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 9787115365330

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 97871153653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能源
  • 通信电源
  • 电力系统
  • 新能源
  • 节能技术
  • 电力电子
  • 电力质量
  • 行业会议
  • 学术论文
  • 中国通信学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65330
商品编码:293736127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

定价:200.00元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53653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70余篇,6个篇章,分别为供电技术、节能技术、空调技术、电池技术、设计技术、管理维护。这些论文均出自通信电源行业各类专家之手,既有较深入的学术研究,也有作者多年的实践总结,可全面反应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部署、创新以及应用等新进展,充分体现我国产业链各方在这些领域的探索和创新。
  《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可供全国通信电源领域的运营人员、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等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聚焦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 前言 在中国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能源的保障与优化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由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主办,汇聚了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以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通信能源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与面临挑战。本次会议论文集,不仅是对此次盛会的深度记录,更是通信能源领域技术革新与实践探索的宝贵结晶。本论文集内容涵盖了通信网络供电系统的多方面议题,从宏观的国家能源战略到微观的器件级优化,从传统的能源管理到新兴的绿色能源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论述。 核心议题一:绿色低碳能源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通信”已成为通信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本次会议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引入和优化绿色能源,降低通信网络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太阳能与风能的融合应用: 论文深入探讨了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技术在通信基站、机房等场景下的应用潜力。这包括但不限于: 混合能源供电方案的设计与优化: 研究如何科学配置太阳能、风能与市电、备用电源(如发电机、储能电池)的比例,以最大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并确保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例如,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算法,根据天气预报和负荷预测,动态调整各种能源的接入策略。 新型光伏材料与储能技术的结合: 介绍了高效、耐候性强的通信专用光伏组件,以及能量密度更高、寿命更长的储能电池技术(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在通信场景下的应用前景。重点关注如何克服传统储能技术在成本、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不足。 风光互补系统在偏远地区的应用: 针对无市电或市电不稳定地区,分析了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在解决通信网络“最后一公里”能源问题上的可行性与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如防雷击、防盐雾等特殊防护措施。 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视为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论文集收录了关于氢能制备、储存、输送以及燃料电池在通信基站备用电源中的应用研究。 电解水制氢与直接供氢模式: 探讨了通信运营商如何利用分布式电网或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或与氢能供应商合作,实现便捷的氢气供应。 燃料电池在基站的性能与经济性分析: 对比了燃料电池与传统发电机在效率、噪音、排放、维护成本等方面的优劣,并研究了不同功率等级燃料电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佳配置方案。 氢能储存与安全技术: 关注氢气安全储存的挑战,以及高压气态储存、液态储存、固态储存等不同技术的应用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热电联产与能源梯级利用: 论文探讨了如何利用通信机房产生的余热,或结合区域热电联产的能源优势,实现通信机房的供暖或冷却,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通信机房空调系统的能效优化: 介绍了基于自然冷却、蒸发冷却、变频控制等技术的节能空调系统,以及智能温湿度监控与调节技术。 多能互补与微网技术: 探讨了将通信能源系统与区域能源系统进行整合,构建集成的微电网,实现能源的优化调度与共享。 核心议题二:通信电源系统智能化与精细化管理 随着通信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对通信电源系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能监控与故障预测: 基于物联网(IoT)的电源监控体系: 论文介绍了如何利用传感器、通信模块和云计算技术,构建全方位、实时监控的通信电源管理系统,实现对电池状态、充放电情况、设备运行参数等的远程、集中管理。 大数据分析与故障预警: 探讨了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的电源运行数据,运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提前预测潜在的故障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避免因设备失效导致的业务中断。 人工智能在电源优化中的应用: 研究如何利用AI技术,对电池的充放电策略进行智能优化,延长电池寿命,降低能耗,并根据实际负荷变化,动态调整电源配置。 高效供电技术与节能优化: 高频开关电源与模块化设计: 介绍了新一代高频开关电源的技术进展,其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转换效率和更强的模块化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通信设备日益增长的功率需求,并简化维护。 直流供电技术的普及与优势: 深入分析了直流供电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优势,如减少AC/DC转换损耗,提高供电效率,并介绍了直流微网、分布式直流电源等新兴技术。 电源系统的冗余设计与可靠性提升: 讨论了不同级别的电源冗余配置(如N+1,2N等),以满足不同等级业务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并提出了提高电源系统整体可靠性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电池管理与全生命周期优化: 新型电池材料与技术: 介绍了固态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在通信储能领域的应用潜力,重点关注其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成本优势。 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 探讨了先进的BMS技术,如何实现对电池单体状态的精确监测、均衡充电、过充过放保护、温度控制等,最大限度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并保障运行安全。 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 针对通信网络中大量退役电池的处理问题,论文集也探讨了电池梯次利用(如用于低功耗场景)和规范回收再利用的商业模式与技术可行性,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核心议题三:通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 面向5G和未来通信网络的能源解决方案: 高密度部署与高功率密度挑战: 随着5G网络的部署,基站数量激增,单站功耗提升,对能源基础设施的密度、效率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集探讨了新型集约化、高效率的供电解决方案。 边缘计算的能源需求与优化: 边缘计算节点的分布式部署,带来了新的能源供应和管理挑战,论文探讨了如何为边缘节点提供高效、可靠的能源保障。 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 通信电源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 关注国家和行业在通信电源领域的最新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这些标准如何引导行业向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设备认证与质量控制: 探讨了通信电源设备在进入市场前所需的各项认证,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对保障通信网络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运维模式创新与智能化运维: 远程集中运维平台: 介绍了如何通过构建集中的运维平台,实现对全国范围内通信电源设备的统一监控、管理和维护,提高运维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预测性维护与主动式服务: 探讨了从被动式故障响应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变,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分析,主动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减少非计划停机。 无人值守基站的能源安全保障: 针对日益增多的无人值守基站,研究如何通过智能能源管理和远程监控,确保其能源供应的持续稳定。 结论 《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是一份集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宝贵文献。它系统地梳理了当时通信能源领域的核心议题,展现了中国通信行业在绿色低碳能源应用、电源系统智能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方面的探索与成就。论文集中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科研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更为推动中国通信行业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强大、更智能、更绿色的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本论文集,将能深刻理解通信能源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关键作用,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在书店里翻阅了不少相关书籍,偶然看到了这本《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虽然我不是通信能源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目录和介绍中,我能感受到这本书所包含的深度和广度。它似乎不仅仅是技术论文的堆砌,更像是对一个时代通信能源发展需求和解决方案的一次集中展示。2014年,正是中国通信行业经历重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时期,4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无疑对通信基站的电力消耗提出了严峻挑战。这本书很可能记录了当时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如何降低基站的能耗、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来补充通信基础设施的电力需求,以及如何构建更智能、更具韧性的通信能源网络。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的参与,也意味着这些研究成果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所有技术细节,但从宏观层面,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在那个时间节点,通信能源领域的研究者们在关注什么,努力解决什么问题,这对于理解整个通信行业如何一步步走向绿色和可持续,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

每次看到像《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这样的书名,我总会联想到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行业。通信能源,这个词汇本身就包含了“通信”这个信息时代的核心,以及“能源”这个支撑一切物质世界运行的基础。2014年,对于中国而言,绝对是通信行业大发展的关键一年,4G网络的加速部署,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这本书,很可能就是那个时期,国内在通信能源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我好奇的是,在那个时间点,专家们都在讨论些什么?是否在探讨如何让基站更加节能?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电力环境下保证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是否在研究如何引入更多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来降低通信设施的碳足迹?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的参与,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有了很高的期待。对于任何关注通信行业发展,尤其是对行业背后的能源支撑系统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论文集无疑是一扇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窗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通信技术进步背后的能源逻辑和技术创新。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关注着行业内的技术发展,尤其是那些直接关系到网络稳定运行和成本控制的关键技术。通信能源,顾名思义,就是支撑通信网络运转的电力系统,它的可靠性、效率和成本直接影响着整个通信业务的健康发展。这本《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从业者来说,就像一个年度技术发展的“时间胶囊”。2014年,中国通信行业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4G网络建设如火如荼,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这都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剧攀升。这本书无疑汇集了那个时期,国内在该领域最顶尖的智慧结晶。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通信机房的供电方案、如何提高UPS(不间断电源)的效率、如何利用新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来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用电负荷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和案例。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的背书,也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充满信心。阅读这样的论文集,不仅能够帮助我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更能为我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宝贵的思路和参考。

评分

我对技术史的演变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支撑现代社会运转却常常被忽视的基础设施。通信能源,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关键而又低调的领域。当我们在享受着高速网络带来的便利时,很少会去想支撑这一切背后庞大的能源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这本《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正好提供了一个窥探这一领域的绝佳机会。2014年,中国通信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从3G向4G的全面迈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萌芽,都对电力供应提出了新的挑战。我相信,这本书中的论文,一定记录了当时的研究者们对于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何降低碳排放、如何确保通信设施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电力供应稳定等方面的探索和思考。作为一名对技术进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或许无法深入理解所有复杂的公式和技术细节,但我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个行业在那个特定时间点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为此付出的努力。这本论文集,不仅仅是一堆学术论文,更是通信能源技术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创新活力。

评分

这是一本汇集了2014年中国通信能源领域前沿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对于那些深耕于通信电源技术、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书名清晰地表明了其内容聚焦于“通信能源”,这正是当前通信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能源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实现更高效、更绿色、更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一直是业界的焦点。这本论文集很可能涵盖了最新的技术创新,例如在新能源利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接入、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等方面的新进展。同时,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作为国内该领域的权威组织,其组织的论文集通常代表了国内该年度的最高学术水平和技术实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了解国内在通信能源技术研发、应用实践、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为自身的科研、工程设计或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ISBN号(9787115365330)的出现,也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查询和购买。总而言之,这本书为通信能源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行业年度最新成果的窗口,是把握行业脉搏、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