年,一個藝術傢在一整個畫壇的變遷中扮演的角色,這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敘事。石榖風,這個名字在我的腦海中或許還帶著一些模糊的輪廓,但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夠真正地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瞭解他的藝術軌跡,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我特彆好奇,在那個不同的曆史時期,藝術創作的麵貌是怎樣的?藝術傢們是如何尋找靈感,如何進行創作,又是如何與社會進行互動的?這本書作為口述曆史,我相信會充滿真摯的情感和鮮活的細節,能夠幫助我們更生動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藝術生態。我期待在書中看到他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對人生經曆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於後輩藝術傢的啓發和指引,讓我能夠從中汲取到寶貴的精神養分。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親曆畫壇八十年:石榖風口述曆史》,光是聽著就覺得信息量巨大,仿佛可以直接觸碰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石榖風,一個名字,一個時代,一段藝術人生。我一直對那些經曆瞭曆史風雲的老藝術傢們的故事很感興趣,他們的經曆不僅僅是個人奮鬥史,更是那個時代社會變遷和藝術發展的生動縮影。想象一下,從民國時期的繪畫氛圍,到建國後的藝術教育和創作,再到改革開放後藝術市場的興起,這期間有多少故事,多少人物,多少藝術思潮的碰撞?石榖風先生的口述,就像是一份珍貴的口述史料,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第一手的觀察窗口,讓我們能夠更直觀、更深入地瞭解中國畫壇的發展軌跡。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具體藝術事件的細節描述,比如某個重要展覽的幕後故事,或者與其他知名藝術傢之間的交往細節,這些能夠讓曆史變得更加鮮活立體。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種流光溢彩的名傢畫作復製品,而是采用瞭比較沉穩的底色,加上一幅寫意風格的簡筆畫,給人一種樸實而深邃的感覺。書名《親曆畫壇八十年》更是點明瞭主題,石榖風這個名字之前聽過一些,但具體瞭解不多,一直對老一輩藝術傢的生活狀態和創作心路曆程充滿好奇。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時光的窗戶,讓我有機會窺探那個風雲變幻的藝術界,以及在這個大潮中,一位藝術傢如何堅守、如何成長、如何應對時代的變遷。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很多關於那個年代繪畫技法的探討,以及藝術傢之間的人際交往,那種純粹的藝術交流和思想碰撞,在如今這個商業化氣息日益濃厚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藝術傢的傳記,更是一部時代變遷下的藝術史側影,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藝術價值,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標題,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位老者的形象,他目光深邃,手裏撚著畫筆,仿佛穿越瞭漫長的歲月,將過往的點滴娓娓道來。石榖風這個名字,在藝術史的長河中,究竟占據著怎樣的位置?他又是如何在這個充滿競爭與變革的畫壇中,一步步走到今天,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我非常好奇他口述的“八十年”,這八十年裏,中國的美術事業經曆瞭怎樣的跌宕起伏?從解放前的艱辛歲月,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廢待興,再到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以及當下的多元化發展,每一個時代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藝術傢們是如何生存、如何創作、如何錶達自己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有真摯的情感流露,有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思考,有對人生際遇的豁達解讀,讓我感受到一位藝術傢的靈魂深度和人格魅力。
評分拿起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書名所吸引:《親曆畫壇八十年》。這是一個多麼厚重的標題,八十年,足以讓一個人經曆人生的起起伏伏,足以讓一個行業經曆天翻地覆的變化。石榖風,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曆史的沉澱感。我很好奇,這位藝術傢將如何迴顧他長達八十年的藝術生涯?在這八十年裏,他經曆瞭怎樣的時代變遷,又是在怎樣的藝術環境下進行創作?他的口述曆史,是否會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往事,或者對某個曆史時期的藝術發展提供新的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紀錄片一樣,將那些塵封的時光一一展現,讓我們看到那個年代藝術傢們的奮鬥、堅持、創新與傳承。不僅僅是技法的探討,更是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在時代洪流中保持藝術初心的方式,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瞭解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