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
定价:38.00元
售价:30.0元
作者:高茜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1717359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们把21世纪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再是神秘高端领域的专属。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人们对材料微观性能的认知和操控。经过10年的时间,“稀磁半导体”由一个虚无的词汇变成了一类实实在在的纳米材料,在高茜及其学生所制备的ZnO基纳米材料中,凭肉眼即可辨认出这种材料掺杂了什么元素,掺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涵盖的内容既有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也有后续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希望此书不仅是作者对其10年来所做工作的总结,更希望它能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稀磁半导体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
1.1.2 稀磁半导体综述
1.2 zn0基稀磁半导体研究进展
1.2.1 Zn0的特性
1.2.2 Mn掺杂ZnO的研究进展
1.2.3 C0掺杂ZnO的研究进展
1.2.4 其他过渡族金属掺杂Zn0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本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验方法
2.1 磁性基本理论
2.1.1 磁性的产生
2.1.2 交换作用理论
2.1.3 磁性相变
2.2 用于稀磁半导体的理论模型与理论研究方法
2.2.1 用于稀磁半导体的理论模型
2.2.2 常用的理论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方法
2.3.2 分析手段及原理
第3章 Co掺杂ZnO体系的磁性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的制备
3.2.1 粉末样品的制备
3.2.2 薄膜样品的制备
3.3 粉末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
3.3.1 XRD检测结果与分析
3.3.2 TEM、SEM和EDS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3.3.3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3.3.4 磁性机制分析
3.4 薄膜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
3.4.1 xRD检测结果与分析
3.4.2 光谱检测结果与分析
3.4.3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3.4.4 磁性机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l、C0共掺杂ZnO体系的磁性机制
4.1 引言
4.2 样品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4.2.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4.2.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4.3 磁性机制分析
4.3.1 晶格收缩对磁能积的影响
4.3.2 晶粒度对磁能积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n、Fe及Ni掺杂znO体系的磁性机制.
5.1 引言
5.2 Mn掺杂zn0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2.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5.2.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2.3 磁性机制分析
5.3 Na、Mn共掺杂zn0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3.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5.3.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3.3 磁性机制分析
5.4 Fe、Ni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磁性机制研究
5.4.1 Fe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4.2 Fe与Co共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4.3 Ni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书的结论
6.1.1 Co掺杂Zn0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1.2 Al、Co共掺杂zn0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1.3 Mn及其他过渡族金属掺杂ZnO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2 本书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稀磁半导体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
1.1.2 稀磁半导体综述
1.2 zn0基稀磁半导体研究进展
1.2.1 Zn0的特性
1.2.2 Mn掺杂ZnO的研究进展
1.2.3 C0掺杂ZnO的研究进展
1.2.4 其他过渡族金属掺杂Zn0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本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验方法
2.1 磁性基本理论
2.1.1 磁性的产生
2.1.2 交换作用理论
2.1.3 磁性相变
2.2 用于稀磁半导体的理论模型与理论研究方法
2.2.1 用于稀磁半导体的理论模型
2.2.2 常用的理论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方法
2.3.2 分析手段及原理
第3章 Co掺杂ZnO体系的磁性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的制备
3.2.1 粉末样品的制备
3.2.2 薄膜样品的制备
3.3 粉末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
3.3.1 XRD检测结果与分析
3.3.2 TEM、SEM和EDS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3.3.3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3.3.4 磁性机制分析
3.4 薄膜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
3.4.1 xRD检测结果与分析
3.4.2 光谱检测结果与分析
3.4.3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3.4.4 磁性机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l、C0共掺杂ZnO体系的磁性机制
4.1 引言
4.2 样品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4.2.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4.2.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4.3 磁性机制分析
4.3.1 晶格收缩对磁能积的影响
4.3.2 晶粒度对磁能积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n、Fe及Ni掺杂znO体系的磁性机制.
5.1 引言
5.2 Mn掺杂zn0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2.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5.2.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2.3 磁性机制分析
5.3 Na、Mn共掺杂zn0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3.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5.3.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3.3 磁性机制分析
5.4 Fe、Ni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磁性机制研究
5.4.1 Fe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4.2 Fe与Co共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4.3 Ni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书的结论
6.1.1 Co掺杂Zn0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1.2 Al、Co共掺杂zn0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1.3 Mn及其他过渡族金属掺杂ZnO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2 本书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BF: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 ZnO本身就因其在电子、光学和催化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而“稀磁半导体”这个概念更是为材料科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这意味着在ZnO中掺杂少量磁性元素,有望赋予其独特的磁电耦合特性。 想到这些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就充满了科学的魅力。 是通过哪种具体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呢? 是固相反应、溶胶-凝胶法,还是气相沉积? 不同的制备方法会直接影响纳米材料的形貌、尺寸分布和掺杂均匀性,进而影响最终的磁学性能。 我对这些细节充满好奇,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此外,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是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尺寸的减小往往会带来宏观性质的巨大变化。 那么,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调控ZnO纳米材料的尺寸,以及这些尺寸变化如何影响其稀磁半导体的特性,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 了解到其制备过程,自然会联想到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例如新型磁存储器件、自旋电子器件等,这些都是令人兴奋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BF: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直击了材料科学前沿的两个关键点:纳米材料的精确可控制备和物理机制的深入探究。 稀磁半导体,特别是以ZnO为基底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 ZnO固有的半导体特性与磁性元素的引入所产生的磁性,一旦能够实现有效的耦合,将为我们带来一系列革命性的应用,比如在信息存储、逻辑运算以及量子计算等领域。 我对这本书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磁性机制研究”这一部分。 纳米材料的磁性行为往往非常复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引入了磁性原子,更重要的是这些磁性原子在ZnO基体中的分布、周围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等因素,都会对最终的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铁磁性、顺磁性还是反铁磁性? 磁化的起源是什么? 是局域的p-d杂化还是集体效应? 是常温铁磁性还是需要低温才能展现? 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理解和设计新型功能材料至关重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据,深入剖析ZnO基稀磁半导体中磁性的起源和调控方法。
评分当我看到“BF: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这本书的题目时,我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了。 ZnO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半导体材料,其在光电领域的应用早已为人所熟知,而将稀磁半导体这一概念与之结合,无疑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疆域。 我对本书中“制备”这一环节充满了期待,因为纳米材料的形貌、尺寸、表面状态以及掺杂均匀性等因素,都对材料的最终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作者是如何通过精妙的化学合成或者物理沉积手段,来精确地控制ZnO纳米材料的生长过程,从而获得特定形貌(如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片等)和尺寸分布的材料? 而“磁性机制研究”更是吸引我的核心部分。 稀磁半导体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潜在的磁电耦合效应,能够实现电信号对磁性的调控,或反之。 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ZnO基稀磁半导体中磁性起源的深入分析,例如,磁性元素掺杂是如何影响ZnO的电子结构,以及是否存在铁磁性的耦合机制,是局域磁矩之间的直接交换作用,还是通过载流子介导的RKKY相互作用? 此外,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改变掺杂浓度、退火处理或表面修饰等手段来优化和调控其磁学性能,以期实现室温铁磁性,这是稀磁半导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评分“BF: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这个书名让我对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ZnO的稳定性和易于掺杂的特性,使其成为构建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理想选择。 我对书中“制备”部分尤为关注,因为纳米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备过程。 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在ZnO晶格中引入磁性元素,例如锰(Mn)、钴(Co)或镍(Ni),并且是如何保证这些磁性原子的稀疏分布,以及它们在ZnO基体中的占据位置。 是取代了Zn离子还是进入了氧间隙? 不同的掺杂位置和掺杂浓度,对于最终的磁性表现至关重要。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包括使用的原料、反应条件、后处理过程等,以便读者能够复现甚至优化相关的制备技术。 此外,关于“磁性机制研究”,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稀磁半导体中磁性的来源,比如是自由载流子介导的磁相互作用(DMS)理论,还是团簇模型,或者是其他未知的机制。 对这些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是实现稀磁半导体材料实际应用的前提。
评分读到“BF: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科研场景。 ZnO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本身就有着丰富的物理性质,而将它与稀磁半导体结合,特别是纳米化的形态,无疑是赋予它更多可能性的绝佳途径。 制备过程的精细化和可控性是纳米材料研究的基石。 我很好奇书中会详细介绍哪些制备技术,例如,作者是如何通过改变反应温度、时间、溶剂、前驱体浓度或者气氛,来精准调控ZnO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尺寸、形貌以及掺杂元素的均匀分布。 纳米尺度的结构往往会带来与块体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质,比如大的比表面积、量子尺寸效应等,这些都会对稀磁半导体的磁性产生影响。 同时,对于“磁性机制研究”,我更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先进的表征手段来揭示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是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元素状态和化学环境,还是利用磁力仪(SQUID或VSM)测量宏观磁学性质? 这些实验证据的组合,将是理解稀磁半导体工作原理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