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4G移动通信技术指南 LTE与LTE-Advanced(第2版)
定价:89.00元
作者:【瑞典】达尔曼(Erik Dahlman),【瑞典】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1153247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4G移动通信技术指南(第2版)》专注于LTE1版的全面更新,全面阐述了LTE的基本技术以及LTE标准,并解释了这些标准是基于什么考虑制定的,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LTE。书中对移动方案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进行了详尽诠释,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移动宽带通信产品和系统中实现和部署LTE,如何利用新的技术以保持竞争优势。
内容提要
完整覆盖了3GPP1版的新内容。
清晰阐述了异构网相关技术,涵盖小小区/异构部署和CoMP,以及站点间协调。
介绍了LTE2版的现状,包括局域接入、CoMP、机器类型的通信、设备到设备通信的进一步增强。
详细讨论了LTE无线接口结构、物理层、接入过程、广播、中继、频谱和射频特性,以及系统性能。
目录
章 LTE 背景
1.1 引言
1.2 LTE之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1.3 ITU活动
1.3.1 IMT-2000和IMT-Advanced
1.3.2 IMT系统的频谱
1.4 LTE与LTE-Advanced的驱动力
1.5 LTE的标准化
1.5.1 标准化进程
1.5.2 3GPP流程
1.5.3 3G向4G的演进
第2章 移动通信中的高数据速率
2.1 高数据速率:基本约束
2.1.1 噪声受限场景下的高数据速率
2.1.2 干扰受限时的更高数据速
2.2 有限带宽的更高数据速率:更高阶调制
2.2.1 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更高阶调制
2.2.2 瞬时发送功率的变化
2.3 包含多载波传输的更宽带宽
第3章 OFDM 传输
3.1 OFDM基本原理
3.2 OFDM解调
3.3 用IFFT/FFT实现OFDM
3.4 循环前缀插入
3.5 OFDM传输的频域模型
3.6 信道估计和参考符号
3.7 OFDM频率分集:信道编码的重要性
3.8 OFDM基本参数选择
3.8.1 OFDM子载波间隔
3.8.2 子载波数目
3.8.3 循环前缀长度
3.9 瞬时传输功率变化
3.10 OFDM用户复用/多址接入方案
3.11 OFDM和多小区广播/多播传输
第4章 宽带单载波传输
4.1 均衡对抗无线信道频率选择性
4.1.1 时域线性均衡
4.1.2 频域均衡
4.1.3 其他均衡器策略
4.2 具备灵活带宽分配的上行链路FDMA
4.3 DFT扩展OFDM
4.3.1 基本原理
4.3.2 DFTS-OFDM接收机
4.3.3 使用DFTS-OFDM的用户复用
4.3.4 分布式DFTS-OFDM
第5章 多天线技术
5.1 多天线配置
5.2 采用多天线技术的好处
5.3 多根接收天线
5.4 多根发射天线
5.4.1 发射天线分集
5.4.2 通过空时编码实现的分集
5.4.3 发射端的波束赋形
5.5 空分复用
5.5.1 基本原理
5.5.2 基于预编码的空分复用
5.5.3 非线性接收机处理
第6章 调度、链路自适应和混合ARQ 技术
6.1 链路自适应:功率和速率控制
6.2 信道相关调度
6.2.1 下行链路调度
6.2.2 上行链路调度
6.2.3 频域内的链路自适应和信道相关调度
6.2.4 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
6.2.5 业务行为与调度
6.3 高级重传机制
6.4 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
第7章 LTE 无线接入:概述
第8章 无线接口架构
第9章 物理传输资源
0章 下行物理层传输机制
1章 上行物理层处理
2章 重传协议
3章 调速和速率适配
4章 接入过程
5章 多点协作和传输
6章 异购网部署
7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8章 中继
9章 频谱和射频特性
第20章 性能
第21章 将来的无线接入技术——后的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Erik Dahlman Stefan Parkvall Johan Skold
三人均是无线通信领域的专家,都在爱立信研究院工作,自3G研究初始就深入参与到3G和4G开发与标准化工作中,今天依然积极奋战在3GPP内的LTE标准化事业前线。
文摘
序言
这位名为“达尔曼”的作者,来自瑞典,这让我联想到北欧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电信设备和标准化工作中的深厚积累。这种国际化的背景,往往意味着作者的视角不会局限于某一特定运营商或制造商的实现方案,而是更倾向于基于全球公认的、最优化、最通用的技术原理进行阐述。因此,我预判这本书的论述风格会是极其客观和中立的,它会着重于解释技术背后的物理和数学原理,而不是推销任何商业化的产品特性。对于一个渴望掌握通用技术框架的读者而言,这种纯粹的学术性探讨是非常宝贵的。它提供的知识是“跨平台”的,无论是爱立信、华为还是诺基亚的设备,只要遵循3GPP标准,书中的原理都应该能找到对应的实现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如果能将深奥的理论与严谨的工程实践完美结合,并体现出国际专家的独到见解,那么它无疑是通信技术领域中,一本极具分量的参考译著。
评分从读者的体验角度出发,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的质量。对于如此复杂的无线系统,纯文字的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我期望看到清晰、规范的系统架构图、协议栈流程图,以及关键算法的伪代码或状态图。如果作者能在解释如信道编码(如Turbo码的迭代过程)或资源块分配逻辑时,配上直观的图形化解释,那将极大地降低读者的理解门槛。一本优秀的指南,其排版和符号定义必须高度一致且专业,任何含糊不清的标记都可能导致对整个章节理解的偏差。我推测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会极其考究,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符号定义错误,在严谨的通信领域都是不能容忍的。因此,这本书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上,更体现在其作为一本工具书在查阅时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上。它应该是一本可以被反复翻阅、并能每次都从中发现新细节的宝典。
评分当我看到“LTE与LTE-Advanced(第2版)”这个副标题时,立刻产生了一种敬意,这说明作者不仅仅停留在LTE的初始阶段,而是紧跟行业发展,深入到了演进技术(如eIMTA、CoMP等)的实现层面。我敢断言,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一定是非常线性和结构化的,从物理层的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到传输层和接入控制的调度机制,层层递进,就像是搭建一座宏伟的通信大厦,地基打得越实,上层结构就越稳固。我猜测,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小区边缘用户体验提升(UE-specific signaling)的策略会有独到的见解,因为这是LTE部署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如果作者是行业内的资深专家,那么书中对“为什么”要采用某种设计而非另一种的论证,会比单纯的“是什么”更有价值。比如,它可能会详细对比不同下行调度算法(如PF、RR、TTI Bundling)在面对突发流量和资源受限时的性能差异,并且可能附带仿真结果来支撑其观点。这种深入骨髓的技术剖析,对于想要从“会用”网络设备升级到“设计”网络标准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法宝,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配置脚本,而是设计理念和底层逻辑的深度解析。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深入钻研移动通信技术底层逻辑的硬核宝典,我猜它一定对那些对蜂窝网络演进脉络有强烈求知欲的工程师或者博士生来说,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想象一下,光是“4G移动通信技术指南”这个标题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它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介绍概念的普及读物,而是直指LTE和LTE-Advanced核心机制的学术著作。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会用非常严谨的数学模型和协议栈的细节来阐述MIMO、波束赋形、载波聚合这些尖端技术是如何在物理层和MAC层实现高效数据传输的。对于读者来说,理解这些深层次的原理,可能需要对信号处理和随机过程有一定的基础,否则很容易在大量的公式和流程图中迷失方向。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庖丁解牛般地解析3GPP标准文档中的复杂性,将其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如果真的如其名,那么它必然是技术细节的集大成者,对于那些需要进行网络优化、系统仿真或者设计下一代无线系统的专业人士,它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像是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每一页都可能藏着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钥匙,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技术趋势预测。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年份和“第2版”的标识,让我对它的内容更新程度保持了极高的期待。在移动通信领域,技术迭代的速度快得惊人,如果一本指南不能及时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标准化进展,很快就会过时。我希望看到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的Release 8/9,更能详尽地阐述Release 10/11中引入的关键增强特性,比如更高阶的MIMO配置,或者在特定场景下如何优化时延和可靠性。我个人特别关注那些提升网络容量和频谱效率的黑科技,比如小区间干扰协调(ICIC)的演进,或者对非授权频谱接入的一些前瞻性探讨。这类书籍的价值往往在于其前瞻性,它应该能够引导读者看到从LTE向5G过渡的思维定式是如何在4G的框架内被逐步实现的。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应该是一种对未来网络架构演进路径的预判和技术路线图的梳理,让读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洞察无线接入网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