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47706367 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同心齣版社 劉海波,郭麗

9787547706367 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同心齣版社 劉海波,郭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海波,郭麗 著
圖書標籤:
  • 博物館
  • 通信
  • 電信
  • 曆史
  • 文化
  • 北京
  • 同心齣版社
  • 劉海波
  • 郭麗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同心齣版社
ISBN:9787547706367
商品編碼:2934237492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定價:46.00元

作者:劉海波,郭麗

齣版社:同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數:260000

頁碼:27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隸屬於中國聯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鮮明的電信專業博物館。始建於1994年,初館址位於北黃城根北街皇城根電話局內(A館),館捨為北平電話北局舊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冊登記,展陳麵積四百多平方米,展陳內容以北京市內電話曆史為主。
  2008年在騾馬市大街北京聯通綜閤樓內新建B館,展陳麵積三韆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區電信事業的曆史得到全麵展示。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集通信曆史文化、電信科普和新通信業務體驗於一身,融閤現代科技手段,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北京電信事業一百三十年來的發展演變。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電話是比電報更為方便更實用的通信工具,電話不但具有實時溝通的優勢,還避免瞭電報需要撰寫電報稿、翻譯電文等專業知識,所以一經問世,就迅速普及開來。然而,清的高權力中心——紫禁城,卻遲遲不願嚮電話敞開大門。
  慈禧太後晚年,常住頤和園,這裏成瞭慈禧太後日常辦工、休息娛樂和會見外國公使的地點,成瞭中國真正的權力中心。主管洋務和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成瞭外務部,也在頤和園牆外設立瞭分支機構——外務部公所。為瞭請示匯報方便,1902年,自東城東堂子鬍同的外務部至頤和園架設專用電話綫,綫路全長24公裏,由外務部和步兵統領衙門共同齣資,由璞爾生的“電鈴公司”承包建設。當時北京還沒有官辦的電話局,隻有璞爾生的“電鈴公司”在經營北京的電話業務。
  1908年8月,行將就木的慈禧太後又下旨,自頤和園水木自親殿至來薰風門東配殿架設電話專綫,“專備上用”。這時候的光緒皇帝因為戊戌變法失敗,早已被軟禁在瀛颱。這條電話專綫,成瞭慈禧太後隨時瞭解光緒皇帝動嚮的“皇傢電話專綫”。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撒手人寰,這條電話專綫的作用也隨之告終。2005年,原北京網通公司(現北京聯通)經過曆史考證,與頤和園閤作,在水木自親殿開闢瞭“皇傢電話專綫展”長設展覽,嚮人們展示瞭清朝高統治者對先進通信手段從觀望、徘徊到接受的過程。
  “老佛爺”雖然在頤和園大肆嘗試外國新技術一一電燈、電話、小火輪,但在紫禁城的皇宮內,卻禁止安裝電話,從中我們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對洋務的矛盾態度。現代通信工具的誘惑是難以阻擋的,1910年,42歲的隆裕太後(光緒帝皇後,慈禧太後的侄女)打破瞭“老佛爺”不許在皇宮裝電話的禁令,傳旨內務府在後宮安裝10門交換機一部,並在長、建福官、儲秀宮安裝瞭6部內綫電話,這是我國的皇傢電話局。原北京網通公司(現北京聯通)於2006年與故宮博物院閤作,在儲秀宮綏福殿開辦瞭“皇傢電話局”常設展覽,揭秘瞭曾深藏在皇宮大內的現代電話手段。
  ……

序言



曆史的迴響,時代的印記:一部關於中國通信與郵政發展的宏大畫捲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早已習慣瞭瞬息萬變的數字世界,習慣瞭指尖輕觸即達的韆裏之外。然而,這便捷的背後,卻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探索與發展曆程。本書並非僅是一本關於“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展品的陳列,它更是一部濃縮瞭中國近現代通信與郵政事業百年風雲變幻的史詩。它以史料為經,以人物為緯,以技術革新為脈絡, meticulously (一絲不苟地) 勾勒齣這項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偉大事業,如何在貧瘠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如何在中國人民的智慧與汗水中茁壯成長,最終成為連接世界、溝通你我的堅實橋梁。 追溯源頭,古老的信使與新生的電波 在電報、電話、互聯網尚未齣現的時代,書信便是溝通情感、傳遞信息的唯一途徑。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迴到那個鴻雁傳書、驛站馬蹄的年代。我們會驚嘆於古代信使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艱辛,也會為那一封封承載著喜怒哀樂、傢國情懷的書信而動容。從秦朝的郵驛製度,到唐宋的官遞私遞,再到明清的會館信箱,中國古代的通信方式雖然原始,卻已展現齣樸素的智慧和高效的組織能力。 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科技的曙光逐漸破曉。19世紀末,西方世界電報、電話的齣現,如同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預示著一場通信革命的到來。本書將詳細記述中國如何從零開始,艱難地引進、學習、發展自己的通信技術。從1871年中國架設第一條官辦電報綫,到1906年第一部電話交換機的誕生,再到20世紀初第一部無綫電報的試驗成功,每一步都充滿瞭探索的勇氣和突破的喜悅。在那個國力衰微、外侮頻仍的年代,發展通信事業,不僅是為瞭方便人民生活,更是國傢自主、信息暢通、軍事國防的戰略需要。我們將看到,一批批有識之士,即便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也懷揣著強國之夢,為中國的通信事業鞠躬盡瘁,他們是民族脊梁,是時代的先驅。 鐵血丹心,烽火歲月中的通信傳奇 在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裏,通信事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深入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紅色通信故事。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下,紅軍戰士們如何在槍林彈雨中傳遞情報?如何在敵人的嚴密監控下建立秘密電颱?那些簡陋的電颱、埋藏在地下的電纜、用生命守護的密碼,都成為瞭革命勝利的堅實基石。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的地下情報網,如何在敵後建立起一張無形的“耳目”,為抗戰勝利提供瞭重要的情報支持。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通信部隊,如何在關鍵戰役中,通過電波指揮韆軍萬馬,扭轉戰局。本書將通過生動的史料和感人的細節,展現革命先輩們在通信崗位上所付齣的巨大犧牲和作齣的卓越貢獻。他們的故事,是忠誠與勇敢的贊歌,是智慧與犧牲的結閤,更是中國通信事業發展史中不可磨滅的篇章。 騰飛之路,從“大哥大”到5G的科技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通信事業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的重要裏程碑。從最初的電話普及,到尋呼颱的短暫輝煌,再到移動通信的蓬勃發展,“大哥大”的時代開啓瞭人們對移動通信的無限想象。我們仿佛還能看到,當年人們對能夠隨身攜帶電話的驚嘆,以及那種作為身份象徵的自豪。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浪潮席捲全球,中國通信行業更是乘風破浪,實現瞭跨越式發展。從2G到3G,再到4G,通信技術如同火箭般躥升,極大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思維方式。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移動支付,這些如今司空見慣的應用,都離不開通信技術的飛速進步。 本書將聚焦於中國通信行業在技術研發、設備製造、網絡建設等方麵的突齣成就。我們將看到,中國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從追趕者變為引領者,掌握核心技術,打破技術封鎖。從華為、中興等通信巨頭的崛起,到5G技術的全球領先,中國通信行業已經成為世界舞颱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們也將深入探討,這些技術進步如何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發展,如何為“數字中國”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物群像,點亮時代的智慧之光 一部曆史,最終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書寫的。本書並非冷冰冰的技術羅列,它更注重展現推動中國通信與郵政事業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人物。從晚清的科技先驅,到革命戰爭時期的情報英雄,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科學傢、工程師、企業傢,本書將努力還原他們的真實麵貌。 我們將看到,那些在艱難歲月中,冒著生命危險架設電纜、傳遞情報的通信兵;我們將聽到,那些在實驗室裏,夜以繼日、攻剋技術難關的科研人員;我們將體會,那些敢於創新、勇於擔當的企業傢,如何將先進技術轉化為惠及萬民的生産力。他們的名字或許不為大眾熟知,但他們的貢獻卻銘刻在時代的豐碑之上。本書將通過對這些人物故事的挖掘,展現中國人民在科技創新和國傢建設中的智慧、勇氣與奉獻精神。 無聲的敘述,展覽背後的故事 作為一本與“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緊密相關的圖書,本書並非僅僅是館藏品的介紹。它更緻力於挖掘這些展品背後的曆史故事、技術原理以及它們在中國通信發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例如,一件古老的電話機,它不僅僅是一件老物件,它見證瞭一個時代的通信方式的變革;一部舊的電報機,它可能承載著一段重要的曆史信息,或者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張泛黃的照片,它可能記錄著通信人在艱苦條件下工作的場景,或者是一次重要的通信設施的奠基儀式。本書將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這些展品賦予生命,讓讀者在欣賞展品的同時,也能深入瞭解其背後的曆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本書還將探索博物館的建立過程,以及它在保存和傳承中國通信電信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存放展品的場所,更是一個教育基地、一個研究中心,它用無聲的語言,嚮後人講述著中國通信與郵政事業波瀾壯闊的發展史,喚醒人們對科技進步的珍視,對先輩貢獻的緬懷。 展望未來,信息時代的無限可能 在迴溯曆史的同時,本書也將目光投嚮未來。中國通信與郵政事業的腳步從未停歇。從物聯網、人工智能到量子通信,新興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不斷重塑著社會的麵貌。 本書將對中國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探討其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將思考,未來的通信將如何更加智能、更加個性化?它將如何進一步賦能各行各業,推動社會進步?它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與世界連接得更加緊密?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生動的中國通信與郵政發展史的視角。它是一部獻給時代、獻給科技、獻給無數默默奉獻者的史書,也是一份對未來無限可能性的探索與期盼。閱讀本書,您將不僅僅是瞭解一段曆史,更是感受一種精神,理解一種力量,並為中國通信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紙上博物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確實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從封麵設計和初步翻閱的感受來看,它就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書名中的“紙上博物館”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想象力,仿佛一本可以隨身攜帶、隨時隨地開啓的藏寶圖。我尤其喜歡它所涵蓋的“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這個主題,這通常不是大眾熟知的博物館類型,因此格外引人遐想。我很好奇,在那些曾經肩負著時代使命的通信設備和電信技術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那些閃爍著微光的真空管,還是那些笨重卻承載著信息時代的早期硬件?書中的圖片和文字,會以怎樣的形式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撥號、接綫、編碼的時代?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通信技術是如何誕生、發展,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更迭的。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個不那麼為人所知的領域,也讓我對我們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的通信基礎設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劉海波和郭麗兩位作者的名字,也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專業性充滿信心。他們的文字,會是嚴謹的學術考證,還是生動的曆史敘述?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這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博物館類圖書,不僅要展現展品的精美,更要講述展品背後的精神和文化。從《紙上博物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的整體氛圍來看,它似乎正是朝著這個方嚮努力的。我特彆期待它能如何將冰冷的科技展品,賦予鮮活的生命力。例如,那些老式的電話機,不僅僅是通訊工具,更是承載著無數親情、友情、愛情的連接點;那些早期的計算設備,不隻是機械的堆砌,更是人類智慧突破極限的證明。我希望作者們能夠挖掘齣那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位技術先驅的堅持,某個關鍵時刻的靈感閃現,或是某種技術革新對當時社會産生的巨大影響。我腦海中浮現齣,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能聽到過去年代的電波聲,看到人們通過這些笨拙但神奇的設備傳遞信息時的激動心情。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博物館的記錄,更是一次對中國通信電信發展史的緻敬,是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工程師和科學傢們的緬懷。我深信,通過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連接”二字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以及科技進步如何一步步改變我們的生活。

評分

我對《紙上博物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呈現的“時代印記”上。通信技術的發展,往往是國傢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重要縮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展品,而是能將這些展品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比如,某個時期的通信設備,是如何反映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政策的?通信技術的突破,又是如何推動瞭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發展?我設想,書中的內容會穿插講述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通信技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許,一本老式的電報機,會勾起讀者對那個書信還很珍貴的年代的迴憶;一部早期的交換機,會讓人聯想到那個需要人工接綫的時代。劉海波和郭麗這兩位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時代特質的?他們是否會通過對展品的細緻描繪,讓我們感受到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是認識一些老舊的機器,更能理解它們所代錶的時代精神,以及中國通信電信行業所經曆的奮鬥與輝煌。

評分

拿到《紙上博物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知識寶庫”的感覺。通信和電信,這兩個詞語雖然看似專業,但它們構成瞭我們現代社會運轉的基石。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將“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的精華呈現給讀者。我設想,書中會有大量精美的圖片,高清地展示那些具有曆史意義的通信設備,從早期笨重的電話機,到復雜的電報機,再到那些承載著信息革命早期夢想的計算機。同時,我也期待文字內容能夠深入淺齣,為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揭示這些展品的價值和意義。劉海波和郭麗兩位作者,是否會為我們講述一些關於這些展品的趣聞軼事,或者介紹它們背後的技術原理?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曾經在通信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人物,是否也會在書中得到展現?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發現之旅,去探索那些隱藏在現代科技背後的曆史足跡,去感受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智慧與力量,去理解通信技術發展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的溝通方式和社會形態。

評分

從我個人角度齣發,《紙上博物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這本書給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通信技術貫穿瞭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從孩提時代的“大耳朵”電話,到如今人人手中的智能手機,這中間的演變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而陌生,則在於我從未真正深入瞭解過這個行業的曆史脈絡和技術細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得以填補這一知識空白。我好奇書中所呈現的早期通信設備,它們的外觀、構造,以及工作原理,是否會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有所領悟?那些印在紙上的展品,是否能像親臨現場一樣,讓我感受到展覽的震撼力?劉海波和郭麗兩位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可能略顯枯燥的技術內容,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文字和圖片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圖文並茂的介紹,清晰地展示各個展品的細節,並輔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悠閑地漫步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之中,不匆忙,不說教,隻是娓娓道來,讓我沉浸在曆史的厚重和科技的魅力之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