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分类词汇 无 外语-德语 上海译文出版社 畅销书籍德语分类词汇 德英汉三语

德语分类词汇 无 外语-德语 上海译文出版社 畅销书籍德语分类词汇 德英汉三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德语学习
  • 德语词汇
  • 分类词汇
  • 外语教学
  • 德英汉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畅销书
  • 语言学习
  • 词典
  • 德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亚丁祥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0756
商品编码:29295794334
丛书名: 德语分类词汇 德英汉三语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德语分类词汇

作  者: 洛克 等;解扬 [译者]解扬 定  价: 3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1-01 页  数: 252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32760756 航空旅行(air travel)

动物(animals)

自行车(bikes)

鸟类(birds)

身体(body)

历法(calendar)

露营(camping)

职业(ca reers)

汽车(cars)

衣服(clothes)

颜色(colours)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computing and IT)

国家与国籍(countries and nationalities)

乡村(countryside)

人物描述(describing people)

教育(education)

环境(environment)

家庭(family)

农场(farm)

鱼和昆虫(fish and insects)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供中国读者使用的德英双语词汇手册。全书分为“职业”“衣服”“颜色”“食物和饮料”等50个专题,这种分类式学习能够让读者将相互之间有关联的词汇和短语集中加以掌握。每个专题中的词汇又分成名词和短语:其中名词按使用频率分类,而且按词性分开罗列,并标出复数形式,供读者按词性学习。短语部分收录相关情境中很基础的表达。除了50个专题外,本书还收录了一批常用的词汇和短语。此外还对形容词、动词和副词、介词和连词等进行归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能使读者的德语表达更加流畅、丰富。


《环球视野下的世界史:从古代文明到数字时代》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世界历史图景,它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冲突,更深入探讨了文化、技术、经济和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空间为参照,力求展现全球各地历史发展的交织与互动。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古典世界的形成(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500年) 本部分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早期国家形态讲起,细致剖析了尼罗河与两河流域孕育出的文字、法律和神权体系。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的早期文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夏商周,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比较其早期社会组织的独特性。 重点部分聚焦于“轴心时代”的哲学与宗教革命。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如何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础,城邦民主制的兴衰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深远影响将被详细阐述。与此同时,东方世界,孔子、老子的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建立,以及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的佛教,对亚洲社会伦理和精神生活产生了何种持久的影响,亦是本部分的考察重点。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扩张是本阶段的另一核心议题。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型,其法律体系的建立、庞大的工程技术(如渡槽、道路系统)以及军事机器的运作模式,如何支撑起地跨欧亚非的庞大疆域。最后,本部分将探讨古典世界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转型与衰落,包括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及其对欧洲中世纪的遗留问题。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重塑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约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新旧体系交替与融合的复杂时期。在欧洲,基督教的普世权威与封建制度的形成,塑造了独特的社会阶层结构和精神生活。本书将分析查理曼帝国、十字军东征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对比之下,伊斯兰世界的兴起及其“黄金时代”的辉煌成就值得深入探讨。从大马士革到巴格达,阿拉伯学者在数学、医学、天文学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他们如何保存并翻译了大量的希腊古典文献,对于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同时,亚洲的视角至关重要。东亚的唐宋变革,其精细的官僚体系、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如活字印刷、火药的广泛应用)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本书还将梳理蒙古帝国的兴衰,分析其空前规模的征服如何暂时打破了欧亚大陆的地理隔阂,促进了物质与思想的交流(如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文明的发展脉络,则提供了非欧亚大陆轴心之外的复杂社会组织案例。 第三部分:全球化时代的开端与早期现代世界的形成(约公元1500年—公元1800年) “大航海时代”是世界历史的决定性转折点。本书将详细分析欧洲列强远洋探险的驱动力——贸易、宗教和技术(如更精确的航海仪器和更可靠的船只设计)。哥伦布的“发现”引发了灾难性的“哥伦布大交换”,分析美洲的作物(玉米、土豆)如何改变了旧大陆的人口结构和农业生产力,以及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如何对美洲原住民社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经济层面,重商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本阶段的主题。白银流向的全球性重组,特别是美洲白银对中国明清经济的深刻影响,展现了早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征。 思想文化上,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挑战了中世纪的权威结构。随后的启蒙运动,以洛克、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思想家,如何系统批判了君主专制,为后来的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和清朝的鼎盛与内部张力,展现了非西方强权在这一时期的复杂处境。 第四部分:革命、工业化与帝国主义的顶峰(约公元1800年—公元1914年) 工业革命是本书的焦点之一。它不仅仅是机器的发明,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能源和地理重构。蒸汽机的应用如何改变了生产力与劳动力的组织方式?工厂制度如何重塑了城市形态和阶级关系?技术进步与煤炭资源的依赖如何进一步刺激了全球殖民扩张的步伐? 政治上,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传播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念,引发了拉丁美洲的独立浪潮。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长期拉锯,构成了19世纪欧洲政治史的主线。 帝国主义的“新阶段”是本部分的高潮。工业化国家对原料和市场的贪婪需求,导致了对非洲和亚洲的大规模瓜分(如“瓜分非洲”)。本书将审视这种不对等权力关系下的文化冲突、反抗运动(如太平天国、印度民族起义)以及全球权力格局的剧烈倾斜。 第五部分:冲突与整合:20世纪至今的世界(约公元1914年—当代) 两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历史的巨大断裂。本书将细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同盟体系、军备竞赛、帝国主义矛盾),以及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缺陷如何为下一次冲突埋下伏笔。十月革命的爆发及其对全球意识形态的冲击,被置于战后重建的背景下考察。 两次大战之间,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兴起,以及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破坏,展现了资本主义与计划经济的激烈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性与种族灭绝的恐怖,以及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战争的认知。 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与解体是理解后半个世纪的关键。美苏两极对峙如何影响了非殖民化运动?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不结盟运动的尝试,展现了新兴国家在两大阵营之外寻求自主发展的努力。 随着苏联解体和全球化加速,技术革命(计算机、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本书的结尾将探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跨国资本的流动、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文化身份的重塑以及新的地缘政治热点,为读者理解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提供必要的历史纵深。全书力求在宏观叙事中,不失对个体经验、微观社会变迁的细腻捕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简约中带着一丝严谨的气质,很符合学习德语的调性。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纸张的质感,摸起来挺舒服,油墨印刷的清晰度也令人满意,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太累。从目录上看,这本词汇书的分类编排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不像有些词汇书只是简单地罗列单词,它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主题进行细致划分的,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系统性学习语言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它对那些德语中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的区分,讲解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在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我之前总是在一些专业术语的德语表达上栽跟头,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把这些“拦路虎”都清理掉。它似乎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更像是一个精心的语言知识导览图,指引学习者如何精准、地道地使用每一个词汇。它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感,但又不会重到让人产生负担,感觉这是一本可以长期陪伴我攻克德语学习难关的得力助手,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看看它内部的知识架构究竟有多么精妙。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心里是有那么一丝忐忑的,毕竟德语的构词法复杂,很多单词的衍生关系非常绕口。然而,当我深入了解这本书的结构后,发现它在处理德语的复合词和派生词方面,采取了一种非常科学的拆解方法。它没有直接把一个超长的复合词丢给我,而是先从词根、词缀入手,逐步引导我理解这个复杂词汇的构成逻辑。这种“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极大地降低了德语长词的记忆门槛。这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旦掌握了词根词缀的规律,那么遇到生词时,我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望而生畏。此外,这本书似乎还暗含了一些“德语思维”的训练。比如,它在某些主题下,不仅列出了名词,还会附带相关的动词和形容词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词族,这迫使我不能孤立地记忆单个词汇,而要学会整体性地、关联性地去掌握语言单位。这种学习方式的引导,无疑比单纯的“死记硬背”要高效得多,它在培养我的语言敏感度和扩展性思维,而不是仅仅填充我的词汇量,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

我对这类工具书的要求很高,因为我深知词汇量是建立任何语言大厦的基石,但如果词汇学习方式不得当,很容易陷入“学了就忘”的恶性循环。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像传统的词典那样密集排布,而是留出了相当可观的空白区域,这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在旁边做笔记、标注发音重音或者记录例句。这种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主动学习者的需求,非常人性化。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没有过度依赖枯燥的字母顺序,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讲解动词时,它可能还会附带讲解相关的可分/不可分前缀的使用规则,或者与介词的固定搭配,这种“带着用法学单词”的思路,极大地提高了词汇的存活率。我曾经尝试过很多背诵方法,但最终发现,将词汇嵌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记忆,效果最为持久。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也深谙此道,许多词条的配例句都非常经典且贴合现代德语的实际使用情况,而不是那种陈旧的、脱离生活的话语。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方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信号。译文社在引进和翻译国外学术及语言类书籍方面有着极高的声誉,他们的审校标准通常非常严格,这确保了内容本身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关注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希望它能为我即将开始的德语B2级别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很多市面上的基础词汇书在涵盖了A1到B1的词汇后,内容就开始变得零散和缺乏系统性。但我翻阅这本《德语分类词汇》时,感觉到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似乎能够有效衔接中级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在一些法律、经济或技术类词汇的收录上,我看到了比我之前使用的词汇书更细致的分类和更准确的对应翻译,这表明编撰团队对德语语言的当代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它不像是一本为了快速出书而拼凑起来的资料汇编,而更像是一项长期投入、精心打磨的知识工程。我对这种态度严谨的出版社和书籍,天然就抱有一种信赖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德语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学习者,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三语对照”这一点去的。我发现很多德语学习资料,要么是德英对照,要么是德汉对照,但能做到德英汉三语都兼顾得恰到好处的书籍实在不多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在翻译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试着查阅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专业领域词汇,发现它的德语原词后面的英文释义和中文释义,不仅是简单的字面翻译,更多的是结合了语境的解释,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德语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细微差别。这一点对于我准备未来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阅读至关重要。说实话,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生硬的、直译过来的词汇,读起来总觉得别扭,但这本词汇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读起来流畅自然,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语言学家在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在收录词汇时的“取舍”标准,既保证了核心词汇的全面覆盖,又穿插了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德国的日常交流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地道表达,这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应试工具书,更像是一把通往德语世界大门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