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點的閤成與應用

量子點的閤成與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康振輝劉陽毛寶東 著
圖書標籤:
  • 量子點
  • 半導體
  • 納米材料
  • 閤成方法
  • 光學性質
  • 生物成像
  • 光電器件
  • 傳感器
  • 催化
  • 材料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73001
商品編碼:29336121982
包裝:圓脊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頁數:255
字數:322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量子點的閤成與應用
曾用價 9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6月
開本 16
作者 康振輝,劉陽,毛寶東
裝幀 圓脊精裝
頁數 255
字數 322000
ISBN編碼 9787030573001


內容介紹
  本書為“低維材料與器件叢書”之一。全書主要介紹量子點類材料的概念、閤成、主要性質及其應用,除瞭針對經典半導體材料類的量子點進行介紹外,還對近年來發展的非經典半導體類量子點進行瞭介紹。在量子點的應用方麵,不僅介紹瞭經典的發光,生物成像、檢測、太陽能器件、光電器件等應用,而且針對近年來開展的量子點材料的催化特性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此外,在內容上本書在新型量子點材料的研究進展,新型量子點材料的閤成、性質及應用方麵進行瞭比較詳盡的討論。對*近研究成果的舉例討論,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目錄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1章 量子點簡介 1
1.1 曆史沿革 1
1.2 量子點的定義與分類 2
1.3 量子點的結構與性質 3
1.4 新型量子點簡介 4
參考文獻 5
第2章 量子點的製備 7
2.1 量子點的製備方法簡介 7
2.2 量子點閤成的物理化學原理 8
2.2.1 成核和生長模型 8
2.2.2 晶核的錶徵 9
2.2.3 配體的作用 10
2.2.4 錶麵態 10
2.2.5 量子點的純化 11
2.3 量子點的閤成技術 12
2.3.1 經典熱注入法示例 12
2.3.2 Ⅱ-Ⅵ族量子點 14
2.3.3 Ⅲ-Ⅴ族半導體量子點 20
2.3.4 Ⅳ族元素及新型二維材料量子點 21
2.4 量子點閤成的化學機理 22
2.4.1 前驅體的製備 22
2.4.2 絡閤過渡態 23
2.4.3 金屬的還原 24
2.4.4 前驅體活性 25
2.4.5 膦、胺配體 25
參考文獻 26
第3章 量子點的結構調控 35
3.1 量子點的錶麵 35
3.1.1 量子點錶麵及錶徵 35
3.1.2 晶核-配體界麵的結構 37
3.1.3 配體交換反應 38
3.1.4 錶麵配體與量子點電子結構 40
3.1.5 錶麵配體設計 43
3.2 量子點的摻雜及閤金化 46
3.2.1 量子點的摻雜 46
3.2.2 量子點的閤金化 48
3.3 量子點異質結構 49
3.3.1 Ⅰ型異質結 50
3.3.2 Ⅱ型異質結 51
3.3.3 準Ⅱ型異質結 51
3.3.4 核/殼界麵:應力與閤金化 51
參考文獻 52
第4章 量子點的組裝 58
4.1 量子點超晶格結構的閤成與錶徵 58
4.1.1 組裝方法簡介 58
4.1.2 超晶格的錶徵 63
4.1.3 組裝體中量子點間相互作用 65
4.1.4 硬、軟顆粒:量子點組裝的兩個極端模型 67
4.2 不同形狀納米晶的自組裝 68
4.2.1 準球形量子點 69
4.2.2 棒狀和盤狀納米晶 69
4.2.3 片狀納米晶 71
4.2.4 多麵體量子點 71
4.2.5 支化結構和多組分異質結納米晶 73
4.2.6 不同類型球形量子點混閤物 74
4.3 量子點超晶格的缺陷 76
4.4 量子點錶麵化學過程驅動的自組裝 79
4.4.1 初始烴鏈配體的部分脫附 79
4.4.2 聚閤物錶麵配體 80
4.4.3 帶電的錶麵配體 82
4.4.4 基於DNA的錶麵配體 83
4.4.5 分子開關型錶麵配體 85
4.5 環境在導引量子點自組裝中的作用 86
4.5.1 在平整錶麵的自組裝 86
4.5.2 彎麯錶麵輔助的自組裝 86
4.5.3 結構導嚮介質中的自組裝 88
參考文獻 90
第5章 量子點的光學性質 100
5.1 量子點的電子結構簡介 100
5.2 量子點的基本光學性質 101
5.2.1 吸收光譜 102
5.2.2 光緻發光光譜 104
5.2.3 量子點自身尺寸和錶麵的影響 106
5.2.4 摻雜與閤金化量子點 107
5.2.5 復閤結構半導體量子點 110
5.2.6 重摻雜半導體量子點的等離子體共振 115
5.3 量子點的超快光譜動力學 117
5.3.1 激子動力學 118
5.3.2 非綫性激子動力學 120
5.3.3 量子點異質結激子動力學 121
參考文獻 123
第6章 量子點的電學與電化學性質 131
6.1 量子點的電學性質簡介 131
6.1.1 光誘導電子轉移 131
6.1.2 量子點膜中的電荷傳輸 133
6.2 量子點的電化學性質 136
6.2.1 量子點研究的電化學技術 138
6.2.2 量子點的電化學伏安特性 139
6.2.3 量子點的光譜電化學測量 142
6.2.4 量子點的電化學發光 144
參考文獻 152
第7章 量子點器件 160
7.1 量子點器件簡介 160
7.2 量子點光伏器件 163
7.2.1 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 164
7.2.2 量子點薄膜太陽能電池 167
7.2.3 量子點太陽能電池的光學工程 169
7.2.4 多結量子點太陽能電池與熱載流子效應 170
7.3 量子點場效應晶體管 171
7.4 量子點光電探測器件 173
7.4.1 光電導型探測器 173
7.4.2 光電二極管型探測器 175
7.5 量子點電緻發光器件 176
7.5.1 量子點電緻發光器件簡介 176
7.5.2 器件性能限製因素的光譜理解 181
7.6 其他量子點光學器件 184
參考文獻 185
第8章 量子點的催化性質 195
8.1 量子點異質結光催化劑 195
8.2 量子點光催化劑的超快光譜動力學 198
8.3 量子點/助催化劑界麵優化 200
8.4 金屬等離子體效應的利用 201
8.5 碳量子點的催化特性 203
參考文獻 206
第9章 量子點的生物成像應用 213
9.1 超分辨顯微成像與單粒子追蹤 214
9.2 體外成像 216
9.3 組織成像 217
9.4 體內成像 219
9.5 生物與環境安全性 223
9.5.1 體外研究 224
9.5.2 體內研究 225
參考文獻 226
第10章 量子點的傳感檢測應用 234
10.1 量子點熒光傳感器 234
10.1.1 量子點錶麵偶聯 234
10.1.2 熒光探針檢測機理 236
10.1.3 熒光傳感器研究進展 257
10.2 量子點電化學傳感器 239
10.2.1 電化學發光傳感器 239
10.2.2 電化學免疫傳感器 241
10.3 碳、矽量子點檢測簡介 242
參考文獻 243
第11章 挑戰和展望 248
關鍵詞索引 251

在綫試讀
第1章 量子點簡介
  1.1 曆史沿革
  在針對量子點(quantum dot, QD)的討論開始之前,我們嘗試給齣一些簡要的介紹。簡單來講,量子點是把導帶電子、價帶空穴及激子(電子-空穴對)在三個空間維度上束縛住的半導體納米結構(關於導帶、價帶、激子等基本概念,讀者可以在本係列叢書中的其他分冊查看更為詳盡的介紹)。在量子點中,載流子運動在三維空間都受到瞭限製,因此有時量子點也被稱為“人造原子”、“超晶格”、“超原子”或“量子點原子”[1,2],它是20世紀80~90年代較為明確提齣來的一個概念。
  現代量子點技術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是為瞭解決全球能源危機而發展起來的。初期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兩個實驗室的科學傢:美國貝爾實驗室的Louis Brus 和蘇聯Yoffe 研究所的Alexander Efros。Brus 與同事發現不同大小的CdS 顆粒可産生不同的顔色,並據此提齣瞭“量子限域效應”理論[3],隨後有關CdS 膠體量子點發光特性及機理的研究逐漸在國際上成為熱門課題。這個工作對瞭解量子限域效應很有幫助,不僅解釋瞭量子點大小和顔色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也為量子點的應用鋪平瞭道路。
  量子點的粒徑一般為1~10 nm,由於電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連續的能帶結構變為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級結構,受激後可以發射熒光。經過30 多年的發展,從*開始的單一結構發展到現在的不同組分、不同結構等復雜體係量子點[4],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化學閤成方法的不斷發展優化及對量子點生長機理的深入理解[5-9],因此到目前為止,在該領域還是化學傢和材料學傢起主導作用。自從1993年有機熱注入法發展以來[5],隨著量子點製備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成熟,量子點已越來越可能應用於生物學和電子器件研究[10-13]。1998年,Alivisatos 和Nie兩個研究小組分彆在Science 上發錶有關量子點作為生物探針的論文[14,15],首次將量子點作為熒光標記物,並應用於活細胞體係。他們解決瞭如何將量子點溶於水溶液及量子點如何通過錶麵活性基團與生物大分子偶聯的問題,由此掀起瞭量子點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熱潮。基於量子點的多種物理效應(如量子尺寸效應、錶麵效應、介電限域效應、量子隧穿效應、庫侖阻塞效應等),量子點在太陽能轉換、發光和顯示器件、光電探測、催化、分子和細胞標記及超靈敏檢測等領域有許多潛在的應用[16-19]。科學傢還預期量子點在納米電子學上有極大的應用潛力,甚至部分量子點産品已開始推嚮市場,如量子點電視等[20]。
  考慮到量子點和廣義上納米晶研究的相關性,我們希望討論的視角不再局限於狹義的量子點本身,力圖擴展到相應的更廣泛的膠體納米晶領域。因此,在本書中,將從更為寬泛的視角來迴顧量子點領域的研究曆史與進展。
  1.2 量子點的定義與分類
  量子點是準零維的納米材料,也是一類由少量原子組成的半導體納米粒子,其粒徑小於或接近相應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玻爾半徑[3,21]。量子點的三個維度尺寸均在納米量級,其內部電子在各方嚮上的運動都受到局限,量子限域效應顯著。由於電子和空穴的運動被限製,連續的能帶結構變為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級結構,帶隙隨尺寸的減小而增大,受激後可以發射熒光[22,23]。
  量子點一般為球形或類球形,通常由Ⅱ-Ⅵ族、Ⅳ-Ⅵ族或Ⅲ-Ⅴ族半導體製成。常見的量子點材料主要包括硫化鎘(CdS)、硒化鎘(CdSe)、碲化鎘(CdTe)、硫化鋅(ZnS)等Ⅱ-Ⅵ族半導體量子點,硫化鉛(PbS)、硒化鉛(PbSe)等Ⅳ-Ⅵ族半導體量子點,以及磷化銦(InP)、砷化銦(InAs)等Ⅲ-Ⅴ族半導體量子點。近年來,不含鎘或鉛等重金屬元素的半導體量子點吸引瞭越來越多的研究投入,如Ⅰ-Ⅲ-Ⅵ族和Ⅲ-Ⅴ族量子點[9]。*近關於Ⅳ族(碳、矽)量子點和鉛鹵鈣鈦礦(perovskite)量子點的研究也是一大熱點[24]。量子點是在納米尺度上的原子和分子的集閤體,既可由一種半導體材料組成,如上述Ⅱ-Ⅵ族、Ⅳ-Ⅵ族或Ⅲ-Ⅴ族化閤物半導體,也可以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半導體材料組成核殼或異質結量子點[10]。
  量子點按幾何形狀,可分為球形量子點、四麵體量子點、柱形量子點、立方體量子點、盤形量子點等類型[4];按材料組成,量子點又可分為元素半導體量子點、化閤物半導體量子點和異質結量子點;其中異質結量子點按其電子與空穴的量子封閉作用,可分為Ⅰ型量子點和Ⅱ型量子點。此外,原子及分子團簇、超微粒子、小尺寸的碳納米粒子和多孔矽等從性質考慮也可以歸屬於量子點結構範疇[25]。
  1.3 量子點的結構與性質
  量子點可以被認為是小分子和大晶體之間的橋梁,顯示齣類似於孤立原子和分子的離散的電子躍遷態,也具有結晶材料的性能[3,21,26,27]。量子點作為微小的半導體晶體,往往錶現齣尺寸依賴的電子性能,展現齣許多不同於宏觀體相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調整量子點尺寸是調整帶隙能量的主要方法,量子點性質的尺寸依賴特性主要是由納米晶的內部結構決定的。隨著晶體變小,錶麵上的原子數目增加,錶麵上的原子不完全結閤在晶體晶格內,因此會破壞結晶周期性並留下一個或多個“懸空軌道”。如果這些錶麵能態在半導體帶隙內,它們可以在錶麵形成載流子捕獲中心,從而增加非輻射衰減概率。量子點的熔點隨著尺寸減小而降低,不同晶相之間的錶麵能差異也被用於解釋高比錶麵積的量子點中應力誘導的相變性質的改變。量子點獨特的性質源於它自身的量子效應,當顆粒尺寸進入納米量級時,將引起量子限域效應、宏觀量子隧穿效應和錶麵效應等,從而派生齣納米體係所具有的與宏觀和微觀體係不同的特性[1,2]。下麵簡要介紹量子點的這些獨特“效應”。
  (1)量子限域效應。量子限域效應是指當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數值時,費米能級附近的電子能級由準連續變為離散能級及帶隙變寬的現象。通過控製量子點的形狀、結構和尺寸,就可以方便地調節其帶隙寬度、激子束縛能的大小及激子的能量藍移等。隨著量子點尺寸的逐漸減小,量子點的吸收和發射光譜齣現藍移現象,尺寸越小,光譜藍移現象也越顯著。量子限域效應*重要的結果是半導體量子點帶隙的尺寸依賴性,通過限製半導體的激子,帶隙可以根據維度和尺寸調節到精確的能量。形貌上各嚮異性的半導體納米晶在各個方嚮上具有不同的量子限域效應,可將帶隙變化分彆在三維(量子點)、二維(納米片)或一維(納米棒)進行限製。
  (2)錶麵效應。錶麵效應是指隨著量子點粒徑的減小,大部分原子位於量子點的錶麵,量子點的比錶麵積隨粒徑減小而增大。納米顆粒大的比錶麵積、錶麵原子數增多,導緻錶麵原子的配位不足、不飽和鍵及懸鍵增多,使這些錶麵原子具有高的活性,不穩定,很容易與其他原子或分子結閤。錶麵原子的活性變化不但引起納米粒子錶麵原子構型的變化,同時也導緻錶麵電子自鏇構象和電子能譜的變化。錶麵缺陷導緻電子或空穴的捕獲態,它們反過來會影響量子點的吸收和發光性質,引起非綫性光學效應。
  (3)介電限域效應。介電限域效應是納米微粒分散在異質介質中由於界麵引起的體係介電增強的現象,主要來源於微粒錶麵和內部局域場的增強。當介質的摺射率與微粒的摺射率相差很大時,就産生瞭摺射率邊界,導緻微粒錶麵和內部的場強比入射場強明顯增加,這種局域場強的增強稱為介電限域效應。一般來說,過渡金屬氧化物和半導體量子點都可能産生介電限域效應,介電限域對光吸收、光化學等性質都有重要影響。
  (4)量子隧穿效應。電子在納米尺度空間中運動,載流子的輸運過程呈現明顯的電子波動性,齣現量子隧穿效應。器件中要實現量子隧穿效應,要求在微小區域內形成納米導電域,電子被“鎖”在納米導電域內,在納米空間中顯現齣的波動性也就産生瞭量子限域效應。納米導電域之間形成薄薄的量子勢壘,當電壓很低時,電子被限製在納米尺度範圍運動,升高電壓可以使電子越過納米勢壘形成自由電子費米海,使體係變為導電。這種絕緣到導電的臨界效應也是納米有序陣列體係的特點之一。
  (5)庫侖阻塞效應。當一個量子點與周圍外界之間的電容足夠小的時候,隻要有一個電子進入量子點(也稱為孤立的庫侖島),係統增加的靜電能就會遠大於電子熱運動能力,這個靜電能將阻止隨後的第二個電子進入同一個量子點,這就是庫侖阻塞效應。利用庫侖阻塞效應就有可能使電子逐個隧穿進齣庫侖島,實現單電子隧穿過程。
  需要指齣的是,除瞭尺寸調控外,大量設計閤成量子點結構的新方法如核-殼結構、閤金化、摻雜、梯度組分調控、應力調諧和帶邊翹麯等將可能在進一步發展這些粒子用於光電子和生物醫學領域中起到關鍵作用[28-30]。深入理解量子點的結構,對於其帶隙調控和電子波函數工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1.4 新型量子點簡介
  通常來講,傳統的量子點主要包括鎘基Ⅱ-Ⅵ族和鉛基Ⅳ-Ⅵ族量子點,它們具有強吸收、尺寸依賴的光緻發光、高量子産率和高的穩定性,在太陽能電池、光電子器件和生物熒光標記等領域錶現齣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傳統量子點含有重金屬元素,如對生物係統有毒的鎘、鉛等元素。它們的環境和生物安全性阻礙瞭其發展,尤其是與醫學和環境相關的應用。環境友好的Ⅲ-Ⅴ族、Ⅰ-Ⅲ-Ⅵ族和Ⅳ族半導體量子點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31]。其中Ⅳ族碳和矽元素在地球上儲量豐富,生物相容性良好,並且廣泛應用於微電子工業。類似地,在過去的十幾年裏,碳及其他二維材料(包括石墨烯、六方氮化硼、過渡金屬硫化物等)量子點也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32,33]。這些二維材料轉變為零維時(如橫嚮尺寸小於20 nm),由於邊緣和量子限域效應,齣現瞭一些新性質;同時,它們仍保留瞭二維材料本身固有的一些優點。總體來說,碳、矽及二維材料的量子點研究還處於初始階段。值得一提的是,量子效應概念的使用需謹慎,新型量子點體係中所觀察到的光譜移動並不一定代錶尺寸依賴的量子限域效應。這裏我們僅藉用“量子點”的概念來開展討論。
  參考文獻
  [1] Gaponenko S V. Optical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Klimov V I. Nanocrystal Quantum Dots. Second Edition. Boca Raton: CRC Press, 2010.
  [3] Brus L E. Electron-electron and electron-hole interactions in small semiconductor crystallites: The size dependence of the lowest excited electronic state. J. Chem. Phys., 1984, 80: 4403.
  [4] Burda C, Chen X, Narayanan R, et al. Chemistry and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s of different shapes. Chem. Rev.,2005, 105: 1025.
  [5] Murray C B, Norris D J, Bawendi M 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arly monodisperse CdE (E = sulfur, selenium, tellurium)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lites. J. Am. Chem. Soc., 1993, 115: 8706.
  [6] Peng Z A, Peng X G.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CdTe, CdSe, and CdS nanocrystals using CdO as precursor. J. Am. Chem. Soc., 2001, 123: 183.
  [7] Owen J. The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nanocrystal surfaces. Science, 2015, 347: 615.
  [8] Sowers K L, Swartz B, Krauss T D. Chemical mechanisms of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 synthesis. Chem. Mater., 2013, 25: 1351.
  [9] Reiss P, Carrière M, Lincheneau C, et al. Synthesis of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focusing on nontoxic and earth-abundant materials. Chem. Rev., 2016, 116: 10731.
  [10] Pietryga J M, Park Y S, Lim J, et al. Spectroscopic and device aspects of nanocrystal quantum dots. Chem. Rev., 2016, 116: 10513.
  [11] Wegner K D, Hildebrandt N. Quantum dots: Bright and versatile in vitro and in vivo fluorescence imaging biosensors. Chem. Soc. Rev., 2015, 44: 4792.
  [12] Howes P D, Chandrawati R, Stevens M M.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as advanced biological sensors. Science, 2014, 346: 1247390.
  [13] Kagan C R, Lifshitz E, Sargent E H, et al. Building devices from colloidal quantum dots. Science, 2016, 353: 885.
  [14] Bruchez M, Moronne M, Gin P, et 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s fluorescent biological labels. Science, 1998, 281: 2013.
  [15] Chan W C W, Nie S. Quantum dot bioconjugates for ultrasensitive nonisotopic detection. Science, 1998, 281: 2016.
  [16] Talapin D V, Lee J S, Kovalenko M V, et al. Prospects of colloidal nanocrystals for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Chem. Rev., 2010, 110: 389.
  [17] Hildebrandt N, Spillmann C M, Algar W R, et al. Energy transfer with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 bioconjugates: A versatile platform for biosensing, energy harvesting, and other developing applications. Chem. Rev., 2017, 117: 536.
  [18] Silvi S, Credi A. Luminescent sensors based on quantum dot-molecule conjugates. Chem. Soc. Rev., 2015, 44: 4275.
  [19] Wu Y, Wang D, Li Y. Nanocrystals from solutions: catalysts. Chem. Soc. Rev., 2014, 43: 2112.
  [20] 康永印, 宋誌成, 喬培勝, 等. 光緻發光膠體量子點研究及應用. 化學進展, 2017, 29: 467.
  [21] Alivisatos A P. Semiconductor clusters, nanocrystals, and quantum dots. Science, 1996, 271: 933.
  [22] Nirmal M, Brus L. Luminescence photophysics in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cc. Chem. Res., 1999, 32: 407.
  [23] El-Sayed M A. Small is different: Shape-, size-, and composition-dependent properties of some colloid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cc. Chem. Res., 2004, 37: 326.
  [24] Lim S Y, Shen W, Gao Z. Carbon quantum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hem. Soc. Rev., 2015, 44: 362.
  [25] Kovalenko M V, Manna L, Cabot A, et al. Prospects of nanoscience with nanocrystals. ACS Nano, 2015, 9: 1012.
  [26] Chuang C H, Burda C. Contribution of femtosecond laser spectroscop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nanomaterials. J. Phys. Chem. Lett., 2012, 3: 1921.
  [27] Wheeler D A, Zhang J Z. Exciton dynamics in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dv. Mater., 2013, 25: 2878.
  [28] Regulacio M D, Han M Y. Composition-tunable alloyed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cc. Chem. Res., 2010, 43: 621.
  [29] Smith A M, Nie S.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band gap engineering. Acc. Chem. Res., 2010, 43: 190.
  [30] Peng X G. Band gap and composition engineering on a nanocrystal(BCEN)in solution. Acc. Chem. Res., 2010, 43: 1387.
  [31] Xu G, Zeng S, Zhang B, et al. New generation cadmium-free quantum dots for biophotonics and nanomedicine. Chem. Rev., 2016, 116: 12234.
  [32] Nasilowski M, Mahler B, Lhuillier E, et al. Two-dimensional colloidal nanocrystals. Chem. Rev., 2016, 116: 10934.
  [33] Wang X, Sun G, Li N, et al. Quantum dots derived from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catalysis and energy. Chem. Soc. Rev., 2016, 45: 2239.
《材料科學的革新:納米粒子世界的探索與展望》 引言 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漫漫徵途中,材料科學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古老的青銅時代到信息時代的矽基材料,每一次重大的材料革新都深刻地改變瞭人類文明的進程。如今,我們正站在又一個材料科學突破的黎明。納米粒子,這些尺寸在1至100納米之間的微小物質,以其獨特的量子尺寸效應和錶麵效應,為我們打開瞭前所未有的性能維度,預示著新材料、新技術的革命性發展。本書《材料科學的革新:納米粒子世界的探索與展望》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類型的納米粒子,而是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宏觀的視角,深入剖析納米粒子這一前沿領域的理論基礎、製備策略、錶徵技術以及其在各個學科領域中展現齣的巨大潛力與廣闊前景。我們將一同踏上這段探索之旅,揭示納米尺度下物質世界的奇妙規律,並展望它將如何重塑我們的未來。 第一章:納米粒子世界的基石——量子力學與尺寸效應 理解納米粒子,首先需要深入探究支配其行為的根本物理學原理。本章將從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齣發,闡釋為何當物質尺寸縮小至納米尺度時,其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學規律將不再適用。我們將詳細介紹量子限製效應,即在納米尺寸下,電子的運動受到空間的限製,導緻其能級離散化,並由此産生一係列奇特的物理現象,例如能帶結構的改變、激子行為的增強等。 量子力學入門: 簡要迴顧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原理、薛定諤方程等核心概念,為後續內容奠定理論基礎。 尺寸效應的顯現: 重點講解當粒子尺寸小於電子的相乾長度、德布羅意波長時,量子效應開始顯著。 光學性質的轉變: 深入探討尺寸依賴性的光學特性,例如吸收光譜和發射光譜隨粒子尺寸的變化,為後續在光學器件、生物成像等方麵的應用鋪墊。 電子和磁學性質的演變: 分析納米尺度下電子傳輸的特性,例如量子隧穿效應,以及磁性材料在納米尺度下的特殊行為,如超順磁性。 錶麵效應的凸顯: 強調在納米尺度下,錶麵原子與體相原子比例急劇升高,使得錶麵能、錶麵缺陷等對材料整體性能的影響遠大於宏觀材料。 第二章:創製奇跡的工匠——納米粒子的製備策略 要實現納米粒子的宏觀應用,高效、可控、可規模化的製備方法至關重要。本章將係統梳理當前主流的納米粒子製備技術,從不同的角度解析這些方法的原理、優缺點以及適用範圍。我們不會局限於某一種特定的方法,而是呈現一個全麵的技術圖景,幫助讀者理解如何“製造”這些微小的奇跡。 自上而下的製備方法: 機械法: 介紹球磨、研磨等方法,以及其在製備某些納米粉體上的優勢與局限。 光刻與蝕刻: 闡述在半導體製造中常用的精密加工技術,如何用於製備具有特定形貌和尺寸的納米結構。 溶劑揮發法: 解釋通過控製溶劑的蒸發速率來形成納米結構的原理。 自下而上的製備方法: 化學閤成法(溶液法): 沉澱法/共沉澱法: 介紹通過控製反應條件,如pH值、溫度、濃度,來誘導納米粒子成核與生長。 溶膠-凝膠法: 講解通過化學反應將分子前驅體轉化為膠體溶液,再進一步形成凝膠,最終獲得納米材料的過程。 微乳液法/反相微乳液法: 闡述利用錶麵活性劑形成的微小水包油或油包水體係作為反應微反應器,精確控製粒子尺寸。 水熱/溶劑熱法: 介紹在密閉容器中,利用水或有機溶劑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進行反應,以獲得結晶度高、形貌可控的納米粒子。 氣相沉積法: 化學氣相沉積 (CVD): 講解通過氣相前驅體在基底上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納米薄膜或納米結構。 物理氣相沉積 (PVD): 介紹通過物理方法(如濺射、蒸發)將材料轉移到基底上,形成納米層。 生物閤成法: 探討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模闆或生物反應來製備納米粒子的綠色環保方法。 形貌控製與錶麵修飾: 強調通過選擇閤適的反應物、催化劑、錶麵活性劑以及控製反應動力學,來獲得特定形貌(球形、棒狀、片狀、核殼結構等)的納米粒子,並討論如何進行錶麵功能化以滿足不同應用需求。 第三章:洞察微觀世界的智慧——納米粒子的錶徵技術 理解納米粒子的性能,離不開精確可靠的錶徵手段。本章將全麵介紹用於研究納米粒子結構、形貌、尺寸、組成以及物理化學性質的各種先進錶徵技術。我們將深入解析這些技術的原理、操作方式以及它們在揭示納米粒子奧秘中所扮演的角色。 形貌與尺寸分析: 掃描電子顯微鏡 (SEM): 講解其成像原理,如何觀察納米粒子的錶麵形貌、尺寸分布以及聚集狀態。 透射電子顯微鏡 (TEM): 重點介紹其高分辨率成像能力,能夠觀察納米粒子的內部結構、晶格缺陷以及單分散性。 原子力顯微鏡 (AFM): 闡述其錶麵掃描機製,提供納米粒子錶麵的三維形貌信息,以及其在力學性質測量上的應用。 結構與晶體學分析: X射綫衍射 (XRD): 講解如何通過衍射峰分析納米粒子的晶體結構、晶粒尺寸以及相組成。 Raman光譜: 介紹其在分析材料振動模式、識彆化學鍵、評估晶格應力等方麵的應用。 成分與化學態分析: X射綫光電子能譜 (XPS): 闡述其錶麵敏感性,用於分析納米粒子的錶麵元素組成、化學態以及價態。 能量色散X射綫光譜 (EDX/EDS): 介紹其與SEM/TEM聯用的元素成分分析功能。 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 (FTIR): 講解其在識彆官能團、分析錶麵吸附物等方麵的作用。 光學與電子性質錶徵: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UV-Vis): 分析納米粒子的光學吸收特性,如錶麵等離激元共振。 光緻發光光譜 (PL): 揭示納米粒子的發光特性,與量子限域效應密切相關。 熒光壽命測量: 評估激發態粒子的衰減過程,為光電器件和生物傳感提供信息。 比錶麵積與孔隙結構分析: BET吸附法: 介紹其在測定納米材料比錶麵積和孔隙分布方麵的原理和應用。 第四章:跨越學科的界限——納米粒子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前景 納米粒子並非僅僅是實驗室裏的奇觀,它們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在各個學科領域展現齣顛覆性的潛力。本章將不再聚焦於某種特定的納米粒子,而是以廣闊的視野,探討納米粒子在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從基礎科學研究到工業生産,再到改善人類生活質量。 生物醫學領域的革新: 藥物遞送係統: 納米粒子如何作為載體,實現靶嚮性、可控釋放的藥物輸送,提高治療效率,降低副作用。 醫學影像診斷: 納米粒子作為造影劑,如何提高成像對比度和靈敏度,實現早期疾病診斷。 癌癥治療: 光動力療法、光熱療法,以及納米粒子在免疫療法中的應用。 生物傳感器: 利用納米粒子的高靈敏度和特異性,開發新型的生物檢測平颱。 能源領域的突破: 太陽能電池: 納米粒子如何提高光吸收效率、改善電荷分離和傳輸,推動新一代太陽能電池的發展。 催化劑: 納米催化劑的高比錶麵積和高活性,如何提升化學反應效率,應用於能源轉化和汙染物處理。 儲能設備: 納米材料在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領域的應用,提升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電子與信息技術的飛躍: 納米電子器件: 基於納米粒子構建的晶體管、存儲器等,有望實現更小的尺寸、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功耗。 顯示技術: 納米粒子在OLED、量子點顯示等領域的應用,帶來更鮮艷、更節能的顯示效果。 光通信: 納米結構在光波導、光調製器等器件中的應用,推動信息傳輸速率的提升。 環境科學與可持續發展: 水處理與淨化: 納米材料如何高效吸附汙染物、催化降解有機物,實現水資源的淨化。 空氣淨化: 納米催化劑在去除空氣中有害物質方麵的應用。 環境監測: 納米傳感器在檢測環境汙染物方麵的潛力。 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延伸: 增強型復閤材料: 納米粒子作為填料,如何顯著提升聚閤物、陶瓷、金屬等材料的力學、熱學、電學性能。 智能材料: 響應外部刺激(溫度、光、電場等)而改變性能的納米材料,應用於傳感器、驅動器等。 錶麵功能化與塗層: 納米塗層帶來的防汙、抗菌、自清潔、耐磨損等優異性能。 第五章:未來展望與挑戰 納米粒子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們仍麵臨著諸多挑戰。本章將對納米粒子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並深入分析當前存在的關鍵技術瓶頸與潛在的風險。 綠色、高效、低成本的製備技術: 探索更具可持續性、可規模化且成本效益高的納米粒子製備方法。 精確控製納米粒子的性能: 如何通過精細調控尺寸、形貌、組成和錶麵化學,實現對納米粒子性能的預測和定製。 多功能納米材料的設計與集成: 融閤不同納米粒子或納米結構,構建具有協同效應的多功能復閤材料。 納米材料的安全性與環境影響評估: 深入研究納米粒子在生物體內和環境中的行為,評估其潛在的毒性與環境風險,並製定相應的安全標準和管理策略。 從基礎研究到産業化落地的橋梁: 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之間的聯係,推動納米科技的廣泛産業化。 納米科技倫理與社會影響: 探討納米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社會、倫理和經濟問題,並呼籲負責任的創新。 結語 《材料科學的革新:納米粒子世界的探索與展望》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深入的納米粒子科學概覽。通過對量子力學原理的理解,對製備技術的掌握,對錶徵手段的運用,以及對各領域應用潛力的洞察,我們希望讀者能夠深刻認識到納米粒子所蘊含的巨大能量。盡管挑戰猶存,但納米粒子所展現齣的無限可能性,無疑將引領我們走嚮一個更加智能、健康、可持續的未來。這本書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微觀世界的奇妙,更是一盞燈,照亮瞭材料科學未來發展的廣闊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量子點的瞭解僅限於一些科技新聞中提到的“更亮的屏幕”或者“更高效的LED”。《量子點的閤成與應用》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詳細地描繪瞭量子點如何從實驗室走嚮現實,並成為推動多個科技領域進步的關鍵。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量子點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感到驚嘆,比如作為熒光標記物在細胞成像和藥物輸送中的作用。 書中對於量子點閤成方法的描述,即使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也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它避免瞭過多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生動地呈現齣來。我瞭解到,通過精細控製閤成條件,可以獲得具有特定尺寸、形貌和錶麵化學性質的量子點,從而實現對其光學和電子學性能的精準調控。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充分體現瞭作者的嚴謹和專業。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視角,讓我對這個前沿科技領域有瞭更深入的認識。我原以為量子點隻是在顯示技術方麵有突破,但書中詳實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涵蓋瞭量子點在顯示器、照明等領域的最新進展,還深入探討瞭其在太陽能電池、生物成像、量子計算等更廣泛的應用。 在閤成方法方麵,這本書的闡述非常清晰易懂。它詳細介紹瞭各種主流的量子點閤成技術,並對每種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瞭深入分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如何通過調控反應參數來優化量子點的發光效率和穩定性的一些細節非常感興趣,這些信息對於深入理解量子點的製備過程非常有幫助。

評分

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非常有條理,讓我能夠很順暢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它從基礎的量子點結構和性質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各種閤成策略,最後落腳到其廣泛的應用前景。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量子點發光原理的講解,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解釋瞭量子限製效應是如何影響其光譜特異性的,這一點對於我理解量子點為什麼能發齣如此純淨、可調諧的光至關重要。 書中對於不同閤成方法的比較分析也相當到位,它不僅僅是羅列齣不同的技術,而是深入剖析瞭每種方法的優勢、劣勢以及適用範圍。這對於我這種對實際操作有一定興趣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價值。例如,它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改變前驅體、溶劑、溫度以及反應時間等參數來精確控製量子點的光學和電子學性質,這讓我對“定製化”納米材料的製造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在講解科學原理時,總是能恰到好處地融入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有趣。我本來對量子點閤成的化學過程瞭解不多,但通過這本書,我竟然也能大緻理解其中的關鍵步驟和影響因素。 書中關於量子點在不同應用領域(如LED、生物成像、太陽能電池等)的介紹,更是讓我領略到瞭這項技術的巨大潛力。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列舉應用,而是深入分析瞭量子點為何能在這些領域發揮獨特優勢,例如其高效的發光性能、優異的穩定性以及可調諧的光譜特性。這些分析讓我對量子點的未來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確實讓我眼前一亮!我原本對這個領域知之甚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翻開瞭《量子點的閤成與應用》,結果完全超齣預期。它以一種非常易懂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介紹瞭量子點這個神奇的納米材料。一開始,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到深奧的化學方程式,而是從量子點的基本概念入手,比如它們為什麼叫做“量子”點,以及它們與傳統半導體材料有什麼本質區彆。這種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初學者很快就建立起瞭一個初步的認識框架。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闡述量子點的閤成方法。雖然我不是化學專業的,但通過書中清晰的流程圖和生動的比喻,我竟然也大緻理解瞭不同閤成方法的原理和優缺點。比如,它詳細對比瞭熱注入法、溶劑熱法等主流閤成技術,並解釋瞭如何通過調控反應條件來改變量子點的尺寸、形狀和發光顔色。這些細節的處理,讓原本枯燥的化學閤成過程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科學傢們在實驗室裏創造這些微小世界的奇跡有瞭更深的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