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网络智能管道架构与技术实现
定价:49.00元
作者:张继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211808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今前沿的通信网络智能管道的架构和相关技术,并结合快速发展的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详细论述了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智能化的研究与开发。全书共分7章。首先,介绍了智能管道的概念、功能需求、目标架构和技术体系;其次,重点论述了智能管道的五大技术——宽带提速技术、网络协同技术、多维感知技术、质量保障技术和策略控制技术;后,介绍了典型的智能管道业务模型和外运营商发展智能管道技术的案例,并对今后智能管道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目录
章 智能管道概述
1.1 智能管道的需求
1.1.1 新型业务需求的驱动
1.1.2 新技术发展的驱动
1.2 智能管道的概念解析
1.3 智能管道的目标架构——nice
1.3.1 nice的总体架构模型
1.3.2 功能模块描述
1.3.3 智能管道云-管-端协同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智能管道带宽提速技术
2.1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2.1.1 光纤接入组网技术
2.1.2 无源光网络(pon)技术
2.1.3 下一代pon技术
2.1.4 接入精细化管道技术
2.2 移动宽带接入技术
2.2.1 移动宽带接入技术发展概况
2.2.2 第三代移动宽带接入技术
2.2.3 下一代移动宽带接入技术
2.3 集群路由器技术和高速链路
2.3.1 集群路由器技术
2.3.2 40 gb/s高速链路技术
2.3.3 100 gb/s高速链路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管道网络协同技术
3.1 智能管道网络协同技术体系
3.1.1 网络协同技术的分类及应用场景
3.1.2 网络协同总体思路
3.1.3 网络协同技术体系框架
3.2 3g / lte / wlan的多接入协同技术
3.2.1 3g / lte / wlan的多接入协同应用需求
3.2.2 3g wlan接入协同
3.2.3 lte wlan接入协同
3.2.4 流移动性技术(mapim/ifom)
3.3 基于lipa/sipto的移动网数据分流技术
3.3.1 移动网数据分流应用需求
3.3.2 lipa技术
3.3.3 sipto技术
3.4 接入网络自动发现和选择(andsf)技术
3.4.1 andsf应用需求
3.4.2 andsf技术
3.4.3 andsf与其他网络协同技术的结合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管道多维感知技术
4.1 感知技术简介
4.2 网络层感知——基于流的感知技术
4.2.1 深度流检测(dfi)技术
4.2.2 深度包检测(dpi)技术
4.2.3 dfi和dpi联动
4.3 终端感知技术
4.3.1 终端感知技术实现方式
4.3.2 终端感知技术实现举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管道质量保障技术
5.1 有线宽带质量保障技术
5.1.1 宽带接入网中的qos技术
5.1.2 ip城域网和骨干网中的qos技术
5.1.3 接入网与骨干网质量保障的一致性
5.1.4 质量保障技术在现网中的应用
5.2 有线宽带资源优化技术
5.2.1 p2p流量优化技术
5.2.2 视频流量优化技术
5.3 无线宽带网络质量保障技术
5.3.1 umts的qos保障技术
5.3.2 lte的qos保障技术
5.3.3 hrpd的qos保障技术
5.4 无线网络资源优化技术
5.4.1 移动互联网的小流量、长在线典型业务的特征
5.4.2 小流量数据业务对网络信令负荷分析
5.4.3 信令优化和增强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管道策略控制技术
6.1 固网策略控制技术
6.1.1 itu-t的策略控制架构——racf
6.1.2 tispan的策略控制架构——racs
6.1.3 bbf的策略控制架构——bpcf
6.1.4 固网控制策略和接口协议比较
6.2 移动网策略控制技术
6.2.1 基于3gpp的策略控制体系
6.2.2 3gpp策略控制体系架构
6.2.3 pcc架构的关键技术
6.2.4 关键技术应用实例
6.3 融合策略控制技术
6.3.1 固网和移动网策略控制的差异性
6.3.2 固移网络融合策略控制体系
6.3.3 固移网络互通策略控制的实现方案
6.3.4 固移融合策略交互机制
6.3.5 支持wlan场景的融合策略交互过程
6.3.6 策略控制互通接口协议
6.4 基于感知的策略控制体系
6.4.1 业务感知需求与基于感知的策略控制体系架构
6.4.2 基于感知的策略控制架构和关键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智能管道发展趋势
7.1 智能管道典型业务模型
7.1.1 网络协同接入与分流模型
7.1.2 基于感知的个性化服务模型
7.1.3 差异化应用模型
7.1.4 动态的策略控制模型
7.2 外运营商在智能管道方面的案例
7.3 本章小结
附录a 通信网络智能管道的相关接口
附录b 通信网络智能管道的相关标准体系
附录c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我对“通信网络”这个话题的理解仅停留在 Wi-Fi、4G、5G 这些名词的层面。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吸引住了。书的前半部分,虽然涉及了一些底层原理和概念,但作者通过大量的类比和图示,将原本枯燥的专业术语解释得十分清晰。特别是关于“管道”的隐喻,我觉得非常巧妙,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网络传输的基本流程和存在的瓶颈。然后,当书进入到“智能”的部分时,我更是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里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比如如何通过算法优化路由、预测流量拥堵、甚至实现网络的自愈合。这些技术听起来高大上,但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场景分析,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智能管道带来的效率提升和用户体验的改善。我个人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流程的场景,这本书里的很多思路和方法,虽然领域不同,但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评分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趋势保持高度关注的科技爱好者,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演进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通信网络智能管道架构与技术实现”就像一个信号灯,直接点燃了我探索的兴趣。我一直认为,通信网络是现代数字社会的“血脉”,而“智能管道”的提出,预示着这血脉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视角,展现了这场变革的核心内容。从宏观的架构设计,到微观的技术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释。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流量的智能调度以及网络安全的前瞻性防护等方面的讨论,让我对未来的通信网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通信网络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高效、可靠、用户友好的通信新时代的曙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是那种我一看到就想拿起来翻阅的类型。标题“通信网络智能管道架构与技术实现”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虽然我不是通信行业的专业人士,但“智能管道”这个词汇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我一直对现代社会运转的背后逻辑非常感兴趣,而通信网络无疑是支撑这一切的关键。想象一下,数据就像水流一样在管道中穿梭,而“智能”则意味着这些管道不再是被动地传输,而是拥有了智慧,能够优化、管理、甚至预测。这让我想到了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这本书似乎将其拉回了现实。我期待它能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揭示这项复杂技术的本质,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一斑,了解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网络是如何变得越来越“聪明”的。书中提到的“架构”和“技术实现”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应该会详细地解析智能管道是如何构建的,以及那些支撑起智能化的具体技术细节。
评分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主要负责企业级应用的开发。虽然我的工作不直接涉及通信网络的底层架构,但我深知一个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对于任何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在一次行业交流中,一位资深的网络架构师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并强调了“智能管道”理念对未来软件服务交付的潜在影响。收到这本书后,我从一个非专业但对技术有一定理解的角度进行了阅读。我发现,这本书虽然聚焦于通信网络,但其中关于资源优化、智能化调度、以及故障预测与自愈等方面的理念,与我在软件系统设计中追求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对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软件开发实践中,从而构建出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应用系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认识到通信网络技术并非只属于网络工程师,它对整个IT生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分我是一位在运营商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每天都在和各种网络设备、传输链路打交道。平时接触到的更多是具体的故障排除和业务开通,对于“智能管道”这个概念,虽然听过一些,但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缺乏系统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它不仅详细阐述了智能管道的理论模型和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技术实现的层面,对各种关键技术进行了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如何赋能智能管道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技术在业界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但这本书将它们与智能管道紧密地结合起来,解释了它们是如何被用来构建更灵活、更可编程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书中关于网络切片、服务质量保障(QoS)的优化以及边缘计算的部署等方面的内容,也与我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