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
定价:49.00元
作者: 查尔斯·费尼霍、王正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115558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3年英国皇家学会温顿奖科学图书候选名单
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传体记忆
记忆并非存在硬盘里、随时可调用的影像。
它是我们在当前时刻、根据当前需要而构建的。
内容提要
有生动记忆的事情可能完全没有发生过吗 ?
兄弟姐妹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可能完全不一样吗 ?
对记忆的选择和扭曲揭露了关于自我的什么秘密 ?
记忆是 “我们是谁” 的核心。
什么是记忆 ?
我们如何回忆过去 ?
我们的童年与过去,人生故事里的所有情节,就是“自传体记忆”。我们都以为自己拥有固定不变的记忆,但认知科学家逐渐达成共识:记忆是在当前时刻、根据当前需要构建的。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只存贮为一些信息碎片,每次被要求回忆时,大脑临时将记忆碎片组合起来,将其他情绪或知识添加进去,重新创造了一个记忆。所以,记忆是脆弱且不可靠的,甚至具有欺性。
拥有心理学家和作家双重身份的查尔斯·费尼霍,结合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以自己的小说创作经历及多部文学作品为背景,向普通读者展示了近年来自传体记忆研究方面的新成果。细致的阐释与精巧的文字相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回忆的力量,以及与过去的关系。
目录
目录
作者介绍
查尔斯·费尼霍(Charles Fernyhough)
英国心理学家,作家。
费尼霍为《时代·观点》(TIME Ideas)、《自然》(Nature)、《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卫报》(Guardian)、《观察家》(Observer)、《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等多家媒体撰稿,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拥有,他经常出现在广播节目上。他曾进入2015年传播思想交流奖的候选名单。他在英国杜伦大学拥有心理学工作,领导一个关于视听幻觉现象的跨学科研究项目。
费尼霍著作颇丰:观察自己女儿3岁前心理发展的科学著作《镜中的婴儿》(The Baby in the Mirror)被翻译为8种语言;关于自传体记忆的著作《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Pieces of Light)被列入2013年英国皇家学会温顿奖科学图书候选名单;他还著有《拍卖家》(The Auctioneer)和《一盒小鸟》(A Box Of Birds)两部小说。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很深刻的艺术感,那几个散落又仿佛在重新组合的“碎片”,完美地契合了书名《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记忆就像一部非常古老的电影,虽然看过无数遍,但每次重温,似乎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或者对某些场景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这到底是电影本身发生了变化,还是我的视角发生了改变?这本书或许就能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惑。 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讨论到“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如,历史事件在不同群体中的叙述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历史,又有多少是经过政治、文化、社会因素“集体构建”的叙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课题。这本书如果能从这一点切入,我相信会带来更加宏大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我一直对“选择性遗忘”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为什么有些痛苦的经历我们选择性地忘记,而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清晰地铭记?这背后有没有什么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它是否是一种自我保护,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记忆构建”?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用科学的论证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看似神秘的心理现象,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另外,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遗忘的艺术”。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学会遗忘,才能更好地前进?遗忘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积极的“构建”行为?如何区分健康的遗忘和病态的遗忘,这其中有没有什么界限?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管理”记忆的智慧,比如如何在回忆中保持客观,如何在必要时放下一些沉重的过往,那将是极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这本书从书名到副标题,都散发着一种引人探索的神秘感和哲学思辨的魅力。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自己大脑深处,去发现那些隐藏的“记忆碎片”,去理解我们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识和人生哲学的宝藏。
评分《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仅仅是书名,就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在脑海中闪现过的,却又难以捕捉的零散画面。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们对过往经历的解读之上的。但问题是,这些解读,真的是客观的吗?还是我们的大脑,在经过一番“精细加工”后,呈现给我们的一个“最佳版本”?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记忆的重塑”这个概念。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对过去的“再创作”?就好比一个艺术家,即使同一幅画,每次重绘,也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那么,我们的记忆,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版本更新”的可能?而这种更新,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当时的心情,还是后来的新信息? 这本书会不会提及一些关于“闪光灯记忆”的心理学研究?那种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能清晰地记住事件发生的细节,仿佛时间凝固了一般。但研究表明,即便是这种“清晰”的记忆,也可能存在 inaccuracies。如果连最深刻的记忆都可能存在偏差,那么我们日常的记忆,又该如何信赖? 我还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讨论到“遗忘”本身也是一种“构建”。有时候,我们并非真的忘记,而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不去回忆,或者将某些不愉快的记忆“压抑”下去。这种“主动遗忘”是否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它又是如何运作的?它会对我们的长期心理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和管理自己的记忆。我们如何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过往?如何才能避免被不准确的记忆所困扰?这本书是否能教会我们,如何从那些“记忆碎片”中,提炼出更有价值的洞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它似乎在邀请我去探索那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内心世界。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自己大脑的运作方式,有更清晰、更透彻的认识。
评分《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的人。我总觉得,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其实是一种非常动态且充满个人色彩的“二次创作”。就像我们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看完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对角色的评价都会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因为观众的个人经历不同,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去构建过去的叙事。这背后有没有进化的原因?或者说,这种构建是否是为了让我们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能够更有效地生存和适应?这本书会不会提到一些关于“叙事疗法”的原理,或者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来阐释我们如何通过改写过去的叙事,来改变现在的心理状态? 另外,我猜书中一定会涉及到“回忆”这个行为本身。回忆的时候,我们真的只是在“调取”信息吗?还是说,我们每一次的回忆,都是一次全新的“重构”?这种重构的过程中,会不会不可避免地加入当下的情绪、偏见,甚至是想象?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所珍视的那些“回忆”,又有多少是真的“原汁原味”,又有多少是被我们“加工”过的呢? 我还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讨论到“童年记忆”的特殊性。很多时候,我们对童年的回忆,都带着一层朦胧的滤镜,有时候甚至会与父母或他人描述的童年大相径庭。这到底是记忆的模糊,还是大脑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美化”或“修正”?这种对童年记忆的构建,对我们成年后的性格和人际关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固执地坚持某些关于过去的看法,即使有证据表明这些看法可能并不准确。这种“认知失调”在记忆构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识别和纠正这些“认知偏见”的方法?这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吸引人了,《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光是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记忆机制充满好奇,总觉得大脑这个东西,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副标题,“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我们的大脑主动塑造和填补的。 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位艺术家,用零散的“记忆碎片”作为颜料,一点点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过去”这幅画卷。但有时,我们是不是不小心把颜色涂错了地方?是不是把本不属于那个画面的元素也强行塞了进去?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这个过程,也许会从神经科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的角度来解析,我们是如何在接收信息、储存信息、回忆信息时,不知不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修改,甚至是创造的。 我很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或实验,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记忆构建”这个概念。比如,那些童年被错误诱导而产生的“虚假记忆”,或者是在创伤经历后,大脑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选择性遗忘”。这些现象听起来既令人着迷,又带点令人不安。这本书会不会告诉我们,我们所坚信不疑的“事实”,有多少是基于真实发生,又有多少是我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合理化”或“美化”出来的? 此外,“记忆碎片”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暗示了记忆并非像录像带一样完整地存储,而是以各种不规则、零散的形式存在。那么,当我们试图回忆时,大脑又是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拼接起来,形成一段连贯的叙述呢?这个过程会不会存在大量的“填补空缺”和“逻辑推演”?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记忆,避免被那些不准确的“碎片”所误导? 我猜这本书一定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它不仅仅是关于记忆本身,更是关于自我认知、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毕竟,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现在的行为和未来的选择。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自己大脑的运作方式有更深的理解,能让我更加审慎地看待自己的回忆,那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读到《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这个书名,我就立刻想到了那些侦探小说里,主角们如何一点点拼凑出真相的过程。只不过,这里的主角是我们自己,而“真相”则是我们自己的过往。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证据收集者”和“信息加工厂”,它不断地从外界和内部获取各种信息,然后将它们编织成我们所理解的“现实”。 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详细讲解“记忆痕迹”的形成过程。那些物理上的、化学上的变化,是如何让信息得以存储,又在何时何地会被激活?而更关键的是,这个激活的过程,是否是完全忠实的?它会不会像一个筛子,过滤掉一部分信息,又放大另一部分信息?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所回忆起来的,可能只是记忆的“片段”,而不是完整的“事件”。 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记忆构建会受到怎样的挑战?社交媒体、算法推荐,这些外部的信息源,会不会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构建的“记忆”所同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且紧迫的问题。 我还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与记忆相关的心理疾病的阐述。在这些疾病中,记忆似乎变得异常强大,或者异常扭曲。大脑在极端情况下,是如何进行记忆的“构建”或“崩塌”的?了解这些,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脆弱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此外,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自我欺骗”和“合理化”的深刻见解。有时候,我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会不自觉地扭曲记忆,以符合我们当下的需求。这种“自我欺骗”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它对我们的长期心理健康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识别和应对这些情况的思路,那将非常有价值。 总的来说,《记忆碎片: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过去》这个名字,预示着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刻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个我所认为的“过去”,究竟是多么神奇而又微妙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