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价:46.00元
作者:刘海波,郭丽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数:260000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初馆址位于北黄城根北街皇城根电话局内(A馆),馆舍为北平电话北局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展陈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北京市内电话历史为主。
2008年在骡马市大街北京联通综合楼内新建B馆,展陈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区电信事业的历史得到全面展示。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集通信历史文化、电信科普和新通信业务体验于一身,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北京电信事业一百三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电话是比电报更为方便更实用的通信工具,电话不但具有实时沟通的优势,还避免了电报需要撰写电报稿、翻译电文等专业知识,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普及开来。然而,清的高权力中心——紫禁城,却迟迟不愿向电话敞开大门。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成了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电话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电话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电话业务。
1908年8月,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又下旨,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来薰风门东配殿架设电话专线,“专备上用”。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早已被软禁在瀛台。这条电话专线,成了慈禧太后随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的“皇家电话专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电话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考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电话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老佛爷”虽然在颐和园大肆尝试外国新技术一一电灯、电话、小火轮,但在紫禁城的皇宫内,却禁止安装电话,从中我们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对洋务的矛盾态度。现代通信工具的诱惑是难以阻挡的,1910年,42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打破了“老佛爷”不许在皇宫装电话的禁令,传旨内务府在后宫安装10门交换机一部,并在长、建福官、储秀宫安装了6部内线电话,这是我国的皇家电话局。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于2006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绥福殿开办了“皇家电话局”常设展览,揭秘了曾深藏在皇宫大内的现代电话手段。
……
序言
这本《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确实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封面设计和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它就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书名中的“纸上博物馆”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仿佛一本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开启的藏宝图。我尤其喜欢它所涵盖的“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个主题,这通常不是大众熟知的博物馆类型,因此格外引人遐想。我很好奇,在那些曾经肩负着时代使命的通信设备和电信技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那些闪烁着微光的真空管,还是那些笨重却承载着信息时代的早期硬件?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会以怎样的形式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拨号、接线、编码的时代?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通信技术是如何诞生、发展,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更迭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不那么为人所知的领域,也让我对我们现代社会赖以生存的通信基础设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刘海波和郭丽两位作者的名字,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充满信心。他们的文字,会是严谨的学术考证,还是生动的历史叙述?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
评分我对《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呈现的“时代印记”上。通信技术的发展,往往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缩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展品,而是能将这些展品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某个时期的通信设备,是如何反映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通信技术的突破,又是如何推动了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我设想,书中的内容会穿插讲述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通信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许,一本老式的电报机,会勾起读者对那个书信还很珍贵的年代的回忆;一部早期的交换机,会让人联想到那个需要人工接线的时代。刘海波和郭丽这两位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时代特质的?他们是否会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绘,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认识一些老旧的机器,更能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以及中国通信电信行业所经历的奋斗与辉煌。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博物馆类图书,不仅要展现展品的精美,更要讲述展品背后的精神和文化。从《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整体氛围来看,它似乎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我特别期待它能如何将冰冷的科技展品,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例如,那些老式的电话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承载着无数亲情、友情、爱情的连接点;那些早期的计算设备,不只是机械的堆砌,更是人类智慧突破极限的证明。我希望作者们能够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位技术先驱的坚持,某个关键时刻的灵感闪现,或是某种技术革新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我脑海中浮现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听到过去年代的电波声,看到人们通过这些笨拙但神奇的设备传递信息时的激动心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博物馆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中国通信电信发展史的致敬,是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的缅怀。我深信,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连接”二字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科技进步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评分拿到《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知识宝库”的感觉。通信和电信,这两个词语虽然看似专业,但它们构成了我们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精华呈现给读者。我设想,书中会有大量精美的图片,高清地展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通信设备,从早期笨重的电话机,到复杂的电报机,再到那些承载着信息革命早期梦想的计算机。同时,我也期待文字内容能够深入浅出,为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揭示这些展品的价值和意义。刘海波和郭丽两位作者,是否会为我们讲述一些关于这些展品的趣闻轶事,或者介绍它们背后的技术原理?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曾经在通信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否也会在书中得到展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发现之旅,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现代科技背后的历史足迹,去感受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智慧与力量,去理解通信技术发展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社会形态。
评分从我个人角度出发,《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书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通信技术贯穿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从孩提时代的“大耳朵”电话,到如今人人手中的智能手机,这中间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陌生,则在于我从未真正深入了解过这个行业的历史脉络和技术细节。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得以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我好奇书中所呈现的早期通信设备,它们的外观、构造,以及工作原理,是否会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那些印在纸上的展品,是否能像亲临现场一样,让我感受到展览的震撼力?刘海波和郭丽两位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可能略显枯燥的技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字和图片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图文并茂的介绍,清晰地展示各个展品的细节,并辅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悠闲地漫步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之中,不匆忙,不说教,只是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在历史的厚重和科技的魅力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