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可不知的36种电子元器件(第二版) | ||
| 定价 | 49.00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 版次 | 2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1月 | |
| 开本 | 小16开 | |
| 作者 | 张晓东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66 | |
| 字数 | 340 | |
| ISBN编码 | 9787115440969 | |
章 阻抗元件 无处不在的电阻器 / 8 隔直流、通交流的电容器 / 15 阻交流、通直流的电感器 / 22 第二章 半导体二极管 用途广泛的晶体二极管 / 30 功能独特的稳压二极管 / 36 章 阻抗元件
无处不在的电阻器 / 8
隔直流、通交流的电容器 / 15
阻交流、通直流的电感器 / 22
第二章 半导体二极管
用途广泛的晶体二极管 / 30
功能独特的稳压二极管 / 36
色彩斑斓的发光二极管 / 40
接线简便的恒流二极管 / 47
小巧长寿的变容二极管 / 53
第三章 半导体三极管
神通广大的晶体三极管 / 60
性能优良的场效应晶体管 / 70
与众不同的单结晶体管 / 78
第四章 集成电路
软封装的音源集成电路 / 86
经典通用的时基集成电路 / 91
灵活易用的三端集成稳压器 / 96
第五章 耦合与显示元器件
形态各异的变压器 / 104
以“光”为媒介的光电耦合器 / 111
能显示字符的LED管 / 117
第六章 敏感元器件
带窗口的光敏晶体管 / 124
无极性的光敏电阻器 / 130
形形色色的热敏电阻器 / 135
本领奇特的湿敏电阻器 / 142
第七章 电声换能器件
小巧灵敏的驻极体话筒 / 148
可逆向换能的压电陶瓷片 / 153
常用的电动式扬声器 / 157
可独自聆听的耳机 / 164
第八章 电控制器件
“以小控大”的晶体闸流管 / 172
“以弱控强”的电磁继电器 / 182
灵敏可靠的干簧继电器 / 191
没有触点的固态继电器 / 197
第九章 开关与保护器件
通断自如的机械开关 / 206
“里应外合”的接插件 / 214
本领不凡的压敏电阻器 / 222
牺牲自我的保险器件 / 228
第十章 其他元器件
历史悠久的电子管 / 238
稳定性极高的石英晶体振荡器 / 248
小巧可靠的陶瓷滤波器 / 254
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高效率的信息聚合体。我以往为了搞清楚一个新器件的工作机制,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标准文档、应用手册和学术论文之间来回切换,耗费大量时间去交叉验证信息的一致性。然而,这本书的编纂者似乎已经完成了这项繁重的工作,将不同来源的、经过甄别和提炼的权威信息,以一种高度浓缩和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它对器件关键性能指标(如增益带宽积、噪声系数、亚阈值斜率等)的对比图表绘制得异常清晰有力,直接抓住了工程师在进行器件选型时最关心的核心数据。这种精炼和整合能力,极大地加速了我的信息摄取速度,使得原本需要数天研究才能建立的初步认知框架,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在几天之内就能被牢固建立起来,是提升专业效率的利器。
评分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器件家族时的那种体系化梳理能力。这本书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了三十多种器件的参数清单,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它会系统地追踪一个技术概念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被新一代技术迭代的过程。例如,在比较MOSFET和BJT的驱动特性时,它不仅仅是列出各自的优缺点,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特定负载条件和开关频率下,它们的设计权衡点在哪里,这种“权衡哲学”是工程师最需要的思维模式。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但现在看来略显过时的器件(比如某些早期的运算放大器结构)的介绍,也保持了足够的篇幅,这对于理解现代集成电路设计的历史演变至关重要。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用”,更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简单的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的深得我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觉得踏实可靠,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哑光而非那种刺眼的亮面,阅读体验大大提升,长时间盯着屏幕看久了眼睛会酸痛,但捧着这本书,即便是深夜里,也觉得非常舒适。封面设计上,那种抽象却又暗示着电路图纹理的图案,透露出一种专业又不失艺术气息的格调,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技术书籍的刻板印象。细节之处,比如章节的划分和页眉页脚的留白处理,都体现了编辑团队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知识呈现美学的追求。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逻辑性,虽然内容是技术性的,但它通过清晰的章节标题和引人入胜的导读,让人在进入具体器件的复杂世界之前,已经对整体框架有了宏观的把握。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去探索每一个精妙的电子原理。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成功地在“深度”和“易懂”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在讲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半导体物理基础时,并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公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生活化类比和实际应用场景作为切入点。比如,它解释PN结的耗尽层时,不是一上来就抛出载流子的漂移和扩散,而是先描述了一个形象的“人墙阻挡”的比喻,一下子就让初学者醍醐灌顶。这种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对于我这种在校期间理论学得不错但实战经验不足的工程狗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知识桥梁”,让我能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动手实践中的困惑有效对接起来。这种将深奥概念“翻译”成通俗语言的能力,是很多技术书籍所欠缺的,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在面向实践应用方面所下的功夫,简直令人佩服。我发现它在每个关键器件的介绍末尾,都设置了一个类似“设计者笔记”或者“故障排除小贴士”的板块。这些小贴士往往不是教科书上会写的内容,而是基于大量工程经验总结出来的“陷阱”和“诀窍”。比如,关于电感器的饱和问题,它不仅给出了饱和电流的定义,还详细说明了在过流瞬间,电感波形可能出现的非线性畸变,并提供了示波器上识别这种畸变的具体波形特征。这种“实战出真知”的风格,对我未来在设计PCB时避免常见的EMC和热管理问题,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真正做到了将学术的严谨性与车间的实际操作性完美结合,让读者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一本冷冰冰的书,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谆谆教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