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通信原理与通信电路实验教程 |
| 作者 | 王吉林 |
| 定价 | 36.00元 |
| 出版社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811306026 |
| 出版日期 | 2013-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通信知识不仅是通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且已经成为电子类各专业学生需要学习了解的内容。通信相关的实验能够帮助并促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使学生对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新技术及其工程实验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通信原理与通信电路实验教程》(作者王吉林、周锋、卞金洪、陆辉)参考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试行)》及多所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高频电子)两门课程教学大纲,编选了70个代表性实验项目,以Rz8641型现代通信技术及Rz8653型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系统为平台,采用“主板 实验模块”相结合的灵活结构,便于选择、定制、硬件升级,各模块既能完成相对应单元部件实验,又能由学生用各单元模块构建一个完整通信系统进行系统实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的前几章,感觉作者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的平衡把握上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陷入纯粹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非常注重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通信系统框图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调制解调原理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对比不同调制方式的频谱特性和抗干扰能力,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特定场景下必须选择QAM而不是简单的AM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比如早期的短波通信遇到的挑战,这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感受到通信技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脉络。如果能再增加一些现代通信技术,比如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那就更贴合当下的行业趋势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精确,几乎没有发现任何歧义或者模棱两可的描述,这对于理工科的学习资料来说是最宝贵的品质。作者在定义每一个术语时都非常小心翼翼,确保读者不会因为对某个基本概念理解偏差而导致后续学习受阻。这种严谨性在描述复杂系统如噪声分析和信道编码时尤为重要,作者清晰地区分了理论噪声限和实际工作点,避免了混淆。不过,对于初次接触通信领域的读者来说,开篇的专业术语密度可能有点过高,建议配套一个专门的词汇表或者在首次出现专业名词时提供更简化的解释,以降低入门的坡度。一旦跨过这个最初的门槛,后面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顺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选得挺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是那种轻易翻烂的廉价感。插图部分处理得相当精细,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原理图,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专业度,选用了一种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非常符合理工科教材的定位。不过,我个人感觉如果能在一些关键的公式推导步骤旁增加一些更直观的示意图或者动画辅助理解,那就更完美了,毕竟涉及到高频信号和滤波器的概念时,静态的文字描述总有它的局限性。整体来说,对于追求阅读体验和书籍耐用性的读者来说,这本教材在硬件层面是无可挑剔的,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血本的,绝对是书架上值得收藏的一本工具书。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于它对“系统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视。它不是孤立地讲解单个器件或单个公式,而是始终将学习内容置于整个通信链路的背景之下。比如,在讲解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时,它立刻会关联到这对数字调制的星座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数字域进行预失真补偿。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这对于未来从事系统设计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思维训练。如果未来的修订版能增加一些关于电磁兼容性(EMC)和辐射抑制的章节,从物理层面上再拓宽一下视野,那就更具前瞻性了,毕竟在实际产品开发中,这些往往是影响产品能否通过认证的关键因素。
评分从实验教程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实验步骤,而是将每个实验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从实验目的、所需仪器准备、理论回顾到数据分析和误差讨论,环环相扣。我特别喜欢它在实验后设置的“深入探究”部分,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如果我改变某个参数,结果会怎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按照标准流程操作的层面。例如,在设计一个低通滤波器实验时,书上提供了多组不同截止频率的预设值,并要求我们分析带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对参数敏感性的认识。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更偏向于FPGA实现的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代码示例稍显陈旧,可能需要读者自行更新库文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