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47706367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同心出版社 刘海波,郭丽

9787547706367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同心出版社 刘海波,郭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波,郭丽 著
图书标签:
  • 博物馆
  • 通信
  • 电信
  • 历史
  • 文化
  • 北京
  • 同心出版社
  • 刘海波
  • 郭丽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ISBN:9787547706367
商品编码:293423749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价:46.00元

作者:刘海波,郭丽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数:260000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初馆址位于北黄城根北街皇城根电话局内(A馆),馆舍为北平电话北局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展陈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北京市内电话历史为主。
  2008年在骡马市大街北京联通综合楼内新建B馆,展陈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区电信事业的历史得到全面展示。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集通信历史文化、电信科普和新通信业务体验于一身,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北京电信事业一百三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电话是比电报更为方便更实用的通信工具,电话不但具有实时沟通的优势,还避免了电报需要撰写电报稿、翻译电文等专业知识,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普及开来。然而,清的高权力中心——紫禁城,却迟迟不愿向电话敞开大门。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成了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电话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电话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电话业务。
  1908年8月,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又下旨,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来薰风门东配殿架设电话专线,“专备上用”。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早已被软禁在瀛台。这条电话专线,成了慈禧太后随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的“皇家电话专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电话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考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电话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老佛爷”虽然在颐和园大肆尝试外国新技术一一电灯、电话、小火轮,但在紫禁城的皇宫内,却禁止安装电话,从中我们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对洋务的矛盾态度。现代通信工具的诱惑是难以阻挡的,1910年,42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打破了“老佛爷”不许在皇宫装电话的禁令,传旨内务府在后宫安装10门交换机一部,并在长、建福官、储秀宫安装了6部内线电话,这是我国的皇家电话局。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于2006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绥福殿开办了“皇家电话局”常设展览,揭秘了曾深藏在皇宫大内的现代电话手段。
  ……

序言



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印记:一部关于中国通信与邮政发展的宏大画卷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习惯了指尖轻触即达的千里之外。然而,这便捷的背后,却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与发展历程。本书并非仅是一本关于“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展品的陈列,它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通信与邮政事业百年风云变幻的史诗。它以史料为经,以人物为纬,以技术革新为脉络, meticulously (一丝不苟地) 勾勒出这项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伟大事业,如何在贫瘠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如何在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连接世界、沟通你我的坚实桥梁。 追溯源头,古老的信使与新生的电波 在电报、电话、互联网尚未出现的时代,书信便是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唯一途径。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鸿雁传书、驿站马蹄的年代。我们会惊叹于古代信使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艰辛,也会为那一封封承载着喜怒哀乐、家国情怀的书信而动容。从秦朝的邮驿制度,到唐宋的官递私递,再到明清的会馆信箱,中国古代的通信方式虽然原始,却已展现出朴素的智慧和高效的组织能力。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曙光逐渐破晓。19世纪末,西方世界电报、电话的出现,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预示着一场通信革命的到来。本书将详细记述中国如何从零开始,艰难地引进、学习、发展自己的通信技术。从1871年中国架设第一条官办电报线,到1906年第一部电话交换机的诞生,再到20世纪初第一部无线电报的试验成功,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突破的喜悦。在那个国力衰微、外侮频仍的年代,发展通信事业,不仅是为了方便人民生活,更是国家自主、信息畅通、军事国防的战略需要。我们将看到,一批批有识之士,即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也怀揣着强国之梦,为中国的通信事业鞠躬尽瘁,他们是民族脊梁,是时代的先驱。 铁血丹心,烽火岁月中的通信传奇 在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里,通信事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通信故事。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红军战士们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如何在敌人的严密监控下建立秘密电台?那些简陋的电台、埋藏在地下的电缆、用生命守护的密码,都成为了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石。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地下情报网,如何在敌后建立起一张无形的“耳目”,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通信部队,如何在关键战役中,通过电波指挥千军万马,扭转战局。本书将通过生动的史料和感人的细节,展现革命先辈们在通信岗位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卓越贡献。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勇敢的赞歌,是智慧与牺牲的结合,更是中国通信事业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 腾飞之路,从“大哥大”到5G的科技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通信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从最初的电话普及,到寻呼台的短暂辉煌,再到移动通信的蓬勃发展,“大哥大”的时代开启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无限想象。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人们对能够随身携带电话的惊叹,以及那种作为身份象征的自豪。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中国通信行业更是乘风破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G到3G,再到4G,通信技术如同火箭般蹿升,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思维方式。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支付,这些如今司空见惯的应用,都离不开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 本书将聚焦于中国通信行业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我们将看到,中国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掌握核心技术,打破技术封锁。从华为、中兴等通信巨头的崛起,到5G技术的全球领先,中国通信行业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也将深入探讨,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如何为“数字中国”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物群像,点亮时代的智慧之光 一部历史,最终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书写的。本书并非冷冰冰的技术罗列,它更注重展现推动中国通信与邮政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从晚清的科技先驱,到革命战争时期的情报英雄,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本书将努力还原他们的真实面貌。 我们将看到,那些在艰难岁月中,冒着生命危险架设电缆、传递情报的通信兵;我们将听到,那些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关的科研人员;我们将体会,那些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企业家,如何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惠及万民的生产力。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大众熟知,但他们的贡献却铭刻在时代的丰碑之上。本书将通过对这些人物故事的挖掘,展现中国人民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建设中的智慧、勇气与奉献精神。 无声的叙述,展览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本与“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紧密相关的图书,本书并非仅仅是馆藏品的介绍。它更致力于挖掘这些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技术原理以及它们在中国通信发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例如,一件古老的电话机,它不仅仅是一件老物件,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通信方式的变革;一部旧的电报机,它可能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信息,或者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张泛黄的照片,它可能记录着通信人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场景,或者是一次重要的通信设施的奠基仪式。本书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些展品赋予生命,让读者在欣赏展品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书还将探索博物馆的建立过程,以及它在保存和传承中国通信电信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存放展品的场所,更是一个教育基地、一个研究中心,它用无声的语言,向后人讲述着中国通信与邮政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唤醒人们对科技进步的珍视,对先辈贡献的缅怀。 展望未来,信息时代的无限可能 在回溯历史的同时,本书也将目光投向未来。中国通信与邮政事业的脚步从未停歇。从物联网、人工智能到量子通信,新兴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断重塑着社会的面貌。 本书将对中国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思考,未来的通信将如何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它将如何进一步赋能各行各业,推动社会进步?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与世界连接得更加紧密?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生动的中国通信与邮政发展史的视角。它是一部献给时代、献给科技、献给无数默默奉献者的史书,也是一份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探索与期盼。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感受一种精神,理解一种力量,并为中国通信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确实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封面设计和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它就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书名中的“纸上博物馆”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仿佛一本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开启的藏宝图。我尤其喜欢它所涵盖的“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个主题,这通常不是大众熟知的博物馆类型,因此格外引人遐想。我很好奇,在那些曾经肩负着时代使命的通信设备和电信技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那些闪烁着微光的真空管,还是那些笨重却承载着信息时代的早期硬件?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会以怎样的形式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拨号、接线、编码的时代?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通信技术是如何诞生、发展,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更迭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不那么为人所知的领域,也让我对我们现代社会赖以生存的通信基础设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刘海波和郭丽两位作者的名字,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充满信心。他们的文字,会是严谨的学术考证,还是生动的历史叙述?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

评分

我对《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呈现的“时代印记”上。通信技术的发展,往往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缩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展品,而是能将这些展品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某个时期的通信设备,是如何反映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通信技术的突破,又是如何推动了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我设想,书中的内容会穿插讲述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通信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许,一本老式的电报机,会勾起读者对那个书信还很珍贵的年代的回忆;一部早期的交换机,会让人联想到那个需要人工接线的时代。刘海波和郭丽这两位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时代特质的?他们是否会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绘,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认识一些老旧的机器,更能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以及中国通信电信行业所经历的奋斗与辉煌。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博物馆类图书,不仅要展现展品的精美,更要讲述展品背后的精神和文化。从《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整体氛围来看,它似乎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我特别期待它能如何将冰冷的科技展品,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例如,那些老式的电话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承载着无数亲情、友情、爱情的连接点;那些早期的计算设备,不只是机械的堆砌,更是人类智慧突破极限的证明。我希望作者们能够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位技术先驱的坚持,某个关键时刻的灵感闪现,或是某种技术革新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我脑海中浮现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听到过去年代的电波声,看到人们通过这些笨拙但神奇的设备传递信息时的激动心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博物馆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中国通信电信发展史的致敬,是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的缅怀。我深信,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连接”二字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科技进步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评分

拿到《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知识宝库”的感觉。通信和电信,这两个词语虽然看似专业,但它们构成了我们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精华呈现给读者。我设想,书中会有大量精美的图片,高清地展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通信设备,从早期笨重的电话机,到复杂的电报机,再到那些承载着信息革命早期梦想的计算机。同时,我也期待文字内容能够深入浅出,为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揭示这些展品的价值和意义。刘海波和郭丽两位作者,是否会为我们讲述一些关于这些展品的趣闻轶事,或者介绍它们背后的技术原理?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曾经在通信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否也会在书中得到展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发现之旅,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现代科技背后的历史足迹,去感受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智慧与力量,去理解通信技术发展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社会形态。

评分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书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通信技术贯穿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从孩提时代的“大耳朵”电话,到如今人人手中的智能手机,这中间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陌生,则在于我从未真正深入了解过这个行业的历史脉络和技术细节。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得以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我好奇书中所呈现的早期通信设备,它们的外观、构造,以及工作原理,是否会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那些印在纸上的展品,是否能像亲临现场一样,让我感受到展览的震撼力?刘海波和郭丽两位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可能略显枯燥的技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字和图片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图文并茂的介绍,清晰地展示各个展品的细节,并辅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悠闲地漫步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之中,不匆忙,不说教,只是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在历史的厚重和科技的魅力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