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

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桂海源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交换理论
  • 电路分析
  • 信号处理
  • 现代通信
  • 通信工程
  • 电子工程
  • 信息论
  • 数字通信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61703
商品编码:293991022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

定价:30.00元

作者:桂海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15161703

字数:480000

页码:304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全面地讨论了与语音通信相关的交换技术。其内容包括:电话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我国电话网的结构,No.7信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结构,数字交换原理,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和接口,程控交换软件的基本特点,交换机运行软件的结构,程控操作系统和呼叫处理程序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及信令,移动通信呼叫处理的过程和主要的信令过程,固定智能网和移动智能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几种主要的分组交换技术(X.25、帧中继、ATM、IP)的协议结构和工作原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的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下一代网络的特点和分层结构,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演进步骤,我国固定电话网的智能化改造方案。
  本书是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及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章 电信交换基础 
 1.1 电话交换的基本原理 
 1.2 电话交换机的类型及发展 
 1.3 主要的交换方式 
 1.4 我国电话通信网的结构和编号计划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2章 信令系统 
 2.1 信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2 用户线信令 
 2.3 中国No.1信令 
 2.4 No.7信令系统概述 
 2.5 消息传递部分 
 2.6 电话用户部分 
 2.7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2.8 事务处理能力 
 2.9 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系统 
 3.1 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的基本结构 
 3.2 数字交换原理和数字交换网络 
 3.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与接口 
 3.4 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4章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软件 
 4.1 程控交换软件的概述 
 4.2 运行软件的一般结构 
 4.3 操作系统 
 4.4 呼叫处理程序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5章 移动交换技术 
 5.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接口 
 5.2 移动通信系统的编号计划 
 5.3 移动交换信令系统 
 5.4 移动交换的处理过程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6章 智能网 
 6.1 新业务的传统实现方法 
 6.2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6.3 几种典型的智能业务 
 6.4 固定智能网的结构 
 6.5 智能网应用部分 
 6.6 移动智能网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7章 分组交换技术 
 7.1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 
 7.2 X.25简介 
 7.3 帧中继 
 7.4 ATM 
 7.5 IP交换与MPLS 
 小结 
 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8章 下一代网络 
 8.1 电信网发展概述 
 8.2 下一代网络概述 
 8.3 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络结构 
 8.4 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的演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交换原理 (第三版) 内容梗概 《现代交换原理 (第三版)》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通信网络核心——交换技术——的权威著作。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字交换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系统构成、工作原理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为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对通信技术充满兴趣的学生和研究者搭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结构与核心内容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现代交换技术的精髓。 第一章:交换技术概述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首先界定了“交换”在通信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它追溯了交换技术从早期人工电话交换到现代数字交换的演进历程,阐述了不同时期交换方式的特点和局限性。本章强调了数据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根本区别,并为后续章节深入探讨数字交换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交换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读者可以深刻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模拟交换原理 尽管现代通信已全面进入数字时代,但理解模拟交换原理对于认识数字交换的演进至关重要。本章详细介绍了早期模拟电话交换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包括时分复用 (TDM) 和频分复用 (FDM) 等模拟复用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模拟交换的剖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交换在效率、灵活性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从而体会到技术进步的巨大力量。 第三章:数字交换基本概念 本章是进入数字交换世界的基石。它首先定义了数字交换的核心概念,如时分交换 (T-SXC) 和空分交换 (S-SXC),并深入解释了它们的工作原理。时分交换如何将不同用户的信号在同一条链路上按时间片轮流传输,以及空分交换如何通过空间维度为用户分配连接,都将在此章节得到详尽阐述。此外,本章还引入了组合交换的概念,即结合了时分和空分交换的优势,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第四章:数字交换系统构成 本章将理论抽象为实际的系统构成。它详细介绍了数字交换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包括: 交换网络 (Switching Network): 这是交换系统的核心,负责将用户的输入信号连接到输出信号。本章会介绍不同类型的交换网络,如多级时分交换网络、多级空分交换网络以及组合交换网络。 控制单元 (Control Unit): 负责管理和控制整个交换过程,包括呼叫建立、路由选择、资源分配和故障处理等。本章将探讨中央控制、分布式控制和集中式控制等不同的控制方式。 接口单元 (Interface Unit): 负责连接交换系统与外部网络,实现信号的编码、解码、复用和解复用等功能。 电源和机架 (Power Supply and Rack): 作为系统的支撑部分,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并为设备提供物理安装空间。 通过对这些组成部分的详细解读,读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数字交换系统图景。 第五章:时分交换原理 时分交换是现代数字交换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本章将深入剖析时分交换的原理,包括: 时分复用 (TDM): 详细介绍同步时分复用 (STDM) 和异步时分复用 (ATDM) 的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将多个低速率的数据流合并成一个高速率的数据流。 时分交换网络 (T-SXC): 重点介绍多级时分交换网络的结构,如T-S-T (时分-空分-时分) 和 S-T-S (空分-时分-空分) 等典型结构,分析其在交换能力、损耗概率和控制复杂度方面的特点。 话路控制 (Speech Path Control): 阐述时分交换系统中如何通过时间隙分配来建立和释放用户的通信通路。 第六章:空分交换原理 与时分交换相对应,空分交换是另一种重要的交换方式。本章将聚焦于空分交换的原理: 空间复用 (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介绍其基本概念,即利用不同的物理路径来隔离用户信号。 空分交换网络 (S-SXC): 详细介绍多级空分交换网络的结构,如 Crosspoint 阵列、多级连接网络 (如 Benes 网络) 等,分析它们的交换特性和设计考虑。 话路控制: 阐述空分交换系统中如何通过连接不同的交叉点来建立和释放通信通路。 第七章:组合交换原理 本章将时分交换和空分交换的优势结合起来,探讨组合交换的原理。组合交换通过巧妙地融合两种技术,能够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降低成本。本章将分析不同组合交换网络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第八章:交换系统控制原理 控制是交换系统的大脑。本章将深入探讨交换系统的控制原理,包括: 呼叫处理流程 (Call Processing): 详细描述用户发起呼叫到通信建立、保持、释放的完整流程,包括用户识别、号码分析、路由选择、资源分配、信令交互等关键环节。 信令系统 (Signaling System): 介绍通信系统中用于传递控制信息的信令,包括公共信道信令 (如 SS7) 和用户线路信令,并阐述其在呼叫建立和管理中的作用。 路由选择算法 (Routing Algorithms): 探讨不同的路由选择策略,如固定路由、动态路由、拥塞控制路由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 故障检测与恢复 (Fault Detection and Recovery): 讨论交换系统如何检测和处理硬件或软件故障,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第九章:分组交换原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分组交换已经成为数据通信的主流。本章将重点介绍分组交换的原理: 数据报 (Datagram) 与虚电路 (Virtual Circuit): 阐述这两种分组交换模式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分组交换网络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 介绍网络结构,如路由器 (Router) 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拥塞控制 (Congestion Control): 探讨在网络流量过大时,如何通过各种机制来缓解拥塞,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 路由协议 (Routing Protocols): 介绍用于在分组交换网络中选择数据传输路径的协议,如 OSPF、BGP 等。 第十章:宽带交换技术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媒体通信需求,宽带交换技术应运而生。本章将介绍: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技术: 详细阐述 ATM 的单元交换、固定长度信元、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等关键技术,以及它在宽带通信中的应用。 IP 交换 (IP Switching): 介绍如何将 IP 协议与传统的交换技术相结合,提高 IP 数据包的传输效率。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深入分析 MPLS 的工作原理、标签分发协议、转发控制协议等,以及它在构建高性能网络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下一代交换网络 本章展望了未来交换网络的发展方向,关注新兴技术和概念: 软件定义网络 (SDN): 介绍 SDN 如何通过将控制逻辑与数据转发分离,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探讨 NFV 如何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硬件转移到通用服务器上,降低成本并提高部署灵活性。 5G 交换技术: 介绍 5G 网络在交换层面引入的新特性,如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中的交换: 探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对交换网络提出的新要求和带来的新机遇。 第十二章:交换系统的可靠性、性能与经济性分析 作为本书的总结,本章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交换系统进行综合分析: 可靠性分析: 探讨如何设计和实现高可靠性的交换系统,包括冗余设计、故障转移机制等。 性能分析: 介绍衡量交换系统性能的各种指标,如交换容量、接续时延、话损率等,并探讨如何进行性能优化。 经济性分析: 讨论在满足性能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如何选择最优的交换技术和系统设计,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全面覆盖了现代交换技术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内容连贯且逻辑严谨。 深入浅出: 理论阐述清晰,图文并茂,使得复杂的概念易于理解。 实用性高: 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和实际应用场景,有助于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前瞻性: 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对下一代交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预测。 《现代交换原理 (第三版)》是所有致力于在通信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它不仅是理解现代通信网络运行机制的钥匙,更是洞察未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网络问题。最近我们公司在升级网络设备,涉及到很多新的交换技术,尤其是关于QoS(服务质量)和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的部分,一直让我头疼。这本书的第三版,我听说是经过了大幅度的更新,特别是在物联网(IoT)和云网络相关的交换技术方面,有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发现有一些是基于真实企业网络环境的,这对我非常有帮助。比如,它分析了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在流量拥堵时,如何通过调整交换机的队列管理策略来优化应用性能,这完全就是我目前面临的挑战。虽然书中的理论部分有些深奥,但我发现作者在讲解时,会穿插一些命令行的配置示例,虽然只是简略的示意,但已经能给我一个大致的方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不仅理解这些技术是什么,更能知道如何在实际环境中部署和优化它们。这本书的篇幅不小,内容也相当密集,但我相信,只要我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一定能从中找到解决我实际问题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我从同事那里借来的,他可是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极力推荐。他说这本《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内容非常前沿,尤其是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这两块,更新了很多理论和实践。作为一名在IT运维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特别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下,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复杂网络问题。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网络拓扑设计、流量工程和故障排除的章节。书中的一些图解,比如对于分布式和集中式SDN控制器的对比,非常直观,有助于我理解不同架构的优劣。而且,作者在讲解一些高级概念时,也尝试用一些类比来帮助理解,比如将网络协议的通信过程比作人类之间的语言交流,这种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技术变得生动起来。虽然书中的某些技术细节对我来说可能还比较超前,但我相信,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一定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段时间了,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消化一下。封面上“现代交换原理”几个字,就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作为一名通信领域的初学者,我对各种网络的底层原理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数据传输日益频繁的今天,理解交换的核心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的网络架构,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关于多层交换机(L3 Switch)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的部分,感觉这部分内容直击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沿。书中的图示和表格也很多,这些可视化元素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解释VLAN(虚拟局域网)的工作原理时,书中通过详细的示意图展示了帧在不同VLAN之间是如何被隔离和传输的,这让我茅塞顿开。而且,作者在解释某些复杂算法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先从实际应用场景入手,再逐步引出背后的理论支撑,这种方式非常接地气,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总的来说,虽然还没能完全吃透,但从初步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感觉我离掌握现代网络交换的核心技术又近了一大步。

评分

拿到《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和专业性。这本书似乎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揣摩的。我主要关注的是书中关于高性能交换和大规模网络部署的章节。随着互联网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对交换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应该非常值得期待。我对书中对于ASIC(专用集成电路)在交换机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各种交换芯片架构的介绍非常感兴趣,这关系到交换机的底层性能。此外,书中关于BGP(边界网关协议)在大型互联网骨干网中的应用,以及MPLS VPN的实现原理,这些都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知识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网络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效互联互通有一个更宏观和深入的认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部分也做得相当详细,这对于我进一步查找资料和进行深入研究非常有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网络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讲解“现代交换原理”的书籍。之前看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感觉不成体系,缺乏连贯性。这本《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我被它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从最基础的二层交换概念,比如MAC地址表的工作原理,到更高级的三层交换和路由策略,都讲解得非常到位。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交换算法的介绍,如生成树协议(STP)的不同版本及其演进,让我对网络的冗余和环路避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对于网络安全方面内容的涵盖,比如VLAN的划分策略如何提升安全性,以及交换机端口安全机制的介绍,这些都是在实际网络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网络工程师,但书中的讲解清晰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我计划把它作为我网络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石,逐步深入学习,希望能为我将来在网络安全或者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