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体书法字典9787548612742 学林出版社 丁申阳 等

七体书法字典9787548612742 学林出版社 丁申阳 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申阳 等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字典
  • 七体书法
  • 丁申阳
  • 学林出版社
  • 字体
  • 字帖
  • 书法入门
  • 书法技法
  • 书法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2742
商品编码:2945527829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七体书法字典
作者 丁申阳 等
定价 168.00元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 9787548612742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450000
页码 610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字典选字标准.上起先秦,下到清代,千余种碑帖,,选出一万六千多字.各体书字形多变,习之不易,临写时定下心来.
一、 标准
1.规范。选完整的字,残缺的字不选;
2.大小划一;
3.改成墨迹,更加精准。
二、 六迹
选取各种书法大家的字,可以看到字的形态的变化,了解其历史变化脉络。
三、 四种查阅方法
部首索引
拼音索引
四、 功能
1.查阅方便;
2.欣赏功能;
3.临摹功能;
4.教师演示功能。

   作者简介
丁申阳,善真、隶、行、草书,尤以草书。创作之余,亦喜戏墨作荷莲。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协会员展,全国第三、四、六届书法篆刻展。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法字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书籍信息。 --- 翰墨丹青:中国书法艺术鉴赏与实践指南 引言:笔墨之间,乾坤万象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是记录文字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民族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与个人修养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以黑白为经纬,以线条为骨架,在方寸之间展现出气韵生动、结构精妙的艺术魅力。一本优秀的书法教材或鉴赏指南,应当是连接古今、沟通技巧与精神的桥梁。 本书旨在为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及有一定基础的研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学习框架。我们聚焦于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范本,从篆、隶、楷、行、草五体中撷取精髓,辅以详实的技法解析与深厚的文化背景阐述,引领读者走入一个充满秩序与灵性的艺术世界。 第一部分:书法基础入门与历史脉络 一、 笔法之基:执笔与运腕的奥秘 书法之始,在于“用笔”。古人云:“起笔如播种,行笔如走肉,收笔如归巢。” 本部分将详尽剖析正确的执笔姿势——五指执笔法,并阐释不同书体对执笔松紧度的要求。重点讲解“中锋”与“侧锋”的运用,如何通过腕部与肘部的提按、旋转化力,实现点画的“藏锋入笔、中含刚劲、出锋利落”的效果。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图解和步骤分解,确保学习者能够精准掌握控笔的微妙之处。 二、 结字之道:结构布局的平衡美学 结构是书法的骨架,决定了字体的气势与美感。本书深入探讨了“间架结构”的黄金法则。楷书的“中正安舒”,行书的“欹侧有度”,隶书的“蚕头燕尾”的结构处理,都有一套成熟的规律。我们引入了“田字格”与“米字格”的辅助分析,讲解如何处理主笔、偏旁部首的呼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疏密、欹正、开合来达到整体的视觉和谐。例如,对于楷书中“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将解析重心如何安置、笔画如何避让与穿插。 三、 溯源流变:中国书体演进史略 理解书体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每一种书体的时代精神与风格特征。本部分将简述从甲骨文、金文到秦系小篆、汉隶的演变轨迹。尤其侧重于楷书的定型(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以及行草书的成熟与高峰。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碑帖的简要介绍,让学习者建立起清晰的审美坐标系。 第二部分:五体精选范本深度解析 本书精选了不同历史阶段、风格迥异的经典范本,进行细致入微的临摹指导。 一、 篆书:古朴的韵律与线条的生命 我们选取了《石鼓文》与《峄山碑》作为主要范本。 《石鼓文》的特点在于浑厚古朴,笔画粗壮圆润,结体匀称,强调“匀满”的内敛之美。解析重点在于如何写出其饱满的线条质感和规范的方形结构。 《峄山碑》(小篆)则代表了秦代书风的典范,笔画均匀,对称性强。学习的难点在于保持长线条的力度一致性与收笔的尖锐处理。 二、 隶书:蚕头燕尾的开张气度 隶书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书体,其“一波三折”的波磔是学习的关键。我们选择了《曹全碑》和《乙瑛碑》作为对照学习材料。 《曹全碑》以秀美、清朗著称,波磔舒展,形态多变。学习重点在于如何将横画写出“蚕头”的肥厚,以及如何控制波磔的弧度和长度,避免僵硬。 《乙瑛碑》则展现了汉隶的雄浑与方正,结构平稳。解析其如何在结构上保持庄重感,同时又不失灵动。 三、 楷书:法度的森严与个性的初显 楷书是后世学习的楷模,我们分阶段介绍了唐代楷书的“初唐、盛唐、晚唐”风格差异。 初唐代表:《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重点解析欧体的“险劲”与“法度森严”,学习其如刀刻般的锐利笔法,以及结构上的“外紧内松”的布局。 盛唐代表:《多宝塔碑》(颜真卿)。颜体的博大雄厚,强调提按顿挫带来的节奏感。学习如何写出其“点画丰腴,气势开张”的特点,建立浑厚之基。 晚唐代表:《皇甫诞碑》(柳公权)。柳体的“骨力洞强”,清瘦劲健。对比颜体的圆润,学习柳体的“骨气”所在,尤其注意笔画间的空隙处理。 四、 行书:实用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行书是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书体,它要求在流畅性与清晰度之间取得平衡。 晋人风骨:《兰亭集序》(王羲之)。这是学习行书的“圣经”。我们将逐字分析王羲之在行笔过程中如何做到“一字之内,变化多端”,如何通过牵丝和连带体现出笔断意连的精妙。重点在于把握其“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韵味。 唐人意趣:《孙过庭书谱》。此帖更偏向章法与书论的结合。学习其行笔中的节奏变化,以及对“草书”笔意的巧妙融入,理解行书如何从楷书中解放出来,追求更强的动感。 五、 草书:浪漫的激情与线条的舞蹈 草书是情感的直接宣泄,是最能体现书家性情的书体。 今草之祖:《十七帖》(张旭)。学习张旭笔势连绵、大气磅礴的风格,理解“笔意”在草书中的决定性作用。解析如何处理连笔处的“牵丝”与“断连”。 颠张醉素的传承:《自叙帖》(怀素)。重点探讨怀素的“狂放”之下隐藏的严谨结构,学习其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以及如何在高速运动中保持线条的力度与清晰度。 第三部分:章法布局与艺术鉴赏 一、 篇章之美:整体布局的谋篇布局 一本完整的书法作品,除了单个字的结构外,还依赖于整体的章法布局。本部分讲解: 1. 行气连贯: 如何保持通篇的节奏一致性,做到“一气呵成”。 2. 字距与行距: 疏密得当,营造视觉上的呼吸感。 3. 对角线与中轴线: 讨论传统书法中潜在的构图线索,如何使全篇稳定。 二、 墨韵之境:用墨的层次变化 墨分五色,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我们将深入解析: 浓墨、淡墨、宿墨在不同书体中的适用性。 飞白与涨墨的技巧运用,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生命力。 三、 拓片与原帖的辨识 对于传统碑帖的学习,辨识拓片(如“宋拓”、“明拓”)的优劣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原帖笔法的理解。本章提供基础的拓本鉴赏知识,帮助读者选择最接近原作精神的学习材料。 结语:由临摹至创造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习者从“形似”的描摹,最终达到“神似”的境界,进而形成个人的书写风格。真正的书法艺术,是对传统精研后的升华,是对个人性情与学养的自然流露。拿起毛笔,体验这份穿越千年的艺术对话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与内容之外,我更想谈谈它给我的“精神触动”。学习书法,本质上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过程,是对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的吸收。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长廊的窗户。每当我翻开某一页,看到那些精美的字迹,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书写者的心境和生活气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物理重量上,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分量。对于我们这一代被电子信息轰炸的读者来说,能够沉浸在这种传统的、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学习媒介中,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心灵净化。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写好一个字,更是如何放慢脚步,用心去体会“慢”的力量和“静”的美感,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无价之宝。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轻微强迫症的人,所以对工具书的校对质量要求极高,生怕学到错误的笔法或释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每一页都透着严谨的态度。我对比了几个我熟悉的碑帖版本,发现这本书在收录和标注上都极为审慎,几乎找不到明显的印刷错误或释义上的歧义。这种专业性和可靠性,是任何一本想在专业领域立足的书籍所必须具备的基石。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首先必须是“可靠的老师”,它必须保证提供的信息是经过多方考证的准确信息,这样我才能毫无顾虑地投入到练习中去,而不必担心基础知识的偏差会影响后续的进步。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无疑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值得信赖的权威性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手感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过功夫的精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讲究,光滑细腻,拿在手里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感,墨色印得清晰,即便是对于我这种近视眼,也能看得很清楚那些细微的笔画变化。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排版上的用心,不是那种简单的字典式罗列,而是融入了一些设计美感,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视觉享受。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味每一个字的美。而且,书本的尺寸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方便放在书桌上随时翻阅,又不会因为太小而显得格局不够大气。这本书的整体质感,完全对得起它在书法学习领域中的地位,拿在手里,真有一种对传统文化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意对待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投入。

评分

我最近开始尝试临摹一些古代碑帖,发现自己最欠缺的就是对笔法细节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收录了字形,更像是把书写者的“心法”也一并传授给了读者。我注意到,在讲解某些特定笔画时,文字描述得极其精炼,但那种精准度,简直像是书法大家在耳边亲自指导一样。比如“蚕头燕尾”的微妙过渡,书里用了很多旁证博引的方式来阐述,而不是空洞地说教。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结构,非常适合自学者。我以前总觉得书法是玄之又玄的东西,难以捉摸,但有了这本书的指引,我开始能从结构入手,感受到“力透纸背”背后的逻辑。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横竖撇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服务于整体气韵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书法艺术的认知边界。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做得相当人性化。作为一本工具书,如果查找不便,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我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找我需要的字,无论是按照部首、笔顺,还是甚至是一些模糊的记忆点,它都能迅速定位到准确的位置。这在实际练习中至关重要,当你临摹遇到卡壳,需要立刻查阅范例进行对比修正时,效率就是一切。而且,它在同一个字的多种写法、不同书体之间的对比呈现上,做得极为清晰明了,通过并列展示,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不同风格对同一笔画的处理差异。这种对比学习法,对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选择个人风格,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参考坐标,避免了初学者在浩瀚的碑帖中迷失方向的窘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