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MS业务关键技术与实现
定价:48.00元
作者:张智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151733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在IMS标准*进展和体系架构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针对IMS新业务,如可视电话、多媒体彩铃、多媒体彩像、多媒体会议、数据协同办公、媒体共享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安全、QoS、计费、漫游支持、信令管理、会话管理、注册鉴权、业务互通等进行了介绍。本书后结合当前电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基于IMS的新业务融合与互通等技术,介绍了现有业务向IMS业务的演进和前景规划及IMS业务相关的协议等。
本书是一本深入介绍IMS新业务的关键技术、流程、架构和实现的书籍,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适合于广大电信工作者,尤其是移动通信业务系统的研发人员、运营和维护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智江,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863信息安全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3G实验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我国电信网络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现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经理,负责电信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管理工作。曾完成联通公司软交换网络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技术书籍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它能多大程度上帮你“省钱”——省去试错的时间和因此带来的业务损失。我最近正在负责一个老旧系统的现代化改造项目,涉及到大量的遗留代码和复杂的数据迁移,过程中的阻力可想而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可复制的“手术刀”式改造流程,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我尤其想看到关于“平滑过渡”和“灰度发布”的具体技术实现细节,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健壮的熔断机制,如何在不中断核心服务的前提下完成底层数据库或中间件的升级。这类内容往往是系统稳定性的生命线。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的备忘录那样,事无巨细地罗列出关键决策点和风险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份高价值的工程风险管理文档。我希望它能用一种非常务实的口吻,告诉我“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什么灾难,以及如何避免它”,这种来自一线实战的“血泪史”的总结,远比那些完美的理论模型来得更实在、更有指导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支撑起海量用户和高频交易的核心系统背后的技术哲学非常着迷。这不仅仅是关于性能指标的数字游戏,更关乎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修复、具有韧性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的“业务关键技术”这个定语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暗示了对“业务连续性”的极致追求。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在面对突发流量洪峰、外部依赖服务故障等“黑天鹅”事件时,系统是如何进行智能调度和资源隔离的。我关注那些隐藏在调度算法、缓存策略深层逻辑中的智慧。例如,如何基于业务的优先级动态调整资源分配,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地进行限流。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那些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的分布式事务处理的终极方案,以及在不同一致性模型下的取舍艺术。如果能对业界公认的一些高可用架构模式进行批判性分析,指出它们的适用边界和局限性,那就更具价值了。我需要的不是一本新技术的宣传册,而是一份关于如何“造一艘永不沉没的船”的工程蓝图。
评分作为一名系统架构师,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不断地权衡“投入产出比”与“技术债务”。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帮助我更有力地向上级阐述为什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去重构某个旧模块,或者为什么必须采用某种看似“过度设计”的复杂架构。因此,我非常看重这本书在论证技术选型合理性方面的说服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度量标准,用数据和清晰的逻辑链条来证明,采用某种关键技术(比如特定的消息队列、数据分片策略或服务治理框架)如何在长期运营中,通过降低故障率、提高人效或加速特性交付,从而实现了显著的商业价值。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技术选型后,如何进行持续的性能监控和优化闭环的章节,那就太完美了。我期待它不仅能告诉我“怎么做”,更能告诉我“为什么非这么做不可”,从而为我的技术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背书,使我能够更自信地推动组织内部的技术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深度和实操性,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最近正好在研究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企业级系统架构落地到实际业务场景中去,特别是那些对稳定性、性能要求极高的“关键业务”。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方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把解开复杂系统难题的钥匙。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堆砌上,而是能深入到具体的技术栈选择、设计模式的应用,以及面对高并发、大数据量时,那些“教科书上不写”的陷阱和规避策略。尤其对于那些在系统运维和架构优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一本真正能带来“顿悟”的实战指南是多么宝贵。我更关注它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采用这些关键技术的差异化处理,毕竟没有万能的银弹,工程实践的智慧往往体现在那些细微的权衡与取舍之中。如果能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哪怕是匿名的,那就更好了,这样能让我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与我正在面对的现实挑战进行更有效的映射和验证。这本书的厚度和作者的专业背景,都让我相信它会在我的技术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为我日常攻坚克难时的重要参考手册。
评分我个人对技术的理解是,最深刻的知识往往隐藏在那些细微的配置参数和底层源码的交互之中。对于“关键技术”的学习,绝不能浮于表面。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挖掘出关于特定技术组件在企业级部署环境下的深度优化技巧。比如,某个中间件的JVM参数调优的黄金法则,某个数据库连接池的并发模型是如何影响系统整体延迟的。我期待作者能够像一个拆解精密机械的专家一样,将那些看似黑盒的复杂技术,一层层剥开,展示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和潜在的性能瓶颈所在。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经过验证的性能测试基准和配置模板,那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需要的不是对新技术概念的介绍,而是那些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通过血泪摸索才能掌握的“内幕知识”——那些让系统从“能跑”到“跑得好”之间的微妙差距。这本书若能填补这部分知识的空白,它就真正达到了“技术宝典”的级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