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
定价:148.00元
作者:王华茂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1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联网 ”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以航天器综合测试工作流程为主线,以测试理论与方法、测试设计与实施为重点,全面介绍了航天器综合测试专业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注重航天器测试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新颖性。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航天器综合测试基本概念、综合测试需求与任务分析、测试性设计验证与评估、综合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测试用例设计与验证分析、综合测试系统设计与集成、综合测试组织实施、综合测试仿真与故障诊断、综合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估、外航天器综合测试发展趋势展望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的专业参考书。
目录
第 1章 绪论 001
1.1 航天器研制的主要阶段 003
1.1.1 NASA项目阶段划分 005
1.1.2 ISO项目阶段划分 006
1.1.3 我国航天器研制流程阶段划分 007
1.1.4 航天器研制流程及其特点 007
1.2 航天器系统的基本构成 009
1.2.1 航天系统构成 009
1.2.2 航天器系统构成 009
1.3 航天器综合测试与总装、试验的关系 012
1.3.1 航天器总装集成常温常压环境下的测试验证 013
1.3.2 航天器模拟发射和在轨环境下的试验验证 014
1.4 综合测试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016
1.4.1 综合测试基本概念 016
1.4.2 综合测试基本原理和方法 018
1.5 综合测试的目的和任务 024
1.5.1 综合测试主要目的和内容 024
1.5.2 综合测试设计任务 028
1.5.3 综合测试实施任务 030
1.5.4 航天器测试结果评估任务 035
1.6 综合测试专业技术体系 037
1.6.1 航天器系统级测试验证与评估技术 038
1.6.2 航天器综合测试设备设计与集成技术 039
1.6.3 航天器系统级可测试性与测试仿真验证技术 039
1.6.4 航天器综合测试专业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040
1.7 综合测试发展历程 042
1.7.1 早期的航天器综合测试 042
1.7.2 我国航天器综合测试的计算机应用 043
1.7.3 标准接口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044
1.7.4 引进总控设备与测试新理念 045
1.7.5 国产分布式总控测试系统研制成功并推广 045
1.7.6 航天器测试技术的新进展 046
第 2章 航天器测试性分析与验证 047
2.1 测试性概述 048
2.2 测试性要求 050
2.2.1 定性要求 050
2.2.2 定量要求 051
2.3 测试性工作程序 052
2.4 航天器测试性需求 054
2.4.1 航天器测试性总体需求 054
2.4.2 航天器测试性功能需求 055
2.4.3 航天器测试性性能需求 056
2.4.4 航天器测试性接口需求 056
2.4.5 航天器测试性信息需求 059
2.4.6 航天器测试信号建模及模型库需求 060
2.5 航天器测试性设计 061
2.5.1 测试点选择与配置 061
2.5.2 航天器硬件测试性设计 063
2.5.3 航天器软件测试性设计 064
2.5.4 航天器测试性设计方案 065
2.5.5 航天器测试性设计建议 073
2.6 航天器测试性分析与评估工具、方法和实例 075
2.6.1 测试性设计分析与评估流程 075
2.6.2 测试性分析与验证工具介绍 083
2.6.3 航天器系统测试性分析与验证方法研究 084
2.6.4 航天器测试性设计实例 088
第3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需求分析 093
3.1 航天器综合测试需求概述 095
3.1.1 航天器研制过程测试需求 095
3.1.2 航天器测试覆盖性需求 100
3.1.3 综合测试总体需求 101
3.1.4 航天器测试新需求 105
3.1.5 综合测试任务确定 106
3.2 测试需求建模 108
3.2.1 物理系统及其仿真模型 109
3.2.2 测试系统模型 110
3.2.3 测试目标模型 112
3.2.4 测试需求建模工具 116
3.3 航天器测试覆盖性分析 118
3.3.1 航天器测试覆盖性分析概述 118
3.3.2 航天器测试覆盖性分析主要过程 119
3.3.3 航天器测试流程覆盖性设计 120
3.3.4 航天器测试覆盖策略和用例设计研究 120
3.4 航天器测试任务需求分析 123
3.4.1 星地接口及测试通道设计 123
3.4.2 综合测试星地信息流设计 125
3.4.3 总控设计需求 126
3.4.4 整星供电及测试需求 128
3.4.5 整星测控及测试需求 130
3.4.6 整星综合电子及测试需求 132
3.4.7 姿轨控及测试需求 134
3.4.8 有效载荷及测试需求 135
3.5 综合测试实施与评估需求 137
3.5.1 综合测试实施输入控制要求 137
3.5.2 综合测试过程技术状态控制 138
3.5.3 综合测试过程安全风险控制 141
3.5.4 综合测试过程质量控制 143
3.5.5 综合测试过程测试数据包设计要求 144
3.5.6 综合测试过程测试判读设计要求 145
3.5.7 综合测试结果评估需求 146
3.6 测试需求矩阵与测试需求跟踪 148
3.6.1 测试需求矩阵的建立 148
3.6.2 测试需求动态跟踪机制 150
第4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方案设计 153
4.1 综合测试方案设计概述 155
4.1.1 设计目标、依据和原则 155
4.1.2 设计程序 156
4.1.3 设计内容 158
4.2 综合测试验证策略 164
4.2.1 测试验证基本策略 164
4.2.2 基于模型的测试仿真验证策略 166
4.2.3 航天器桌面联试验证 166
4.2.4 航天器初样电性能验证 167
4.2.5 航天器正样电性能验证 167
4.2.6 航天器正样环境试验验证 168
4.2.7 航天器单星测试验证策略 168
4.2.8 航天器星座并行测试策略 169
4.2.9 航天器批产验证策略 170
4.3 综合测试设计分析 171
4.3.1 综合测试任务约束分析 171
4.3.2 综合测试星地测试接口 174
4.3.3 综合测试状态与测试项目 175
4.3.4 综合测试用例设计 178
4.3.5 综合测试数据包设计 178
4.3.6 综合测试层级设计 179
4.3.7 综合测试对地面设备的要求 180
4.3.8 综合测试流程设计 183
4.3.9 综合测试文件体系设计 184
4.3.10 综合测试关键点和风险分析 185
4.3.11 综合测试安全性措施 186
4.4 综合测试工作流程 187
4.4.1 单星综合测试工作流程 190
4.4.2 航天器批测试验证流程 191
4.4.3 航天器星座并行测试流程 192
4.5 分系统级测试主要内容 193
4.5.1 分系统级测试的作用 193
4.5.2 分系统级测试的主要内容 194
4.5.3 分系统级测试的主要目的 195
4.6 供配电分系统测试 196
4.6.1 供配电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196
4.6.2 主要测试内容和要求 198
4.6.3 测试原理和方法 198
4.7 测控分系统测试 204
4.7.1 测控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204
4.7.2 主要测试内容和要求 205
4.7.3 测试原理和方法 208
4.8 星载数据管理(OBDH)分系统测试 216
4.8.1 OBDH 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216
4.8.2 主要测试要求和内容 216
4.8.3 测试原理和方法 217
4.9 热控分系统测试 222
4.9.1 热控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222
4.9.2 主要测试内容和要求 223
4.9.3 测试原理和方法 224
4.10 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测试 228
4.10.1 控制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228
4.10.2 主要测试内容和要求 230
4.10.3 测试原理和方法 231
4.11 有效载荷测试 239
4.11.1 通信卫星转发器测试 239
4.11.2 导航卫星载荷测试 251
4.11.3 遥感卫星载荷测试 255
4.12 专项试验与测试 271
4.12.1 系统级专项测试设计 271
4.12.2 专项测试 272
4.12.3 模式测试 272
4.12.4 模飞测试 273
4.12.5 专项试验 273
第5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详细设计 274
5.1 综合测试用例设计概述 275
5.1.1 航天器测试用例设计原则 279
5.1.2 航天器测试用例设计程序 279
5.1.3 测试用例设计基本理论方法 284
5.1.4 测试用例详细设计要求 287
5.1.5 测试用例开发说明 291
5.1.6 综合测试用例设计举例 293
5.1.7 综合测试用例验证方法 296
5.1.8 综合测试细则设计生成 297
5.2 综合测试数据获取、处理与判读设计 298
5.2.1 测试数据获取 298
5.2.2 综合测试数据处理方法 301
5.2.3 遥测参数处理方法设计实现 314
5.2.4 综合测试判读方法 316
5.3 综合测试数据包设计 321
5.3.1 综合测试数据包基本概念 321
5.3.2 全生命周期系统级测试数据包设计 322
5.3.3 测试数据包设计一般流程 322
5.3.4 综合测试数据包体系规划实例 322
5.3.5 综合测试数据包清单设计要点 324
5.3.6 综合测试总结模板设计要点 324
第6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系统研制 325
6.1 EGSE的主要组成、功能和接口设计要求 327
6.1.1 EGSE功能需求 327
6.1.2 EGSE基本组成 332
6.1.3 测试系统设计及研制要点 338
6.2 总控测试设备研制 339
6.2.1 综合测试系统软件需求概述 339
6.2.2 综合测试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340
6.2.3 综合测试系统总控方案 341
6.2.4 总控系统组成 344
6.2.5 总控接口协议 346
6.2.6 总控系统设计原则 352
6.3 EGSE技术要求 355
6.4 EGSE与航天器间接口设计 358
6.4.1 EGSE与航天器间电气接口 358
6.4.2 传输信号类型及接口设计 360
6.4.3 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369
6.5 模拟器的应用 386
6.5.1 模拟器的必要性 386
6.5.2 外技术状态和发展趋势 387
6.5.3 对星载计算机(OBC)软件的模拟方法 390
6.5.4 卫星模拟器的发展趋势 391
6.5.5 作为航天器EGSE组成部分的模拟器 393
6.6 可靠性设计 395
6.6.1 可靠性定义和几个常用的参数 395
6.6.2 硬件可靠性设计 396
6.6.3 软件可靠性设计 399
6.7 新一代航天器测试系统(STS3000)简介 401
6.7.1 STS3000体系架构 401
6.7.2 统一数据源与标准化接口设计技术 405
6.7.3 多航天器并行测试过程数字化建模技术 409
6.7.4 面向功能和性能的自动化测试技术 416
6.7.5 层次化智能数据判读分析技术 421
6.7.6 多任务并行协同处理技术 425
6.8 航天器综合测试系统的应用拓展 431
第7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组织与实施 433
7.1 航天器综合测试准备 434
7.1.1 测试细则编写 434
7.1.2 测试参数录入 435
7.1.3 测试参数处理 437
7.1.4 测试注入文件生成 439
7.1.5 测试准备工作确认 440
7.2 综合测试组织 444
7.2.1 测试组织模式设计 444
7.2.2 单星测试队伍———五人模型 446
7.2.3 批测试队伍———矩阵模型 447
7.2.4 人员能力———素质模型 448
7.3 综合测试实施 449
7.3.1 航天器AIT阶段的综合测试 449
7.3.2 初样电性航天器综合测试 451
7.3.3 正样航天器综合测试 452
7.4 综合测试技术状态控制 458
7.4.1 航天器产品交付技术状态控制 458
7.4.2 测试前星地技术状态确认 460
7.4.3 测试中星地技术状态控制 460
7.4.4 测试后星地技术状态恢复 462
7.4.5 测试系统技术状态控制 463
7.4.6 软件版本技术状态控制 464
7.5 综合测试参数判读 467
7.5.1 实时数据判读分析技术 467
7.5.2 历史数据判读分析技术 470
第8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故障诊断与定位 477
8.1 综合测试故障处理方法 479
8.1.1 综合测试故障处理步骤 480
8.1.2 综合测试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480
8.1.3 综合测试故障的排查与定位 482
8.1.4 综合测试故障分析方法 483
8.2 测试故障处理原则和预案 486
8.2.1 故障处理原则 486
8.2.2 故障预案制订 488
8.3 综合测试故障诊断方法 490
8.3.1 故障树分析方法概述 490
8.3.2 故障树分析方法原理 492
8.3.3 故障树分析方法的作用与步骤 492
8.3.4 故障树诊断分析程序及步骤 494
8.3.5 定性分析及分析结果应用 502
8.3.6 定量分析及分析结果应用 505
8.3.7 故障树诊断分析注意事项 508
8.3.8 故障树诊断分析的优缺点 509
8.3.9 典型案例分析 510
第9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评估技术 512
9.1 综合测试评估体系设计 513
9.1.1 评估的基本概念 513
9.1.2 评估的基本流程 514
9.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514
9.1.4 信息获取与处理 518
9.2 测试评估方法 520
9.2.1 ADC方法 520
9.2.2 AHP方法 522
9.2.3 其他评估方法 527
9.2.4 相关分析技术 530
9.3 航天测控实时软件可信性评估举例 532
9.3.1 航天测控实时软件分析 532
9.3.2 评估模型 533
9.3.3 评估应用 535
第 10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展望 539
10.1 航天器虚拟测试技术 541
10.1.1 国外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 542
10.1.2 航天器电性能模型 546
10.1.3 航天器电性能虚拟测试技术 552
10.1.4 航天器虚拟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564
10.2 航天器故障预测与健康评估技术 570
10.2.1 航天器故障预测与健康评估系统体系设计 570
10.2.2 航天器故障预测与健康评估系统体系结构 573
10.2.3 航天器故障预测技术 579
10.2.4 航天器健康评估技术 581
10.3 云计算与大数据测试技术 585
10.4 人工智能测试技术 589
10.5 “互联网 测试”技术 592
附录 缩写和符号(Glossary of Abbreviations and Symbols) 594
参考文献 602
索引 608
作者介绍
王华茂,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航天测试领域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航天器测试方案设计与实施、测试性建模与分析、测试用例设计及验证、测试诊断与评估、数字化虚拟测试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20多个航天器的综合测试和发射任务。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一等奖。出版专著《航天器电性能测试技术》,发表论文10余篇。
文摘
序言
我之前一直以为,航天器测试就是把东西往模拟器里一放,看看会不会坏。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展现的是一个极其复杂、高度专业化的测试体系。书中对各种测试方法,如电磁兼容性测试、热真空测试、振动测试、冲击测试、声学测试等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我看到了书中对每一个测试环节的严谨性要求,比如在电磁兼容性测试中,如何模拟电磁干扰,如何测量航天器的电磁辐射,以及如何保证航天器不受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并且不干扰其他设备。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航天器会因为电磁干扰而失效,而我们的航天器为何能够如此稳定地工作。书中对“测试验证”的强调,让我意识到,测试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验证设计是否满足要求,以及最终产品是否能够达到设计目标。这种“反复验证,层层把关”的流程,是确保“国之重器”安全可靠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航天在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以及在工程实践上的卓越能力。
评分我发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航天”的“中国特色”有着独特的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国际上通行的先进测试技术,更看到了中国航天人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国情和技术基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例如,在某些测试设备的研制上,书中可能提到了一些国内自主研制成功的关键设备,这些设备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中国航天自主可控能力的体现。同时,书中也可能涉及到一些针对我国特定航天任务需求而开发的测试方法,这些方法更加贴合实际,能够更有效地解决我国在航天领域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此外,这本书的出版本身,也代表着国家对于航天科技知识体系梳理和传承的高度重视,这是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科技领域的体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航天”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勇气和决心,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之前,我对航天器测试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比如“对它进行一些震动、温度、真空的模拟”。但随着书页的翻动,我逐渐意识到,这远远不够!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个庞大、精细、且高度集成化的测试体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模拟,而是涉及到了从元器件、分系统到整器的全方位、多维度、系统性的验证。我看到了书中对各种先进测试设备的介绍,那些庞大、精密、甚至有些科幻色彩的仪器,它们是如何模拟出地球上根本不存在的极端环境,是如何捕捉到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微小异常。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测试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模拟测试(如高低温、湿热、低气压、振动、冲击、声响等)、电磁兼容测试、可靠性增长测试、性能测试、以及最后面向任务的综合演练。每一个环节的严谨程度都令人咋舌,稍微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书中也谈到了测试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记录,更是对航天器健康状况的“诊断书”,从中可以预见潜在的风险,并及时进行改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中国航天能够一次次突破,实现辉煌成就的关键所在。这本书让我对“综合测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智慧和汗水的艺术。
评分作为一个对航天工程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在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对“可靠性”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在此之前,我可能只知道航天器需要“可靠”,但具体如何保证,我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这本书让我明白,航天器的可靠性,并非依靠运气,而是通过一系列严苛、科学、系统的测试手段,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可靠性测试方法,例如加速寿命试验,通过在比实际使用环境更恶劣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来预测航天器在正常使用寿命内的可靠性。还有故障注入测试,故意在系统中引入故障,来检验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故障恢复能力。这些测试方法的设计,无不体现着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极致追求。书中还提到了对“失效模式”的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了解航天器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情况,并针对性地设计测试来规避或解决这些问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测试验证”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强调了测试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验证设计是否正确,是否满足所有要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中国航天器能够安全可靠地执行任务,充满了信心。
评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工匠精神”的赞歌。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书中那些严谨的流程、细致的分析、以及对每一个测试环节的极致要求所打动。我仿佛能够看到,在那些庞大而专业的测试设备旁,无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他们一丝不苟地操作着仪器,精确地记录着数据,耐心地分析着每一个细小的偏差。这种精神,是一种对事业的忠诚,一种对科学的敬畏,一种对国家使命的担当。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完成一项工作,而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之重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保护墙”。书中关于“测试用例”的设计,以及“测试环境的建立”,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每一个测试用例的编写,都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工况和故障;每一个测试环境的搭建,都需要尽可能地模拟真实的太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正是中国航天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世界尊重的根本原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航天人身上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体现在整个研发和测试过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航天在测试技术上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书中对不同时期航天器测试技术演进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老一辈航天人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如何发挥智慧和创造力,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那些看似“土法炼钢”但却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顶尖的水平。而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我们的测试技术也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书中对一些前沿测试技术,如智能化测试、虚拟测试、大数据分析在航天器测试中的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中国航天并非只满足于现状,而是在不断地自我革新,拥抱最新的科技成果。这种持续的创新精神,是支撑“国之重器”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王华茂教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航天测试技术发展史,它不仅讲述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讲述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在怎样的背景下这样做”。
评分看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那些闪耀的星辰,背后是如此精密、严谨、甚至有些“锱铢必较”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书中对于航天器所要面对的各种极端环境的描述,例如零下几百度到几百摄氏度的巨大温差、近乎真空的太空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宇宙辐射,这些都让我感到震撼。而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详述了如何通过各种精密的测试手段,来模拟这些极端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对航天器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系统进行“折磨”。这种“以最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的精神,正是航天器能够成功执行任务的根本保证。书中关于“可靠性指标”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测试来验证这些指标的达成,让我明白了“可靠”二字的分量。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无数次的数据采集、分析、优化,最终累积起来的科学结论。这本书让我对那些在太空中默默工作、为我们传输信息、为我们探索未知的航天器,充满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我必须说,在深入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之后,我对于“航天器”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在天上飞的东西”。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综合测试”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体检”环节。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航天器在研制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测试,从基础元器件的选型和验证,到分系统的集成测试,再到最终整器的环境适应性测试和性能验证。我看到了书中对各种测试标准和规范的引用,这些标准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检验和技术迭代。例如,关于振动测试,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如何进行振动测试,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进行振动测试,以及如何根据航天器的结构和任务需求来设计振动谱。同样,关于温度循环测试,它如何模拟太空中的冷热交替,以及对材料和元器件的影响。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航天器在大气层内外的各种复杂环境因素,例如电磁辐射、空间碎片撞击的可能性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测试来评估航天器在这些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工作性能。这种全方位的考量,让我对中国航天器制造的严谨性和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发之一,就是关于“试错”和“迭代”在航天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时,我看到了书中对于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的详细阐述,而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形成,必然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改进、不断迭代的过程。例如,关于可靠性测试,书中提到了“故障注入测试”,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寻找系统弱点的策略,目的是在地面就发现潜在的故障,并进行修复,从而避免在太空任务中出现意外。这让我联想到,每一次失败的尝试,每一次未能通过的测试,都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书中对“测试用例”的精心设计,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和归档”,都为下一次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这种“以测促改,以改促精”的模式,是中国航天科技能够不断进步,突破瓶颈的关键。王华茂教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部详实的“经验总结”,它将这些宝贵的“试错”经验,以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后来的航天人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脉搏时刻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当我偶然翻阅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王华茂)》这本书时,内心涌起的除了激动,更多的是一种对国家科技实力由衷的自豪和敬意。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航天器测试技术的专业书籍,更是对中国航天人无数个日夜辛勤付出、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之重器”这四个字,它们承载着国家战略安全、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也预示着这本书将触及的领域绝非等闲。紧接着“出版工程”的字样,则说明了该书背后有着国家层面的推动和支持,是为了系统性地梳理和传承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重要知识体系。而“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这个核心标题,则直接点明了其研究对象——航天器,以及其核心方法——综合测试。测试,在任何复杂工程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最终能否成功执行任务。对于航天器而言,其测试的复杂性和严苛性更是数倍于陆海空装备。每一次发射,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而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精密的、全面的、前瞻性的测试。这本书的作者王华茂,作为航天领域的专家,其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一窥究竟,了解那些决定航天器能否在极端环境下“飞得起来、飞得稳、飞得远”的奥秘,理解那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体检”流程,究竟是如何保障“国之重器”的每一次远航。它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航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却又无比重要的技术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