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新理论与实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与组织创新的利器
定价:20.00元
作者:张德政,阿孜古丽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502438500
字数:198000
页码:1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创新理论,工程领域创新、创新工具以及创新问题求解算法,企业组织发展演化规律,企业组织创新理论及应用案例等,科学地将工程技术领域创新理论、技术框架与方法体系拓展到企业组织创新,并详细地阐述了企业组织创新原理。剖析了企业组织创新中的核心问题。基于创新理论给出了企业组织创新工具、辅助创新算法等具体技术,使得企业组织创新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同时,本书还介绍了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系统。
本书适于从事创新理论研究与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开发的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理工科的教材及各类工程与非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课教学用书。
目录
1 绪论
1.1 概述
1.2 本书内容安排
2 创新理论
2.1 创新
2.2 工程领域创新
2.3 企业组织创新
2.4 非工程领域创新
3 工程领域创新
3.1 TRIZ思想与基本原理
3.2 TRIZ创新工具
4 企业组织发展演化机理
4.1 企业组织知识与知识测度
4.2 企业组织演化与适应性
5 企业组织创新理论
5.1 企业组织创新
5.2 创新问题本体结构
5.3 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求解
5.4 企业组织创新工具
5.5 定性推理与创新实现算法
6 企业组织创新系统建模
6.1 企业组织创新概念形成
6.2 创新问题系统结构
6.3 系统结构分析
6.4 系统结构模型
6.5 创新知识结构
7 启发式创新原理与实现
7.1 认知结构与创亲启发机制
7.2 创新启发机制
8 计算机辅助企业组织创新
8.1 系统体系结构
8.2 企业组织创新针对性设计
8.3 实验验证
8.4 创新工具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只有少数专家才能理解的晦涩泥潭。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分析,虽然我无法在此处具体提及,但它们恰如其分地穿插在理论阐述之间,如同精准的靶点,将抽象的概念瞬间具象化。每一次我以为自己快要被某个复杂的模型绕晕时,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清晰的图表或者一个贴合实际的场景描述,立刻豁然开朗。这种行文的节奏感和引导性,是很多理论书籍所欠缺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越知识的丛林,而不是简单地把一堆地图扔到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摸索方向。这种“手把手”却又不失高远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
评分这本书对于“实现技术”这一块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前沿的理论转化为企业内部可执行、可复制的流程和工具。我尤其欣赏它对“从0到1”和“从1到N”阶段的技术部署策略的区分论述。这对于那些处于快速扩张期或正进行深度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而言,无疑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它强调的不是盲目追求时髦技术,而是基于企业自身组织能力和资源禀赋,进行有选择、有侧重的技术吸收和内化。这种务实的精神贯穿全文,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落地”,让人感觉它不是空谈,而是可以直接带回办公室,作为制定下一季度技术路线图的参考资料。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强大的知识力量,它更像是一部方法论的集成,而非简单的理论综述。它挑战了许多关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线性思维定式,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不仅在知识储备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维框架得到了重塑和升级。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企业竞争力,绝不仅仅是技术堆砌的结果,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动态平衡的组织能力。这种深层次的认知转变,远比记住书中的任何一个术语来得更有价值。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企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全新“透镜”,我敢肯定,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决策者或研究者来说,它都将是一笔无价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工业设计的典范,那种沉稳的蓝灰色调,配上简约而有力的字体排版,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把它放在书架上,一眼望去,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知识的雕塑品。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考究,让人有种愿意花上几个小时沉浸其中的冲动。我特别欣赏那种内敛的、不张扬的设计风格,它似乎在无声地宣告:内容才是硬道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在处理“创新理论与实现技术”这样一个宏大命题时所抱持的严谨态度。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的市场营销书籍那样,用浮夸的语言堆砌概念,而是用一种近乎建筑学的美感,构建起一个清晰、可靠的知识框架,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开启的探索之旅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初读目录时,我就被那种逻辑的严密性所折服。它不是那种东拉西扯、试图涵盖所有热点概念的“万金油”式论述,而是像解剖一台精密仪器一样,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理论基石”到微观的“技术路径图”,构建起一个闭环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组织创新”与“技术进步”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它没有落入简单的因果关系陷阱,而是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角度,让人感觉仿佛是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这两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庞杂的理论脉络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剔除冗余,留下精华。对于那些在企业技术转型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超越日常琐碎的“上帝视角”,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面临的挑战,并找到更具穿透力的解决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