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 |
| 作者 | 董小川 |
| 定价 | 69.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68036 |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董小川编*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是国家社科基金“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06)”的*终研究成果。本书稿对1917——2006年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回顾、整理和认识与分析,对独立机构新闻署、教育与文化事务局等70余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对20世纪美国公共外交或者叫文化外交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效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析。 本书稿共九章,三大部分。**部分是**——5章,对美国早期、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等五个历史阶段的对外文化机构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第二部分是第6章,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创建与变*的原因。第三部分为第7、8章,对相关立法和咨询委员会进行了梳理。该书稿结构完整、论述充分、论从史出,是一部了解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历史沿革的***作。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引言章 美国早期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867—1938) 一、1917年以前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 二、美国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1917—1919) (一)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建立与解体 (二)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及其职能 (三)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对外文化事务活动 (四)公共信息委员会评价 三、美国海外主要文化事务机构——美国文化处(1917-- ) (一)美国文化处的英文表述 (二)美国文化处的中文翻译 (三)美国文化处的历史变更过程 (四)美国文化处的功能和行动目标 (五)美国文化处评价 四、文化关系处(1938一1944) (一)文化关系处建立的背景及其更名 (二)文化关系处的职责和功能 (三)文化关系处与其他机构及私人组织的关系 (四)文化关系处评价第二章 美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文化事务机构(1936—1946) 一、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合作关系回顾 (一)美洲国家组织的缘起 (二)泛关联盟的终形成 二、美国与拉美国家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机构(1936--1938) (一)193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及其决议 (二)1938年设立的关洲国家合作机构 三、美洲国家事务局(1945—1946) (一)关洲国家事务局的形成 (二)美洲国家事务局的功能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1--1947) 一、信息协调局(194l—1942) (一)信息协调局的建立 (二)信息协调局的功能 二、战时信息处(1942--1945) (一)战时信息处的建立……第四章 冷战时期目标下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5-1999)第五章 后冷战时期反恐背景下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99-2010)第六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创建与变更的原因第七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及其机构的国会立法第八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咨询委员会会第九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及其变迁评价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厚实的内容,预示着这是一部可以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学术专著。1917年到2010年,这九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正好是中国近代史和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关键时期,我想这本书的书写,必然离不开对这两条线索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勾勒出美国对外文化事务的早期形态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新兴强国,开始有意识地输出其价值观和文化模式吗?那些早期的文化交流项目,比如学者互访、艺术团体的海外巡演,背后有着怎样的驱动力?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它们对美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后是冷战时期,这无疑是文化外交的一个高潮期。我迫切想了解,美国是如何利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来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抗衡的。那些公开的学术交流、图书馆的建立、电影和音乐的传播,是否都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书中对这些策略的描述,应该会非常精彩。而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又给美国的对外文化事务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书中对这些“变迁”的梳理,我想会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理解当下国际关系中文化角色的重要参考。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厚实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立刻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1917年至2010年,这漫长的九十多年,恰恰是美国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强国崛起为全球霸权,并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时期。我想,这本书必然会深入探讨美国是如何有意识地、系统性地构建其对外文化传播体系的。从书名中的“历史变迁”,我预感书中不仅仅是对各个时期文化机构的简单罗列,更会关注这些机构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战略调整、目标演变以及实际成效。例如,我想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如何开始利用文化交流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那些早期的文化推广项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再到冷战时期,文化交流又如何被纳入到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抗之中,成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是否会解析具体的文化输出案例,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最后,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美国的对外文化事务又面临着怎样的新的挑战和变化?是对传播方式的革新,还是对传播内容的再定义?这些“变迁”的梳理,如果能够细致入微,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的厚度让我相信,它一定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来理解美国对外文化事务的演进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以一种内敛的方式传递着厚重的学术气息。人民出版社的出品,总是能给人一种品质上的信心,尤其是在这种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历史研究领域,其严谨性和客观性通常是有保障的。我一直对“文化外交”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总觉得它比硬邦邦的军事和经济手段更能触及人心,更能构建长远的理解和联系。这本书从1917年开始梳理,这恰好跨越了美国走向世界舞台,并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关键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后冷战时代,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的博弈。我想,书中一定对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策略、目标以及实施方式有着详尽的阐述。例如,在冷战时期,文化交流是否被用作意识形态的战场?又比如,在后冷战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又给美国的文化传播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探讨一种“变迁”,这种变迁是主动的政策调整,还是被动的时代回应?研究机构的设立、发展、甚至被撤销或改革,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我很想知道,在不同的总统任期内,文化外交的优先级和侧重点是如何变化的。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可能还包括各种基金会、大学、智库,甚至艺术家和学者个体。这种多维度的视角,如果能被充分展现,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巨大的。
评分初见此书,便被其扎实的文献研究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所吸引。1917年这个时间节点,意味着书中必然会追溯到美国早期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的萌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重塑背景下,美国如何开始有意识地构建其对外文化战略。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一战”时期,美国是否已经开始运用文化作为软实力来争取国际盟友,或者是在战后重建中发挥作用?再往后,随着冷战的阴影笼罩全球,文化交流无疑成为了东西方阵营较量的重要领域。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诸如“自由文化”的输出、学术交流项目的设立、甚至是艺术展览和电影的传播,是如何被用来对抗苏联的影响力?我预感,这部分内容会非常精彩,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如何在意识形态的对抗中赢得民心和话语权。然后是冷战结束后的时期,全球化加速,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这又为美国的对外文化事务带来了什么样的新特点?是传播方式的革新,还是传播内容的调整?书中对于这些“变迁”的梳理,我想会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能为我们理解当下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提供深刻的洞见。这本书是否能够细致地展现不同时期,美国对外文化机构的组织架构、职能变化,以及它们在具体执行文化外交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这些细节都将是我关注的重点。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和历史演进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题目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1917年至2010年,这是一个跨度超过九十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它几乎涵盖了20世纪和21世纪初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几乎所有重要发展阶段。我想,书中一定对美国对外文化事务的起源、发展、高峰与低谷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从早期由学术机构和慈善团体主导的文化交流,到后来政府部门如国务院下属机构的建立与运作,再到可能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专门负责文化推广的机构,其演变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尤其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环境下,美国的对外文化事务是如何调整其战略和优先事项的。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文化交流是否被用作战争动员的一部分,或者是在战后恢复和重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而在冷战时期,文化输出是否成为了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工具?书中对这些时期背后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实际操作的揭示,一定会非常引人入胜。此外,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对外文化事务”的,它是否仅仅包括官方层面的交流项目,还是也涵盖了民间层面的文化输出和影响?对“变迁”的关注,预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对这些机构和政策演进背后的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