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儿童人格之培养——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
| 作者 | 迈尔士 |
| 定价 | 90.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ISBN | 9787552018288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儿童人格之培养(精)/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作者迈尔士一方面身任教授,在大学里教导做了父母的大学生,一方面又在社会上指导做了父母的人们。本书阐述成人应该如何对待儿童以及训练儿童人格、品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所用各种方法的效果,根据生动的事例和实践经验,分析儿童的智能、态度、感情、对环境的反映、观察问题的方法等,论述儿童人格的培养方法。全书分12章。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人格与生理的因素第二章 衣服与人格第三章 姿态与人格第四章 眼睛与人格第五章 声音与人格第六章 语言与人格第七章 家庭的安适第八章 自立与人格第九章 胆怯的儿童第十章 在家庭里面培养和庆祝儿童底成功第十一章 儿童逃避现实及逃避对于人格之影响第十二章 情感的平稳与人格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儿童人格之培养——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很好奇,在民国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激荡的年代,西方心理学是如何通过翻译的形式,开始影响中国本土的儿童教育理念的。我猜想,书中收录的“西学要籍”定然包含了一些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著作,例如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习理论、亲子关系、品德塑造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我更关注的是,这些西方思想在被“汉译”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化和适应?译者们在语言的转换、概念的解释以及文化语境的对接上,是否遇到了挑战?书中是否能呈现出,这些被翻译过来的西方理论,是如何被当时的中国教育家、学者们所理解、接受,甚至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一幅民国时期儿童人格培养的学术图景,展示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在借鉴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教育道路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对民国时期那些远渡重洋、被精心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心理学著作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在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思想激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如何用汉字承载那些前沿的学术思想,并将它们播撒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翻译过程中的那些趣事,比如译者们在面对一些西方特有的概念时,是如何绞尽脑汁寻找最贴切的中文表达的,又或者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学术争鸣和碰撞。这本书不单单是一堆学术文献的集合,更应该是一部记录了思想传播史的生动史料。我希望它能深入挖掘这些西学要籍的汉译背后的历史语境,揭示这些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如何影响当时的教育理念和儿童培养方式。也许,通过阅读这些被珍藏的文献,我们能从中发现一些在当下仍旧具有指导意义的育儿智慧,或者至少能对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有更深刻的理解,看到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后世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承载的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传承。
评分仅仅从书名《儿童人格之培养——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来推测,我便能感受到这本书潜在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设想,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集大成式的著作,它不仅仅罗列了民国时期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心理学经典,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译著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那个时代,有哪些重要的西方心理学流派(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如何通过汉译文献的形式,被介绍到中国。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些西方理论是如何与当时的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传统道德观念等发生碰撞,并最终被吸收、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人格培养理念的。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论证,说明这些汉译文献在当时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珍贵思想重新挖掘出来,并加以精心整理,让我们得以窥见民国时期中国在儿童教育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评分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发展史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儿童人格之培养——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我推测,这本著作很可能收录了民国时期那些重要的、被引进和翻译的西方心理学经典著作,并且将重点聚焦于儿童人格培养这一主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在民国时期,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心理学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例如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情绪管理、道德形成、社会性培养等方面的著作。而且,我非常好奇,这些著作在被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是如何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相契合的?译者们在选择和翻译这些著作时,是否会考虑到当时的中国教育现状和儿童成长环境?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些被翻译的西方理论,是如何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们,并最终体现在当时的教育实践中的?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借鉴西方思想,来探索和塑造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儿童人格培养模式的。这不仅仅是学术的梳理,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书名所吸引——《儿童人格之培养——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很感兴趣,这本书似乎正好触及了这个核心。我设想,书中所收录的这些民国时期翻译的西方心理学要籍,定然是当时最前沿、最权威的儿童发展和人格培养的理论。比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或者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以及这些理论在被翻译成中文后,是如何被当时的教育家们理解和应用的。书中能否展现出,这些西方理论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独特的见解和实践?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当时有哪些学校或家庭,借鉴了这些西学著作的理念,在儿童教育方面做出了哪些尝试,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甚至,我想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些翻译过来的学术著作,对于普通家庭的父母来说,是否能够触及,或者主要是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流传?这本书如果能描绘出那个时代儿童教育的图景,并揭示西学东渐在儿童人格培养领域留下的印记,那将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