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亲历画坛八十年 :石谷风口述历史 |
| 定价 | 32.00 |
| ISBN | 9787539961163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作者 | 石谷风 |
| 编号 | 1200839425 |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印刷日期 | 2014-0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195.00千字 |
| 页数 | 254 |
| 序言:你的故事 我们的历史洪再新 D1一辑少年时代:动荡中苦学 一、我的家世002 二、王梦白的启蒙005 三、参加“一二·九”运动009 四、D1一次演话剧010 五、“传家宝”014 六、困顿中“苦学”018 七、三十年代的北平画坛021 D1二辑虹门问学:师承黄宾虹 一、给黄宾虹做书童028 二、改名石谷风032 三、杜门谢客034 四、拒见荒木039 五、一点之师042 六、气韵鉴画047 七、五笔七墨051 八、勤是治学的不二法门058 九、三次遭劫062 十、情同慈父065 十一、手书'大盂鼎'相赠067 D1三辑历下炼“眼”:乱世中收藏 一、银行面试072 二、济南名士多074 三、“D1一楼”的座上宾077 四、遇上“鸿门宴”079 五、抢救敦煌写经082 六、陶砖古文瓦当之研究085 七、收购封泥088 八、“百黄斋”者张海清091 九、华东文物捐赠D1一人096 十、乱世中的情谊099 D1四辑转益多师:良师益友情 一、刘奎龄教我中西相融102 二、向于非闇学鉴定古墨104 三、为溥心畬收集秦砖汉瓦106 四、刘饮湖教我临画109 五、替张大千租房113 六、帮颜伯龙办画展118 七、王肇民教我素描120 八、琉璃厂得识郑振铎122 九、我给李苦禅“扣帽子”124 十、金禹民为我刻印127 十一、路大荒“怒斥”老友129 十二、王献唐办假字画展131 十三、风趣诙谐的寿石工134 十四、笔力超群的高希舜136 十五、性好岑寂的邱石冥138 D1五辑同学旧友:笔墨会丹青 一、张珩吃冲142 二、与林散之同过事145 三、送古纸给白蕉148 四、与尹润生结古墨缘151 五、唐云舟中赠画153 六、米谷为我速写155 七、多才多艺胡继高158 八、同为黄门的程啸天160 九、医艺皆精的王乐匋162 十、同桌陆鸿年165 十一、和俞致贞同临'群鹿图'167 十二、犹记旧事的田世光170 十三、启功言行喜幽默172 D1六辑结缘徽州:誉满古风堂 一、来到安徽180 二、抢救徽州文书186 三、征集徽州容像188 四、收购名人书画192 五、征集徽派版画、年画196 六、两访采白亭200 七、渐江与新安画派204 八、墨模征集210 九、徽派盆景213 十、潜口山上的“三百碗”215 十一、徽州剪纸216 D1七辑文博情长:墨中有乾坤 一、筹建古生物陈列室220 二、古墨里有乾坤223 三、“四味书屋”的捐赠226 四、上海年画的收集230 五、名动东瀛233 六、莫名成了“黑画家”236 七、古纸收藏239 八、和县探梅241 九、朱光藏画242 十、水闸官墓葬棺木考证243 十一、画要合乎情理244 十二、从事文博六十周年纪念246 十三、我的子女248 后记鲍义来251 |
| 本书整理者鲍义来 生于1949年 安徽歙县人。先在歙县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 后调入安徽日报社 任过助理编辑、编辑、主任编辑、不错编辑。是'徽州文化全书'中'徽州工艺'一书的作者;曾与汪世清、汪孝文合编了'汪采白诗画录' 又编纂了'汪世清谈徽州文化'、'汪世清书简'、'汪世清学术年谱'、'许承尧杂著'等 还参与了'徽商研究'、'安徽文化史'和'安徽文化通览'的写作。 |
| 普通成人 |
| 本书是百岁老人石谷风的回忆录 讲述石谷风从少年进北平艺术科职学校就读 跟随黄虹宾、张大千等国画大师学画 后来成为中国有名的国画家、文物鉴定专家。石谷风是专享一位仍健在的以博古通今的学识影响全国的大学者、大画家 更是一位助人为乐生活俭朴的大真人。本书通过石老的娓娓讲述 回忆了近一个世纪的往事 其中一些名人轶事更是抢先发售展现在读者面前。 |
| 一、我的家世 1919年3月10日 岁次己未 我出生于北京 取名石振华 乳名牛儿 我的弟弟取名石新华。这都是一般的名字 没有什么特色。“石谷风”一名则是后来听取了黄宾虹先生建议取的。 我家祖籍原在湖北黄梅县。祖父石山峰 字卓然 号勤堂 一生勤奋好学 早年迁居北京 以教私塾家馆为生 擅书法 喜收藏字画 室内悬“勤堂”二字匾。我父石呈象 字练之 幼承家训 通经史 也擅书法 供职于北京大学四十余年 任过校长蔡元培的秘书与有过短暂的共事经历。石家到我出生时 已是三世居住北京了。 我母张仙之 生于书香之家 通晓诗书 是我的启蒙老师。她曾告诫我要“人穷志不穷” 这一直是我的生活信条。我的母亲声音洪亮 中气足。据说一个夏天晚上睡觉 因门窗未关 夜里来了一个贼 翻箱倒柜找东西 把我母亲惊醒了 她坐起来喊:“有贼呀 有贼呀 快起来捉贼呀!”几声一喊 将大宅院人惊醒了 都应声说:“逮贼呀 逮贼呀!”贼慌了手脚 弃物逃命。事后院里人都说我母亲真了不起。她活到八十二岁 去世于合肥。母亲的好嗓子遗传给了我 我爱唱京戏 都是因为有一副好嗓子。 我父亲在北京大学任职时 一个月只挣四十块钱 一家六口人 经济很紧 还得靠他鬻字贴补家用。我十几岁时 母亲讲:“孩子 你父亲读一辈子书 整天卖字 写得头昏眼胀 你要练真功夫。我家没钱送你上大学 就连上中学都困难。”我说:“怎么练?”她说:“你爱什么?”我说:“爱画画。”“好!你去找画店 看人家画画 回来好好练。” 北京前门很热闹 楼上画店有人画画 我天天去那里看。腰里揣着两块芝麻酱烧饼 站在窗子外面 直盯室内。画店老板对伙计说:“你们把窗子关好 我看这家伙像小偷 看他穿一双破鞋子 脚跟都露在外面 人又黄又瘦。”随即出来吆喝我:“走!走!走!你站这干什么?”我哭笑不得 走了。 过了几天 我还是不知不觉地又来到这里看画 店里走出一个人 恶狠狠地说:“你是干什么的?”我没理睬他 仍瞪着眼睛望着里面。“哗!”只见一盆脏水不知从哪里泼出 浇到我身上。我说:“我是看画画的。”“你胡说八道。看画的 好 明天你把你的画拿来给我们看看。”我答应道:“好。” 次日 我去了那画店 把我画的画从袖筒里抽出来 在他们面前展开 画的是'三国演义'年画。“啊!”大家都吓了一跳:“这小家伙跟我们画的一模一样!”老板把徒弟都喊来一起看 说:“他在外面风吹雨打看画画 你们不愁柴米油盐 把你们的画与人家比比。”徒弟们都跑出来 把我围起来说:“我们喜欢你。” 偷看人家画画 并在心中默写 这叫“剽学”。我的“剽学” 终于遇到了知音。我十多岁时 曾跟随父亲回过一次湖北老家。祖母见到我的到来 很好高兴。说:“牛儿 你这次回来 不要再去北平了。过几天给你相门亲事 再帮你盖幢房子 院子里种些橘子树。结婚后 好好在家过日子 外面兵荒马乱的 不安宁。”我不以为然 但又不敢反对 怎么办?对 那年我考上了北平艺术职业专科学校 正准备就读。于是说:“奶奶 我考上美术学校了 毕业后才结婚。”家里亲戚都支持我 说他还是个小孩 让他读书吧。事后我想 当时若顺从祖母 那我就在湖北农村蹲一辈子了 谁还晓得有个石谷风。被埋没在农村里的人多着哩 种种原因都有。 回到北京后 我便进了北平艺术职业专科学校 在此特别需要提到一个老师 这就是画花鸟走兽的颜伯龙 他是王梦白的学生 很有画名 社会上想要拜他为师 要给他磕头 一年三节还要送大礼。我是学生 我也没有钱送他。但是 颜伯龙画什么 我就能画什么 不走样。他说:“这小石好厉害呀!”他作画时 好多人都喜欢挤在前面看 我却后退三步 站在后面看 但画出来的东西却不走样。他认为我简直有“偷”的本领 于是注意上了我 之后我对老师说:“我喜欢您的画 崇拜您 我站在后面看您画 不影响您的教学 请您谅解。”自此 颜老师对我更好了。我也心存感激 在他开画展时 我去给他挂画 打扫卫生 干一些粗重活 老师很高兴。P2-4 |
这本书的书名《亲历画坛八十年:石谷风口述历史》,光是听着就觉得信息量巨大,仿佛可以直接触碰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石谷风,一个名字,一个时代,一段艺术人生。我一直对那些经历了历史风云的老艺术家们的故事很感兴趣,他们的经历不仅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和艺术发展的生动缩影。想象一下,从民国时期的绘画氛围,到建国后的艺术教育和创作,再到改革开放后艺术市场的兴起,这期间有多少故事,多少人物,多少艺术思潮的碰撞?石谷风先生的口述,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口述史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第一手的观察窗口,让我们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坛的发展轨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具体艺术事件的细节描述,比如某个重要展览的幕后故事,或者与其他知名艺术家之间的交往细节,这些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立体。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老者的形象,他目光深邃,手里捻着画笔,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岁月,将过往的点滴娓娓道来。石谷风这个名字,在艺术史的长河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他又是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变革的画坛中,一步步走到今天,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我非常好奇他口述的“八十年”,这八十年里,中国的美术事业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从解放前的艰辛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再到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以及当下的多元化发展,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是如何生存、如何创作、如何表达自己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真挚的情感流露,有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有对人生际遇的豁达解读,让我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灵魂深度和人格魅力。
评分《亲历画坛八十年:石谷风口述历史》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八十年,一个艺术家在一整个画坛的变迁中扮演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叙事。石谷风,这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或许还带着一些模糊的轮廓,但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够真正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艺术轨迹,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特别好奇,在那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面貌是怎样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寻找灵感,如何进行创作,又是如何与社会进行互动的?这本书作为口述历史,我相信会充满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生态。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后辈艺术家的启发和指引,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养分。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亲历画坛八十年》。这是一个多么厚重的标题,八十年,足以让一个人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足以让一个行业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石谷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我很好奇,这位艺术家将如何回顾他长达八十年的艺术生涯?在这八十年里,他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又是在怎样的艺术环境下进行创作?他的口述历史,是否会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或者对某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将那些尘封的时光一一展现,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艺术家们的奋斗、坚持、创新与传承。不仅仅是技法的探讨,更是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艺术初心的方式,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了解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流光溢彩的名家画作复制品,而是采用了比较沉稳的底色,加上一幅写意风格的简笔画,给人一种朴实而深邃的感觉。书名《亲历画坛八十年》更是点明了主题,石谷风这个名字之前听过一些,但具体了解不多,一直对老一辈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和创作心路历程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户,让我有机会窥探那个风云变幻的艺术界,以及在这个大潮中,一位艺术家如何坚守、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时代的变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绘画技法的探讨,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人际交往,那种纯粹的艺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在如今这个商业化气息日益浓厚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时代变迁下的艺术史侧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