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95-2010-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论文汇编-第三集
定价:120.00元
作者:邹剑秋,柯福来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1614285
字数:
页码:6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论文汇编(第三集 1995-2010)》主要内容包括:高粱籽粒营养品质优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东北地区高粱栽培历史考证、世界高粱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高粱的野生近缘种及其利用价值、高粱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利用、高粱原始材料再利用分析、高粱糯质资源创新及其利用研究等。
目录
一、品种资源
高粱籽粒营养品质优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
东北地区高粱栽培历史考证
世界高粱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高粱的野生近缘种及其利用价值
高粱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利用
高粱原始材料再利用分析
高粱糯质资源创新及其利用研究
二、遗传育种
高粱F3代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的遗传分析
高粱杂交种辽杂5号选育报告
高粱区域试验中杂交种产量的稳定性分析
高粱籽粒品质的遗传改良
高粱杂交种辽杂6号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7号选育报告
美国青贮饲料高粱的生产和研究
高粱不同分类组优势配合力的研究
高粱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研究
新引高粱雄性系的鉴定与评价
A,型高粱雄性细胞质在选育优良系中的应用
高粱杂交种辽杂10号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12号选育报告
高产、多抗、早熟高粱杂交种辽杂11号
高粱杂交种亲本遗传距离与优势及产量关系研究
高粱杂交种辽杂13号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14号(373 A/312)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16号(99093)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17号选育报告
A,型胞质雄性系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
粒用高粱亲本系选育早代鉴定研究概述
辽饲杂二号选育研究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高粱杂交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高粱若干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美布拉斯加州粒用高粱产量与品质改良
高粱雄性系选育的研究
甜高粱——大有发展前途的作物
不同细胞质对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42份高粱亲本的聚类分析
高粱雄性核基因的利用
辽宁省高粱育种工作的现状及展望
外高粱发展趋势及对策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高粱品种改良发展阶段及代表品种
我国高粱品种改良的育种方法
新型绿色可再生能源作物——甜高粱及其育种策略
优良粒用高粱杂交种辽杂13号
辽杂号高粱杂交种性状分析与总结
高产、抗旱、酿酒用高粱杂交种辽杂18号选育报告
饲用高粱杂交种辽饲杂3号选育报告
辽宁省高粱品种遗传改良的成就及发展趋势
饲用高粱杂交种辽饲杂4号选育报告
海南三亚地区高粱的前期整地、播种和苗期管理
高粱系124A的选育
优质、高产、多抗酿造型高粱杂交种辽杂23号选育报告
高产、优质、多抗、食用型高粱杂交种辽杂25号选育报告
AMMI模型在高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能源用甜高粱辽甜1号选育报告
我国甜高粱育种方向及高效育种技术
A3、A4细胞质对甜高粱产量及其重要性状的影响
……
三、栽培生理
四、病虫害
五、生物技术
六、高粱产业
作者介绍
文摘
2高梁壳红色素的应用
高梁壳红色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色调自然、柔和、无毒、无特殊气味。经卫生监督部门检验,高粱壳红色素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完全可代替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合成色素在食品、化妆品和药品等行业上开发应用。
2.1在食品行业上的应用
色素作为食品添加的着色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要求高质量的食品,甚至绿色食品。化学合成色素用于食品着色以来,虽然促进了食品的花色品种大大增加,但是化学色素对人体的毒性和危害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采用天然色素作食品添加剂呼声日高,高梁壳红色素无毒、无味和具有的理化性可以在食品加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国家标准(GB2760-86)的规定,高粱壳红色素可用于熟肉制品、果冻、饮料、糕点、畜产品、水产品及植物蛋白着色。大用量0.4g/kg。例如,沈阳市克拉古斯肉食品厂、沈津肉食品厂等应用高粱壳红色素水溶性产品作火腿香肠着色剂,用量为0.34g/kg,经300℃炉温烤制的火腿香肠,色泽柔和、自然,具有真实感,深受用户欢迎。沈阳市饼干厂采用高粱壳红色素醇溶产品试剂水果糖一次成功,红色素添加量为0.025%,采取直火熬糖工艺生产,制作的水果糖颜色稳定,无特殊气味,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2.2在化妆品行业上的应用
化妆品加工使用的着色剂,既要有美观的要求,又要有无毒害、安全的要求,高梁壳红色素可以在化妆品上得到应用。沈阳市白塔日用化学厂采用高粱壳红色素醇溶产品和水溶产品分别在口红、洗发香波、洗发膏中用作着色剂获得成功。其产品色彩鲜艳、柔和,厂家认为高粱壳红色素在化妆品中可以取代化学合成色素酸性大红。
2.3在药品行业上的应用
药品生产中应用着色剂可使药片着色,使用时醒目,容易识别和区分,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常用的医用药片着色剂有苋菜红、胭脂红、靛蓝等。虽然这些化学合成色素经国际卫生部门批准许可,但经常食用对人体有害。因此,可以采用高梁壳红色素代替化学合成色素生产有色糖衣药片。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厂用高梁壳红色素做药片膜的着色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生产的红色糖衣药片外观光亮,色泽柔和,或呈粉红色,或呈深红色;经卫生监督检验部门分析,高梁壳红色素制成的药片砷、铜含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服用这种药片是安全可靠的。新民市红旗制药厂采用高粱壳红色素作中成药增色剂,解决了中成药因色调达不到药典要求的颜色而销售困难的问题。
……
序言
一、品种资源
高粱籽粒营养品质优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
东北地区高粱栽培历史考证
世界高粱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高粱的野生近缘种及其利用价值
高粱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利用
高粱原始材料再利用分析
高粱糯质资源创新及其利用研究
二、遗传育种
高粱F3代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的遗传分析
高粱杂交种辽杂5号选育报告
高粱区域试验中杂交种产量的稳定性分析
高粱籽粒品质的遗传改良
高粱杂交种辽杂6号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7号选育报告
美国青贮饲料高粱的生产和研究
高粱不同分类组优势配合力的研究
高粱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研究
新引高粱雄性系的鉴定与评价
A,型高粱雄性细胞质在选育优良系中的应用
高粱杂交种辽杂10号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12号选育报告
高产、多抗、早熟高粱杂交种辽杂11号
高粱杂交种亲本遗传距离与优势及产量关系研究
高粱杂交种辽杂13号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14号(373 A/312)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16号(99093)选育报告
高粱杂交种辽杂17号选育报告
A,型胞质雄性系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
粒用高粱亲本系选育早代鉴定研究概述
辽饲杂二号选育研究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高粱杂交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高粱若干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美布拉斯加州粒用高粱产量与品质改良
高粱雄性系选育的研究
甜高粱——大有发展前途的作物
不同细胞质对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42份高粱亲本的聚类分析
高粱雄性核基因的利用
辽宁省高粱育种工作的现状及展望
外高粱发展趋势及对策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高粱品种改良发展阶段及代表品种
我国高粱品种改良的育种方法
新型绿色可再生能源作物——甜高粱及其育种策略
优良粒用高粱杂交种辽杂13号
辽杂号高粱杂交种性状分析与总结
高产、抗旱、酿酒用高粱杂交种辽杂18号选育报告
饲用高粱杂交种辽饲杂3号选育报告
辽宁省高粱品种遗传改良的成就及发展趋势
饲用高粱杂交种辽饲杂4号选育报告
海南三亚地区高粱的前期整地、播种和苗期管理
高粱系124A的选育
优质、高产、多抗酿造型高粱杂交种辽杂23号选育报告
高产、优质、多抗、食用型高粱杂交种辽杂25号选育报告
AMMI模型在高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能源用甜高粱辽甜1号选育报告
我国甜高粱育种方向及高效育种技术
A3、A4细胞质对甜高粱产量及其重要性状的影响
……
三、栽培生理
四、病虫害
五、生物技术
六、高粱产业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一种低调而富有内涵的风格。主色调采用了沉稳的墨绿色,这种颜色在大自然的语境中,常常代表着生命力、生长与希望,与农业研究的主题不谋而合。字体设计上,书名采用了简洁而清晰的宋体,字号适中,排列规整,传递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质。封面的下方,一行小字标注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论文汇编-第三集”,明确了其内容和来源,也为读者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我尤其喜欢纸张的质感,它不是那种光滑闪亮的铜版纸,而是一种略带哑光、触感温和的特种纸。在光线下,纸张的纤维纹理若隐若现,散发出一种朴实而高级的光泽。这种材质的选择,不仅提升了书籍的整体品味,也暗示了其内容所承载的厚重感和历史价值。翻开书页,纸张的颜色是略带米黄色的,这种颜色比纯白更显柔和,长时间阅读不易引起视觉疲劳,也增添了一种复古的韵味,仿佛一本陈年的学术经典。装订方式采用了锁线胶装,使得书本能够平整地摊开,方便阅读和做笔记,同时也保证了书本的牢固性,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易散架。书脊上的文字清晰可辨,方便在书架上查找。总的来说,从这本书的外观设计到用材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学术的尊重和对品质的追求,这种精美的包装,无疑为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增添了一份期待。
评分从书名中的“1995-2010”这个时间跨度来看,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正是中国农业科研经历高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十五年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共同推动了各项农作物研究的深入开展。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旱地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其在高粱研究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无疑对全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本书,正是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这段关键时期内,关于高粱研究的精粹论文进行汇编。我对此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当时高粱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品种选育方面,是否更加注重抗逆性(如抗旱、抗病)、产量潜力以及品质的提升?在栽培技术上,又有哪些创新性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对于高粱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虫害,研究人员是如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的?更让我好奇的是,这本书的“第三集”定位,暗示了这是一个系列性的学术成果。这意味着,前两集可能已经对更早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而这一集则更侧重于近期的、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深入了解辽宁省在高粱科技创新方面的历程,学习到宝贵的科研经验,并为我理解中国高粱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提供有益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踏实而专业的视觉感受。沉稳的墨绿色作为主色调,既彰显了农业研究的生命力和希望,又传递出一种严谨、可靠的学术气息。书名“【XH】 1995-2010-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论文汇编-第三集”以醒目的黑色宋体字印刷,清晰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字体的排布也十分讲究,既突出了核心信息,又不显得杂乱。封面的材质选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哑光纸,触感温和,光泽柔和,与内容所承载的学术深度相契合。在光线下,纸张的细腻纹理仿佛诉说着科研人员背后付出的辛勤汗水。书名下方,印有“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这一权威机构名称,进一步增强了其内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第三集”的标注,则暗示了这是一个系列性的学术成果,也勾起了我对前两集的探究兴趣。翻开书页,纸张泛黄的色调,恰到好处地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却没有一丝陈旧的弊病,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种味道对于学术书籍而言,是一种天然的印记。装订方式采用了锁线胶装,书脊平整,书页翻动流畅,方便阅读,也保证了书籍的耐用性。整体而言,从封面设计到纸张质感,再到装订工艺,这本书都展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人在拿到它的一瞬间,就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相信它一定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学术著作。
评分“汇编”二字,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意味着我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检索、搜集分散在各种期刊、会议上的零散论文,而能在一个集中的平台上,系统地了解到特定时期内某个特定领域的研究全貌。对于一个希望对辽宁高粱研究有一个全面、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节省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我设想,这本汇编中的每一篇论文,都代表着研究人员心血的结晶,凝聚了他们对高粱事业的执着追求。通过阅读这些汇编的文章,我希望能勾勒出辽宁省高粱研究在1995年至2010年间的演进轨迹。例如,early stage 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基础的遗传改良和栽培模式的探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的研究可能开始引入更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或者更侧重于高粱的综合利用开发。这种研究方向的演变,本身就反映了整个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作为“第三集”,它很有可能是在前两集基础上,对近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更进一步的梳理和补充,这意味着其中收录的论文,可能包含了更多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深化和拓展。我期待,通过阅读这些汇编的文章,能够学习到不同研究者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拓展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个时间段内,辽宁高粱研究取得了哪些关键性的进展,又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而言,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研究实践的时光隧道。我并非直接的研究者,但我对农业科学,特别是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高粱研究,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我了解到,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其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并且在不同地区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研究重点。辽宁省,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在高粱的研究和生产方面,必然有着其独到的经验和成果。这本书,正好将1995年至2010年这十五年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高粱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发现,进行了一次集中而系统的呈现。我期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看到,在这段关键时期内,辽宁省的高粱研究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我希望了解,当时的研究者们是如何克服技术上的瓶颈,如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又有哪些成果最终落地开花,为辽宁乃至全国的高粱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这本书的“第三集”定位,更增添了我对其内容的期待,因为它意味着可能在前两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某些特定研究方向的探讨,或者涵盖了更多近期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最直接、最权威的关于辽宁高粱研究的历史信息,学习到前辈们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在于其内容的“汇编”性质。这意味着,我将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到1995年至2010年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高粱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我猜想,这些论文的作者们,都是当时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为高粱的遗传改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阅读这些汇编的文章,我希望能够梳理出这一时期内,辽宁高粱研究的发展脉络。例如,早期研究是否更侧重于基础性的育种工作,而后期是否逐渐引入了更多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如分子标记、基因组学等,来加速品种的改良进程?在栽培方面,是否存在着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土壤条件的优化栽培模式?对于高粱的病虫害,研究者们是如何深入剖析其发生规律,并开发出高效、环保的防治技术?这本书的“第三集”定位,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或许是在对前两集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也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研究方向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这使得我不仅能了解到辽宁高粱研究的整体概况,还能深入了解某个特定时期内,某个关键性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对我而言,这就像是在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中,找到了一个更加精炼、更加集中的入口,让我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我所需要的信息,并从中学习到最前沿的科研思路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以一种朴实却不失庄重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温和,细致的颗粒感在光线下显露出低调的光泽,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封面的主色调是沉静的墨绿色,辅以淡雅的米白色,整体散发着一种踏实、严谨的气息,与内容所涉的农科研究主题恰如其分地契合。书名“【XH】 1995-2010-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论文汇编-第三集”以一种醒目的但又不张扬的字体排布,黑色的印刷清晰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一种对学术的敬意。右下角标注的“第三集”字样,暗示了这是一套系列性的学术成果,也勾起了我对前两集的遐想,期盼着能有机会一窥全貌。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泛黄的程度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陈旧,又带有历史的韵味,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种熟悉而又令人安心的味道,瞬间将我拉回到了那个埋首于书本和实验的年代。装订方面,采用的是锁线胶装,书脊平整,书页翻动流畅,每一页都能被轻易地展开,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书页松散或损坏的担忧。整体而言,从书籍的物理形态上,它就展现了一种对学术成果的尊重,以及一种对细节的匠心追求,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它所蕴含的宝贵知识。
评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学术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印记和区域性研究的深度。1995年至2010年,这十五年的时间,对于中国农业科研而言,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期。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旱地作物,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基地,在高粱的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必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这本书,正是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这段时间内,关于高粱研究的精华论文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我期待通过阅读这些论文,能够了解到当时高粱研究的前沿动态,比如在品种改良方面,是如何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甚至是早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来选育出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在栽培技术方面,又有哪些创新性的措施,能够更好地适应辽宁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提高高粱的产量和品质。对于高粱生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病虫害,当时的科研人员是如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治策略的?这本书的“第三集”定位,更让我猜测,它可能聚焦于这一时期内某些更加细分的研究领域,或者是在前两集基础上,对某些重要课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它就像是一部生动的科研史,记录了辽宁省农业科研工作者们对高粱事业的执着与贡献,对于我理解我国高粱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内容的时代跨度——1995年至2010年。这十五年的时间,在中国农业科研领域,尤其是在高粱研究方面,无疑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转型时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爱好者,我深知这段时期内,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科研机构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与突破。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辽宁省高粱研究历史脉络梳理的空白。它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那个年代的研究者们辛勤耕耘的成果,也记录了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取得的进步。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在这十五年间,辽宁省高粱的品种发生了哪些演变,是产量有了显著提升,还是抗性得到了增强?在栽培模式上,是否存在着一些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的创新性方法?对于高粱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当时的科研人员是如何进行诊断和防治的,是否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让我好奇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是否有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或者是否涌现出了一批在辽宁高粱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的科研人员?这本书的“第三集”定位,更是激起了我的探索欲,让我不禁思考,前两集可能涵盖了更早的研究历程,而这一集则聚焦于相对较近的、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辽宁高粱科技发展全景的绝佳机会,让我有机会深入剖析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
评分尽管我尚未能深入翻阅其中的具体论文,但仅仅从书名所传达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这一权威信息,就足以让我对其内容的学术严谨性和地域针对性充满信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为该地区农业科研的排头兵,其研究成果历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特色农作物高粱的研究上,必定凝聚了该院多年来最精华的科研力量和最前沿的探索。我预期这本书中汇集的论文,将是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代表了当时辽宁省高粱研究的最高水平。书中可能涉及的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的探讨,更会包含大量实证研究和应用推广的实践经验。例如,对于辽宁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研究人员是如何针对性地进行品种选育和优化栽培技术的?在高粱的营养价值、饲用价值以及工业用途开发方面,是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书中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以及综合防治策略的阐述,很可能基于辽宁省实际的发生情况,提出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防治方案。此外,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高粱分子育种、基因组学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被应用于提升高粱的抗逆性、品质和产量。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其在区域性作物研究上的经验,对于其他类似气候条件的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无疑是对辽宁高粱研究一个时期内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和展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区域性作物科技发展的重要窗口,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