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第4版)
定价:59.80元
作者:宁焕生,王睿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1509059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关注十二五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阐述物联网新的定义,外发展状况,物联网与传感网等概念的关系
剖析一些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战略
探索国家物联网建设,研究行业物联网规划与运营,评价应用物联网的发展等
统计我国近年来在物联网(含RFID)领域资助的项目
内容提要
本书版于2009年1月出版,第二版于2010年9月出版,第三版于2011年12月,第四版主要内容包括:
关注十二五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阐述物联网新的定义,外发展状况,物联网与传感网等概念的关系
剖析一些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战略
探索国家物联网建设,研究行业物联网规划与运营,评价应用物联网的发展等
统计我国近年来在物联网(含RFID)领域资助的项目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认识物联网、国家物联网规划与运营、物联网相关技术、物联网典型应用、RFID技术和应用。附录统计了近年我国支持的物联网和RFID方面的项目。
本书从技术、管理及决策等方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作者的一些观点,对关心和从事物联网工作的决策人员、企业经营人士、研发和科技爱好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序
前 言
第Ⅰ部分 认识物联网
章初识物联网的一些花絮
1.1 印象物联网
1.2 有没有直观的例子让我们见识一下理想中的物联网?
1.3 物联网对未来的影响
1.4 小结
1.5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深入了解物联网内涵
2.1 简单地理解物联网概念
2.2 物联网概念演进的历史
2.3 关于物联网的分层结构的认识
2.4 物联网在外的发展现状
2.4.1 物联网在国外的发展
2.4.2 物联网在的发展
2.4.3物联网在全球的应用概况
2.5 物联网与RFID、EPC的关系
2.6 物联网与传感网、M2M、云计算等概念间关系
2.7 小结
2.8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本书给未来物联网下定义
3.1 感知和控制能力
3.2 网络基础设施
3.3 拟人的智慧和超级信息处理能力
3.4 小结
3.5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II部分 物联网:规划与运营
第4章关于物联网敏感问题的讨论
4.1 美国发展物联网的战略策略是什么
4.2 欧盟发展物联网的战略策略特点是什么
4.3 冷静看待IBM智慧地球的概念和宣传
4.4 怎样认识我国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
4.5 究竟传感网是不是物联网
4.6 中国的物联网行动是否过热
4.7 如何正确看待目前对物联网的商业价值预测
4.8 运营商在物联网发展中的角色
4.9 三网融合部署与发展物联网
4.10 发展物联网的重要意义与商业前景
4.11 小结
4.12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如何发展物联网:规划与运营
5.1 我国物联网发展已经出现了哪些问题
5.2 我国物联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5.3 企业进入物联网产业的若干建议
5.4 行业物联网发展的一些看法
5.5 国家物联网
5.5.1 国家物联网的建设必要性
5.5.2 国家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的一点建议
5.5.3 国家物联网管理模式探讨
5.6 物联网建设思考
5.6.1在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定位问题
5.6.2有限的财政支出如何更有效地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5.7 全球物联网
5.8 小结
5.9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III部分 扫描物联网相关技术
第6章早期典型物联网之一-EPC介绍
6.1早期物联网概述
6.2 EPC系统
6.2.1 EPC系统的名称解析服务
6.2.2中间件(MW)技术
6.2.3信息发布服务
6.2.4 EPC系统工作流程举例
6.3 小结
6.4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从分层结构角度看物联网关键技术
7.1物联网感知技术
7.1.1传感器技术概述
7.1.2传感器技术未来发展
7.2物联网体系架构
7.2.1概述
7.2.2外研究现状
7.2.3未来研究重点
7.3物联网通信技术
7.3.1通信模式
7.3.2通信速度
7.4物联网网络技术
7.5物联网网络发现及搜索引擎
7.6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
7.6.1网格计算与云计算
7.6.2海量数据处理
7.7 物联网管理
7.8 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
7.8.1 什么是信息融合
7.8.2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7.8.3 物联网信息融合的必要性
7.8.4 物联网信息融合的特点与挑战
7.8.5 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
7.9 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
7.9.1具体安全问题
7.9.2安全机制
7.10小结
7.11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从信息物理空间融合角度梳理物联网主要支撑技术
8.1 小结
8.2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IV部分 概述物联网应用
第9章十二五国家重点支持的部分应用领域
9.1 智能电网
9.2 智能交通
9.2.1 城市交通动态监控及安全监管
9.2.2 稀疏路网监控与救援物联网
9.3 智能物流
9.3.1 内河航运物联网
9.3.2 远洋运输物联网
9.3.3 冷链物联网
9.3.4 特种货物物流物联网
9.4 智能家居
9.5 环境检测
9.5.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
9.5.2环境监测领域
9.5.3天气预报及遥感领域
9.5.4 垃圾监控物联网
9.5.5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运行监控物联网
9.5.6 烟花监控物联网
9.6 工业与自动化控制
9.6.1工业生产管理
9.6.2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
9.7 医疗健康
9.7.1 健康监护
9.7.2 医疗器械及医疗过程管理
9.7.3 医药产品管理
9.7.4 医疗环境监控
9.8 精细农牧业
9.8.1 现代农业
9.8.2 畜牧业管理
9.9 金融与服务业
9.9.1金融监控与预测物联网
9.9.2民航乘客服务物联网
9.10 国防军事
9.10.1 国土边境安全
9.10.2 军事领域
9.10.3 网电空间战
9.11 小结
9.12 思考题
参考文献
0章 物联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10.1 航空领域
10.1.1 机场安全与运营物联网
10.1.2 物联网在低空空域安全救援中的应用
10.1.3 物联网在大飞机制造及其物流中的应用
10.1.4航空物流物联网
10.1.5基于空天地网络的航空支撑物联网
10.2 航天领域
10.2.1物联网与航天产业链
10.2.2物联网与航天器飞行过程
10.3 小结
10.4 思考题
参考文献
1章 可穿戴技术与脑联网的应用
11.1可穿戴设备
11.2可植入设备
11.3体联网
11.4 脑联网
11.5 小结
11.6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RFID原理、技术和重大工程应用
2章 RFID概述
12.1了解RFID
12.2 RFID外发展现状
12.3 小结
12.4 思考题
参考文献
3章 RFID系统关键技术
13.1 读写器
13.2 标签
13.3 RFID编码及转换
13.4 RFID防碰撞技术
13.4.1 多标签防碰撞
13.4.2 多读写器防碰撞
13.5 RFID射频网络管理
13.6 RFID空中接口协议及其安全性
13.6.1 RFID空中接口协议概述
13.6.2 RFID系统安全隐患
13.6.3 RFID系统安全需求
13.6.4 RFID系统安全机制
13.6.5 RFID系统安全的新方向
13.6 小结
13.7 思考题
参考文献
4章 RFID技术在典型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14.1身份标识类
14.1.1RFID在票证防伪领域的应用
14.1.2RFID在身份证中的应用
14.2安全防伪类
14.2.1酒类防伪
13.2.2烟类防伪
14.3流通类
14.3.1 RFID民航行李管理解决方案
14.3.2 RFID民航行李管理工作流程
14.3.3 民航行李RFID编码
14.4 其它一些典型RFID应用系统举例
14.4.1 RFID食品安全管理
14.4.2 危险品管理与RFID
14.4.3 RFID在交通方面的应用
14.4.4 RFID在邮政领域的应用
14.4.5 RFID未来发展和重要应用
14.5 小结
14.6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国外物联网重要事件
附录B 欧盟与中国物联网合作与交流
附录C 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选段
C1中国发展RFID技术战略
C2中国RFID技术发展及优先应用领域
C3中国推进RFID产业化战略
附录D 国家各部委近年来资助RFID相关技术发展的项目
D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D2 国家发改委资助项目
D3 863计划RFID项目
D4 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
D5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D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RFID项目
附录E 2010-2011年我国对物联网领域的项目支持清单
E1 科技部973计划物联网项目
E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E3 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E4 科技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立项项目
(封底)
作者介绍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射频通信、射频识别技术(RFID)、金融信息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持过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973子专题、航天支撑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射频通信等各类项目10余项。近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2部。申请中的RFID10余项。
文摘
序言
最近上手了一本关于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中的时滞动力学分析的著作,读完后感觉对任何涉及反馈机制的系统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系统内部时间延迟对稳定性和行为模式产生的微妙但关键的影响。作者深入研究了延迟微分方程(DDEs)在生态学、化学振荡以及网络控制中的应用,并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特征值分析和Lyapunov泛函方法来判断系统的渐近稳定性。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基于网络的时滞耦合系统的同步性问题,通过引入耦合强度和时滞的参数变化,展示了系统从完全同步到混沌行为的过渡路径,这部分分析极为精彩,充满了数学美感。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理论化,但其带来的启发却是实践层面的,它教会我们,在设计任何反馈回路时,时间延迟是一个不能被简单忽略的“噪音”因素。对于从事高精度控制、自动驾驶决策逻辑或复杂生物网络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箱是无价之宝,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实时”这个概念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概念,直到看了这本聚焦于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的专著,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妙所在。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深入剖析了亚微米级误差控制在复杂曲面检测中的实现难度,并且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来克服单一视觉系统的局限性。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解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算法如何应对不同光照条件和材料表面的干扰,这一点对我理解当前制造业的“卡脖子”技术非常有帮助。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对比了结构光、激光三角测量和相移干涉这三种主流技术在不同行业(如航空叶片和半导体晶圆)中的适用性与精度表现,那张对比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干货。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数学公式和工程原理的支撑,但又不失可读性,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在耳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完成一次复杂的系统设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工业4.0中质量控制的核心技术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精品。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关于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DERMS)与电网柔性化改造的著作。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过多纠缠于传统的电力系统理论,而是直接聚焦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现有电网稳定性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策略和市场机制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书中对虚拟同步机技术(VSM)在储能设备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甚至提供了几套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案例模型,这对于电力电子和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尤其欣赏它对微电网自治运行与并网切换逻辑的分析,那部分内容清晰地揭示了如何在不牺牲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区域能源的自给自足和高效利用。作者的语言风格偏向学术前沿探讨,逻辑链条非常紧密,适合有一定电力系统基础的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本书不仅让我理解了“智能电网”的内涵,更让我看到了能源互联网时代电网运营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极具前瞻价值。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与基因组序列组装算法的专业书籍,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罗列算法,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原始测序数据预处理、错误校正,到De Novo组装的全流程知识体系。作者对图论在序列组装中的应用(比如De Bruijn图和Overlap-Layout-Consensus)的讲解尤为出色,通过清晰的图示和逐步推导,将原本抽象的算法变得异常直观易懂。更难得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HPC)集群来加速TB级别基因组数据的处理,涉及到并行计算框架和内存优化策略,这部分内容对于希望从事大规模生物数据分析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极其实用的指南。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严谨的科研报告与教程相结合,信息密度极高,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和理解。这本书为我理解现代基因测序技术背后的计算原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强烈推荐给生物科学和计算机交叉领域的学者。
评分哇,最近刚翻完一本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深度分析的书籍,简直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并没有聚焦于单一的技术,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将边缘计算、5G网络与大数据这些前沿技术无缝集成到智慧交通系统的构建之中。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实时数据流的采集、处理与决策优化时,展现出了极强的专业素养。比如,书中对城市级交通信号灯动态调控模型的论述,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了理论框架,更结合了几个国际大都市的实际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技术落地后的复杂性和挑战。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的强调,这在任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全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好,逻辑层层递进,从基础架构到应用场景,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如何被信息技术重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参考。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对未来城市脉络的精彩预演,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对技术变革的敬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