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变频器应用基础
定价:21.00元
作者:石秋洁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11106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变频器应用基础》主要讲解了变频器的基本结构、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变频器的基本运行功能、参数预置和操作,变频器的安装、抗干扰处理,变频驱动系统的设计和典型应用实例。
本教材的特点是:本着原理定性讲,应用重点讲,操作现场讲的原则,从实用、实操的角度分析讲解,淡化理论,便于理解和接受。由于应用部分邀请了变频器应用专家编写,使该部分内容既新颖实用,又避免了理论计算。由于书后附有实验指导书,所以变频器的运行功能、参数预置和操作是结合实验来讲解的,故易于理解。附录中还介绍了简易实验台的制做方法。
《变频器应用基础》为高职高专中职电气、机电类专业的教材,中职学校亦可选用。其中“*”的章节可以略讲。本课程各专业可做考查课或选修课,学时为50左右,也可作为短期培训班的教材及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章 电动机与电力拖动系统
节 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等效电路
第二节 异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
第三节 负载的类型与电动机的运行
第四节 电力拖动系统的组成
小结
习题
第二章 变频器的基本原理及变频调速的特点
节 变频器的发展及应用
第二节 变频器的组成原理
第三节 变频与变压
第四节 变频后异步电动机的特性
小结
习题
第三章 变频器的功能及预置
节 变频器的控制模式
第二节 变频器的各种频率参数及预置
第三节 变频器的其他常见功能
第四节 变频器的保护功能
小结
习题
第四章 变频器的外接电路与操作
节 外接主电路与主要电器的选择
第二节 变频器的操作与运行
第三节 外接给定电路
第四节 外接控制电路
小结
习题
第五章 变频器的安装、调试及干扰的防范
节 变频器的安装及布线
第二节 变频器的功率因数和改善措施
第三节 变频器的抗干扰措施
第四节 变频调速系统的调试及常见故障
小结
习题
第六章 变频调速拖动系统的设计
节 设计变频调速拖动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变频调速时电动机的有效转矩线
第三节 恒转矩负载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
第四节 恒功率负载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
第五节 二次方律负载变频调速系统的
设计
小结
习题
第七章 变频调速的应用实例
节 风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变频调速
第二节 水泵的变频调速,
第三节 多单元同步的变频调速系统
第四节 起重机械的变频调速
第五节 车床主轴的变频调速
第六节 龙门刨床的变频调速
小结
习题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变频器的面板操作及运行
实验二 变频器的外部运行、组合运行
实验三 变频器常用参数的功能验证
实验四 程序运行方式
实验五 多档转速的PLC控制
附录
附录A 简易实验台的制作
附录B 三菱FR-A540变频器简介
附录C 森兰变频器简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学术化,这在理论阐述上是优点,但在介绍最新技术趋势和前沿应用时,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我期望看到关于工业物联网(IIoT)背景下,变频器如何实现数据采集、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的内容,这已经是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的热点,但书中对这些新兴领域的关注度很低,似乎停留在上一个技术周期的技术水平上。此外,在对比不同拓扑结构(如多电平变频器)的优劣时,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功率密度和对电网侧谐波影响的综合评价体系。整体阅读下来,感觉这本书是一部扎实的基础参考书,但它未能展现出变频器技术在面向“工业4.0”转型中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创新方向,略显沉闷和保守。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深入理解向量控制(FOC)的底层算法及其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动态响应特性。然而,书中对FOC的介绍,大部分集中在基础的Clarke和Park变换上,对于如何有效处理电机参数摄动、如何实现高精度的转矩和磁链观测,尤其是弱磁升速阶段的控制策略,描述得比较模糊,更像是一种教科书式的复述,缺乏实际调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和解决方案。比如,在实际应用中,零点漂移和SVPWM死区时间的补偿对控制精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书中对此的讨论非常简略,没有提供有效的计算模型或修正方法。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如何让变频器跑得更平稳、更精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答,更像是在学习理论公式,而非掌握工程技能。
评分这本书的介绍很吸引人,但实际读起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入门指南,对于那些已经对电力电子技术有一定了解,特别是对变频器控制原理和应用方面有深入探究需求的人来说,深度可能稍显不足。比如,在讲述空间矢量调制(SVM)时,篇幅相对较短,对于其背后的数学推导和不同调制策略之间的性能权衡讨论不够充分。我期望能在书中看到更多关于新型开关器件,比如SiC MOSFET在变频器中的应用案例和挑战,这部分在当前电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但书中涉及不多。再者,书中关于故障诊断和保护策略的介绍,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实际工程案例的支持,比如如何利用电流、电压谐波信息进行早期故障预警,这些实战性的内容如果能增加,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总的来说,它为入门者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但对于想成为专家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再补充其他更专业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给人一种非常传统、略显陈旧的感觉,这或许能让一些老一辈的工程师感到亲切,但对于习惯了现代教材清晰逻辑和丰富图示的年轻读者来说,阅读体验上稍有欠缺。内容组织上,虽然覆盖了变频器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但前后章节之间的衔接略显生硬,部分章节的知识点跳跃性较大,比如从电机参数辨识突然跳到PID参数整定,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理论铺垫。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谐波治理和电磁兼容性(EMC)的部分,发现这方面的论述相对保守,很多内容还是基于早期的技术标准,对于当今越来越严格的EMC要求,尤其是针对高频开关带来的共模干扰治理,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现代变频器设计中如何兼顾性能与EMC的实例分析,相信对读者会更有启发性。
评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多地放在了对变频器“功能模块”的介绍上,而非“系统集成”和“现场维护”的经验分享。例如,在介绍变频器的常见故障码时,它列举了很多代码,但对于这些故障代码背后可能涉及的硬件层面原因(比如IGBT驱动电路的问题、电流采样回路的干扰等)的深入分析却非常有限。一个经验丰富的维修工程师,往往需要快速定位是软件参数设置问题,还是硬件元件损坏,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指导性材料不足。如果能加入一些基于示波器波形分析的故障排查流程图,或者分享一些因特定环境因素(如高湿、高尘)导致的常见失效模式,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更宝贵的财富。目前的叙述方式,更适合于在教室里讲解理论,而不是在车间里解决实际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