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D、DVD原理与维修 9787040197938 高等教育出版社

VCD、DVD原理与维修 9787040197938 高等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新人 著
图书标签:
  • VCD
  • DVD
  • 光盘原理
  • 光盘维修
  • 电子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影音技术
  • 电器维修
  • 电路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97938
商品编码:294250429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VCD、DVD原理与维修

定价:14.80元

作者:史新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040197938

字数:

页码:1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VCDDVD原理与维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与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联合推出的认证课程教材,与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助理工程师认证课程配套。
n  《VCDDVD原理与维修》主要内容有:VCD、DVD机基础知识简介,激光头和机械结构,VCD机、DVD机的工作原理和维修等。《VCDDVD原理与维修》每一章都设有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相符的大量习题。
n  《VCDDVD原理与维修》为CEAC电工电子类认证课程指定用书,可供电子类初、中级维修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岗位培训和维修人员学习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聚焦数字视音频技术的演进与创新——深度解析下一代家庭娱乐存储与传输的关键技术 一、 前言:时代浪潮中的影像记录与传承 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信息记录、传播与共享能力的提升上。从甲骨刻画到纸张书写,从胶片摄影到数字影像,每一次飞跃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感知世界、传承智慧的边界。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数字视音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娱乐,作为承载着休闲、学习、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其核心的存储与传输技术,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VCD与DVD,作为数字视音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们所代表的编码、解码、纠错、纠错、多声道音频、多角度影像等技术理念,不仅奠定了今日高清、超高清视音频技术的基础,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观看、收听、互动娱乐的方式。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VCD、DVD这些特定格式的具体原理与维修,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技术视野,深入剖析支撑这些技术发展,并不断向前演进的下一代数字视音频存储与传输的关键技术。我们将从宏观的技术演进脉络出发,聚焦那些推动家庭娱乐体验升级的核心要素,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工程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数字视音频技术演进的清晰图景,帮助理解当前及未来家庭娱乐设备的技术内核。 二、 数字视音频存储技术的演进:从光盘到云端,追求更高密度、更长寿命、更强纠错 VCD和DVD的出现,标志着家庭娱乐从模拟时代迈入数字时代,它们利用光学介质进行数据的存储,以其相对较高的存储密度和便捷的读取方式,迅速取代了传统的录像带。然而,随着数字内容的多样化、高清化,以及用户对观看体验的更高要求,对存储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书将着重探讨下一代存储技术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 更高密度存储技术: 高密度光学存储的深化: 虽然蓝光光盘在容量上已远超DVD,但其衍生的下一代高密度光学存储技术,如全息存储(Holographic Data Storage)等,通过利用光的全息特性,理论上可实现数TB级别的单盘容量,其原理、材料科学的突破、激光技术的进步以及读写系统的设计将是重点探讨的内容。 磁性存储的创新: 尽管硬盘是目前主流的存储设备,但其容量增长正面临物理极限。本书将介绍诸如热辅助磁记录(HAMR)和叠瓦式磁记录(SMR)等技术,它们如何在微观层面优化磁性材料和读写磁头的结构,以突破现有密度瓶颈。 固态存储的飞跃: NAND闪存作为固态硬盘(SSD)的核心,其发展从未停歇。我们将深入研究TLC、QLC、PLC(Penta-level Cell)等闪存单元技术,以及3D NAND堆叠技术,如何通过增加存储层数和提高单单元存储的比特数来大幅提升容量和降低成本。此外,3D XPoint(Optane)等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技术,以其介于DRAM和NAND之间的性能特点,在提升数据访问速度和降低延迟方面的潜力,也将被详细阐述。 更长存储寿命与可靠性: 材料科学的进步: 无论何种存储介质,其寿命都受到材料的限制。本书将探讨新型存储材料的研发,如在光学存储领域,对新型记录介质的耐老化、抗紫外线性能的研究;在磁性存储领域,对磁性层的稳定性、抗退磁能力的改进;在固态存储领域,对氧化膜、绝缘层材料的优化,以减少擦写损耗和数据丢失的风险。 智能纠错编码(ECC)与冗余技术: VCD和DVD已引入了基础的ECC技术,但面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高速传输,更强大的纠错能力至关重要。本书将聚焦于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码、Polar码等更先进的信道编码理论,以及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在数据冗余和容错方面的不同级别实现,探讨它们如何有效应对数据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和干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校验与管理: 在海量数据时代,确保数据在长期的存储过程中不发生逻辑错误同样关键。我们将讨论校验和(Checksum)、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等技术在数据完整性验证中的应用,以及数据管理系统如何通过定期的扫描和校验来主动发现并修复潜在的数据损坏。 智能化与非线性存储: 分层存储(Tiered Storage): 现代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多层存储架构,将访问频率高的数据存储在速度最快、成本最高的介质上(如DRAM、SSD),而将访问频率低的数据存储在容量大、成本低的介质上(如HDD、对象存储)。本书将探讨实现这种分层存储的智能策略,以及数据迁移算法的设计。 内容寻址存储(Content-Addressable Storage): 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地址的寻址方式,内容寻址存储直接通过数据的哈希值来定位数据,这种方式在数据去重、分布式存储和区块链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本书将分析其工作原理和优势。 三、 数字视音频传输技术的革新:从物理接口到无线网络,追求更高带宽、更低延迟、更广覆盖 VCD和DVD主要依赖于物理介质的传输,而现代家庭娱乐则高度依赖于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网络,无论是连接高清播放器到电视,还是流媒体内容的传输,都对传输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书将重点探讨下一代数字视音频传输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与前沿解决方案: 高速有线传输技术: HDMI接口的演进与未来: 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作为目前家庭影音连接的事实标准,其版本不断更新(如HDMI 2.1),带来了更高的带宽、支持4K/8K分辨率、高刷新率、HDR、eARC(增强音频回传通道)等特性。本书将深入解析HDMI物理层设计、差分信号传输、数据编码和时钟恢复等关键技术,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如8K及以上分辨率的支持、更高帧率的传输、以及更灵活的连接方式。 USB传输协议的革新: USB 3.0、USB 3.1、USB 3.2以及最新的USB4标准,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并在音频、视频信号传输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重点关注USB-C接口的通用性,以及通过Thunderbolt等协议实现的高速影音传输能力,探讨其在连接外部存储、显示设备以及多功能扩展坞方面的应用。 光纤传输技术的家用化: 随着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长,光纤传输技术正逐渐走进家庭。本书将介绍用于家庭娱乐场景的光纤连接技术,如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模块在高清信号传输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抗干扰、长距离传输方面的优势,探讨其在未来高端影音系统中的普及可能性。 高速无线传输技术: Wi-Fi标准的飞跃: Wi-Fi 6(802.11ax)和Wi-Fi 6E在频谱使用、多用户MIMO、OFDMA等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无线网络的容量和效率,为高清、4K甚至8K的无线流媒体传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新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优化频谱利用率、降低时延来提升用户体验。 5G及未来蜂窝网络在家庭娱乐中的潜力: 5G网络的高带宽、低延迟特性,使其不仅仅局限于移动通信。本书将探讨5G在家庭宽带接入、边缘计算服务以及沉浸式XR(扩展现实)娱乐体验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利用其实现低延迟、高清晰度的视音频内容传输。 新兴无线技术与协议: 除了Wi-Fi和5G,WiGig(802.11ad/ay)等毫米波无线技术,以及UWB(Ultra-Wideband)等超宽带技术,因其极高的瞬时传输速率和精确测距能力,在短距离高速影音传输、设备间无缝连接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书将对其原理及应用进行探讨。 下一代音频与视频编码传输: 高效视频编码(HEVC)与AV1的深度解析: 相较于H.264,HEVC(H.265)和AV1等下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在提供更高画质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码率,从而减轻存储和传输的压力。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编码标准的核心技术,如块划分、运动补偿、变换编码、熵编码等,并探讨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优势。 沉浸式音频格式的演进: 从早期的立体声、杜比数字,到如今的Dolby Atmos、DTS:X等对象式音频,音频技术正朝着更加沉浸、空间化的方向发展。本书将探讨这些音频编码格式在声场重建、虚拟化技术以及多声道传输方面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更逼真的听觉体验。 内容自适应传输: 随着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能够根据网络带宽和用户设备能力动态调整视音频质量的自适应流媒体技术(如DASH、HLS)变得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其实现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码率切换、分辨率调整等方式,在保证流畅性的同时,尽可能提供最佳的视音频质量。 四、 结语:驱动未来家庭娱乐体验的科技脉搏 VCD和DVD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们所代表的数字视音频技术革命,却仍在不断向前推进。本书所探讨的下一代数字视音频存储与传输技术,无论是更高的存储密度、更长的存储寿命,还是更快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都将是驱动未来家庭娱乐体验升级的核心引擎。从高清内容的无缝流播,到VR/AR/MR等沉浸式体验的实现,再到智能家居设备之间影音内容的互联互通,这些前沿技术的突破,将深刻地改变我们感知世界、互动娱乐的方式。 本书旨在为广大技术爱好者、从业人员以及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技术视野,帮助理解数字视音频技术的演进逻辑,把握其发展脉搏,从而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数字视音频新时代。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理解“我们如何看到听到的”,更能洞察“我们将来将如何看到听到”。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带着上世纪末印刷风格的封面和内页设计,一股浓厚的“教科书”气息扑面而来。我本以为它会侧重于当下市面上常见的故障案例分析,比如蓝光碟片兼容性问题、固件升级后的奇特Bug处理,或者更现代的HDMI接口高清输出调试等等。但遗憾的是,内容的大部分篇幅都紧紧围绕着VCD和早期DVD机的核心部件展开,详尽地描述了磁头组件的拆卸步骤和电阻参数的测量方法。老实说,现在谁还用纯VCD机啊?如果能将重点放在DTS、Dolby Digital解码芯片的更换流程,或者更现代的硬盘播放器(HDP)的常见固件错误代码解析上,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现在的维修工作更依赖于软件层面的诊断和特定型号的维修手册,这本书提供的信息,感觉像是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维修车间里,对于如今连螺丝都用卡扣固定的电子产品来说,很多物理拆解的描述显得有些过时和繁琐,读起来像是考古,而不是学习维修技术。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是盘算着能学到一些“黑科技”级别的修复技巧,比如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修复功率衰减的激光头,或者如何通过调整电路板上的电位器来微调读取精度。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偏向于电子工程专业入门的教材,而不是面向维修人员的实用工具书。书中对光盘机内部的各种模块——如电源稳压电路、射频信号处理电路——都进行了非常严谨的理论分析,推导了各种公式,甚至还引用了大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这种深度对于学术研究固然有价值,但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解决眼前问题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效率的巨大消耗。例如,当描述到故障排除时,它倾向于让你用示波器去检测某个特定波形的幅度是否在理论值的90%到110%之间,而不是直接告诉你:“如果出现此现象,请直接更换电容C105”。这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的写作风格,使得普通读者很难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SOP”(标准操作流程),阅读体验非常“硬核”,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相关的电子学背景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似乎对“维修”这个主题本身也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它花了很多笔墨来解释VCD/DVD播放器的设计冗余和极限工作条件,似乎在暗示:一旦设备出现较大故障,最佳的处理方式是报废更换,而非深入维修。这种隐晦的“劝退”信息贯穿始终。比如,对于激光头组件的寿命预估和老化分析,描述得非常详尽,与其说是教人如何修复,不如说是教人如何理解其不可逆的损耗过程。这与我初衷——学习如何“拯救”旧设备——是相悖的。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专业的清洁、校准和部件更换来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积极指导。书中对于备件的采购渠道和售后服务流程的提及也极其有限,这使得即便是理解了原理,读者在实际操作中依然会面临“有心无力”的困境,因为关键的零部件获取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光盘机“生命周期”和“理论极限”的学术论文集,而非一本能让你挽救一台故障播放器的实用维修宝典。

评分

这本号称是“VCD、DVD原理与维修”的书,我原本是带着极大的期待翻开的,毕竟在这个数字影音播放设备已经普及的年代,手里还留着一些老旧的VCD/DVD播放器,遇到小毛病总希望能自己动手解决。然而,读完之后,我感觉更像是在翻阅一本年代久远的技术手册,内容上虽然覆盖了理论基础,但与我期望的“实战维修”指南相去甚远。书中对于光盘读取机制的讲解倒是详尽,从激光的发射、聚焦到信号的拾取,每一个环节都用图表和公式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部分内容对于学习光盘存储技术的人来说或许是宝贵的理论财富,但对于一个只想知道“我的DVD机为什么读不出碟了”的普通维修爱好者来说,未免有些过于学术化了。我期待的是更直观的故障排查流程图,比如“如果指示灯闪烁,请检查A和B”这样的实用指引,而不是花费大篇幅去解释伺服系统的PID控制算法。说实话,很多篇幅都在讲解一些我这辈子可能都用不上的电路设计原理,阅读过程就像是在上大学时的电路分析课,枯燥且难以消化,对于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帮助不大,更多的是满足了对“原理”的好奇心,但维修的“术”却未能得到真传。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是让我颇感困扰的一点。作为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书籍,我期待的是清晰、高分辨率的内部结构图和电路板实物照片。然而,书中的很多电路原理图看起来像是从早期的技术手册中直接扫描过来的,线条模糊,元件标注不清,有些甚至因为年代久远,所标注的元器件型号在今天的市场上已经完全绝迹了。特别是涉及到DVD机的心脏部分——主控芯片的介绍,内容描述相当笼统,缺乏对不同代际芯片之间性能差异的对比分析。我尝试跟着书中的图示去对照我手头的一台老式DVD播放器进行拆解学习,结果发现图示和实际结构存在较大的出入,这让读者在尝试实践时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如果能提供当前市场上主流芯片的替代方案或者更直观的实物照片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理论框图的层面,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否则,它更像是一份历史资料,而非一本可供操作的维修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