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 |
| 作者 | 国家林业局 |
| 定价 | 120.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885044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大的生态修复 工程,是中国*大的“强农、惠农”项目,如何量化 体现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态效益,“退耕还林工 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系列给予了翔实的回答。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3)》 以6个典型监测省(河北省、辽宁省、湖北省、湖南省 、云南省、甘肃省)为样本,**次从国家层面,系 统、科学地用数字反映出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态 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4)》 针对长江、黄河上中游13个省级行政区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效益开展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长江、黄河上中游 流经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显*。 国家林业局编*的《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监测国家报告》全面评价了我国北方沙化土地1O个省 (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生 态成效。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稳步推进 ,未来我们也会将整个监测工作覆盖到全国25个工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 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系列向读者系统地展 示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成效,算清了“绿水青山价 值多少金山银山”这本账,加深了人们对退耕还林工 程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 识,为退耕还林的决策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章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连清体系 1.1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野外观测连清体系 1.1.1 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区划布局 1.1.2 观测站点建设 1.1.3 观测标准体系 1.1.4 观测数据采集传输 1.2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分布式测算评估体系 1.2.1 分布式测算方法 1.2.2 测算评估指标体系 1.2.3 数据源耦合集成 1.2.4 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集 1.2.5 贴现率 1.2.6 评估公式与模型包 第二章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区概况 2.1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区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降水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条件 2.2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生态功能区自然概况 2.2.1 寒温带生态功能区 2.2.2 中温带生态功能区 2.2.3 暖温带生态功能区 2.3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区资源概况 2.3.1 沙化土地资源概况 2.3.2 严重沙化土地资源概况 第三章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3.1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行政区域生态效益 3.1.1 省级区域生态效益 3.1.2 市级区域生态效益 3.2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 3.2.1 风蚀主导型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 3.2.2 风蚀与水蚀共同主导型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 3.2.3 水蚀主导型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 3.3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三个林种类型生态效益 3.3.1 生态林生态效益 3.3.2 经济林生态效益 3.3.3 灌木林生态效益 第四章 北方严重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4.1 北方严重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行政区域生态效益 4.1.1 省级区域生态效益 4.1.2 市级区域生态效益 4.2 北方严重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三个林种类型生态效益 4.2.1 生态林生态效益 4.2.2 经济林生态效益 4.2.3 灌木林生态效益 第五章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综合分析 5.1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基本特征 5.2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分析 5.3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成因分析 5.4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前景展望 5.4.1 新常态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机遇 5.4.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面临的新任务 5.4.3 提高评估结果精准性 5.4.4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名词术语 附表1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 附表2 IPCC推荐使用的生物量转换因子 附表3 各树种组单木生物量模型及参数 附表4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社会公共数据表 附表5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区自然概况表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评价七: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思考,关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关于我们为地球付出的责任。它并非是一部枯燥的技术报告,而是用一种更加宏观且富有哲理的视角,来展现一项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工程。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描述,它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恢复,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当我读到那些濒危物种重新出现,当看到曾经荒芜的土地上重新出现各种植物和动物,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自然的和谐。书中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克服的困难的叙述,也让我深感敬佩。它不仅仅是成功的记录,更是关于坚持和智慧的展现。这本书,是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人类生态责任的深刻提醒。
评分评价三: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自然界生命力顽强韧性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数字,而是用一种更加宏大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展现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态修复工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大气质量改善的部分,它详尽地阐述了植被如何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空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呼吸的新鲜空气,看到更加清澈的天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么地重要。同时,书中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克服困难的描述,也让我深感敬佩。它不仅仅是成功的报告,更是关于坚持和智慧的体现。那些曾经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科学的指导和不懈的努力下,最终都化为了现实。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也照出了人类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让我更加坚信,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和修复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评分收到,我将以读者的身份,为您创作10段风格各异、内容详实、字数不少于300字的图书评价,并且绝对不会包含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也不会提及任何AI写作的痕迹。 评价一: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太多关于大自然神奇力量的画面,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它所描绘的那些曾经荒芜的山峦,如今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覆盖,每一株小小的树苗,都在努力地向上生长,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的部分,那些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植被恢复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是多么巨大。不仅仅是山川河流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为无数野生动物提供了新的家园,那些消失已久的生灵,又重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构成了更加丰富和谐的生态系统。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清晨的阳光穿透树冠洒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鸟儿在枝头欢唱,这一切的美好,都源于那项伟大的工程。这本书不仅仅是报告,更像是一部关于希望和重生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保护自然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内心对环境保护的无限热情。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微小的努力,最终都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地球、热爱自然的人们,它会给你带来深深的震撼和启发。
评分评价六: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触动,那是一种源自大自然恢复力与人类不懈努力的融合。它所描绘的,是曾经被忽视或破坏的土地,如何一步步重拾生机,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绿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水土保持效果的详细阐述所吸引,那些清晰的图表和生动的案例,让我直观地看到了植被如何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效地减缓了雨水的冲刷,阻止了土壤的流失。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造林,更是对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和优化。书中对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这项工程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它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这本书,是对生态修复事业最真实的写照,是对生命不息的伟大证明。
评分评价十: 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充满活力的绿色画卷之中,感受着大地焕发的勃勃生机。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造林,更是对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修复与重塑。我尤为欣赏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策略的科学论述,它揭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合理的干预,来保障森林的健康生长,避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这种对风险的预判和管理,让我看到了这项工程的成熟与可靠。它不仅仅是种植,更是对一个健康生态系统的长期维护。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也让我看到了这项工程的持续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这本书,是生态修复事业的智慧结晶,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未来的有力期许。
评分评价四: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欣欣向荣的绿色海洋之中。书中对林木生长状况的细致描绘,以及对森林碳汇能力的量化分析,都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智慧的巧妙结合。那些经过科学评估和精心设计的种植方案,以及对不同树种适应性的深入研究,都体现了这项工作的严谨与科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种植树木,更是重建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网络。从微生物到昆虫,再到各种野生动物,它们都在这个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维系着整个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这种对全局的考量,让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更是对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重塑和恢复。这本书,是对生命力最生动的赞歌,是对生态智慧最深刻的解读。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那些隐藏在宏大工程背后的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当我翻阅那些图表和数据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科研人员和林业工作者,在烈日下、在风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着科学的勘测、细致的监测和耐心的培育。他们不仅是数据的收集者,更是大自然的守护者。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的分析所打动,那些详细的论述,揭示了植被如何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从而有效缓解旱情,保障下游的水源安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长期效益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书中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描述,更是让我欣喜不已。看着那些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逐渐回升,看着曾经荒漠化的土地重现生机,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证明了,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投入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就能修复被破坏的生态,让地球重焕活力。这本书,是科学精神与生态责任的完美结合,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责任。
评分评价九: 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关于大自然恢复力的惊人故事,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角色。它并非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加触及心灵的方式,来展现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修复工程。我被书中关于区域气候改善的详尽分析所深深吸引,它揭示了植被如何通过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从而对区域气候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对微观环境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这项工程的精细和科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更是对一个区域气候的精妙调控。书中对项目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也让我看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它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这本书,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最有力赞歌,也是对人类在生态建设中责任担当的深刻褒奖。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对过去默默付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复杂情感。它并非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对一项意义非凡的生态建设工程的深度剖析。我非常欣赏书中对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乡村经济的促进。当看到那些曾经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看到当地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我由衷地为之高兴。这种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书中关于监测技术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那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生态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这本书,是科学、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它告诉我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评分评价八: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从曾经的荒凉走向了如今的繁茂。它所呈现的,是大地重塑的史诗,是生命复苏的壮丽画卷。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的科学分析所吸引,它揭示了植被如何通过落叶、枯枝等物质的分解,不断为土壤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这种对根基的关注,让我看到了这项工程的深层意义。它不仅仅是表面的绿化,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在修复和提升。书中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这项工程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种植树木,更是对一个区域水文系统的科学管理和优化。这本书,是对生态修复力量的有力证明,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诠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