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磁波时域计算方法-时域有限元法-(下册)
定价:28.00元
作者:葛德彪,魏兵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606353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磁波时域计算方法(下册):时域有限元法》可作为无线电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技术、电波传播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学科教师、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阅读参考。
目录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在逻辑构建上的严谨性和层次感。不同于市面上一些为了凑字数而强行增加内容的书籍,这里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像精密齿轮一样紧密咬合,推动着读者对时域有限元法的理解不断深化。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间步进算法的讨论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经典的诸如Leapfrog或Crank-Nicolson等方法的介绍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处理强非线性或高度色散材料时的局限性,并引入了一些更先进的、针对特定电磁问题的优化算法。这种对细节的深挖,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处理瞬态电磁问题,比如雷击、脉冲电磁场等场景的研究人员来说,如何准确捕捉高频瞬态响应是核心难题。这本书通过对数值色散和数值耗散的深入辨析,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工具箱,帮助我们在保证计算稳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物理现象。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数值模拟的“敏感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再盲目相信仿真结果,而是懂得如何从方法论层面去质疑和优化模型。
评分作为一名偏向于软件实现与优化的技术人员,我最关注的是算法的可操作性和计算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它没有把有限元法停留在纯粹的数学推导层面,而是大量篇幅着墨于如何将这些强大的数学工具“翻译”成高效的计算机代码。例如,在涉及大规模矩阵求解时,书中详细介绍了迭代求解器的选择标准,以及如何利用有限元法的局部支撑特性来构建高效的预条件子。对于涉及大规模非线性问题的求解,书中也给出了基于时间步长控制和残差检测的实用流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中对数值稳定性的强调,很多初级教材往往忽略了在有限精度运算下可能出现的“数值灾难”。而这本书则系统地分析了条件数、误差传播路径等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如Conforming vs. Non-conforming elements)来提升整体算法的鲁棒性。这种对工程健壮性的关注,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理论书籍的关键点,它教会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既精确又“抗造”的仿真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相当内敛而有力,它没有花哨的辞藻,而是专注于知识的有效传递。对于我这种习惯于通过对比阅读不同数值方法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横向对比分析尤其宝贵。比如,在讨论到如何处理二维和三维问题时的计算复杂度差异时,作者清晰地阐述了从一个成熟的二维算法扩展到高维时所面临的网格自由度和自由度激增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降维或稀疏化处理策略。这对于我们团队正在尝试突破三维瞬态全波仿真瓶颈的项目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于“吸收边界条件”(ABC)的讨论也极其细致,不同于常见的PML(Perfectly Matched Layer)的理论推导,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在实际有限元网格下,如何高效且精确地构建和实现这些吸收边界,包括对吸收层厚度和吸收性能之间的折衷分析。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教材,更像是一本面向工程实现的高级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专注于时域有限元法的电磁波计算专著,从我一个初涉该领域的读者的角度来看,简直是本硬核的工程宝典。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目录就透露着一股不容小觑的专业气息。我原本以为,有限元法本身已经够抽象了,再加上“时域”和“电磁波”,这简直是数学、物理和工程的“三合一”挑战。然而,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比如,在介绍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处理时,书中通过详尽的图示和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的数值处理策略如何影响最终的仿真精度和计算效率。特别是对于非均匀介质和复杂结构的处理,书中提供的数值技巧和收敛性分析,对于我们实际进行电磁兼容性(EMC)或高频电路设计仿真时,避免出现灾难性的误差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算”,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算”,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不同数值离散化方法之间的权衡取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一对一的工程指导,而不是简单地阅读一本教科书。我个人认为,对于希望从基础理论深入到实际工程应用层面的工程师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体验到了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这种感觉非常难得。它没有把时域有限元法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黑箱技术”,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展示了其内部的运作机制。例如,在关于时间离散化方法的选择时,作者不仅比较了不同方法的精度阶数,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与空间离散化耦合时产生的交叉耦合效应,以及如何通过更高阶的时间积分方案来缓解这种效应带来的物理失真。对于电磁波在复杂介质中传播这类问题,精确的时间特性至关重要,这本书提供的深度解析,使我能够不再满足于使用预设的求解器参数,而是能根据电磁波的实际频散特性,主动调整时间步进策略以达到最佳的计算效率与精度平衡。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解决电磁波时域问题的“利器”,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读者对待数值模拟问题应有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探究的习惯,对于提升专业能力是一个极佳的催化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