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移动通信核心网

【XH】 移动通信核心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韶敏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核心网
  • 通信工程
  • 5G
  • 4G
  • 无线通信
  • 网络技术
  • 通信协议
  • 移动网络
  • 通信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8578
商品编码:294709574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核心网

定价:78.00元

作者:庞韶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21298578

字数:

页码:4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可供广大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系统架构设计师、研发工程师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所介绍内容,不仅是网页前端技术的核心与关键技术,而且也是从事网页设计工作的技能。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网页前端技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比较清楚学生及业内人士的需求,本书是其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提炼与总结。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3G UMTS和4G LTE核心网,以及IMS的技术原理及应用,描述了网络架构、协议、安全、各种信令流程和业务提供等内容。3G核心网包括电路交换(CS)域技术和分组交换(PS)域技术;4G LTE核心网为演进的分组核心(EPC);IP多媒体子系统(IMS)在分组域上提供VoIP业务,以及呈现、组管理和多媒体会议等业务。

目录


部分 移动核心网综述
章 移动核心网概述 2
1.1 移动网络技术发展历程 2
1.2 移动网络标准化发展过程 5
1.2.1 UMTS网络标准化发展过程 5
1.2.2 LTE网络标准化发展过程 8
1.2.3 5络标准化发展过程 11
1.3 2G GSM网络 13
1.3.1 GSM网络历史和现状 13
1.3.2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 14
1.4 2.5G GPRS网络 17
1.4.1 GPRS网络概况 17
1.4.2 GPRS网络结构 18
1.4.3 GPRS演进到EGPRS 20
1.5 3G UMTS核心网CS&PS&IMS 20
1.5.1 UMTS概述 20
1.5.2 UMTS R99网络结构 20
1.5.3 UMTS R4网络结构 22
1.5.4 UMTS R5网络结构 24
1.5.5 UMTS R6&R7网络结构 26
1.6 4G LTE核心网EPC&IMS 27
1.6.1 LTE网络概述 27
1.6.2 LTE网络结构 27
1.7 5络架构 28
1.7.1 5络概述 28
1.7.2 5络架构 29
第二部分 UMTS核心网CS和PS
第2章 UMTS CS和PS核心网协议 32
2.1 UMTS R99接口协议体系 32
2.2 UMTS R4接口协议体系 34
2.3 UMTS核心网与无线接入网间接口协议 34
2.3.1 GSM A接口 34
2.3.2 GPRS Gb接口 36
2.3.3 3G Iu接口 37
2.4 UMTS核心网协议描述 42
2.4.1 基于No.7的信令协议 42
2.4.2 Sigtran协议栈 46
2.4.3 H.248协议 47
2.4.4 BICC 48
2.4.5 Nb接口 49
2.4.6 GTP协议 50
第3章 UMTS CS和PS核心网基础 51
3.1 网络编码 51
3.1.1 GSM网LAI和CGI 51
3.1.2 GPRS网RA和RAI 52
3.1.3 UMTS网中SA和SAI 52
3.1.4 CS核心网编码 52
3.1.5 PS核心网编码 54
3.1.6 E.164/E.212/E.214 55
3.2 移动台类型 57
3.3 网络操作模式 58
3.3.1 网络操作模式Ⅰ(NOM Ⅰ) 58
3.3.2 网络操作模式Ⅱ(NOM Ⅱ) 59
3.3.3 网络操作模式Ⅲ(NOM Ⅲ) 59
3.4 移动性管理状态 60
3.4.1 GSM移动台状态 60
3.4.2 GPRS移动性管理状态 60
3.4.3 3G PS域移动性管理状态 63
3.5 手机终端和用户卡 63
3.6 终端开机过程 64
3.7 GSM/GPRS/UMTS CS/UMTS PS 65
第4章 UMTS CS和PS核心网信令流程 66
4.1 CS和PS位置更新 66
4.1.1 CS域开关机时位置更新(IMSI附着) 66
4.1.2 CS域普通位置更新 67
4.1.3 PS域开关机时位置更新(GPRS附着/显式分离) 70
4.1.4 PS域路由区更新 74
4.1.5 周期性位置更新 75
4.2 2G与3G安全机制 76
4.2.1 2G安全机制 76
4.2.2 3G安全机制 80
4.2.3 2G/3络共存时双模手机鉴权加密机制 85
4.2.4 临时身份识别(TMSI/P-TMSI) 87
4.3 CS呼叫控制流程 87
4.3.1 局内3G用户呼叫3G用户 88
4.3.2 3G用户呼叫外网用户 91
4.3.3 外网用户呼叫3G用户 92
4.3.4 彩铃业务实现流程 93
4.4 PS会话管理流程 94
4.4.1 PDP Context激活 95
4.4.2 PDP Context去激活 98
4.4.3 PDP Context修改 99
4.4.4 PDP Context保留过程和RAB重建 99
4.4.5 3G PS QoS协商 100
4.5 CS和PS切换 103
4.5.1 3G CS域切换流程 103
4.5.2 3G PS域切换流程 107
4.5.3 3G RNC迁移 109
4.5.4 2G/3G互操作 111
4.6 短信业务 113
4.6.1 移动始发短信流程 114
4.6.2 移动终止短信流程 115
4.6.3 短信提醒流程 116
4.7 移动智能网 117
4.7.1 GSM移动智能网及结构 118
4.7.2 GPRS移动智能网 120
4.7.3 移动智能网的业务触发机制 121
4.7.4 主要CAP消息介绍 122
4.7.5 预付费业务处理流程 123
第三部分 LTE核心网EPC
第5章 LTE网络结构与协议 128
5.1 LTE网络架构 128
5.1.1 非漫游架构 128
5.1.2 漫游架构 129
5.2 EPC协议栈 131
5.3 EPC协议汇总 132
5.4 S1接口协议 133
5.5 X2接口协议 136
5.6 GTP协议 137
5.7 S6a接口消息 138
5.8 网元功能 138
5.8.1 E-UTRAN 138
5.8.2 MME 139
5.8.3 S-GW(Serving Gateway) 139
5.8.4 P-GW(PDN GW) 140
5.8.5 PCRF 140
5.8.6 HSS 141
5.8.7 SGSN 141
5.9 节点选择功能 141
5.9.1 P-GW选择 141
5.9.2 S-GW选择 142
5.9.3 MME选择 143
5.9.4 SGSN选择 143
5.9.5 PCRF选择 143
第6章 LTE核心网概念与特性 144
6.1 EPS系统中的标识 144
6.2 EPS系统的承载与QoS 145
6.2.1 EPS承载架构 145
6.2.2 QoS参数 146
6.2.3 标准QCI属性 147
6.2.4 EPS默认承载和专用承载 148
6.2.5 EPS承载建立 149
6.3 UE的IP地址分配 150
6.4 EPS状态管理 151
6.4.1 NAS协议 151
6.4.2 EMM 152
6.4.3 ECM 153
6.4.4 EMM和ECM状态转换 154
6.4.5 ESM 156
6.5 用户数据存储 157
6.6 EPS安全机制 159
6.7 策略控制与计费(PCC) 161
6.8 负载均衡与容灾功能 162
6.9 ISR功能 163
第7章 LTE核心网信令流程 165
7.1 附着(Attach) 165
7.1.1 附着流程,用户身份标识为IMSI 165
7.1.2 附着流程,MME可能改变 167
7.1.3 附着过程中的S1AP消息和NAS消息分析 170
7.2 去附着(Detach) 171
7.2.1 UE发起的去附着 171
7.2.2 MME发起的去附着 172
7.2.3 HSS发起的去附着 174
7.3 S1释放(S1 Release) 175
7.4 业务请求(Service Request) 176
7.4.1 UE发起的业务请求 176
7.4.2 网络发起的业务请求 177
7.5 跟踪区更新(Tracking Area Update) 178
7.5.1 跟踪区更新过程的触发 178
7.5.2 TAU过程,Serving GW不变,MME不变 179
7.5.3 TAU过程,Serving GW改变,MME改变 180
7.6 GUTI重分配 182
7.7 切换 182
7.7.1 E-UTRAN内基于X2的切换――MME和SGW不变 182
7.7.2 E-UTRAN内基于S1的切换――MME和SGW不变 185
7.7.3 E-UTRAN内基于S1的切换――MME和SGW改变 186
7.7.4 E-UTRAN到UTRAN Iu模式下的RAT间切换 188
7.8 会话管理 190
7.8.1 专用承载激活 190
7.8.2 专用承载去激活――在ECM-Connected状态下 192
7.8.3 专用承载去激活――其他情况 193
7.8.4 PGW发起的承载改变 193
7.8.5 UE请求的承载资源修改 195
7.9 多PDN的支持 196
7.9.1 概述 196
7.9.2 UE发起的PDN连接建立 196
7.9.3 UE发起的PDN去连接 198
第四部分 IMS网络技术
第8章 IMS网络体系和功能 202
8.1 IMS的分层体系 202
8.2 IMS的网络结构和网元功能 203
8.3 IMS接口协议体系 211
8.4 IMS漫游和GPRS漫游 213
8.5 地址与标识 215
8.5.1 私有用户标识(IMPI) 215
8.5.2 公有用户标识(IMPU) 216
8.5.3 UE端IMPI和IMPU的获得 216
8.5.4 私有用户标识、公有用户标识和业务签约信息的关系 217
8.5.5 全球可路由的用户代理统一资源标识符(GRUU) 219
8.5.6 IMS网元的标识 221
8.5.7 公共业务标识(PSI) 222
8.6 用户配置数据(User Profile) 222
8.7 IMS用户数据的组成 224
8.8 应用服务器(AS) 226
8.9 应用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228
8.10 IMS的业务触发机制 229
8.10.1 业务触发架构和业务触发点(SPT) 229
8.10.2 过滤规则(iFC)的定义 231
8.10.3 业务触发控制算法 233
8.10.4 业务触发举例 234
8.11 SIP信令压缩 236
8.12 IMS计费 238
第9章 IMS注册过程 241
9.1 P-CSCF的发现 241
9.2 Cx接口消息及应用场景 242
9.3 S-CSCF的指配 246
9.4 传输协议 248
9.5 注册与注销概述 248
9.6 用户初始注册 250
9.7 Path消息头和Service-Route消息头 256
9.8 用户重注册 257
9.9 注册保存信息 257
9.10 隐式注册 258
9.11 注册状态/事件的订阅和通知 260
9.12 网络发起的重认证 263
9.13 第三方注册 264
9.14 用户发起的注销 265
9.15 网络发起的注销 266
0章 IMS会话过程 269
10.1 会话阶段划分 269
10.2 IMS会话初始呼叫处理过程 271
10.3 S-CSCF服务模式及会话情形的判定 271
10.4 IMS会话建立流程 272
10.5 IMS会话释放流程 276
10.6 主叫和被叫的身份 277
10.7 Tel URI与ENUM号码 279
10.8 主叫用户的位置信息 280
10.9 S-CSCF的原始对话标识 281
10.10 会话路由及Via、Route、Record-Route和Contact 282
10.11 IMS会话建立详细过程 283
10.11.1 主叫始发段过程 283
10.11.2 中间段路由过程 286
10.11.3 被叫接收段过程 288
10.12 PSI/AS会话的路由 290
10.13 IMS与PSTN/PLMN网络的互通 292
10.13.1 IMS与PSTN/PLMN网络互通模型和协议 292
10.13.2 IMS用户发起的会话 295
10.13.3 PSTN用户发起的会话 296
1章 IMS的安全体系 298
11.1 IMS网络的安全体系概述 298
11.2 IMS网络的访问接入安全机制 300
11.2.1 用户和网络的认证和授权 300
11.2.2 鉴权向量的生成和ISIM 305
11.2.3 用户的重认证 306
11.2.4 完整性保护 306
11.2.5 网络拓扑隐藏 307
11.2.6 IMS网络中的私密性保护 307
11.3 安全联盟(SA)的建立 308
11.3.1 IPsec 原理简介 308
11.3.2 安全联盟(SA)的含义 309
11.3.3 安全联盟的建立过程 310
11.4 IMS网络域的安全 314
11.4.1 基于IP传输的网络域安全(NDS/IP) 314
11.4.2 IKE协议 316
2章 IMS网络与SBC 317
12.1 扩展的IMS架构和SBC的定位 317
12.2 NAT穿越和SBC 318
12.2.1 IMS网络中NAT穿越问题 318
12.2.2 NAT穿越解决方案 320

12.2.3 SBC解决方案 320
12.3 IMS网络部署和SBC 321
3章 IMS业务 323
13.1 IMS业务特点 323
13.2 补充业务――呼叫转移 324
13.3 Centrex业务 325
13.4 多媒体彩铃业务 327
13.5 多媒体会议业务 328
13.5.1 多媒体会议概述 328
13.5.2 Web会议建立流程示例 329
13.6 呈现业务(Presence Service,PS) 330
13.6.1 Presence业务概念 330
13.6.2 Presence业务功能实体 331
13.6.3 Presence业务实现流程 333
13.7 组管理 335
13.7.1 组管理概念 335
13.7.2 XDM功能和架构 336
13.7.3 XDM客户端操作流程示例 338
13.8 即时消息业务(Instant Message,IM) 339
13.8.1 即时消息概念 339
13.8.2 IM体系架构 340
13.8.3 Page Mode IM流程 341
13.8.4 SessioMode IM流程 343
13.9 PoC业务 345
13.9.1 PoC概念 345
13.9.2 PoC业务架构和功能实体 346
第五部分 业务融合
4章 业务融合概述 352
14.1 3G/4G业务分类 352
14.2 LTE时代语音解决方案 353
5章 CSFB 355
15.1 CSFB架构 355
15.2 移动性管理 355
15.2.1 TAI列表和LAI分配 355
15.2.2 EPS/IMSI联合附着过程 356
15.3 MO呼叫和MT呼叫过程 357
15.3.1 支持PS HO的MO呼叫过程 357
15.3.2 支持PS切换的激活模式下MT呼叫过程 360
15.4 SGs接口短消息流程 363
15.4.1 空闲模式下用户发起的短消息(MO SMS)过程 363
15.4.2 激活模式下用户发起的短消息(MO SMS)过程 364
15.4.3 空闲模式下终止于用户的短消息(MT SMS)过程 364
15.4.4 激活模式下终止于用户的短消息(MT-SMS)过程 366
6章 VoLTE 367
16.1 VoLTE架构 367
16.1.1 VoLTE系统架构图 367
16.1.2 新增设备功能 368
16.1.3 新增接口 370
16.1.4 VoLTE的QoS保障 370
16.1.5 IMS APN 371
16.2 语音呼叫连续性(VCC) 371
16.2.1 VCC概述 371
16.2.2 R8 SRVCC 372
16.2.3 R10 SRVCC 375
16.3 SRVCC相关流程 376
16.3.1 与SRVCC相关的E-UTRAN附着过程 376
16.3.2 与SRVCC相关的业务请求过程 376
16.3.3 与SRVCC相关的PS域切换流程 376
16.3.4 E-UTRAN发起的SRVCC过程 377
16.4 SMS和IM互通 381
16.4.1 SMS和IM互通概述 381
16.4.2 IMS UE注册流程 382
16.4.3 IMS UE发送消息流程 382
16.4.4 IMS UE接收消息流程 383
第六部分 5络展望
7章 5络及其关键技术 386
17.1 5G需求和网络功能映射 386
17.2 NFV/SDN概述 387
17.2.1 NFV概述 387
17.2.2 SDN概述 389
17.2.3 NFV/SDN架构下的移动核心网 390
17.3 5G组网设计 391
17.3.1 5络平台视图 391
17.3.2 5络组网视图 392
17.4 5络关键技术 394
17.4.1 网关控制转发分离 394
17.4.2 按需定制的移动网络 394
17.4.3 按需组网和网络切片 396
17.4.4 网络能力开放 398
17.4.5 移动边缘计算 401
17.4.6 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线接入网 403
附录A 缩略语 405
参考文献 413

作者介绍


庞韶敏,硕士,长期在网通集团研究院、摩托罗拉公司、大唐联诚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从事通信核心网方面的技术工作,参与了摩托罗拉TD-LTE系统核心网培训教程编制他和摩托罗拉IMS方面标准工作,以及网通企业标准制定工作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工作;出版相关技术专访著3部,发表论文若干。

文摘


序言



《数字时代的无形脉络: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与演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数据流动编织而成的无形网络之中。从清晨唤醒你的智能闹钟,到工作中实时共享的文档,再到夜晚与远方亲友的视频通话,这一切的流畅与便捷,都离不开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信息高速公路。这本书《数字时代的无形脉络: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与演进》并非详述某个特定领域的通信技术,而是着眼于信息传输的宏观图景,深入浅出地解析支撑我们现代生活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如何从零构建,又如何随着技术革新不断演进,最终形成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全球互联格局。 本书将带你穿越信息的历史长河,回溯那些奠定信息时代基石的伟大发明与理论。我们将从电报的诞生讲起,理解最初的信息传递是如何打破时空界限的。随后,电话的出现如何让语音信息得以实时传递,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普及,更是将信息的影响力从点对点传播扩展到大众传播,深刻改变了社会的面貌。这些早期的通信技术,虽然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数字通信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所承载的“信息传输”这一核心理念,却是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源头活水。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崛起。计算机的发明,特别是通用计算机的出现,为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奠定了基础。数据不再是抽象的信号,而是可以被精确编码、检索和操控的实体。这个阶段,我们还将探讨早期网络的概念,例如阿帕网(ARPANET)的诞生,以及它如何通过分组交换技术,开启了计算机之间互联互通的先河。这标志着信息传输不再局限于点对点,而是走向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网络”模式。 本书的重点将放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及其背后的技术架构。我们将详细解析TCP/IP协议簇,这是互联网能够实现全球互联的基石。理解IP地址、域名系统(DNS)、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核心概念,将帮助你洞察数据如何在浩瀚的网络中被准确寻址、可靠传输。本书将逐步揭示,从最初的学术研究网络,到万维网(WWW)的诞生,再到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服务,每一次的进步都意味着信息传输能力和效率的飞跃。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物理层面的关键要素。这包括光纤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它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和巨大的带宽,成为现代信息传输的主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到如今的第五代(5G)乃至未来的6G,不仅仅是通信速度的提升,更是连接范围、时延和可靠性的全方位革新,它正在驱动物联网(IoT)的全面爆发,让万物皆可互联。此外,我们还会触及数据中心、海底光缆、卫星通信等,这些构成信息传输“高速公路”上的不同“路段”,共同支撑着全球信息的畅通无阻。 本书并非止步于技术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将探讨信息高速公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的深远影响。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使得跨国贸易、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前所未有的便捷。它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如电子商务、在线服务和共享经济,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和工作方式。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例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以及网络伦理等问题,本书将对此进行审视和探讨,旨在引发读者对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思考。 在技术演进的视角下,本书将展望信息高速公路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人工智能(AI)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如何实现更智能的网络管理和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边缘计算的兴起,将如何把计算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以应对低时延、高带宽的应用需求。量子通信的理论突破,又将如何为信息安全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预示着信息高速公路将迈向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和安全的全新时代。 《数字时代的无形脉络: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与演进》是一次关于信息传输的全面探索。它以宏大的视角,将零散的技术碎片整合起来,呈现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完整图景。本书适合对现代科技发展、信息社会运作机制以及未来趋势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无论你是IT从业者、学生,还是对数字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人,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宝贵的知识。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能理解信息流动背后的强大动力,以及这个由数据编织而成的数字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你将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数字生活,正是建立在这些看不见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厚重而不失灵动”。尽管涉及的内容无比深奥庞杂,但作者的笔触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流畅感。书中对不同代际技术(如从4G到5G核心网的演进)的对比分析做得尤为精彩,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新特性,而是从用户需求和业务场景的演变角度,来论证技术升级的必然性。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网络切片的应用案例分析,作者提供了一个基于特定垂直行业的端到端切片部署案例,从业务需求定义(DN)到网络功能实例化(VNF)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都被详尽描述,这种贴近商业场景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它是一扇通往专业领域的大门;对于在职工程师来说,它是一本可以随时回来查阅和印证复杂问题的可靠工具书。它真正做到了将前沿研究与工程落地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黑底白字,给人一种专业且沉稳的感觉,非常符合移动通信核心网这样技术深度极高的主题。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吸引,翻开目录,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合理,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协议栈的深入剖析,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作者在介绍初期系统架构时,没有直接堆砌晦涩难懂的缩写和参数,而是用了很多类比和图示来辅助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对3GPP标准的引用和解读方式,不是简单的罗列标准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个技术决策背后的驱动力和演进思路,让我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设计”,而不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比如,在讲解承载网与核心网的接口协议时,作者详细梳理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兼容性和升级路径,这对于我们日常维护和网络规划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指导价值。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注释清晰,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总体来说,这是一本系统性强、讲解透彻的专业参考书,非常适合希望系统学习核心网技术的工程师和学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的知识体系,让我对移动通信的核心网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系统工程有了宏观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掌握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理解它的“骨架”和“血液”。这本书的“骨架”就是它对不同网元的功能划分和相互依赖关系的阐述,清晰到几乎可以让我把整个网络架构在脑海中“可视化”。至于“血液”,则是书中对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精妙追踪。特别是关于QoS保障和策略控制(PCRF)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精妙的流程图展示了策略规则的下发、激活和退役的全过程,让我终于弄明白了业务体验如何被底层网络参数精确控制。相比市面上其他只关注单一网元或单一接口的书籍,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它能让你明白,当你修改一个参数时,会对整个网络产生什么连锁反应。对于想要晋升到架构师岗位的同行来说,这种全局观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读完这本大部头,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显然是一位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专家,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教材。它绝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穿插了实际部署中遇到的陷阱和优化技巧。比如,书中关于MME/S-GW/P-GW之间信令交互的描述,不仅画出了标准流程图,还特意用粗体标出了“常见错误点及排查思路”,这种实战经验的分享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我记得我最近在处理一个跨区域漫游鉴权延迟的问题时,翻到书中关于HSS与MME交互延迟分析的一小节,里面提到了网络切片的资源预留机制对鉴权流程的影响,瞬间茅塞顿开,原来问题出在资源池调度策略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和严谨,不讲虚的,直击痛点,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有“本章小结与未来展望”,这有助于读者快速巩固知识点,并对该技术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它更像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武功秘籍”,而不是一本只能从头读到尾的纯理论著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假设读者已经对TCP/IP协议栈和基础的电信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愿意投入精力的读者来说,回报是巨大的。它没有回避那些极其繁琐和拗口的协议细节,比如Diameter协议的AVP编码规则、SCTP多宿主连接的建立过程,作者是用一种近乎“考古学”的细致态度去解析这些底层机制的。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新兴技术如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对核心网带来的冲击时所采取的批判性视角。作者没有盲目追捧新技术,而是深入分析了虚拟化部署中可能引入的性能瓶颈和安全风险,并给出了相应的缓解策略。这种不偏不倚、注重工程实践的讨论方式,让我对新技术的使用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审慎态度。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怎么做”,更教会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不这么做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