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衛星光通信
定價:88.00元
作者:馬晶,譚立英,於思源著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81035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可供衛星通信、光通信以及相關學科的科技工作者參考,也可作為大學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相關課程的參考書。
目錄
章 衛星光通信研究進展及應用背景
1.1 概述
1.2 衛星光通信研究進展
1.2.1 美國衛星光通信研究進展情況
1.2.2 歐洲衛星光通信研究進展情況
1.2.3 日本衛星光通信領域研究進展情況
1.2.4 中國衛星光通信領域研究概況
1.3 衛星光通信應用背景
參考文獻
第2章 衛星光通信終端光學係統設計物理基礎
2.1 概述
2.2 衛星光通信終端所處光學環境
2.2.1 星光背景噪聲分析
2.2.2 各鏈路星光背景仿真實驗
2.2.3 太陽背景噪聲分析
2.3 衛星光通信終端所處溫度場環境
2.3.1 在軌溫度場環境特點
2.3.2 在軌溫度場分布特性研究
2.3.3 在軌溫度場對係統性能影響的研究
2.3.4 45°反射鏡在軌溫度場分布對係統性能影響的仿真分析
2.4 衛星光通信終端所處輻射場環境
2.4.1 在軌輻射場環境特點
2.4.2 器件抗輻射要求
參考文獻
第3章 衛星光通信終端光學係統特點
3.1 概述
3.2 衛星光通信終端係統-
3.2.1 跟瞄子係統
3.2.2 通信子係統
3.2.3 其他子係統
3.3 光束發射子係統光學特點
3.3.1 光束發射子係統任務特點
3.3.2 光束發射子係統結構特點
3.3.3 光束發射子係統光學性能要求
3.4 跟瞄接收子係統光學特點
3.4.1 跟瞄接收子係統任務特點
3.4.2 跟瞄接收子係統結構特點
3.4.3 跟瞄接收子係統光學性能要求
3.5 通信接收子係統光學特點
3.5.1 通信接收子係統任務特點
3.5.2 通信接收子係統結構特點
3.5.3 通信接收子係統光學性能要求
參考文獻-
第4章 衛星光通信終端光學子係統設計
4.1 概述
4.2 光學天綫係統設計
4.2.1 光學天綫基本技術指標
4.2.2 摺射係統
4.2.3 反射係統
4.2.4 摺反係統
4.3 光束發射子係統光學設計
4.3.1 光束發射子係統光學基本技術指標
4.3.2 像差對光束發射子係統性能的影響
4.4 跟瞄接收子係統光學設計
4.5 通信接收子係統光學設計
4.5.1 反射式光學發射天綫中多個局部畸變對誤碼率的影響
4.5.2 透射式光學發射天綫中多個局部畸變對誤碼率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5章 光束捕獲、跟蹤和通信技術物理基礎
5.1 概述
5.2 軌道確定與預測
5.2.1 利用地麵觀測數據確定軌道
5.2.2 利用GPS數據預測軌道
5.3 激光大氣傳輸理論
5.3.1 大氣對激光傳輸影響概述
5.3.2 大氣激光衰減
5.3.3 大氣激光摺射
5.3.4 大氣對光束發射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6章 光束預瞄準和捕獲掃描技術
6.1 概述
6.2 坐標係建立
6.2.1 星上瞄準坐標係的建立
6.2.2 瞄準機構方位軸坐標係
6.3 瞄準理論
6.4 提前瞄準
6.5 預瞄準和角度獲取方法
6.5.1 基於GPS和星敏感器的衛星光通信跟蹤瞄準角度預測方法-
6.5.2 基於星載GPS的星間激光通信快速收斂光束跟蹤方法
6.6 捕獲理論
6.7 影響捕獲性能的因素分析
6.7.1 預瞄準誤差
6.7.2 衛星平颱振動
6.7.3 捕獲探測性能
6.8 捕獲掃描實現技術方法
6.8.1 掃描方式
6.8.2 掃描範圍選取
6.8.3 掃描重疊角設置
6.9 大氣對光束瞄準的影響
6.9.1 大氣對光信號偏差檢測的影響
6.9.2 大氣對通信信號探測的影響
6.9.3 大氣影響補償方法
參考文獻
第7章 光束跟蹤和振動補償技術
7.1 概述-
7.2 跟蹤理論
7.2.1 單嚮跟蹤
7.2.2 雙嚮跟蹤
7.3 影響跟蹤和振動補償因素分析
7.3.1 探測器的測角誤差
7.3.2 係統誤差
7.3.3 衛星平颱振動
7.4 穩定跟蹤控製及振動補償方法
7.4.1 瞄準角度誤差的約束條件
7.4.2 大均方差的約束條件
7.4.3 再生縱橫單嚮凸圖像形心方法
7.4.4 閾值分割法的選擇
7.5 跟蹤和振動補償地麵仿真模擬技術
7.5.1 實驗方案
7.5.2 衛星平颱振動的模擬
7.5.3 實驗裝置
7.5.4 實驗過程描述
7.5.5 實驗結果與分析
參考文獻
第8章 激光通信技術
8.1 概述
8.2 衛星激光通信鏈路性能需求分析
8.2.1 星地激光通信鏈路
8.2.2 星問激光通信鏈路
8.2.3 深空探測激光通信鏈路
8.2.4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激光通信鏈路
8.3 直接探測通信技術
8.3.1 直接探測原理
8.3.2 APD(雪崩光電二極管)探測器
8.4 相乾探測通信技術
8.4.1 空間背景光噪聲影響
8.4.2 相乾通信技術
8.4.3 相乾接收技術
8.4.4 相乾探測的信噪比
8.4.5 多普勒頻移對相乾通信的影響
8.5 魯棒自差接收方法
8.6 光縴耦閤效率
8.6.1 光縴耦閤的基本理論
8.6.2 光縴耦閤影響的理論模型
8.6.3 耦閤效率和優耦閤參數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我原以為,通信技術的發展無非就是越來越快、越來越方便。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邏輯和更宏大的圖景。作者們通過對衛星光通信原理的深入剖析,讓我認識到,技術的進步往往是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閤的結果。那些看似簡單的光信號,背後卻蘊含著精密的物理學原理、嚴謹的工程學設計,以及對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等諸多領域的深刻理解。每一次的信號傳輸,都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太空芭蕾”。書中關於信道編碼、功率控製、多址接入等方麵的講解,讓我看到瞭技術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智慧和創造力。我開始思考,在有限的頻譜資源下,如何最大化通信效率?如何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保證信號的可靠傳輸?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們在介紹復雜技術的同時,還穿插瞭一些曆史的敘述和未來的預測,讓我看到瞭這項技術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至今,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在學習技術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對整個通信産業發展脈絡的深刻認識。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信息”的傳播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信息就是我們手機裏發送的文字、圖片,或是網絡上的視頻。但是,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明白,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其承載和傳遞方式,可以如此的“輕盈”而又“強大”。那些在太空中閃爍的光點,並非是簡單的信號燈,而是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無數信息載體。我開始理解,為什麼需要用光來通信,為什麼需要衛星來扮演“信使”的角色。書中的一些關於大氣層影響、空間環境對通信的影響的討論,讓我深切體會到,在浩瀚的宇宙中進行通信,並非易事,需要剋服多少意想不到的睏難。那些關於信號衰減、噪聲乾擾的分析,讓我對通信的魯棒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每一次我們能夠順暢地發送一條消息,或是觀看一段流暢的視頻,背後都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種通信技術,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突破自然界限、連接彼此的史詩。它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科學傢和工程師們肅然起敬,他們的努力,讓我們得以在這個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裏,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身臨其境”感。仿佛自己也化身成瞭衛星光通信係統中的一部分,親身體驗著光信號在宇宙中的穿梭。作者們用極其生動和形象的語言,將那些枯燥的技術原理講解得深入淺齣。我看到瞭光信號如何在地麵站發射,如何被衛星接收,然後又如何在太空中轉化為另一束光,飛嚮另一個遙遠的接收站。書中的一些圖示和案例分析,更是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清晰地想象齣整個通信鏈路的運作過程。我開始理解,為什麼衛星需要精確的軌道和穩定的姿態,為什麼光信號的功率和頻率需要被嚴格控製。那些關於不同調製方式的介紹,讓我看到瞭技術在追求效率和可靠性方麵的不斷創新。同時,我也注意到瞭書中對成本、功耗以及安全性等方麵的考量,這讓我意識到,一項先進技術的實現,需要平衡的因素是多麼的復雜。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衛星光通信這個領域,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瞭一個清晰而完整的圖像,讓我對未來的通信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我並沒有期待它能帶給我多麼宏大的視角,隻是抱著瞭解一些基本概念的心態。然而,隨著翻頁的深入,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感逐漸湧上心頭。作者們以一種極其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觸,為我描繪瞭一個我從未真正想象過的世界——一個由無數微小光點構成的、橫跨地錶的通信網絡。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無綫通信,其背後可能隱藏著如此復雜而精妙的設計。書中的內容,像是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知識寶庫,讓我得以觸及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科學奇跡。我學會瞭理解,為什麼在某些極端環境下,傳統的通信方式會失效,而衛星通信卻能巍然不動;我領略瞭,那些在高空飛行的“眼睛”是如何通過精確的計算和巧妙的設計,實現信息的高速傳輸。那些關於激光的運用、編碼的技巧、抗乾擾的策略,都讓我覺得既新奇又實用。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止步於技術細節,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對這種技術應用前景的展望,讓我看到瞭它在國傢安全、環境保護、災難救援等多個領域的巨大潛力。讀完這本書,我對“連接”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一種跨越空間、跨越障礙的強大力量,而衛星通信,正是這種力量的重要載體。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些懸浮在地球之上、閃耀著科技之光的人造衛星,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光的脈衝編織齣無形的通信網絡。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化身為一名在浩瀚宇宙中穿梭的探索者,親眼見證瞭那些精密的儀器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下工作,如何將地球上的信息傳遞給遙遠的太空,又如何將來自星辰大海的奧秘帶迴。作者們用他們深厚的專業知識,將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技術,化作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從光波的産生、傳輸,到信號的調製、解調,再到衛星的軌道設計、姿態控製,每一個環節都仿佛被拆解開來,呈現在我眼前。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光縴通信與衛星通信的對比分析,讓我更清晰地理解瞭各自的優劣勢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價值。那種在地麵上鋪設光纜的局限性,在與衛星通信的“天涯若比鄰”的暢快淋灕相比,更能凸顯齣後者在廣域覆蓋和快速部署方麵的巨大優勢。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介紹,更讓我體會到瞭人類智慧的結晶,以及我們在探索和連接世界方麵所付齣的不懈努力。它讓我對未來的通信方式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覆蓋全球的通信服務,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背後無數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突破,這本書正是其中一個生動的注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