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计时:时间的历史和科学 【美】琳达福尔米凯利、【美】埃里克马丁 978721608

正版 计时:时间的历史和科学 【美】琳达福尔米凯利、【美】埃里克马丁 9787216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琳达福尔米凯利,【美】埃里克马丁 著
图书标签:
  • 时间
  • 历史
  • 科学
  • 计时
  • 物理学
  • 哲学
  • 文化
  • 科普
  • 时间观念
  • 科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古通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6081092
商品编码:2937182884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计时:时间的历史和科学

定价:35.0元

作者:【美】琳达福尔米凯利、【美】埃里克马丁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8

ISBN:9787216081092

字数:152千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美国国家科学教师联合会推荐
来自美国百万的**青少年通识读本
与美国孩子同步学知识&做实验
趣味科学+边学边玩+中英文对照精华阅读
这是一套来自美国畅销百万的**少儿互动科普图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每本书均包含25个简单易做的趣味实验、原汁原味的中英对照精华、丰富的扩展资源,让你能**时间跟美国小读者们一起学习!

内容提要


《酷玩百科》丛书是引进的首套美国青少年通识读本,秉承欧美基础教育的“广知识、低难度、多动手”的特点,倡导将科学、技术、工程、历史、文化和艺术等融会贯通,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架构,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和人格养成打下基础。 古代人类是如何计时的?一年365天从何而来?现代钟表是怎样发明的?……这是一本奇妙的“时间之书”,它穿越历史和未来,带我们探索人类计量时间流逝的历程。从几千年前古老的历法和影子钟到今天的全球定位系统和原子钟,小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计时的发展演变,认识历法和时钟的发明者,还能动手制作许多有趣的计时装置,比如影子钟、日晷、水钟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本丛书作者均为美国长期从事少儿读物研究和撰写的畅销童书作家和教育工作者。他们以独特的角度和开阔的视野来介绍各种知识,并穿插简单、有趣的动手实验。让中国孩子不出国门,也能和美国小朋友同步学习,共同探索。
丛书翻译后由特级教师团队审定,并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赞誉和推荐。
本书作者琳达·福尔米凯利,《美国周末》杂志专栏作家;埃里克·马丁,获奖图书作家。

文摘


序言


现代历法
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看起来相当稳定,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都有30天,但是历法发展到这一步可是相当不容易。
人们认为是罗马建国者罗穆卢斯在公元前750年左右发明了10个月的历法,该历法中的6个月有30天(四月、六月、八月、九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其余4个月有31天(三月、五月、七月、十月)。我们很快就能计算出这种历法的一年只有304天,实在是太少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马的第二任国王努马·庞皮留斯(Numa Pompilius)在历法的年尾添加了一月和二月。做此改变后,历法中就有6个月是29天,其余6个月有30天。这样总天数就变为354天,更接近准确数字。因为罗马人认为偶数是不吉利的,所以他们在历法中增加了一天,这样总天数就变成了355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意识到他们的历法天数还是太少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二月的23日和24日之间添加了一个“特别月”。但是这个月份只有22天或23天,而且每隔一年才添加。因此4年的天数分别是355天、378天、355天和379天。这实在是太复杂了!
为什么罗马人不直接给历法加上10天,而要选择隔年添加“特别月”呢?原因无人知晓,但是常识可能敌不过传统。为什么1分钟只能有60秒,1小时只能有60分钟,而我们给大多数其他事物计数时可以使用10的任意倍数呢?为什么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不能是20小时或30小时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传统。做自己熟悉的事比尝试新鲜做法通常要更容易。
幸运的是,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愿意冒险。他于公元前46年开始执政,当时他发现之前的官员多次改动罗马历法,以至于各个季节的天数一共缺失了90天。
为了让历法回归正轨,儒略宣布公元前45年应有445天,而不是355天。他将一月和二月从年尾调到了年头。二月大多数时候都是29天,每隔4年会有一次是30天,其他月份的天数为30天或31天。
为了纪念儒略,罗马元老院将七月的名称Quintilis改成了July。公元前8年,元老院将八月的名Sextilis改成August来纪念他们的君主奥古斯都·凯撒(Augustus Caesar)。同时,他们还将二月的天数减少了一天,让八月和七月的天数变得一样多。这个主意让当时仍在位的奥古斯都龙颜大悦。
从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的名称还是可以看出旧时罗马历法的影子。sept-、oct-、non-和deca分别是拉丁语和希腊语单词七、八、九、十的前缀。想一下八爪章鱼(octopus)或田径十项全能运动(decathlon)。November和December以前分别是九月和十月,但后来儒略增加了一月和二月,因此前缀“novem”和“decem”变得没有意义了。
修改后的儒略历所包含的天数与太阳年的天数接近,但还是不够完善。


《时空的织锦:人类对时间维度的探索之旅》 内容简介: 时间,这个我们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是如何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演变的?《时空的织锦:人类对时间维度的探索之旅》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千年的史诗般的旅程,深入剖析人类历史上关于时间的思想、发现、测量技术以及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辨,揭示时间如何在科学、文化、社会乃至我们个体内心的深处,编织出一张无形而又深刻的网络。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也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融为一体,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人类在探索时间过程中所付出的智慧、努力和牺牲。我们将追溯人类最早对时间流逝的朴素感知,从日升日落、月圆月缺中洞察自然的韵律;我们将见证古代文明如何通过观察天象,发明出水钟、日晷等早期计时工具,标志着人类对精确时间的最初渴望;我们将深入中世纪的修道院,了解钟表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如何重塑了欧洲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模式;我们将跟随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的脚步,理解经典力学如何将时间视为一个绝对、均匀流动的背景;而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我们将惊叹于时间不再是永恒不变的标尺,而是与空间交织,与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动态维度。 本书的内容并非仅限于宏大的科学理论和技术革新,它还将深入探讨时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将审视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社会结构的变革是如何与时间的计量和利用方式紧密相连的。例如,工业革命对精确时间的需求催生了铁路时代的准时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贸易方式;而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全球通信和金融体系,更是对毫秒级别的精准计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除了外部世界对时间的刻画,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人类内心深处对时间的体验。《时空的织锦》将探讨心理学如何研究我们的时间感知,为何有时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有时又觉得它缓慢如蜗牛;我们将审视艺术、文学和音乐如何捕捉和表达时间的流逝、记忆的痕迹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恐惧。从古代的悲剧英雄对命运无常的慨叹,到现代诗歌对瞬间即逝之美的赞颂,时间一直是人类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微观时间”。我们将探究普通人在不同时代如何度过他们的时光,他们的生活节奏、节日习俗、工作时长,以及他们对时间的朴素理解。这包括古代农民如何在季节的轮回中劳作,中世纪工匠如何按时完成订单,维多利亚时代工人如何适应工厂的铃声,以及现代人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追逐信息。这些个体化的时间叙事,将为宏大的时间史诗增添丰富的细节和温度。 《时空的织锦》还将深入探讨一些引人深思的时间哲学议题。例如,自由意志与宿命论在时间观上的冲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限是否真正清晰;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及其悖论;以及我们如何面对时间的有限性,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求生命的意义。本书将借鉴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到奥古斯丁对时间之谜的追问,再到现代哲学家对时间存在论的探讨,力求呈现一个多元而深刻的时间哲学图景。 在科学前沿领域,本书将简要介绍现代物理学如何挑战我们对时间的直观认知,例如量子力学中的时间箭头问题,以及宇宙学中时间起点(大爆炸)和终结(热寂或大挤压)的可能性。虽然不深入复杂的数学公式,但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勾勒出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验和理论,不断拓展我们对宇宙时空性质的理解边界。 总而言之,《时空的织锦:人类对时间维度的探索之旅》是一部关于时间的全景式画卷。它融合了历史学、科学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艺术史的精华,以一种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姿态,带领读者一同经历人类文明中关于时间最令人着迷的篇章。本书不仅旨在普及关于时间的科学知识,更希望激发读者对自己生命中时间的珍视,以及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它将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时间的每一次相遇,感受时间作为生命最宝贵、最神秘的维度所带来的无限可能。通过阅读本书,你将能更好地理解过去,更清晰地认识现在,并以更具智慧的方式迎接未来,最终在这个无始无终的宇宙时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和节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书中对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都给出了深刻的解释。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系列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否就是物理学所描述的“时间之箭”?我对书中关于宇宙学中的时间起点(大爆炸)和终点(热寂或大挤压)的讨论也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思考人类在宇宙时间尺度中的渺小,也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时间”这个概念本身,还在探讨时间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我们的思想观念。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时间测量技术的演进,比如从日晷到原子钟,这些技术的进步是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的?同时,我也想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对待方式有何差异?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最近终于抽出时间来读了,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很足,厚厚的一本,封面设计也很简洁大气。我一直对时间这个概念很着迷,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用它,但真正去思考它的时候,又会觉得它既熟悉又陌生。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很吸引人,一位是历史学家,一位是科学家,这样的组合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会是一场跨越学科的精彩旅程。从历史的宏大叙事到科学的严谨分析,我相信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时间的神秘面纱。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时间的关系。我一直觉得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总是匆匆忙忙,害怕错过什么。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我们真的需要如此焦虑地对待时间吗?时间是恒定的流逝,还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拉伸”或“压缩”它?书中关于“当下”的哲学思考,让我觉得也许更应该活在当下,去体验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

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因为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一次阅读很难完全吸收。每次重读,我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思考角度。它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带来新的惊喜。我向很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他们也都表示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宇宙的哲学启迪之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科学部分让我尤为期待,因为我一直对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感到困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独立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时空”。书中应该会详细讲解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时间旅行的可能性等等。我脑海中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时间流逝,和物理学描述的“时间”到底有没有联系?是否存在一种客观的、不依赖于观察者的“时间”?或者说,时间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启发性的解答。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它触及到了很多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对时间的流逝有如此强烈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在痛苦的时候又觉得度日如年?这其中是否涉及到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解释?书中会不会探讨记忆、意识与时间感知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觉得,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它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决策,甚至是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评分

我特别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即使是讲述相对抽象的科学概念,也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科学实验,以及哲学家的思想,这些都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我发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历史、科学和哲学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的宏大图景。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时间这个概念。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开头就提出的那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哲学思考和科学探索。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如古代文明对时间的度量方式,以及宗教对时间流逝的看法。这本书显然是从历史的维度入手,深入挖掘了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时间的认知演变。我很好奇,在没有钟表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感知和记录时间的?古希腊人、古埃及人,他们眼中的时间是怎样的?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应该能帮助我理解我们当下对时间的理解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非常棒,纸张手感很好,文字清晰,排版也很舒适,适合长时间阅读。这让我感觉购买这本书物超所值。对于任何对时间、历史、科学以及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引人入胜的视角,让你重新思考和理解我们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神秘的维度——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