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超宽带调频收发机的分析与设计 针对医疗电子无线体域网及无线个人网
定价:36.00元
作者:周波(Bo Zhou)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8213646
字数:
页码:1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超宽带调频收发机的分析与设计 针对医疗电子无线体域网及无线个人网》阐述了超宽带调频收发机的系统架构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多款收发机设计实例及测试结果;介绍了众多模拟和射频子模块的结构及电路实现;详细阐释了发射机及接收机设计,并给出了系统级功耗优化方案。
全书内容共分8章:章介绍超宽带调频技术的应用及优势;第2章阐述超宽带调频的原理、收发机架构及系统设计考虑;第3章介绍子载波生成的结构和电路设计,并给出芯片Ⅰ、Ⅱ和Ⅲ的测试结果;第4章讨论射频频率调制及中心频率校正的电路实现,并给出芯片Ⅳ和Ⅴ的测试结果;第5章阐述宽带射频鉴频器及子载波处理的架构设计和电路实现,并给出芯片Ⅵ和Ⅶ的测试结果;第6章介绍超宽带调频收发机的射频前端模块及超宽带天线的设计,并给出系统级测试方案、测试结果和链路预算;第7章阐述低功耗收发机设计,提出系统级功耗优化方案,并给出芯片Ⅷ的测试结果;第8章补充介绍超宽带调频发射机的另类实现。
目录
章 FM-UWB的应用及优势
1.1 超宽带技术
1.2 UWB的分类
1.2.1 IR-UWB
1.2.2 FM-UWB
1.2.3 Chirp-UWB
1.3 UWB在WBAN/WPAN及BioMedical上的应用
1.4 FM-UWB的优势
1.5 本书内容安排
第2章 FM-UWB的原理、架构及系统设计考虑
2.1 FM-UWB的原理及收发机架构
2.2 FM-UWB收发机子模块的实现
2.2.1 子载波生成
2.2.2 射频频率调制及中心频率校正
2.2.3 宽带射频鉴频器
2.2.4 子载波处理
2.3 FM-UWB收发机的系统参数
2.4 FM-UWB收发机的设计考虑
2.4.1 有限模和△一∑的比较
2.4.2 多相与单相结构的比较
2.4.3 高数据率实现
2.4.4 子载波波形选择及失真考虑
2.4.5 子载波调制因子的选择
2.4.6 射频调制因子的选择
2.4.7 低功耗设计考虑
2.4.8 可重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子载波生成
3.1 子载波生成的架构实现
3.2 子载波生成的电路实现
3.2.1 PFD
3.2.2 电荷泵
3.2.3 相位选择与双模分频器
3.2.4 小数调制器
3.3 子载波生成的核心模块——多相Relax VCO
3.3.1 常见的两相结构
3.3.2 新型的四相结构
3.3.3 独特的八相结构
3.4 带Hvbrid-FIR滤波特性的子载波生成
3.5 测试结果
3.5.1 FSK子载波生成的测试结果
3.5.2 多相RelaxVC0的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射频频率调制及中心频率校正
4.1 射频频率调制
4.1.1 适合RFFM的VC0类型
4.1.2 LCVC0的结构选择
4.1.3 RFFM使用的LCVC0电路设计
4.2 射频中心频率校正及其设计考虑
4.3 中心频率校正的电路实现
4.3.1 系统框图
4.3.2 高频分频器
4.3.3 数字鉴频器
4.3.4 积分器
4.3.5 亚连续操作
4.3.6 时钟频率的选择
4.4 双通路射频压控振荡器
4.5 测试结果
4.5.1 高βRF的测试结果
4.5.2 低βRF下的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宽带射频鉴频器及子载波处理
5.1 常用的宽带射频鉴频器架构
5.1.1 可再生结构
5.1.2 延时相乘结构
5.2 宽带射频鉴频器的电路实现
5.2.1 基于双带通滤波器的鉴频电路
5.2.2 基于模拟相位内插型延迟线的鉴频电路
5.3 子载波处理的架构设计
5.3.1 四路过零点检测型SCP
5.3.2 单路过零点检测型SCP
5.4 子载波处理的电路实现
5.4.1 抗混叠滤波器
5.4.2 下变频器
5.4.3 低通滤波器
5.4.4 限幅器
5.4.5 数字FSK解调
5.5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FM-UWB收发机的射频前端、天线及系统测试
6.1 发射端的输出放大器
6.2 接收端的预放大器
6.2.1 预放大器电路
6.2.2 预放大器噪声分析
6.3 射频前端寄生效应及封装模型
6.4 UWB天线
6.5 收发机的测试方案
6.6 收发机的测试结果
6.7 收发机的链路预算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FM-UWB收发机的功耗优化及实现
7.1 收发机功耗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7.2 基于数据边沿检测触发的动态功耗优化方法
7.3 动态功耗优化方法在收发机系统中的设计实现
7.4 功耗优化型收发机的设计实例
7.5 测试结果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FM-UWB发射机的另类实现
8.1 基于电流型子载波的发射机结构
8.2 基于电流型子载波的发射机实现
8.2.1 电流型子载波生成
8.2.2 电流型射频频率调制
8.2.3 基于AFC的频率校正
8.2.4 输出放大器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初看之下颇为专业,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其对“调频(FM)”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似乎与当前UWB领域的主流技术路径存在一定的认知错位。当前UWB技术在实现高精度定位和低功耗通信时,更多地依赖于脉冲的超宽带特性和时域分析,而非传统的窄带FM调制方案。虽然书中花费了不少篇幅讨论了如何将FM技术融入到某些特定的超宽带架构中,但这种结合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未得到充分有力的论证。读者很难从中获得一个清晰的认知:为什么在已经有成熟的脉冲重复频率(PRF)调制或直接序列扩频UWB方案时,我们还需要费力地去设计一个“超宽带调频收发机”?书中对相关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显得不够全面和客观。例如,在讨论功耗和频谱效率时,它似乎忽略了商业化产品中对兼容性的严格要求——UWB辐射功率必须远低于噪声水平,以避免干扰现有窄带系统。如果书中能更集中火力探讨如何利用FM的某些独特优势来解决WBAN/WPAN中特有的安全性和抗窃听问题,或许这本书的价值会显著提升。目前的呈现更像是对两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非深度融合后的创新。
评分对于一个致力于开发下一代无线个人网(WPAN)解决方案的开发者而言,本书在电磁兼容性(EMC)和人体安全(SAR)评估方面的论述力度实在不够。超宽带技术的一个核心优势是其极低的发射功率,这本应是其在医疗应用中大获全胜的关键。然而,书中对如何进行精确的SAR(比吸收率)计算,以及如何设计符合国际严格标准的滤波和屏蔽结构,只是泛泛而谈。在实际的PCB设计层面,UWB收发机对走线阻抗控制、耦合抑制的要求极高,这本书中缺乏对高频PCB布局与走线艺术的深入指导。我特别希望看到关于如何设计多层板堆叠结构以最小化地线反弹噪声(Ground Bounce)的实例,以及如何有效隔离发射和接收路径,以防止大功率发射脉冲淹没微弱的接收信号。这些都是决定一个原型板能否成功通过认证并进入临床试用的“生死线”。现在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停留在设计原理阶段的教科书,距离我们实际面对的制造挑战和规范遵循还有一段距离。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前沿通信技术在健康领域应用的研究者,我最近终于拜读了这本《超宽带调频收发机的分析与设计 针对医疗电子无线体域网及无线个人网》。首先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选题非常抓人眼球,它精准地落在了当前最具爆发潜力的两个热点——UWB(超宽带)技术和医疗物联网的交汇点上。然而,我阅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衔接上,似乎留下了一些让人略感遗憾的空间。例如,书中对UWB脉冲的生成与接收机制的阐述,虽然涵盖了基本原理,但对于如何在高噪声、低功耗要求的医疗环境中,设计出具备足够抗干扰能力和精确测距性能的实际收发链路,缺乏更深入的系统级仿真和硬件实现层面的剖析。特别是关于多径效应在人体附近复杂的非视距(NLOS)传播环境中如何被有效抑制和利用,书中给出的方案略显保守,更侧重于理论模型的推导,而不是针对特定医疗应用场景(如跌倒检测或生命体征监测)的优化算法探讨。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案例,例如如何利用FPGA或专用ASIC来实现实时数字信号处理,以适应无线体域网(WBAN)对极低延迟和高数据率的动态需求。总体而言,它是一本合格的理论入门读物,但对于希望将UWB技术快速落地到临床环境的工程师来说,可能还需要查阅更多具体的标准化文档和实测报告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评分这本书在设计流程的叙述上,给我一种“先有理论,再找应用”的倒置感,而不是当前工程师更倾向的“由应用需求驱动设计”的模式。例如,它在介绍如何设计一个用于高精度体温传感的UWB链路时,没有首先明确指出医疗级传感所需的最小可分辨温差(Equivalent Temperature Resolution)对应的精度要求,也没有直接给出实现该精度的所需时间分辨率或脉冲带宽的量化指标。所有的设计参数似乎都是基于一个通用的UWB模型推导出来的,缺乏与具体医疗参数(如血糖监测的实时性、心电信号采集的带宽要求等)的强耦合。这使得读者很难将书中的数学公式直接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规格书。要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一本实用的设计手册,它需要引入更多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实例,从具体的医疗需求出发,反向推导出收发机的关键指标,例如如何通过优化脉冲塑形来最大化信噪比(SNR),同时将功耗控制在微瓦级别,这才是超宽带技术在可穿戴医疗设备中真正需要攻克的难题。
评分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在系统架构的层次划分上显得有些陈旧。在讨论医疗电子应用时,它似乎仍然主要围绕着传统的点对点通信模型进行展开,对于当前医疗物联网的趋势——即分布式、自组织网状网络(Mesh Networking)和动态频谱共享(DSS)的概念涉猎不足。WBAN和WPAN的未来必然是多节点协同工作,需要收发机具备强大的网络接入能力和智能的波束形成(Beamforming)能力,尤其是在涉及植入式设备时,多普勒效应导致的频率偏移和信道衰落需要更精妙的接收机设计来补偿。书中对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UWB-WBAN环境中的应用潜力提及甚少,这在提升数据吞吐量和链路可靠性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真正面向未来设计的收发机,必须内置高效率的能耗管理模块,能够根据数据传输的重要性动态调整发射功率和工作周期。本书如果能在这些更具前瞻性的网络层和应用层接口上增加讨论,它将更具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