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大字典
:99.80元
作者:魏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76008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人案头必备工具书,收录古今中外各类汉字57000多个。天下汉字 尽收其中。
内容提要
《中华大字典》是中国人案头必备的一部工具书。它规模较大:共收通用字、冷僻字、繁体字、异体字以及旧字形、义未详字等57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各类汉字皆能查出,是当今世界上收字多的汉语字典之一;注音准确:通用字注音符合规范,其他类型汉字注音皆有所本;释义明晰:按照源流引申关系排列义项,例证精当,对古今字义演变、同义字词的差别以及使用习惯等予以辨析或提示;检索方便:正文字头按照读音次序排列,音未详字、汉字笔画或部件按部首排列放在附录中,并附有部首索引、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一言以概之: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于“正版现货”抱有的期待,是内容权威且与时俱进,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被精心保存了数十年的老古董,虽然价值不菲,但时代的灰尘却也一同被包裹了进来。例如,在涉及到一些现代科学、社会概念相关的词汇时,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保守,要么干脆不收录,要么就给出一个非常早期、甚至已经过时的解释。我尝试查找一些近二十年才兴起的网络流行语或者新科技名词(我知道字典不可能全收,但这可以用来衡量其更新频率),结果自然是颗粒无收,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即便是对一些本应有现代通用解释的词语,其侧重点也明显偏向古典文学或历史考据。这让我在使用它来辅助阅读当代小说或新闻报道时,经常发现它提供的语境支持非常有限,甚至会因为过于强调古代用法而造成现代理解上的偏差。对于一个期望与现代生活接轨的读者而言,它提供的参照系显得有些年代久远了。
评分这本《中华大字典》实在是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冲着“正版现货”这几个字买来的,本以为能得一本工具书中的精品,结果拿到的书本在内容上……嗯,怎么说呢,它似乎把重点放在了对一些古籍中罕见字词的考证上,这对于我这种日常查阅常用汉字、成语的读者来说,实在有些“用力过猛”。比如,我只是想确认一下“踌躇满志”中的“踌”到底有没有第三种写法,结果翻了好半天,看到的是一大段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位书法家手札中小概率错别字的辨析,虽然学术价值也许有,但对我来说,就像是去餐馆点了一碗阳春面,结果上来的是一锅高汤熬了三天三夜的鸡精提取液,味道很浓郁,但不是我需要的那个“味儿”。这本书的排版也比较紧凑,字体偏小,黑白印刷,缺乏现代字典应有的清晰度和易读性,如果不是我视力特别好,恐怕得备上放大镜才能安心阅读。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研究人员在图书馆里使用的参考工具书,而非大众日常案头必备的权威字典。我期望的是一个可以快速解答疑惑的“工具”,拿到手的却像是一本“历史文献汇编”。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完全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拿到手里,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但这种厚重感更多来自于纸张的克重和页数的堆砌,而非内容的精炼。打开来看,内容组织结构极其传统,甚至有些刻板,目录体系非常庞大而复杂,似乎想囊括所有你能想到的汉字变体和异体字,但这种“全包围”式的编排方式,反而让查找效率直线下降。举个例子,我试着查找一个非常常见的、现代汉语中几乎人人都会写的字,比如“飞”,结果在查询页码时,我需要先弄清楚它在古代的哪种部首分类下,然后还得判断它是否被归入了“古今异体字对照索引”的哪个子目里,整个过程下来,我已经把想查的那个字在脑子里默写了五遍了。相比市面上那些设计精良、有清晰拼音标注和例句引导的现代词典,这本书的学习曲线陡峭得让人望而却步。它似乎更专注于“收录”而非“传授”,对于初学者或者只是想快速验证一下某个词语用法的普通用户,这本书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但缺少一个方便取物的地图。
评分如果将一本字典比作一把钥匙,那么这把《中华大字典》更像是一把制作精美、雕刻繁复的古董钥匙,它可能开启某些尘封已久的密室大门,但绝对不是用来打开你日常使用的那把房门的。我最困扰的是它的“选择性聚焦”。它在某些方面穷尽了考证的细节,比如某种笔画的写法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细微差异,这部分内容极其详尽,阅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基础的那些词组搭配和用法辨析上,它却显得草草了事,往往只给出一个非常基础的定义,缺乏深入的例句示范和情景区分。这就导致我手里拿着的是一把“超专业工具”,却缺少一个“基础操作指南”。对于一个希望通过工具书来巩固和提升日常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投入产出比显得有些失衡,它更适合被收藏在研究室的书架上,而非放在日常工作的案头,它需要读者具备的知识背景和耐心,远超普通字典的要求。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可以帮助我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了解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境中细微差别的参考书。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我不太熟悉的领域——古代文献的训诂学。书里对于很多词条的解释,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典籍原文作为佐证,这本身是严谨的表现,但我发现,解释一个词语本身所用的文字,往往比那个词语本身还要晦涩难懂。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我需要解释来理解A,但解释本身是用B、C、D写成的,而B、C、D我同样需要解释。这导致我阅读体验非常受限,每查一个词,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多级的“套娃式”查阅,最终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早已让我忘记了最初想要查的那个词的语境了。它就像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学士,在跟你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时,非要绕着故宫走上三圈才肯开口,虽然风景不错,但效率实在感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