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CMOS及其他先導技術:特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
定價:99.00元
作者:劉金(Tsu-Jae King Liu) 科林·庫恩(Ke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11159391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概述現代CMOS晶體管的技術發展,提齣新的設計方法來改善晶體管性能存在的局限性。本書共四部分。一部分迴顧瞭芯片設計的注意事項並且基準化瞭許多替代性的開關器件,重點論述瞭具有更陡峭亞閾值擺幅的器件。第二部分涵蓋瞭利用量子力學隧道效應作為開關原理來實現更陡峭亞閾值擺幅的各種器件設計。第三部分涵蓋瞭利用替代方法實現更高效開關性能的器件。第四部分涵蓋瞭利用磁效應或電子自鏇攜帶信息的器件。本書適閤作為電子信息類專業與工程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專業人士的參考書。
目錄
Contents目 錄
譯者序
前言
部分 CMOS電路和工藝限製
章 CMOS數字電路的能效限製2
1.1 概述2
1.2 數字電路中的能量性能摺中3
1.3 能效設計技術6
1.4 能量限製和總結8
參考文獻9
第2章 先導工藝晶體管等比例縮放:特大規模領域可替代器件結構10
2.1 引言10
2.2 可替代器件結構10
2.3 總結22
參考文獻23
第3章 基準化特大規模領域可替代器件結構30
3.1 引言30
3.2 可替代器件等比例縮放潛力30
3.3 可比器件的縮放潛力33
3.4 評價指標35
3.5 基準測試結果37
3.6 總結38
參考文獻39
第4章 帶負電容的擴展CMOS44
4.1 引言44
4.2 直觀展示45
4.3 理論體係47
4.4 實驗工作51
4.5 負電容晶體管54
4.6 總結56
緻謝57
參考文獻57
第二部分 隧道器件
第5章 設計低壓高電流隧穿晶體管62
5.1 引言62
5.2 隧穿勢壘厚度調製陡峭度63
5.3 能量濾波切換機製65
5.4 測量電子輸運帶邊陡度66
5.5 空間非均勻性校正68
5.6 pn結維度68
5.7 建立一個完整的隧穿場效應晶體管80
5.8 柵極效率大化84
5.9 避免其他的設計問題88
5.10 總結88
緻謝89
參考文獻89
第6章 隧道晶體管92
6.1 引言92
6.2 隧道晶體管概述93
6.3 材料與摻雜的摺中95
6.4 幾何尺寸因素和柵極靜電99
6.5 非理想性103
6.6 實驗結果106
6.7 總結108
緻謝108
參考文獻108
第7章 石墨烯和二維晶體隧道晶體管115
7.1 什麼是低功耗開關115
7.2 二維晶體材料和器件的概述116
7.3 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納米帶116
7.4 原子級薄體晶體管124
7.5 層間隧穿晶體管130
7.6 內部電荷與電壓增益陡峭器件137
7.7 總結137
參考文獻137
第8章 雙層僞自鏇場效應晶體管…140
8.1 引言140
8.2 概述141
8.3 基礎物理145
8.4 BiSFET設計和集約模型152
8.5 BiSFET邏輯電路和仿真結果157
8.6 工藝161
8.7 總結162
緻謝163
參考文獻163
第三部分 可替代場效應器件
第9章 關於相關氧化物中金屬絕緣體轉變與相位突變的計算與學習166
9.1 引言166
9.2 二氧化釩中的金屬絕緣體轉變168
9.3 相變場效應器件172
9.4 相變兩端器件178
9.5 神經電路181
9.6 總結182
參考文獻182
0章 壓電晶體管187
10.1 概述187
10.2 工作方式188
10.3 PET材料的物理特性190
10.4 PET動力學193
10.5 材料與器件製造200
10.6 性能評價203
10.7 討論205
緻謝206
參考文獻206
1章 機械開關209
11.1 引言209
11.2 繼電器結構和操作210
11.3 繼電器工藝技術214
11.4 數字邏輯用繼電器設計優化220
11.5 繼電器組閤邏輯電路227
11.6 繼電器等比例縮放展望232
參考文獻234
第四部分 自鏇器件
2章 納米磁邏輯:從磁有序到磁計算240
12.1 引言與動機240
12.2 作為二進製開關單元的單域納米磁體242
12.3 耦閤納米磁體特性244
12.4 工程耦閤:邏輯門與級聯門246
12.5 磁有序中的錯誤248
12.6 控製磁有序:同步納米磁體250
12.7 NML計算係統252
12.8 垂直磁介質中的納米磁體邏輯255
12.9 兩個關於電路的案例研究259
12.10 NML電路建模260
12.11 展望:NML電路的未來261
緻謝261
參考文獻262
3章 自鏇轉矩多數邏輯門邏輯267
13.1 引言267
13.2 麵內磁化的SMG268
13.3 仿真模型270
13.4 麵內磁化開關的模式272
13.5 垂直磁化SMG276
13.6 垂直磁化開關模式278
13.7 總結283
參考文獻284
4章 自鏇波相位邏輯286
14.1 引言286
14.2 自鏇波的計算287
14.3 實驗驗證的自鏇波元件及器件287
14.4 相位邏輯器件290
14.5 自鏇波邏輯電路與結構292
14.6 與CMOS的比較297
14.7 總結299
參考文獻300
第五部分 關於互連的思考
5章 互連304
15.1 引言304
15.2 互連問題305
15.3 新興的電荷器件技術的互連選項307
15.4 自鏇電路中的互連思考312
15.5 自鏇弛豫機製315
15.6 自鏇注入與輸運效率318
15.7 電氣互連與半導體自鏇電子互連的比較320
15.8 總結與展望324
參考文獻324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半導體世界的新視角!我一直對電子産品背後那些微小的芯片充滿好奇,但總覺得是個遙不可及的領域。拿到這本書後,我被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講解深深吸引。雖然書名聽起來可能有點技術性,但作者 [美]劉金(Tsu-Jae King)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將CMOS技術以及其他前沿的集成電路設計理念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CMOS基本原理的闡述,從MOSFET的結構到它的工作機製,再到如何構建更復雜的邏輯門,每一步都循序漸進,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跟得上。而且,書中不僅僅是理論,還穿插瞭很多實際的應用案例和設計思路,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的。這讓我對未來的電子設備有瞭更深的期待,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驚嘆。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集成電路相關的入門資料,但總感覺不夠係統,或者過於偏重某一方麵的知識。而這本書,則像是一個全麵的指南,從最基礎的CMOS技術講起,一直深入到當前最前沿的特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作者在書中探討的不僅僅是單一的技術,而是將各種先導技術串聯起來,展現瞭它們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這對於理解整個集成電路産業的發展趨勢非常有幫助。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設計流程的詳細介紹,從邏輯設計到物理設計,再到版圖驗證,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瞭精心的講解。這讓我明白,設計一枚先進的芯片並非易事,而是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閤和嚴謹的工程實踐。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學習平颱,讓我有機會係統地掌握集成電路設計的核心知識。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翻譯質量讓我驚喜。我一直擔心技術書籍的翻譯會顯得生硬或者晦澀,但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卻非常流暢自然,如同母語般易於理解。這大大降低瞭我閱讀的門檻,讓我能夠專注於內容本身。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非常精美,清晰地展示瞭各種電路結構和設計概念,為理解復雜的理論提供瞭有力的視覺輔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設計挑戰的探討,比如功耗優化、性能提升以及可靠性保障等,這些都是當今集成電路設計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分析,讓我看到瞭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無限可能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創新和挑戰的科技前沿,對未來的集成電路發展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書籍,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微”的巨大力量。從小小的CMOS管開始,到如今可以集成數十億晶體管的“特大規模”集成電路,作者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展現瞭人類在微電子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尤其被書中對先進工藝和新材料的介紹所吸引,例如在探討未來芯片發展方嚮時,對下一代半導體材料的展望,讓我看到瞭科技進步的無限可能。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本身,更傳遞瞭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和不斷探索的創新理念。它激勵我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我,去理解和擁抱那些正在改變我們世界的尖端技術。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次知識的遠航,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驚喜和發現。
評分這本書的學習麯綫比我想象的要平緩很多,這主要歸功於作者的寫作風格。雖然書中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專業,但[美]劉金(Tsu-Jae King)始終保持著一種耐心和引導的態度,避免瞭枯燥的堆砌。他善於用類比和實例來解釋抽象的概念,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瞭復雜的原理。我記得書中有幾處對功耗管理的講解,非常生動形象,讓我立刻明白瞭為什麼現代芯片會如此注重能效。而且,書中還引入瞭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趨勢,讓我得以窺見未來集成電路的發展方嚮。這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次與行業頂尖專傢的深度對話。它不僅教會瞭我“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我理解瞭“為什麼這麼做”,這對於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