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定价:39.80元
售价:32.2元
作者:杭晶波,周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7600848
字数: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28开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小型熟语词典。内容根据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体例科学严谨,收词精当实用,释义准确简明。学习和掌握这些熟语,可以丰富语汇,并提高语言、文学素养。
内容提要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选收词条30000余条,多为脍炙人口、运用广泛的经典歇后语、谚语、俗语或惯用语。各词条均有解释。这些语言元素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或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学习和掌握这些熟语,对于人们提高语言、文学修养,尤其是丰富自身的语汇是十分必要的。这本书自2007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我们约请原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增删了一些词条,对释义进行了完善,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杭晶波,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与教学。曾参与编纂《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小学生谚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署名窦康)等。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编纂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去梳理和核实那些流传已久却可能已经发生变异的俗语和惯用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一些带有历史背景的谚语的解析,比如那些与古代农耕、航海相关的表达。很多时候,我们脱离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环境,对这些俗语的理解就停留在表面。而这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些语言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生活逻辑,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表达变得豁然开朗。比如,对于一个关于“秤砣”的比喻,它不仅仅解释了重量的概念,还详细阐述了古代商业交易中衡量的规范和信任体系,这种深度挖掘,让读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世故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这本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它为现代汉语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参照系,避免了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对这些传统表达产生误用或误解,它就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正确地继承和使用祖先留下的语言宝藏。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写作和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对语言的精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字典在收录和辨析方面展现出的专业水准,令我印象深刻。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同义但用法场景截然不同的俗语时,区分得非常到位。例如,一些表达“坚持”的谚语,在情绪的强度、适用的对象以及最终的语境上都有细微的差别,这本书通过精妙的例句对比,将这些细微的差异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提升语言的细腻度和表现力至关重要。更令人赞赏的是,它对那些已经被现代社会淘汰或极少使用的古老表达,也进行了审慎的收录,并给出了明确的标记,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兼具了文献价值。它避免了“一锅煮”的粗放处理,而是采取了精雕细琢的态度,体现了编纂者对语言本体的敬畏之心。手边有这样一本工具书,让我在创作时充满了底气,仿佛有一位博学的导师时刻在旁指导。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工具书的价值,我会选择“实用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结合”。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快速查阅和理解日常用语的便利,排版清晰,易于上手,几乎不需要学习成本。但对于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考据基础和丰富的语料支持。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某些存疑的条目,标注了不同的研究观点,这种开放性的学术态度非常值得称道,它承认了语言研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是给出一个僵硬的、不容置疑的结论。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我将它放在书架上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因为在阅读任何古代文献或者现代文学作品时,总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表达,随手一翻,便能得到精准的定位和深刻的洞察。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文本的理解效率和深度,是任何一个对中文表达艺术有追求的人都应该拥有的案头必备之书。
评分这本字典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经典的商务印书馆风格,米黄色的纸张和细致的排版,让人一翻开就觉得非常舒服。我尤其欣赏它对篇幅的把控,虽然收录了海量的条目,但整体看起来一点都不臃肿,分类清晰,检索起来非常方便。特别是它对于每一个词条的解释,不仅给出了标准的释义,还配上了详尽的例句和出处考证,这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语言的精妙之处是至关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我查一个关于“鱼”的歇后语,它不仅解释了“鱼”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还提到了不同方言区的细微差别,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态度,绝对是同类工具书中少有的。而且,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油墨均匀,没有出现任何模糊不清的现象,即便是那些小号的注脚也清晰可辨。作为一名语言爱好者,我常常需要一本既权威又易用的工具书,这本字典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史。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并非专业学者,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好奇心来接触它。很多歇后语和俗语,我们张口就来,但从未深究过它们诞生的年代背景,或是它们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演变轨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梳理工作,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特别喜欢看那些解释“惯用语”的部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短语,背后都有着一段生动的故事或是一个深刻的哲理。通过阅读这些解释,我仿佛能听到古人为了方便交流而创造出这些精炼表达时的智慧光芒。它让我意识到,语言是活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沉淀、升华。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的入口,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让学习语言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