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SAE原理與網絡規劃(“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定價:40.00元
作者:周晴 等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53214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目前國內尚無係統闡述SAE體係架構及規劃方法的書籍,搜集並分析瞭目前各主流設備廠商的SAE核心網設備資料,並對設備的主要參數及主要性能作齣瞭相應的評估。
內容提要
《SAE原理與網絡規劃》是TD-LTE領域本專注於核心網網絡規劃、設計工程的書籍。本書首先介紹瞭SAE的係統結構、關鍵技術、係統安全、QoS、PCC;接著重點闡述瞭SAE核心網絡規劃設計的方法,包括總體策略、用戶業務模型、容災技術、承載方案、編號計劃等;後給齣瞭規劃設計的一些實際案例。 《SAE原理與網絡規劃》適閤電信運營商、電信設備提供商、電信谘詢業的相關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目 錄
章 引言 1
1.1 移動通信係統發展概述 1
1.2 移動核心網演進曆程 3
1.2.1 3GPP標準的發展過程 4
1.2.2 R99核心網絡結構 7
1.2.3 R4核心網絡結構 9
1.2.4 R5核心網絡結構 11
1.2.5 R6核心網絡結構 12
1.2.6 R7核心網絡結構 13
1.2.7 R8核心網絡結構 14
1.2.8 R9~R12核心網絡結構 16
1.3 SAE的引入 16
1.3.1 SAE的産生背景 16
1.3.2 SAE的技術優勢 17
1.4 本書主要內容 17
第2章 SAE概述 19
2.1 EPS體係架構 19
2.2 EPC體係架構 20
2.2.1 非漫遊架構 20
2.2.2 漫遊架構 21
2.2.3 非3GPP網絡接入架構 23
2.3 主要接口 23
第3章 係統架構分析 25
3.1 網絡節點功能 25
3.1.1 MME 25
3.1.2 S-GW 26
3.1.3 P-GW 26
3.1.4 PCRF 27
3.1.5 eNode B 27
3.1.6 ePDG 27
3.2 接口協議 28
3.2.1 控製平麵接口協議 28
3.2.2 用戶平麵接口協議 32
3.2.3 非3GPP接入網絡與EPC網關的接口協議 34
3.2.4 接口協議小結 36
3.3 SAE結構的改進 36
3.3.1 兩個平麵的分離 36
3.3.2 更精簡的架構 36
3.3.3 全IP的永遠在綫方式 36
3.3.4 各接入技術間的兼容 37
3.3.5 位置區管理的優化 37
3.3.6 網絡切換的信令優化 37
3.3.7 用戶狀態模型的優化 37
3.3.8 係統標識的兼容與更新 37
第4章 SAE關鍵技術 39
4.1 用戶附著 39
4.1.1 初始附著 39
4.1.2 用戶終端從非3GPP網絡切換至3GPP網絡 43
4.2 3GPP係統內的移動性管理 44
4.2.1 位置更新 44
4.2.2 基於X2接口的切換 46
4.2.3 基於S1接口的切換 47
4.2.4 空閑模式下的信令縮減 50
4.2.5 E-UTRAN與UTRAN係統間切換 51
4.2.6 E-UTRAN與GERAN係統間切換 54
4.3 3GPP與非3GPP接入係統間的互操作 57
4.3.1 非3GPP接入係統的發現與選擇機製 57
4.3.2 3GPP與非3GPP接入係統間的基本切換 58
4.3.3 E-UTRAN與cdma2000 HRPD間的優化切換 61
4.4 語音呼叫連續性 65
4.4.1 CSFB 65
4.4.2 SRVCC 66
4.4.3 語音連續性技術比較與總結 67
第5章 SAE係統安全 68
5.1 EPS係統安全架構 68
5.1.1 標準的EPS安全體係架構 68
5.1.2 非3GPP接入EPS係統的安全體係架構 69
5.2 鑒權和密鑰協商 70
5.2.1 AKA鑒權流程 70
5.2.2 從HSS到網絡的鑒權數據分發流程 72
5.2.3 標識的用戶識彆流程 73
5.2.4 相同網絡域內IMSI和鑒權數據的分發流程 73
5.2.5 不同網絡域內IMSI和鑒權數據的分發流程 74
5.2.6 MME之間以及MME和SGSN之間UMTS鑒權嚮量的分發流程 74
5.3 EPS係統密鑰體係結構 74
5.4 安全模式命令流程和算法協商 77
5.4.1 安全算法選擇的需求 77
5.4.2 AS算法選擇的流程 77
5.4.3 NAS算法選擇的流程 78
5.4.4 AS安全模式命令流程 79
5.4.5 NAS安全模式命令流程 79
5.4.6 安全算法協商流程 80
5.5 加密性和完整性保護算法 81
5.6 網絡域安全 84
5.7 用戶域安全 85
5.8 小結 85
第6章 SAE係統的QoS和PCC 86
6.1 SAE係統的QoS 86
6.1.1 EPS承載 86
6.1.2 EPS係統的QoS 89
6.1.3 EPS與UMTS之間QoS參數的映射 93
6.2 SAE係統的策略和計費控製 95
6.2.1 基本概念 95
6.2.2 PCC架構、功能實體與接口 96
6.2.3 PCC策略和計費控製規則 100
6.2.4 標準PCC流程 102
6.2.5 EPC網絡的計費 109
6.3 小結 112
第7章 移動通信核心網規劃要點 113
7.1 概述 113
7.1.1 移動通信核心網的演進 113
7.1.2 移動通信核心網規劃的重要性 114
7.2 規劃原則及流程 114
7.2.1 規劃原則及內容 114
7.2.2 規劃流程 116
7.3 網絡現狀評估 116
7.3.1 評估流程 116
7.3.2 評估內容 116
7.3.3 規劃解決方案 117
7.4 網絡部署策略 118
7.4.1 概述 118
7.4.2 電路域融閤改造策略 118
7.4.3 分組域融閤改造策略 120
7.5 業務模型及業務預測 121
7.5.1 概述 121
7.5.2 業務預測 122
7.5.3 業務模型 123
7.6 網元設置原則 125
7.6.1 電路域網元設置原則 125
7.6.2 分組域網元設置原則 126
7.6.3 HLR設置原則 127
7.7 網絡組織及承載方式 128
7.7.1 電路域 128
7.7.2 分組域 131
7.8 編號計劃 133
7.8.1 移動用戶及移動颱相關編號 134
7.8.2 與服務區有關編號 134
7.8.3 信令點編碼 135
7.8.4 接入點名稱 135
7.8.5 IP地址 135
7.9 容災技術 136
7.9.1 容災體係的級彆 136
7.9.2 核心網演進中的容災技術 136
7.9.3 容災技術對比 139
7.9.4 小結 140
第8章 SAE核心網規劃要點 141
8.1 概述 141
8.2 移動通信核心網目標架構 141
8.3 移動核心網分組域的演進 142
8.4 SAE網絡部署總體策略 142
8.4.1 LTE/SAE網絡部署時機 142
8.4.2 SAE組網方式分析 143
8.4.3 網元融閤策略 144
8.5 用戶預測及業務模型 149
8.5.1 用戶預測 149
8.5.2 業務模型分析 150
8.6 關鍵技術部署 153
8.6.1 Direct Tunnel 153
8.6.2 語音業務連續性技術 157
8.6.3 MME Pool 159
8.6.4 PCC技術 162
8.7 網絡組織方案 165
8.7.1 SAE網元設置方案 165
8.7.2 網內組網方式 167
8.7.3 與其他網絡間互通 168
第9章 EPC核心網規劃示例 170
9.1 規劃背景 170
9.2 核心網現狀 170
9.2.1 電路域現狀 170
9.2.2 分組域現狀 170
9.2.3 信令網現狀 170
9.3 業務模型及業務預測 171
9.3.1 業務模型 171
9.3.2 業務預測 173
9.3.3 預測結果 177
9.4 建設原則 178
9.5 建設方案 178
9.5.1 核心網網絡架構 178
9.5.2 核心網容量需求 181
9.5.3 核心網元設置方案 181
9.5.4 其他網元設置方案 182
9.5.5 核心網設備匯總 182
9.6 核心網網絡組織 183
9.6.1 EPC核心網與LTE無綫網間網絡組織 183
9.6.2 EPC核心網內網絡組織 183
9.6.3 EPC核心網與外部數據網間網絡組織 183
9.6.4 EPC核心網與現有核心網間網絡組織 183
9.7 編號計劃 184
9.7.1 網絡下發的PLMN標識 184
9.7.2 國際移動用戶標識碼(IMSI) 184
9.7.3 移動用戶的ISDN號碼(MSISDN) 184
9.7.4 全球MME標識符(GUMMEI) 184
9.7.5 全球臨時標識符(GUTI) 184
9.7.6 MMEI 185
9.7.7 接入點名(APN) 185
9.7.8 信令點編碼 185
9.8 其他 185
9.8.1 IP地址方案 185
9.8.2 網絡管理 185
9.8.3 計費 185
9.8.4 核心網帶寬計算 186
9.8.5 時鍾和時間同步 187
9.8.6 局址選擇 187
9.8.7 對現網的改造要求 187
縮略語 188
參考文獻 199
作者介紹
周晴:高級職業經理人、高級企業管理師、高級工程師,江蘇省郵電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從事規劃設計研究和管理工作近30年。曾擔任過國內及海外眾多傳輸、無綫通信等大型工程設計、谘詢項目的負責人、主持人,為國內部、省級多傢運營商及海外多傢建設單位提供瞭通信網絡的規劃、可研編製、谘詢等服務,其中一些項目獲得瞭設計和谘詢成果奬。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索引設計也體現瞭其專業性,這對於一本參考價值極高的技術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在查找特定術語或某個特定協議字段的解釋時,能夠迅速定位到相關內容,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我發現書中的圖例和錶格設計得非常清晰,即使是那些涉及多層嵌套結構或復雜數據流嚮的示意圖,也能通過恰當的顔色區分和箭頭指示,讓人一目瞭然。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正文之外,還穿插瞭一些“案例剖析”或者“行業最佳實踐”的小節。這些內容往往篇幅不長,但卻像是從真實的項目經驗中提煉齣來的精華,它們往往能解釋為什麼某些看似閤理的理論設計在實際部署中會遭遇瓶頸。這種軟知識和硬技術的結閤,使得整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理解角度。對於我這樣需要經常在理論研究和現場實施之間切換的角色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我的案頭必備之選,它提供瞭一個穩定、可靠的知識基準綫,讓我麵對層齣不窮的新技術時,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頭腦和堅實的基礎。
評分在實踐應用層麵,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提供瞭極具操作性的指導框架。很多技術書籍往往止步於“是什麼”,而這本則非常細緻地闡述瞭“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我利用書中提供的網絡規劃模型,對照我們公司正在進行的現有網絡升級項目,進行瞭一次全麵的評估。書中關於不同規模網絡場景下,選擇集中式還是分布式控製架構的對比分析,為我們的決策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特彆是關於網絡冗餘和災備的章節,它不僅提齣瞭多種備份方案(N+1, 負載均衡等),還針對每種方案的切換時間、資源消耗和管理復雜性進行瞭量化的比較。這使得我們不再是憑感覺來選擇方案,而是可以根據量化的指標,選擇最符閤我們業務連續性要求的部署方式。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在我的白闆上畫齣作者描述的各種邏輯連接圖,隻有當我能夠清晰地將書中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實際設備間的連接關係時,我纔算真正理解瞭這一部分內容。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很多純理論書籍無法比擬的優勢。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人一種厚重而專業的感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清晰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剛剛步入網絡工程領域的新人,麵對市麵上那些五花八門的教材和參考書,常常感到無從下手。選擇這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被列入瞭“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這至少說明瞭它的權威性和內容的係統性。在翻閱的初期,我最欣賞的是它對基礎理論的闡述,那種抽絲剝繭的講解方式,把那些復雜的協議和概念,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尤其是涉及到網絡拓撲構建和故障排查的部分,作者的敘述邏輯性極強,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我耳邊循循善誘。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不同層次網絡結構下的性能優化,裏麵的圖錶繪製得極其精妙,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迅速理解不同場景下帶寬分配的權衡之道。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堆砌晦澀的術語,而在於如何將理論與實際工程應用緊密結閤起來,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對整個網絡世界的宏觀框架已經有瞭一個清晰的認知,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正在我的腦海中搭建起來。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種“國傢重點項目”的圖書抱有一絲警惕,擔心內容會過於陳舊或者過於理論化,脫離瞭當下快速迭代的網絡技術前沿。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在於它對前瞻性技術的探討深度。書中對於未來網絡架構的設想,尤其是關於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介紹,遠比我之前在一些行業報告上看到的要深入和結構化得多。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介紹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的解耦機製,以及如何在現有基礎設施上平滑過渡的策略分析。這種前瞻性思維,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麵嚮未來十年進行規劃的工程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網絡安全與彈性設計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羅列瞭防火牆和入侵檢測係統,而是探討瞭如何從網絡設計源頭上建立起縱深防禦體係,那種係統工程的思維方式,讓我醍醐灌頂。這本書的視野之廣,已經超越瞭一本單純的技術手冊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未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白皮書。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率地說,並非一帆風順,它對讀者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要求。這不是那種可以讓你輕鬆翻閱、無需思考的入門讀物。每當我在學習某個高級路由協議的細節時,都會被要求迴顧之前章節中關於IP尋址和子網劃分的內容。這種強迫式的知識串聯,雖然在閱讀過程中會讓人感到略微吃力,但正是這種“不放過”的態度,確保瞭知識的吸收是紮實而非浮於錶麵的。我記得有一次,我試圖跳過一個復雜的算法推導,結果在後續的流量工程案例分析中就遇到瞭障礙。迴過頭來,重新仔細研讀瞭那個推導過程,纔真正明白瞭為什麼在特定的擁塞情況下,網絡必須采取那樣一種調度策略。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每一個論斷都基於紮實的數學模型或經過驗證的實踐案例。這使得這本書在作為工具書查閱時,也具有極高的可信度,不會齣現那種“似乎是對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卻行不通”的尷尬局麵。它要求你投入時間去理解,但迴報是遠超預期的工程洞察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