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口述非遗(第三卷)
定价:66.00元
作者: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4608517
字数: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口述非遗(第三卷)》以口述的形式将二十多位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其中包括苏绣、缂丝、评弹、碑刻等,通过传承人的往事讲述,读者能进一步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艰辛与困难。
目录
丁扣女 金线木机话缂丝
戈春男 我从事碑刻技艺传承的经历
顾坤林 苏式卤菜制作技艺传承往事
韩家林 雕花匠技艺永无止境
韩良源 韩氏叠山世家传承假山制作技艺
吉佩龙 苏派盆景技艺的传承往事
蒋培元 赤膊抬猛将
蒋雪荚 一生奉献苏绣事业
金声伯 苏州评弹“巧嘴”传承记
陆建华 我与评弹结缘
陆瑞英 白峁山歌的传承
毛良善 我从事苏州道教音乐的经历
戚春兰 老万年传统金银錾刻新传
王伟忠 苏南花烛的传承故事
王粗识 国际和平奖终身刺绣情
余鼎君 我与常熟宝卷的故事
俞桃珍 双凤羊肉面制作技艺
袁小春 芦墟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传承往事
周鑫华 农民画家的艺术人生
朱龙祥 苏帮菜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介绍
文摘
《口述非遗(第三卷)》:
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您如何看待自己获得的这些荣誉?
答:我几十年来也就做了开拓创新、传承苏绣两件事。
问:将苏绣艺术与日本刺绣巧妙融合于和服腰带,使中日文化有机交融,是您的一大创新。仿照中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您根据和服腰带的不同图案,在中国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吸收日本传统刺绣风格、理念、针法,丰富了和服腰带的文化内涵,是您的突出贡献。请您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答:1969年,我从苏州刺绣研究所下放到老家吴县胥口镇蒋墩村,先在胥口镇刺绣发放站当负责人,1972年9月调到吴县刺绣总厂,一干就是30年,担任副厂长近20年。我先是负责创作设计组,指导并参与绣制赴香港参展的刺绣挂屏《荷香鸭肥》、《梅花欢喜漫天雪》,作品在香港大受好评。
1973年前,日本从事和服腰带绣制的人极少,和服腰带刺绣、手绘大部分发到韩国。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翌年,日商即到上海寻求和服腰带生产厂家,上海外贸公司委托江苏南通、扬州、苏州的4家工厂试样。
当时,吴县刺绣总厂的主打产品是生产任务充足的抽纱绣花台布,当我从上海接来和服腰带试样任务后,议论声四起,“绣制成千上万块台布只需一个花样,而绣制和服腰带一件一个花样,纯粹是自找麻烦”。面对非议,我坚信多开发一个产品,工厂就多一个发展机遇,力排众议,从确定色彩、估工报价到安排生产独自完成,拿出的和服样品亮丽鲜明,以70%的试样选中率承接了上海外贸公司大部分和服腰带订单,从此,我与日商长达43年的贸易往来从此开启。现如今,和服腰带绣制主要在中国,以苏州为盛。
起初,吴县刺绣总厂在试样时,认为和服腰带是高档品,图案不分主次,基本上都采用散套针法,片面追求精工细绣,工时陡增,成本增加。我经过摸索,将和服腰带的日本生产工艺与苏绣传统绣法巧妙融合,移植了20多种日本针法,如匹田绣、管绣、带子针、刺子绣、盘线绣、押绣、竹屋町、穿泊绣等。苏绣原来有30多种针法,常规的苏绣劈线细,虽美观却费工而且不耐磨,与要求美观、实用的和服腰带相左,我大胆采用不起毛的打籽绣针法,同时运用既省工又可防止长线起拱的匹田绣,将中日刺绣针法融会贯通,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色彩的运用上,和服腰带的用色和苏绣的传统方法不同,如花和叶的用色,苏绣一般是红花绿叶,而和服腰带必须根据底料颜色运用色彩,如在灰色底料上,花宜用深红色。
……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封面设计上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古朴典雅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相信,最宝贵的文化往往体现在最朴实的技艺和最真挚的情感之中。翻阅这本书时,我注意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非遗项目,更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那些关于传统手工艺的章节充满了好奇,比如刺绣、剪纸、木雕等等,我总觉得这些技艺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心血,也诉说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仿佛能够听到那些非遗传承人在娓娓道来,分享他们与非遗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
评分我通常很少会主动去购买书籍,但这次是因为听说了这本书的主题,所以特意前来了解。我对“口述非遗”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觉得这种方式能够最真实、最生动地展现非遗的魅力。我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技艺的介绍,更重要的是那些藏在技艺背后的情感、故事以及传承人的人生经历。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章节的标题,比如“指尖的温度”、“世代的传承”等,这些标题本身就富有画面感和情感色彩,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遗忘的传统文化,感受它们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为那些默默守护非遗的传承人们致敬。
评分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的分量和质感所吸引。古朴典雅的设计,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让人一眼就爱上。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惊喜。我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学者,但自从接触了一些非遗的文化之后,便越来越被那些沉淀了历史的技艺所吸引。这本书的第三卷,相信一定承载了更多精彩的非遗故事。我对其中关于传统节庆习俗的章节特别感兴趣,总觉得每一个节庆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渊源,而这些习俗的流传,正是连接我们与祖辈的纽带。书中的文字,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品读,但从标题的选取上,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温婉而厚重的气息,仿佛穿越了时光,与那些传承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祖辈的智慧和生活的哲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满足了我对非遗知识的渴望。我翻看了一下目录,里面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传统的饮食文化,到精湛的手工艺,再到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表演艺术,几乎涵盖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非遗项目,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让我非常好奇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传承过程。我特别关注关于非遗传承人的一些介绍,很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将祖辈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又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这本书的口述形式,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仿佛能够听到非遗传承人本人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感受到他们真实的情感和对非遗的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的太棒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传统的纹样,一看就充满了文化气息,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内页纸张的触感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粗糙的印刷纸,而是带点微黄的、书卷气十足的纸张,字迹清晰,排版也很规整,阅读起来非常享受。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这些章节的标题,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些充满诗意的名字,比如“流转的时光”、“指尖的记忆”之类的,让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非遗故事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传统手工艺的章节,总是能从中感受到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热爱,那种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传统的敬畏,真的能穿透纸张,直达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能够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雅致和文化底蕴。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非遗的魅力,去聆听那些口述的、属于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