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农药隐性成分鉴定技术与案例 |
| 作者 | 陆剑飞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184695 |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175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农药是保障人类粮食供应的必要物质,是农业文明发展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农药在保障粮食安全、防控自然与生物灾害和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农药也因其影响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而颇受非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和消费者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因而对农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农药产品质量已由“短斤缺两”向“添油加醋”转变,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已发展成为农药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农药非法添加隐性成分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安全隐患,极易造成蚕桑业、蜂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重大生产事故,也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农产品贸易。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章 绪论 一、农药的概念 二、农药的历史 三、农药的种类 四、常用农药剂型 第二章 农药质量概述 节 农药质量 一、农药质量的定义 二、农药质量的内容 三、农药质量的现状 四、农药质量的简易识别 第二节 农药质量管理体系 一、法律法规体系 二、登记评价体系 三、监督执法体系 第三节 农药隐性成分 一、农药隐性成分的定义 二、农药隐性成分的现状 三、农药隐性成分的危害 第三章 农药隐性成分检测鉴定技术 节 气相色谱法在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一、气相色谱定性分析方法 二、气相色谱法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节 液相色谱法在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一、液相色谱定性分析方法 二、液相色谱法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质谱法在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一、质谱定性方法 二、质谱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节 其他检测技术在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一、顶空气相色谱法 二、离子色谱法 三、红外光谱法 第四章 农药隐性成分检测鉴定实践 节 色谱图库的建立 第二节 检测鉴定实例 一、隐含高毒禁用、限用农药案例 案例1 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中含克百威 案例2 0.5%阿维菌素乳油中含克百威 案例3 10%异丙威烟剂中含克百威 案例4 25gL联苯菊酯乳油中含克百威 案例5 5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中含克百威 案例6 25%唑磷·毒死蜱乳油中含水胺硫磷 案例7 12%马拉·杀螟松乳油中含水胺硫磷 案例8 5%啶虫脒乳油中含氟虫腈 案例9 8 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中含氟虫腈 案例10 18%杀虫双水剂中含氟虫腈 案例11 0.3%苦参碱水剂中含氟虫腈 二、隐含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案例 案例12 25%唑磷·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3 15%阿维·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4 0.5%阿维菌素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5 40%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6 1%阿维·高氯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7 14.1%甲维·毒死蜱乳油中合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8 2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9 1.8%阿维茵素乳油中含高效氯氰菊酯 附录一 国家农药禁用限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9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9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7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32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49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63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7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4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157号 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586号 附录二 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名录 附录三 国家限制使用农药名录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前言 章 绪论 一、农药的概念 二、农药的历史 三、农药的种类 四、常用农药剂型 第二章 农药质量概述 节 农药质量 一、农药质量的定义 二、农药质量的内容 三、农药质量的现状 四、农药质量的简易识别 第二节 农药质量管理体系 一、法律法规体系 二、登记评价体系 三、监督执法体系 第三节 农药隐性成分 一、农药隐性成分的定义 二、农药隐性成分的现状 三、农药隐性成分的危害 第三章 农药隐性成分检测鉴定技术 节 气相色谱法在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一、气相色谱定性分析方法 二、气相色谱法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节 液相色谱法在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一、液相色谱定性分析方法 二、液相色谱法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质谱法在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一、质谱定性方法 二、质谱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节 其他检测技术在隐性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一、顶空气相色谱法 二、离子色谱法 三、红外光谱法 第四章 农药隐性成分检测鉴定实践 节 色谱图库的建立 第二节 检测鉴定实例 一、隐含高毒禁用、限用农药案例 案例1 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中含克百威 案例2 0.5%阿维菌素乳油中含克百威 案例3 10%异丙威烟剂中含克百威 案例4 25gL联苯菊酯乳油中含克百威 案例5 5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中含克百威 案例6 25%唑磷·毒死蜱乳油中含水胺硫磷 案例7 12%马拉·杀螟松乳油中含水胺硫磷 案例8 5%啶虫脒乳油中含氟虫腈 案例9 8 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中含氟虫腈 案例10 18%杀虫双水剂中含氟虫腈 案例11 0.3%苦参碱水剂中含氟虫腈 二、隐含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案例 案例12 25%唑磷·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3 15%阿维·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4 0.5%阿维菌素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5 40%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6 1%阿维·高氯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7 14.1%甲维·毒死蜱乳油中合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8 2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9 1.8%阿维茵素乳油中含高效氯氰菊酯 附录一 国家农药禁用限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9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9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7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32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49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63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7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4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157号 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586号 附录二 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名录 附录三 国家限制使用农药名录 参考文献 |
这本书的包装很精美,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我是一名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工作的人员,平时接触的农药种类繁多,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怀疑某种农药的成分不纯,或者存在未申报的添加剂。这时候,我就需要一些专业的书籍来指导我进行判断。这本《正版 农药隐性成分鉴定技术与案例》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关于农药的分类、理化性质以及在环境中的行为,都讲解得很清晰,这有助于我理解不同农药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鉴定技术,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仪器分析的参数设置,以及数据解读的要点。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一些痕量农药的鉴定方法,例如,如何从复杂的植物基质中提取和富集目标农药,使其能够被高灵敏度的仪器检测到。书中列举的几个案例,都非常有针对性,比如针对某种果蔬的农药残留分析,或者针对土壤中农药降解产物的鉴定。这些案例中的分析思路和实验设计,都给我提供了很多启发。我发现,书中的技术讲解非常细致,对于仪器操作的细节也有深入的描述,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操作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专业参考书,对于从事农药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在食品检测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样品,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一直关注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发展,所以当看到这本《正版 农药隐性成分鉴定技术与案例》时,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尤其是在“技术”层面,对各种主流的农药鉴定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高分辨质谱(HRMS)等。书中对这些技术的原理、仪器配置、方法开发以及数据处理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提供了许多优化参数的建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案例”的论述,它将抽象的技术原理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书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种复合农药制剂的成分鉴定,由于其中包含多种活性成分,且可能存在未知的杂质,技术人员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样品前处理和高灵敏度的质谱分析,将其一一识别和定量。这些案例对于我们实验室在方法开发和疑难杂症的分析方面,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专业书籍,对于我们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购买,更多的是因为“正版”这两个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的真伪非常重要,我希望获取的是经过专业人士审核、内容可靠的信息。拿到这本书后,我翻阅了一下,感觉它的内容确实比较有深度。书中对“隐性成分”的定义和分类,让我对农药的认识有了新的角度。我一直以为农药就是直接喷洒在植物上的化学物质,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农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后,可能会以一些不易察觉的形式存在,比如一些代谢产物,或者是一些低浓度的、非法规允许的杂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隐性成分的产生机理,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在鉴定技术方面,书中介绍了一些我不太了解的先进仪器和分析方法,比如一些关于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让我对这些技术的精密程度有了初步的了解。而案例部分,则让我看到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例如,在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中,如何通过隐性成分的鉴定,发现了一种隐藏的致病菌的代谢产物,从而追溯到食品的污染源。尽管有些案例的描述相对专业,但我依然能从中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食品,是否真的存在着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农药残留,以及这些残留是如何被科学地检测出来的。这本书的“案例”部分,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信息。它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了农药鉴定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水果保鲜剂的案例,一些不法商贩可能会使用一些非法的保鲜剂,这些保鲜剂的成分很难被常规检测方法发现,但是通过书中介绍的“隐性成分鉴定技术”,就可以有效地将其揪出来。另外,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情况,以及它们可能对土壤和水体造成的污染。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通过这些案例,能够大致理解整个鉴定的过程,也对检测技术的精密度和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让我觉得,食品安全并非不可触及,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我们总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尽管书中有些专业术语我可能不完全理解,但整体内容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了解一下“隐性成分”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被鉴定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案例”部分比“技术”部分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农药鉴定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种进口农产品,在常规检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农药残留,但经过更深入的“隐性成分”鉴定,却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未被列入常规检测目录的农药。书中详细描述了技术人员是如何通过对该农药的化学结构进行预测,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检测方法,最终将其成功捕获。这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它说明了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多么重要。另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农药在植物体内或环境中的转化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可能具有毒性,这些“隐性”存在的物质同样需要被鉴定。虽然我对其中复杂的化学原理并不完全理解,但通过案例的描述,我能大致明白技术人员是如何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最终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本书让我觉得,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科学过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严谨”。从封面设计到字体排版,再到内容呈现,都透着一股专业的气息。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食品安全和农药检测的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过于通俗易懂,导致信息丢失,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正版 农药隐性成分鉴定技术与案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鉴定技术的详细阐述,比如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这些都是当前农药鉴定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书中不仅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原理,还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它们在复杂样品中的应用。我记得有一段描述,是如何利用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准确地识别出样品中存在的多种同分异构体农药,并且能够区分它们的来源,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惊叹。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标准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来辅助鉴定,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操作性建议。虽然我不是一名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对科学严谨性有很高要求的读者,我依然能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它让我明白,科学研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谨的实验方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对农药鉴定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深耕细作”。它没有像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那样,过于简单化地介绍农药知识,而是深入到“隐性成分鉴定”这个专业领域。我是一名对科学研究有一定兴趣的读者,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化学家,但我对科学的严谨性和探索精神非常着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详细地阐述了农药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这些基础知识是理解“隐性成分”的关键。然后,书中重点介绍了各种先进的鉴定技术,包括如何从复杂的基质中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如何利用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仪器进行检测,以及如何通过谱图和数据分析来准确识别化合物。书中列举的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例如,如何鉴定植物体内积累的内源性化合物和外源性农药的混合物,或者如何追踪农药在土壤和水体中的降解产物。这些案例让我领略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也让我对农药鉴定技术有了更深的敬畏。尽管其中一些技术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上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评分这本书我当初买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想着毕竟是“正版”嘛,质量应该有保障,而且“隐性成分鉴定”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很有技术含量,感觉能学到不少东西。收到书后,我翻看了前面几章,内容确实比较理论化,讲解了很多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分析方法,比如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等,这些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有点门槛。我当时尤其关注的是关于一些常见农药的残留检测,书中列举了不少案例,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复杂的样品基质中分离、识别和定量这些隐性成分。我记得有一章讲的是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技术,即使是痕量的农药,也能被准确地检测出来,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书中也提到了很多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这一点对于想要实际操作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避免了走弯路。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主要关注最终的鉴定结果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读者来说,书中过于深入的理论推导和方法论的探讨,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有些枯燥,我更希望看到更多的是实际案例的剖析,比如某个批次食品被检出农药超标,是如何一步步追溯到源头,又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鉴定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为想要深入了解农药成分鉴定领域的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购入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了解一下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中,到底存在哪些难以察觉的农药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毕竟,我们每天的饮食都与这些息息相关。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技术”和“案例”。它详细地讲解了各种用于鉴定农药隐性成分的技术,从传统的色谱、光谱分析,到更先进的联用技术,如LC-MS/MS、GC-MS/MS等。书中的每一个技术都进行了原理性的讲解,并且附带了相关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如何做”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非常实用。而“案例”部分,则让我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书中分析了几个不同种类的农产品,通过鉴定技术,发现了其中存在的特定农药残留,并且详细说明了是如何通过样本前处理、仪器分析、数据解析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得出鉴定结论的。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一种新型杀虫剂,它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在植物体内的代谢产物也很多,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多步分析,将其成功鉴定出来。这本书让我明白,农药的鉴定并非易事,它需要精密的仪器、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操作。它也让我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在这个领域,确实有许多专业人士在默默地付出。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所在的小区因为一些原因,食品安全问题闹得沸沸扬扬,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居民,对市面上的一些食品的安全性感到非常担忧,尤其是一些打着“绿色”、“有机”旗号的产品,总觉得里面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当我看到这本《正版 农药隐性成分鉴定技术与案例》的时候,就觉得这正是我需要的“工具书”。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看不见的农药残留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被鉴定的。书中关于“隐性成分”的定义和分类,让我对农药的隐藏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一些不易挥发、不易被常规方法检测到的农药,或者是一些农药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这些都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书中也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农药,它们的化学结构、作用机理以及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这些知识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某些农药会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案例分析的部分,它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件,展示了鉴定技术是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在一次食品抽检中,某批蔬菜被怀疑含有某种新型农药,技术人员是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最终锁定目标农药,并给出鉴定结论的。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大致理解整个鉴定的过程,也对检测技术的精密度和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让我觉得,食品安全并非不可触及,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我们总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