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440專業基礎》專題精析
定價:79.80元
作者:湯軍軍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8236584
字數:
頁碼:22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440專業基礎>專題精析》精選齣瞭86個考研專題,助您擁有“一覽眾山小”的全局視野,準確把握考研脈搏,串點成綫,舉一反三,提高考研的復習效率。
《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440專業基礎>專題精析》繞開瞭傳統的“地毯式”的轟炸式復習思路,以“專題”作為主綫,將考研重點有序地“串”起來,讓考生復習時能“舉一反三”,做到“有的放矢”。
目錄
部分 新聞理論
專題1 新聞客觀性
專題2 新聞價值
專題3 新聞娛樂化
專題4 新新聞主義
專題5 新聞自由
專題6 新聞道德
專題7 民生新聞
專題8 社會新聞
專題9 有償新聞
專題10 典型報道
專題11 揭醜報道
專題12 新聞專業主義
專題13 輿論導嚮
專題14 尋租現象
專題15 公民記者
第二部分 傳播理論
專題16 發展傳播學
專題17 跨文化傳播
專題18 國際傳播
專題19 健康傳播
專題20 科學傳播
專題21 危機傳播
專題22 網絡人際傳播
專題23 傳播政治經濟學
專題24 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
專題25 芝加哥學派
專題26 媒介文化
專題27 媒介霸權
專題28 媒介依賴
專題29 媒介控製
專題30 媒體奇觀
專題31 公共領域
專題32 受眾逆反心理
專題33 網絡問政
第三部分 中國新聞傳播史
專題34 次國人辦報高潮
專題35 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
專題36 1942年《解放日報》改版
專題37 1956年《人民日報》改版
專題38 黨報改革
專題39 王韜與《循環日報》
專題40 新記《大公報》
專題41 國統區《新華日報》
專題42 在華外報
專題43 鄒韜奮的六刊一報
專題44 政治傢辦報
專題45 “耳目喉舌”
專題46 新聞傳播體製
第四部分 外國新聞傳播史
專題47 黃色新聞
專題48 報刊的四種理論
專題49 “扒糞運動”
專題50 大眾化報刊¨
專題51 普利策新聞奬
專題52 報團
專題53 傑斐遜的新聞自由思想
專題54 西方四大通訊社
專題55 《紐約時報》
專題56 馬剋思主義新聞觀
專題57 列寜的報刊思想
專題58 斯大林模式下的蘇聯新聞體製
專題59 新聞事業體製
第五部分 網絡與新媒體
專題60 數字媒體
專題61 流媒體
專題62 富媒體
專題63 社會性媒體
專題64 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
專題65 網絡輿情
專題66 網絡新聞
專題67 網絡編輯
專題68 網絡推手
專題69 網絡民主
專題70 網絡事件
專題71 網絡電視的發展
專題72 微電影
專題73 網絡謠言
第六部分 媒介經營管理與媒介經濟學
專題74 長尾理論
專題75 創意經濟
專題76 傳媒産業
專題77 文化産業
專題78 媒介組織結構
專題79 媒介上市
專題80 媒介營銷
專題81 媒介集團化
專題82 媒介核心競爭力
專題83 媒介公信力
專題84 媒介公關
專題85 媒介融閤
專題86 媒介責任
作者介紹
湯軍軍,北京電視颱知名導演、製片人,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專傢評委,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中國社會藝術協會會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浙江傳媒學院電視藝術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特聘教授、校外碩士生導師。其主創導演作品曾獲得星光奬電視歌舞節目大奬、中國廣播影視大奬、中國彩虹奬一等奬,並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一等奬十餘次。此外,多次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中國傳媒科技》等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對新聞傳播學專業和考研命題都有深刻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在案例選擇上的廣度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它橫跨瞭三大洲、五個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本土企業案例,這一點必須點贊。作者的田野調查功力可見一斑,那些關於地方市場規則、員工文化、傢族治理結構的微觀細節描寫,真實得仿佛能聞到現場的氣息。然而,這種“大而全”的案例覆蓋,也帶來瞭一個難以迴避的副作用:深度上的不足。很多引人入勝的開端,在深入到關鍵的轉摺點時,往往草草收場,或者隻是簡單地歸結於某種“成功學”的通用法則,比如“執行力”或者“遠見卓識”。我特彆想知道,當A國企業麵臨的監管壓力與B國企業麵臨的文化衝突在具體操作層麵産生激烈碰撞時,決策者是如何在兩者之間做齣取捨的?這些關鍵的“怎麼做”的環節,在這本書中卻顯得輕描淡寫,仿佛是理所當然的結果,而非艱難博弈的過程。它提供瞭豐富的素材,但遺憾的是,缺乏那種穿透錶象、直擊核心機製的犀利分析。
評分哎呀,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古代神話傳說的精裝大部頭,那叫一個眼花繚亂。作者似乎對搜集資料有著近乎偏執的狂熱,簡直把所有能找到的、關於創世之初、英雄事跡、神祇恩怨的零碎記載都給揉碎瞭、重新拼湊起來。不過,這種包羅萬象的敘述方式,雖然顯得內容厚重,但對於初涉此道的讀者來說,著實像走進瞭一座沒有清晰標識的巨大迷宮。你得自己花大力氣去分辨哪些是主流的說法,哪些又是地方性的變種,那種需要不斷對照索引和注釋的閱讀體驗,說實話,有點纍人。我特彆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更具批判性的視角,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神話的相互影響、或者神話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功能演變,但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記錄者”而非“闡釋者”,詳實有餘,深度略欠,讀完後腦子裏留下的是一堆宏偉的畫麵,卻少瞭那麼一點點醍醐灌頂的哲學思考。總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詳盡的“神話百科全書”,而非一本引領你深入思考的導論,適閤那些已經對基礎脈絡有所瞭解,想查漏補缺的資深愛好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災難級的,我拿到手的時候就忍不住皺起瞭眉頭。那種廉價的封麵覆膜,拿到光綫下看,反射齣一種令人不適的塑料光澤,完全配不上它理論上應該有的學術分量。更彆提內頁的字體排版瞭,行距簡直是窄到令人發指,仿佛作者或編輯恨不得把每一行字都塞進有限的紙張空間裏,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酸痛得厲害,不得不頻繁地揉捏太陽穴。我原以為一本專注於某個特定領域的嚴肅著作,至少會在視覺體驗上做到尊重讀者,但事實證明,我的期望落空瞭。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漠視,讓人不禁懷疑,內容的打磨是不是也遵循瞭同樣的“差不多就行”的原則?也許內容本身價值連城,但如果呈現方式讓人望而卻步,那麼它的傳播廣度必然會大打摺扣。我花瞭一個下午纔適應這種壓抑的排版,但坦率地說,我更願意去尋找其他排版友好、設計精良的替代品。
評分這本探討當代哲學思潮的文集,真是讓人體會到瞭“術語的盛宴”是怎樣一種體驗。作者們似乎在進行一場心照不宣的語言競賽,你方唱罷我登場,每隔三五行就要拋齣一個晦澀難懂的新名詞或者一個需要查閱好幾本前置理論纔能理解的隱喻。我花瞭大量的時間在做“翻譯”工作,努力把那些抽象得近乎於漂浮的概念拉迴到現實世界的錨點上。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破解一個高度加密的文本,而不是進行知識的吸收。雖然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洞見,但這種過度依賴專業黑話的寫作風格,極大地提高瞭讀者的進入門檻。我不得不說,如果作者的目的是為瞭讓更多人接觸和理解這些前沿思想,那麼他們選擇的錶達方式顯然是南轅北轍的。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寫給圈內同行的“內部備忘錄”,而非麵嚮更廣泛學術群體的啓濛讀物。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國際關係史的論著,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立場實在是太鮮明瞭,簡直是旗幟招展得讓人心驚。書中對二十世紀幾次重大地緣政治衝突的描述,仿佛是直接套用瞭一套預設好的劇本,所有參與者都被清晰地劃分為“正義”和“非正義”的兩端。這種二元對立的敘事手法,雖然讀起來痛快淋灕,充滿瞭強烈的代入感和道德審判的快感,但在學術探討層麵,卻顯得過於單薄和理想化瞭。曆史的復雜性,那種灰色地帶、多方利益的微妙平衡,似乎都被這種強烈的傾嚮性給碾壓過去瞭。我特彆希望看到對某一特定外交決策背後,決策者所麵臨的國內政治壓力、資源限製等復雜因素的細緻剖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結果的價值判斷上。對於那些尋求中立、客觀分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恐怕會讓人感到睏惑,因為它提供的不是一個分析的工具箱,而是一杆已經磨好的“道德標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