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网络架构与演进趋势
定价:29.00元
作者:吕召彪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1113974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无线网络架构及演进为主线,着重介绍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宽带无线接入系统、LTE系统等应用广泛且具有较大潜力的无线通信网络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及应用情况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网络演进的趋势,展现了多网络融合的架构、基带池组化无线网络架构及面向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新型通信网络架构。
本书适合通信、计算机以及电子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架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同时也适合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作为技术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章绪论
1.1无线通信网络发展概述
1.1.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1.1.2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发展历程
1.2无线通信网络演进的驱动力
1.3本书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及其演进
2.1 3G系统演进背景
2.2 WCDMA系统及演进
2.2.1 WCDMA系统架构
2.2.2 WCDMA空中接口信道
2.2.3 HSPA系统概念及演进
2.2.4 HSPA对无线网络架构的影响
2.3 TD-SCDMA系统
2.3.1 TD-SCDMA网络架构
2.3.2 TD-SCDMA空中接口
2.4 cdma2000系统及演进
2.4.1 cdma2000网络架构
2.4.2 cdma2000 Ev-DO及Ev-DV演进
2.5 3G在中国
2.5.13G在中国的发展
2.5.2中国联通WCDMA网络现状
2.5.3中国联通3络演进规划
2.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及其演进
3.1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发展需求
3.2 IEEE对宽带无线接入网络的标准化发展
3.2.1 IEEE 标准组织及其工作
3.2.2 IEEE 802系列标准
3.3 IEEE 802.11系列网络
3.3.1 IEEE 802.11系列网络演进过程
3.3.2 IEEE 802.11系列网络系统架构
3.3.3 IEEE 802.11 MAC层协议简介
3.4 IEEE 802.16系列网络
3.4.1 IEEE 802.16系列网络演进过程
3.4.2 IEEE 802.16系列网络系统架构
3.5运营商WLAN网络
3.5.1运营商WLAN网络
3.5.2中国联通的WLAN测试情况
3.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3GPP长期演进系统
4.1 LTE演进历程
4.1.1 LTE标准化历程
4.1.2 LTE系统需求
4.2 LTE系统架构
4.2.1 LTE系统整体网络架构
4.2.2无线接入网架构
4.2.3核心网架构
4.2.4 LTE系统接口
4.2.5 3G与LTE的系统架构差异分析
4.3 LTE系统架构的未来演进——LTE-Advanced
4.3.1 LTE-Advanced系统指标及关键技术
4.3.2 LTE-Advanced系统中的异构网络
4.3.3 LTE-Advanced系统中的多点协作传输架构
4.4 LTE国际商用/试验情况简述
4.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基带池组化RAN架构
5.1引言
5.2基带池组化RAN架构技术介绍
5.2.1传统无线网络的存在问题
5.2.2基带池组化RAN架构技术框架
5.2.3基带池组化RAN架构优势
5.2.4基带池组化RAN架构关键技术
5.2.5小结
5.3基带池组化RAN架构可行性分析
5.3.1基带池组化RAN架构的成本可行性分析
5.3.2基带池组化RAN架构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5.3.3小结
5.4未来RAN架构分析
5.4.1未来RAN架构发展趋势分析
5.4.2未来RAN架构性能分析
5.4.3未来RAN架构成本分析
5.4.4小结
5.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无线异构网络融合架构
6.1无线异构网络概述
6.1.1无线异构网络概念及其演进趋势
6.1.2无线异构网络融合的研究现状
6.2无线异构网络融合的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6.2.1异构网络融合的网络架构
6.2.2无线异构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6.3中国联通对异构网络融合的思考
6.3.1 2G/3G与LTE网络的融合
6.3.2 WLAN与蜂窝网络的融合
6.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新型通信网络架构I-Net
7.1引言
7.1.1背景
7.1.2 I-Net愿景
7.2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7.2.1移动业务促发网络演进
7.2.2移动网络架构的发展现状与演进趋势
7.3 I-Net架构
7.3.1 I-Net架构功能
7.3.2 I-Net架构意义
7.4 I-Net关键技术框架
7.4.1业务本地化决策
7.4.2支持业务本地化的资源控制
7.4.3本地化网络管理
7.4.4移动性管理
7.4.5多基站协作资源管理
7.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频率规划
8.1 2G频率现状
8.2 3G频率
8.3 LTE频率
8.3.1 450~470 MHz
8.3.2 698~806MHz
8.3.3 2300~2400MHz
8.3.4 2500~2690MHz
8.3.5 3400~3600MHz
参考文献
第9章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
9.1本书内容回顾
9.2无线网络架构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章节的设置所吸引。它并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晦涩的技术细节,而是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无线频谱是如何被有效利用的,各种无线通信标准(2G、3G、4G,甚至5G的早期设想)在当时各自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以及它们在技术实现上的主要差异。作者用了大量图表和类比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这对于我这样并非通信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蜂窝网络”这一基本概念的阐述,它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如何通过小区覆盖来提高网络容量和信号质量,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手机信号会有“格”。 接着,作者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无线网络架构的核心组件,例如基站、核心网、用户终端等。他详细分析了这些组件在不同代际技术中的演变,比如从早期的集中式基站到后来的分布式基站,再到软硬件分离的趋势。其中关于4G LTE架构的部分,对分组交换和Circuit Switched(电路交换)的区别以及LTE的核心网演进(EPC)的解释,让我对移动通信网络从语音为主向数据为主的转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对信令流程的图示化处理,也帮助我理解了手机接入网络、切换小区等关键过程是如何在后台运作的。虽然书中对某些协议的细节没有做过于深入的阐述,但这恰好符合其“架构与演进”的主题,侧重于宏观的理解和历史的脉络。
评分(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与你娓娓道来,分享他对无线网络世界的理解和洞察。作者在讲解技术原理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这让原本可能生硬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谈到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时,他会结合实际的攻击手段和防护措施进行说明,让你深刻体会到技术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性。 对于像我这样对新技术感到好奇但又缺乏深入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点”。它没有回避技术细节,但又不至于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作者在解释一些关键术语时,会尽量给出通俗易懂的定义,并通过历史对比来帮助读者理解新旧技术的差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频谱效率”和“时延”这两个核心性能指标的探讨,它们是如何被一代代无线技术所优化的,以及这些优化对用户体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移动通信网络不再是“用”的角度,而是开始“理解”的角度去审视。
评分(二)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宏大,它不仅仅停留在某一特定技术阶段,而是着眼于整个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宏观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演进趋势”部分的解读,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出新技术的名词,而是尝试去分析每一代技术演进背后的驱动力,例如用户数据需求的爆炸式增长、移动应用的多样化、以及对更高传输速率和更低时延的迫切需求。作者通过分析这些驱动力,勾勒出技术迭代的逻辑和必然性。 在探讨未来趋势时,书中对5G乃至6G的一些前瞻性思考让我耳目一新。虽然这些技术可能还在早期研发或概念阶段,但作者通过对现有技术瓶颈的剖析,引出了对未来网络能力的需求,例如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等,以及这些能力将如何赋能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新兴应用。他关于网络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为未来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奠定基础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网络架构向更加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评分(五) 这本书在讲解无线网络基础架构时,采用了非常系统化的方法。它从最基础的物理层概念,如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讲到数据链路层,再到网络层。作者对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如Wi-Fi、蓝牙、以及蜂窝网络)的特点和适用场景进行了比较分析,让我对不同无线技术之间的定位和协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对网络架构的探讨上,书中对“分层模型”的讲解尤为精彩。它层层递进,从终端用户如何接入网络,到基站如何处理信号,再到核心网如何进行路由和管理,最终实现端到端的通信。作者对于不同网络节点之间的交互和协作关系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整个无线通信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和协同运作的整体。即使是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如网络虚拟化和边缘计算,作者也通过场景化的方式进行阐述,让我能够理解它们在提升网络效率和支持新业务方面的潜在价值。
评分(四)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惊叹于作者对无线网络发展历程的梳理能力。他巧妙地将不同时代的通信标准(从GSM到LTE-Advanced,再到5G NR)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主线。对于每一代技术,他都着重分析了其关键的技术突破点,比如4G LTE引入了OFDMA和MIMO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而5G则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新的波形设计、大规模MIMO、以及对网络切片等概念的支持。 书中对网络架构的演进分析也非常到位。作者详细介绍了从早期的Circuit-Switched核心网到EPC,再到5G核心网(5GC)的演变过程。他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演进,以及虚拟化、云化等新理念是如何在核心网层面得到实现的。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现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理解了它是如何支撑海量终端连接和多样化业务需求的。尽管有些技术名词对我来说是新的,但作者的解释逻辑清晰,配合图示,能够帮助我逐步建立起对复杂系统结构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