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体育的道理 |
| 作者 | 谢友国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543852044 |
| 出版日期 | 200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149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生活解释学书系NO.6:体育的道理》是《生活解释学书系》系列之一的《体育的道理》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体育·智育·游戏》、《体育政治的悲哀》、《世界十大运动品牌排行榜》、《易发胖部位运动减肥法》等文章。 2008年是中国人的体育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有着太多的关于身体的屈辱记忆,终于有这么一个世界性的体育盛会来对此做出平衡与补偿。其实,一部体育史从某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部有关身体的政治经济史。《体育的道理》就是试图对这背后一些有关身体的“道”和“理”做出阐释,如:《影响我们体育观念的30个人》、《体育政治的悲哀》(傅国涌)、《国际体育比赛的经济分析》(张五常)、《休闲体育》、《奥林匹克精神》(顾拜旦)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道理 《中国之武士道》自序 体育运动 体育·智育·游戏 文化 影响我们体育观念的三十个人 概说太极拳文化内涵 民族性与国家足球风格 在韩国看奥运 艺术 足球和艺术:绿茵场上的绘画 体育——希腊雕塑之源 体育电影 政治 体育政治的悲哀 “全运会”与“农民NBA” 民族主义、东方主义、全球化:亚运会 古典竞技:战争与和平 经济 商业化 国际体育比赛的经济分析 李宁:以设计之名 世界十大运动品牌排行榜 休闲 休闲体育 瑜伽世俗化 易发胖部位运动减肥法 奥运 奥林匹克精神 奥运掠影 从雅典,怎样到北京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说体育运动的目的是锻炼身体,远远没有统摄住性质殊为不同的诸重“体育之共性”。大约只有业余体育爱好者的活动才具有锻炼的功能。尖子选手退役时大多伤病缠身,如果是为了身体健康,只需要他们训练时的一半运动量就足矣。他们的训练不是为了健康,他们甚至不惜牺牲健康去追求一种价值。什么价值?在底线上说,是为了在竞赛中获得优胜,从而取悦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至少是一场比赛中的观众。在上限上说,是为了冲破人类的极限。在百米、万米、马拉松赛跑中,在跳高、跳远、投掷、举重、游泳的竞赛中,运动员的目标就是打破世界纪录,实际上就是人类以往的极限,竞技体育所以吸引人,就在于他们平凡的举动。 锻炼身体,观赏胜负,人类极限,这三种目的的差别太大了。本来是根本混淆不了的。但汉语偏偏将这三种活动通称为“体育”,于是造成了观念上的巨大混乱,西方人对此从不困惑,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点哲学家的眼光,而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对这不同性质的活动作了区分。他们以不同。的词汇称谓这些不同的活动,锻炼身体的体育称为physicaltraining,而具有观赏以至商业价值的竞技体育则称为sport。你看,这是两种在词根上毫无关联的词汇,其实,任何一种成熟的语言都善于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差别,讲究亲疏有别的中国人将英语中的一个brother细分了哥哥、弟弟,一个uncle细分了叔叔、大爷、舅舅。如此成熟、丰富、完备的汉语在几种完全不同的“体育”活动面前,却呆若木鸡、置若罔闻,是令人惊异和耐人寻味的。何以如此?我们不妨猜测一二。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社会中商业的职业体育急剧发展,从而使sport一词使用率激增时,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否定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那时候不承认一种为了“卖钱”的体育,虽然也卖门票,但不肯堂而皇之地为之命名,将之与群众体育区分开。我们那时的精英体育的主要功能也确乎不在盈利,而在为国家争面子。而无论…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凡争面子时都绝少公然声称这是在争面子。所以就断乎不能以争面子的性质为这种活动择出一个有别于群众体育的名字。相反,有意将诸种功能不同的活动搅在一起,好像争面子不光是争面子,而是一桩更的事情。 当代竞技体育中的一大病症就是服用药品的日甚一日。为什么要禁止服用兴奋剂、类固醇、利尿剂等?有人说是为了运动员的健康。我说不是,是为了比赛的公正,是为了使每个运动员有他个人选择的自由。说是为了比赛的公正,恐怕没有人反对。是为了使每个运动员有个人选择的自由,即某种人权,恐读者中有人不同意。如是,不恰恰是允许服药了吗?不对,如果允许服药,不服药的人无异于自动认输,他们要参赛就别无选择,只好也硬着头皮服药,他们实际上就失去了权利。有人会说,禁止二服药对头,但毕竟不能说是为了个人的选择自由,分明未给服药行为以自由嘛。我敢说,一个人自己服了药,独自测百米跑,以检验冲破极限的能力,未必会遭到约翰逊一样的待遇。人们谴责约翰逊是谴责他欺、不公正的获取,不是谴责他毁坏自己的健康。登山、漂流大河巨川、斗牛,都是以生命作赌注,为什么不但未受到类似服药的谴责,反倒被世人称誉、赞颂?这大约从另一方面说明,捍卫健康从来不是竞技体育的原则,竞技体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利健康的,它捍卫的原则是公正。在只存在都服药与不服药两种公正问,它当然不能选择前者。公正足竞技体育的原则,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可怜的人类,几乎在他的每一个竞争的领域中,都从未做到公正,哪里都充斥着欺、以势压人、巧取豪夺。体育是他有望实现公平竞争的领域。于是,他顽强、固执、花费大力气,要给自己留下这么一个公平竞争的绿洲。 我曾经碰到过一位专业棋手,问他“你认为棋弈是体育吗?”他干脆地说:“不是。”“那是什么呢?”“棋就是棋。” 我很高兴这位棋手还没有被官方的、流行的意识形态吞噬掉,他还幸存着自己的良知和判断力。可惜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历时数十年的观念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们看到那么多人不假思索地以为棋是体育,我们看到了一些棋手身着运动衣去对弈室参赛,他真的要伸胳膊动腿吗?棋手不是与运动家同样吗,他为什么不该有自己典型的服饰?即使没有,为什么要屈身在体育的虎皮下。 棋弈是什么?我以为毫无疑问,它是体育相对应的“智育”。某些人或许会为“体育论”辩护,说棋弈比赛也须有极好的精力、体力。我说完全正确,但是请注意,一位的体育家——贝利、克鲁伊夫、摩西、布勃卡——也往往拥有很高的智力。你很难找到一种劳作、一项体育,不需要的智力活动做基础。动物可能身手更敏捷、强健,但它完成不了人类的劳作,即在于它智力上的短缺。同样很难找到一种智力活动,不需要的精力体力做基础。因为并非一切生命都有高级智力活动,但一切高级智力活动必是生命体的活动(计算机是刚刚问世的一个例外),生命的活动自然要以体力为基础。因此在人类的活动中,体力与智力从来是相互渗透、水融的,但尽管如此,在分工的社会中,不影响我们把更多地依赖于体力的工作称为体力劳动,把更多体力的竞赛称为体育,把更多的依赖脑力的工作与竞赛称为脑力劳动与智力竞赛。区分道理简单至极,棋手要有智慧,但是在场下分析得头头是道的智者上得了场吗? 把智育归体育,把智力竞赛归为竞技体育,是滑稽的。它暴露出这些制定者文化上的愚昧无知以及对智力活动的轻视。我们决不轻视体育和运动家,也丝毫不以为一位棋道大师比一位运动家高出一头。我们只想说,智育根本就不是体育,它应该享有自己独立的领地,这样更有利于它的发展。 这似乎是个小问题,这也确实是个小问题,但它所暴露出的思想方法上的偏差却是大问题。它会导出多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状况。 四 足球和围棋,两者差别如此之明显外存,为什么我们的部分划分者轻而易举地将两者都称为体育,未引起议论大哗?除了这个社会独立思考意识的衰弱外,这两者也确有一些共性使得人们昕凭当家人将之煮成一锅粥。 体育和棋牌的共性就是都具有游戏性,它们都足游戏,既为参与者也为观赏者提供乐趣。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古典和晦涩,大量使用了长难句和极为正式的学术词汇,似乎刻意想将体育这个原本充满活力和爆发力的领域,打造成一种高不可攀的学术研究对象。我必须承认,作者的学术功底非常深厚,引经据典的范围之广,从古希腊的陶片到近代的国际体育法庭判例,无所不包。然而,这种过度追求“严谨”和“深度”的写作倾向,直接导致了阅读体验的困难。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放松身心、享受阅读乐趣的书。相反,每读一页都需要集中极高的注意力,不断地查阅或回溯前文,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微的逻辑连接点。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更像是在完成一项高强度的认知任务。这本书仿佛在对读者发出一个挑战:“你够不够格来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轻松、口语化的表达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似乎认为任何通俗化的表达都是对主题的“降维处理”。因此,虽然这本书可能在某个小众的学术圈内有其价值,但在面向更广泛人群传播体育精神和知识的层面上,它的门槛设置得太高了。最终,我不得不承认,我放弃了对其进行逐字逐句的精读,转而只关注那些最核心的章节标题,但这依然没有挽救其整体的阅读粘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颇具匠心,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和简洁的字体搭配,营造出一种复古的、学者气的氛围,让人以为自己将要阅读的是某位重量级学者对体育史的颠覆性解读。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像是在一个装修豪华的博物馆里迷路。内容上,作者似乎对“规则的演变”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花费了极大的篇幅去追溯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规则,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引入、修改、最终确立的。例如,关于足球越位规则的起源和发展,书里细致地分析了从早期的“三名防守队员原则”到现代复杂的动态判罚体系之间的思维转变,甚至还引用了中世纪欧洲捕猎法中的相关概念作为类比。这些历史考据无疑是扎实的,显示了作者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然而,这种详尽到近乎冗余的考证,使得叙事节奏变得极其缓慢和沉闷。每当我期待情节能够稍微推进,或者看到作者对某种战术革新进行深入剖析时,笔锋又会立刻转向对某个历史文献中小脚注的深入挖掘。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过于冗长、且主题过于集中的学术研讨会,主讲人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热情溢于言表,但对于广大学生的兴趣点却考虑不足。读完一半,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更适合被放在图书馆的“体育史料”或“规则哲学”的架子上,供专业研究者翻阅参考,对于普通运动爱好者而言,它提供的有效信息密度太低,且趣味性严重不足,更像是一部工具手册的“前言综述”,而非一本完整的、引人入胜的读物。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道理”这个词总带着一种洞察本质的意味。然而,翻开扉页,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行走在理论边缘的散文集。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探讨“运动的哲学意义”,试图将体育提升到一种形而上的高度。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装修精美的温室里,看到了各种奇花异草的标本,它们被细致地分类、标注,甚至配上了优美的注解。但是,我始终感觉不到泥土的芬芳,感受不到汗水蒸发时的灼热,更没有听到赛场上肾上腺素飙升时的那种原始的呐喊。书里充斥着大量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体育观、古希腊城邦对竞技的推崇,以及现代社会中体育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论述。这些论点本身无可厚非,甚至有些观点确实发人深省,比如它探讨了“失败的美学”在竞技中的不可或缺性。然而,这些探讨都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实际的案例支撑——不是说缺少具体的比赛记录,而是缺乏那种能让你‘感同身受’的瞬间捕捉。比如,当描述到“速度的极限”时,作者用了一长串排比句来渲染“风的阻力与人类意志的抗衡”,文字优美到几乎可以入诗,但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博尔特冲线的画面,而是一幅静态的、精心构图的油画。对于一个真正热爱运动、渴望从书中找到提高自身运动表现或理解竞技心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雅的沙龙谈资,而非实用的工具书或深刻的纪实录。它把运动剥离了身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这种抽离感,让我最终感到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厚厚的册子,我以为会读到关于“身体的极限与重塑”的震撼故事,毕竟现代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断突破人类已知的生理边界。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按照“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铺陈开来,先是宏观的社会学视角,接着深入到个体心理,最后似乎打算落脚到具体的训练科学。但遗憾的是,它在“微观”的部分戛然而止,或者说,处理得极其肤浅。作者在讨论到精英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时,通常会采用非常笼统的描述,比如“通过科学的营养摄取和周期性的负荷管理,运动员得以维持其巅峰状态”。这种描述,我随便翻阅一本面向大众的健身杂志就能看到。更令人困惑的是,当谈及“意志力”或“精神韧性”时,这本书完全放弃了具体的案例支撑,转而采用一种充满哲理腔调的语言进行渲染。什么“精神如同磐石,在压力之下只会愈发坚硬”之类的套话,充斥其间。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伤病康复和心理重建的部分,这本应是运动员故事中最具人性的高光时刻。然而,书中对这些痛苦过程的描述,仅仅是作为一种“对更高境界的跳板”而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展现出任何恢复过程中的挣扎、反复,以及那种与自己身体的漫长和解。读完后,我感觉这本书只看到了体育的“结果”——奖牌、记录、荣誉,却完全忽略了支撑这些结果的、血肉模糊的“过程”。它提供的洞察,就好比你看到一座宏伟的雕塑,却只告诉你雕塑的材料是石头,而忽略了雕刻家手中的每一刀是如何落下、如何修正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作者的写作视角似乎始终保持在一个极高的、几乎是上帝视角的位置,俯视着整个体育世界,很少真正“走入”任何一个具体的场景。它像是一份对体育现象的百科全书式的综述,但缺乏作为“人”的温度和视角。比如,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体育赞助商的营销策略、媒体对赛事的包装手法,以及资本如何在转会市场中运作,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体育的商业生态是有帮助的,确实提供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数据和图表分析。但是,当这些分析堆砌到一定程度后,体育本身——那些最纯粹的、关于竞争与合作的瞬间——反而被稀释了。我想知道场上球员在一次失误后如何互相鼓励,我想知道教练组内部在战术分歧上的激烈争论,我想知道某个运动员在非比赛日如何面对沉重的舆论压力。这本书里有的是关于“市场份额波动”的分析,有的是关于“收视率曲线”的解读,但就是听不到“人声”。它像一个冷静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记录仪,准确地记录了外部世界的运转规律,却无法捕捉到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微小但至关重要的情感共振。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水平的商业报告,而非一本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体育读物,它告诉你体育“如何运作”,但没告诉你体育“为何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