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系列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 定价 | 48.00 |
| ISBN | 9787121270932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作者 | 李广军 |
| 编号 | 1201192695 |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印刷日期 | 2015-10-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518.00千字 |
| 页数 | 314 |
| D1一部分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D11章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1.1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1.1.1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1.1.2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1.2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1.3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1.3.1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1.3.2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假 习题 |
| 本科及以上 |
| 本书根据数字集成电路和系统工程设计所需求的知识结构 涉及了从系统架构设计至GDSⅡ版图文件的交付等完整的数字集成电路系统前/后端工程设计流程及关键技术。内容涵盖了VLSI设计方法、系统架构、技术规格书(SPEC)、算法建模、VerilogHDL及RTL描述、逻辑与物理综合、仿真与验证、时序分析、可测性设计、安全性设计、低功耗设计、版图设计及封装等工程设计中各阶段的核心知识点。尤其对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算法建模及ASIC设计实现中的关键技术给出了详尽的描述和设计实例。 |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知识传递的严谨与沉淀。它并非一味地堆砌技术名词,而是力求将复杂的技术原理,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系统的梳理,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涉及一些基础理论的章节,例如关于MOSFET工作原理的深入剖析,作者的讲解非常有条理,层层递进,让我得以温故知新,加深了对这些基本单元的理解。虽然内容相当扎实,但作者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教导者的姿态,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数字集成电路的世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经典设计方法学的介绍,它们如同基石,支撑起整个集成电路设计的体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多么重要。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内容深度,对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更强的学习动力。李广老师的叙述,有时候确实比较精炼,很多概念的提出和展开,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备知识。我发现,很多时候,读完一段,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例如,关于时序约束和时钟树综合的部分,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关系,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梳理逻辑,尝试画图来帮助理解。但是,一旦理顺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没有回避复杂性,反而鼓励读者去深入探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微电子和集成电路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敬畏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关注和解答上。虽然我目前还未完全深入到每个章节的细节,但从一些例子和案例的介绍来看,作者明显是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比如,在讲解低功耗设计技术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多种方法,还对它们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此外,书中对EDA工具的使用和流程的介绍,也让我对行业内的标准和最佳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将学术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拿到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它“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名头吸引的。在电子信息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一本规划教材意味着其内容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前沿性都有一定的保障。翻开目录,看到从最基本的CMOS工艺原理讲起,到数字电路的时序分析、优化,再到复杂的逻辑综合、布局布线,最后落脚到整个系统的设计流程,整体脉络是清晰的。这对于我这样想要系统梳理和加深理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起点。尤其是一些关于功耗、面积、速度之间的权衡的讨论,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但从目录上看,这部分内容似乎是比较扎实的,涉及到实际设计中绕不开的考量。作者的经历和学术背景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有了信心,希望它能帮助我构建起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对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全局观”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电路单元的讲解,而是着重于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去理解各个环节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比如,在讲到IP核复用和验证策略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强调整个项目开发的效率和可控性。这与我过去零散接触到的知识点感觉很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关注单个模块的实现,而这本书似乎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模块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整体。特别是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方面,书中给出的系统级设计思路,让我对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回到宏观的视角,对于我目前在项目开发中遇到的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