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
定價:39.00元
作者:盧肖平,謝開雲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16168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30年友誼閤作與成就》對國際馬鈴薯中心與中國過去30多年來的閤作進行瞭係統地迴顧,歸納總結瞭閤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與成效,以及雙方主要參與者的積極貢獻。作者運用經濟學原理,量化瞭薯類作物研發成果和應用推廣的意義與效益。該書還分析瞭大力發展薯類作物以及建設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的重要戰略意義,提齣瞭糧食安全潛在威脅之警示以及擴大視野與思路的應對之策。
目錄
作者介紹
謝開雲,1965年11月齣生於湖南省湘潭縣。199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博士學位。1990年8月至1996年1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山區研究所工作。1996年2月至2000年8月在國際馬鈴薯中心(CIP)駐北京聯絡辦事處工作。2000年9月開始到現在,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 先後主持和參加瞭一係列國際閤作項目和科研項目。參與瞭中薯5號至中薯11號及中大1號等馬鈴薯新品種的選育工作。共發錶瞭中、英文科技論文及譯著30多篇(本)。 盧肖平,男,1976年參加工作。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現任國際馬鈴薯中心副主任兼亞太中心主任。此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工作(1983——2011年)。曆任國際閤作司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常駐聯閤國糧農機構代錶處參贊,國際閤作司副司長等職。還曾在聯閤國開發計劃署駐朝鮮代錶處擔任過高級農業經濟專傢。作者在長期從事國際農業交流以及有關閤作項目管理工作中,一方麵注意做好本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國際馬鈴薯中心”這個機構的認知非常有限。我隻知道馬鈴薯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但很少會去想,它的育種、栽培、推廣背後,可能有著怎樣的國際閤作和科技力量在支撐。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讓我驚嘆於在看似普通的農作物背後,隱藏著如此復雜而精密的科學研究和國際協作網絡。書中的許多故事,都讓我對“科技進步”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實驗室裏冰冷的儀器和抽象的公式,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夠改變農民生活、改善國傢糧食安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動力。我尤其關注瞭書中提到的一些具體案例,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技術細節,但從字麵意思上,我能感受到那些研究成果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它悄悄地影響著我們所吃的每一粒米、每一塊麵,甚至是我們餐桌上的每一份蔬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偉大力量,它在默默地為中國農業的發展貢獻著智慧和力量,而這種力量,往往被我們忽略。它提醒我,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關注那些腳踏實地的努力,那些為我們美好生活默默奉獻的科研人員和國際友人。
評分最近有幸拜讀瞭一本名為《9787511616852 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技》的著作。雖然書名本身就點明瞭其核心內容,但我在這裏想側重於從一個非專業讀者的角度,分享一些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思考,而這些感受和思考,或許並不能完全涵蓋書中詳實的數據和案例。這本書,它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農業發展背後,那段不為人知的、與國際閤作緊密相連的精彩篇章。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友誼”的敘述所打動。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國傢間的閤作,更多的是一種跨越文化、跨越語言、基於共同目標而産生的深厚情誼。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的科研人員,他們不論國籍,隻為同一個夢想而努力——讓中國人民擺脫飢餓,吃上更優質、更豐富的食物。書中描繪的那些閤作點滴,那些剋服睏難的瞬間,都讓我對“閤作共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往來,更是知識、技術、經驗的共享,是人類共同麵對挑戰時,所能迸發齣的強大力量。這本書的文字,雖然嚴謹,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真誠與熱情,卻足以跨越專業壁壘,觸動普通讀者的心弦。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這個宏大的命題,發現其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人文關懷和國際情懷。
評分這本書,雖然名為《9787511616852 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技》,但它所傳達的精神,早已超越瞭馬鈴薯本身,上升到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更深層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那些看似微小的閤作,往往能産生巨大的能量。就如同馬鈴薯,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它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的努力和國際間的協作。書中所描繪的“30年友誼”,對我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它證明瞭,當不同國傢的人們擁有共同的目標,並願意為瞭這個目標而攜手並進時,就能創造齣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成就”的描述,它並非隻是羅列齣多少項研究成果,多少份專利,而是更加注重這些成果所帶來的實際影響,例如如何提高産量,如何改善品質,如何增強抗病性,這些都直接關乎到中國人民的“菜籃子”和“飯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獨特路徑,它在吸收國際先進經驗的同時,也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優勢。它是一種開放、包容、閤作的精神體現,也是中國在世界農業科技舞颱上不斷崛起的一個縮影。
評分當翻開《9787511616852 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技》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期待它會給我帶來什麼驚天動地的感悟。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被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所包圍。這種厚重感,並非來自於對某個政治事件的解讀,而是來自於對人類共同追求進步的一種深切體會。書中對於“30年友誼”的描繪,讓我看到瞭時間和耐心的力量。它不像商業閤作那樣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是著眼於長遠的共同發展。我常常會想象,在過去的三十年裏,有多少科學傢、技術人員、政府官員,默默地為這項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可能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他們的工作可能也不像那些光鮮亮麗的領域那樣引人注目,但正是他們的辛勤付齣,纔換來瞭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成就。這本書,讓我對“閤作”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資源上的互補,更是智慧上的碰撞,是思想上的交流。通過與國際馬鈴薯中心的閤作,中國在馬鈴薯的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麵都取得瞭顯著的進步。這是一種雙嚮的賦能,既提升瞭中國的農業科技水平,也為國際馬鈴薯中心的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實踐經驗。
評分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的發展,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看它在基礎科學和民生領域的投入和成就。而《9787511616852 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技》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一點好奇心。它並非那種轟轟烈烈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瞭一個具體的研究領域——馬鈴薯。然而,就是在這個看似“小”的領域,卻摺射齣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務實的風格,它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更多的是用事實說話,用數據支撐。讀著這些內容,我仿佛置身於那些科研現場,看到瞭那些為瞭解決一個技術難題而反復試驗的科學傢們,也看到瞭他們之間那種跨越國界的默契與配閤。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國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世界保持著緊密的聯係。這種聯係,不僅體現在技術的引進和消化,更體現在共同研發和創新。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在國際農業科技領域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也看到瞭這種閤作對於提升中國農業整體水平的深遠意義。這本書,是一份珍貴的記錄,它為我們展現瞭中國農業發展曆程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