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Distributed Visual Communication-分布式视频通信

【XH】 Distributed Visual Communication-分布式视频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晓鹏 著
图书标签:
  • 分布式系统
  • 视频通信
  • P2P
  • 流媒体
  • 网络协议
  • 实时通信
  • 多播
  • QoS
  • 云计算
  • 边缘计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49756
商品编码:294895077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Distributed Visual Communication-分布式视频通信

定价:49.80元

作者:范晓鹏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0349756

字数:

页码:1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分布式视频通信(英文版)》详细介绍了国际研究热点分布式视频编码、无线视频编码、无线软传输等内容,并结合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既可为从事视频编码和无线传输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手资料,也可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工程等学科研究生提供学术研究参考。

目录


Chapter 1Introduction
1 Motivation
2 Distributed Source Coding (DSC)
2.1 DSC Theorem
2.2 Coset Example for DSC
2.3 SWC Using Error CorrectioCode
2.4 WZC by Cascading Quantizatioand SWC
3 Wyner-Ziv Video Coding (WZVC)
3.1 Implementatioof WZVC
3.2 Applicatioof WZVC : Low Complexity Encoding
3.3 Applicatioof WZVC : Muhiview Video Coding
3.4 Applicatioof WZVC : Error Resilience
3.5 More Applications of WZVC
4 Error Control for Video Communication
4.1 Error Resilience
4.2 Error Concealment
5 Contributions of This Book
Part AWyner-Ziv Video Coding
Chapter 2Transform-domaiAdaptive CorrelatioEstimation
1 Introduction
2 Problem Definitioand Key Observation
2.1 Notation
2.2 CorrelatioEstimatioProblem
2.3 Observations
3 CorrelatioNoise Modeling
3.1 Linear RelatiobetweeSpatial Domaiand Transform DomaiResidue Variances
3.2 Extensioto Stationery Field
3.3 Coefficient-level CorrelatioNoise Modeling
4 Transform-domaiAdaptive CorrelatioEstimatio(TRACE)
4.1 Overall Process of TRACE
4.2 Pre-estimatioof 2 coeff( k, l) before SWC Decoding
4.3 Near Optimal Estimatioof Band-level Variance
4.4 The Re-estimatioof 2 coeff( k, l) after SWC Decoding
4.5 The Progressive Estimatioof 2 coeff( k, l)
4.6 Scanning and Decoding Order of DCT Coefficients
4.7 The Estimatioof V(n)
5 Near Optimal Band-level CorrelatioEstimation
5.1 The Optimality of the Estimation
5.2 The Convex OptimizatioBased Solution
5.3 The Explicit Expressioand the Convexity of f(醟)
5.4 EstimatioAccuracy
6 Experimental Result
6.1 Comparisoof EstimatioAccuracy
6.2 Applicatioof TRACE iLow Complexity WZVC
6.3 Applicatioof TRACE iFlexible WZVC
7 Conclusion
Chapter 3Low Complexity Video Encoding by Wyner-Ziv Successive Refinement
1 Introduction
2 Backgrounds and Related Works
2.1 Low Complexity Wyner-Ziv Video Coding
2.2 Wyner-Ziv Successive Refinement (WZSR)
3 Proposed WZSR Video Coding Scheme
3.1 WZSR Video Coding Framework
3.2 MotioEstimation
3.3 Quantization
3.4 SWC Implementation
4 Rate Distortioand Complexity Analysis
4.1 MotioEstimatioAccuracy Analysis
4.2 Rate DistortioFunctions
4.3 Performance Analysis : a Lower Bound of WZSR
4.4 Performance Comparison
4.5 B-Frame Analysis
4.6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5 Experimental Results
5.1 RD Performance Tests
5.2 Complexity Tests
6 Conclusion
Chapter 4Wyner-Ziv Based Bidirectionally Decodable Video Coding
1 Introduction
2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of Wyner-Ziv Based M-frame
2.1 Source Coding with Two Alternative Predictions
2.2 Implementatioof Wyner-Ziv M-frame
3 Proposed Wyner-Ziv Based Bidirectionally Decodable Video Coding
3.1 Pre-calculatioof Future Reconstruction
3.2 MotioEstimatioand MotioVector Compression
3.3 DCT Coefficients Compression
3.4 Optimal LagrangiaMultiplier for MotioEstimation
3.5 Slepian-Wolf Coding
3.6 Simplificatioof SWC Decoding
3.7 MMSE Reconstruction
4 Functionalities of the Proposed WZ-BID Scheme
4.1 OSupporting VCR Functionality
4.2 Stream Switching
4.3 Error Resilience
5 Experimental Results
5.1 CompressioEfficiency
5.2 The Support of VCR Functionality
5.3 ApplicatioiError Resilience
5.4 ApplicatioiStream Switching
Conclusion
Part BError Resilience and Concealment for Packet Video Transmission
Chapter 5Lossless Error Resilience Transcoding
1 Introduction
2 Lossless Error Resilient Transcoding (LERT)
2.1 LERT Transcoder
2.2 LERT Decoder
2.3 Video Server with Adaptive Error Robustness
2.4 Experiments
3 Conclusion
Chapter 6Joint Forward Backward Concealment
1 Introduction
2 Proposed Backward Concealment (BC)
2.1 Background and Basic Idea
2.2 Backward Decoding for Referenced Pixels
2.3 MV Based Concealment of Unreferenced Pixels
2.4 Verificatioand Analysis
3 Joint Forward Backward Concealment (JFBC)
3.1 Basic Model
3.2 Error Analysis for Forward Error Concealment
3.3 Error Analysis for Backward Error Concealment
3.4 Pixel-level Adaptive LMMSE
Experiments
Conclusion
Part CSoft Visual Communication
Chapter 7Distributed Wireless Visual Communication
1 Introduction
2 Related Works
2.1 Distributed Video Coding
2.2 Distributed Video Transmissioover Wireless Network
2.3 SoftCast
3 Proposed DCast framework
3.1 Coset Coding
3.2 Estimatioof Coset QuantizatioStep
3.3 Power Allocation
3.4 Packaging and Transmission
3.5 LMMSE at Decoder
4 Power-DistortioOptimization
4.1 Relationship betweeVariables
4.2 MV TransmissioPower Pmv and MV Distortio
4.3 MV Distortio2 △ and PredictioNoise Variance
4.4 DistortioD as a Functioof Pcoset and
4.5 The Solution
5 Experiments
5.1 PDO Model Verification
5.2 Unicast Performance
5.3 Evaluatioof Each Module
5.4 Robustness Test
5.5 Muhicast Performance
5.6 Complexity and Bit Rate
6 Conclusion
Chapter 8Wavelet Based Soft Video Broadcast
1 Introduction
2 Proposed WaveCast
2.1 MCTF Based 3D Wavelet Transform
2.2 Power DistortioOptimization
2.3 Packaging and Modulation
2.4 Transmissioof MotioInformation
2.5 Receiver
3 Coset Coding and Power-distortioAnalysis
3.1 Coset Coding
3.2 Coset Coding Optimization
3.3 Power DistortioAnalysis of WaveCast
3.4 Comparisowith SoftCast
4 Experiments
4.1 Narrow Band Test
4.2 Broad Band Test
5 Conclusion
Chapter 9Conclusions
References
NouIndex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Nexus: 城市信息流动的隐秘脉络》 序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前所未有的数据洪流所裹挟。从社交媒体的动态更新,到新闻推送的即时播报,再到智能设备的传感器数据,信息如同城市的血液,昼夜不息地涌动,构成了我们生活、工作乃至思考的基石。然而,这些信息流动并非孤立无序的片段,它们背后存在着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网络,一个支撑着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隐秘脉络。本书《Nexus: 城市信息流动的隐秘脉络》正是致力于深入探索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信息生态系统,揭示其运作的深层原理、关键节点以及对个体与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信息之潮的涌起——现代信息流动的多维度解析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当下信息流动的宏大图景。我们将从“信息”本身的定义出发,超越传统的文本、图像、声音等基本形式,深入理解数据、元数据、行为痕迹乃至传感器信号等更为广泛的信息载体。随后,我们将审视信息流动的四大维度: 空间维度: 信息如何在地理空间中传播?从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到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再到物联网设备间的协同感知,空间是信息流动的天然舞台。我们将探讨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节点,其内部信息流动的空间特征,例如信息集聚区、信息通道以及信息扩散模型。 时间维度: 信息流动的瞬时性、周期性与滞后性。实时信息与历史数据的价值差异,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对决策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中的“回声室”效应与信息延迟问题。 结构维度: 信息流动并非漫无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结构与逻辑。我们将分析信息节点(例如服务器、终端设备、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关系,信息传输协议、数据格式等标准对信息流动的规范作用,以及信息如何在不同的网络层级中进行组织与传递。 载体维度: 信息依赖于物理与虚拟的载体进行传播。从光纤网络、无线电波到云服务器、区块链,不同的载体决定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容量、安全性和成本。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载体如何共同构建起信息流动的骨干网络。 第二章:Nexus节点——信息流动的关键枢纽 信息流动需要承载和转发,而“Nexus节点”正是承担这一关键角色的核心要素。本章将深入剖析构成信息流动脉络的各类Nexus节点,并探究它们的功能与相互作用: 数据采集节点: 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交通监控、健康追踪)、用户终端(手机、电脑、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设备,它们是信息最前端的产生者。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采集节点的工作原理、数据格式以及数据质量的挑战。 数据存储与管理节点: 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数据湖、云存储服务。这些节点是信息的“仓库”,它们负责信息的持久化、检索与组织。我们将讨论数据模型的演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策略,以及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节点: 服务器集群、高性能计算中心、AI推理引擎。这些节点是信息的“大脑”,它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分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洞察。我们将探讨批处理、流处理、实时分析等不同的处理模式,以及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信息挖掘中的应用。 数据传输与路由节点: 路由器、交换机、基站、CDN节点。这些节点是信息的“搬运工”,它们负责将信息高效、准确地从源端传输到目标端。我们将解析网络协议栈、拥塞控制机制、以及内容分发网络(CDN)在加速信息流动中的作用。 数据交换与共享节点: API网关、消息队列、区块链网络。这些节点是信息的“桥梁”,它们促进不同系统、不同参与者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我们将探讨开放API的重要性、事件驱动架构的优势,以及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构建可信信息共享机制中的潜力。 第三章:信息流动的“信号”与“噪声”——效率、质量与安全性 任何信息的流动都伴随着效率、质量和安全性这三大核心考量。本章将深入探讨影响这些方面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效率的度量与提升: 探讨信息传输的延迟、吞吐量、带宽等关键指标。我们将分析网络拓扑、协议优化、负载均衡、以及边缘计算等技术如何显著提升信息流动的效率。 信息质量的保障: 信息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是信息价值的生命线。我们将研究数据清洗、校验、去重、以及异常检测等技术,并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安全性的多重挑战: 从网络攻击(DDoS、APT)、数据泄露、恶意篡фт,到隐私侵犯、身份伪造,信息流动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威胁。我们将深入剖析威胁模型,并探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入侵检测、以及安全审计等防御措施。 噪声的干扰与过滤: 信息流中存在的冗余信息、错误信息、以及无关信息(噪声)会严重影响处理效率和决策质量。我们将研究噪声的来源,并探讨信息压缩、特征提取、以及信息过滤算法的应用。 第四章:Nexus的“生态”——协作、竞争与演化 Nexus节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演化的信息生态系统。本章将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信息流动中的协作、竞争与演化规律: 信息流动的协作机制: 联盟链、分布式共识、共享数据库、协同感知系统,这些机制如何促使不同Nexus节点协同工作,实现更高效的信息共享与价值创造。 Nexus节点间的竞争与制衡: 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不同的技术栈,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们将分析市场力量、技术壁垒、以及标准制定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信息生态的演化动力: 技术革新、用户需求变化、政策法规调整,这些因素如何驱动Nexus节点不断更新换代,信息流动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我们将探讨“平台化”、“去中心化”等趋势对信息生态演化的影响。 治理与规则的建立: 在信息流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有效的治理机制至关重要。我们将讨论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以及信息伦理等议题,并探讨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Nexus生态系统。 第五章:Nexus的未来——智能城市与数字文明的基石 Nexus作为城市信息流动的隐秘脉络,其发展方向直接关乎着未来的智能城市与数字文明的建设。本章将展望Nexus的未来形态,以及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 万物互联时代的Nexus: 5G/6G、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将使Nexus节点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流动的密度与复杂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城市作为超级Nexus: 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将 Nexus 编织成支撑城市高效运转的“神经网络”,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 Nexus将构建起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创造出逼真的数字孪生场景,极大地拓展人类认知与交互的边界。 数据驱动的决策与创新: 强大的Nexus能力将使数据成为驱动社会发展与个体创新的核心要素,洞察潜在机遇,预测未来趋势。 伦理与治理的挑战: 随着Nexus能力的增强,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信息鸿沟等伦理挑战将日益凸显,对社会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结语 《Nexus: 城市信息流动的隐秘脉络》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信息流动本质的深度探索。它揭示了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数字生活背后,一个由无数节点、无数链接、无数规则所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宇宙。理解Nexus,就是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逻辑,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不见的“信息血脉”,从而更好地适应、参与并塑造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XH Distributed Visual Communication-分布式视频通信》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学术风格。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有力,内页的纸张触感细腻,散发出淡淡的墨香,这都让我感受到作者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复杂的通信系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用,而是要深入其核心原理。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分布式视频通信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比如,关于如何衡量分布式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延迟、抖动、丢包率,以及在不同网络环境下,这些指标会如何受到分布式算法的影响。我也猜测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拓扑结构的设计,如何最优地组织和管理大量的分布式节点,以保证视频流的顺畅传输。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了解分布式一致性算法是如何在视频通信的场景下得到应用的,例如在多方协作录制或编辑视频时,如何确保所有参与者看到的是同一份、一致的视频内容。此外,对于视频本身的编码和解码优化,以及如何将其与分布式架构相结合,例如使用更高效的编解码器,或者开发能够适应动态网络环境的自适应流媒体技术,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这本书的深度,我相信一定能满足我对于理论探索的渴求,为我构建一个扎实的分布式视频通信知识体系。

评分

当翻开《XH Distributed Visual Communication-分布式视频通信》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疑问。我对书中关于分布式视频通信的底层技术细节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弹性和容错性强的分布式视频网络,例如,在节点大量加入或退出时,系统如何保持稳定性?又如何处理网络分区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分布式共识机制在视频同步方面的应用,比如,如何在多方参与的视频制作过程中,确保所有参与者看到的画面是同步的,并且编辑操作能够被准确地记录和应用。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阐述如何利用先进的加密技术来保护分布式视频流的隐私和安全,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对于视频编码和传输的优化,我同样抱有很高的期望,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网络状况和设备能力,动态调整视频的编码参数和传输策略,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流畅度。这本书的专业性,相信一定能帮助我理解分布式视频通信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为我提供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评分

这本【XH】 Distributed Visual Communication-分布式视频通信,在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封面上的抽象几何图形,搭配上低饱和度的蓝色和银色,营造出一种科技感与未来感并存的氛围,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实时通信和信息传播的底层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分布式”和“视频通信”这两个关键词,无疑触碰到了我的知识盲区,也激发了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讲解如何打破传统中心化服务器的瓶颈,实现信息在点对点之间的高效流动,特别是在视频这种对带宽和延迟要求极高的场景下,这种分布式架构的优势将是革命性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各种分布式协议的原理,比如P2P网络、区块链在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出能够抵抗节点故障、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安全性的系统。同时,我也好奇书中会探讨哪些前沿的分布式视频编码和传输技术,例如如何利用边缘计算来预处理和分发视频流,如何实现低延迟的视频会议和直播,以及在物联网、VR/AR等新兴领域,分布式视频通信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一个更加开放、灵活、去中心化的通信新时代的到来,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来构建我对这个领域的全面认知。

评分

我拿到这本【XH】 Distributed Visual Communication-分布式视频通信,第一感觉是它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空白。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P2P文件共享和早期即时通讯的知识,但对于现代复杂、高带宽的分布式视频通信,了解非常有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分布式视频通信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实现方式。比如,在多人视频会议系统中,如何通过分布式架构来优化音视频流的混合和分发,从而降低延迟,提升用户体验?在直播领域,如何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CDN,让内容分发更加高效和经济?我尤其对书中可能会涉及的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技术感兴趣,在复杂的分布式网络中,如何确保视频流的优先级,避免卡顿和中断?另外,我也设想书中会讨论到一些新兴的分布式视频技术,比如基于WebRTC的分布式音视频通信,或者如何在5G网络环境下,利用边缘计算和分布式技术来赋能更丰富的视频应用,例如云游戏、AR/VR社交等。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高效、灵活、可靠的视频通信未来,我希望通过它来深入理解这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

评分

《XH Distributed Visual Communication-分布式视频通信》这本书,从标题就能感受到它所涵盖的技术领域之广泛与前沿。我一直对新兴技术的落地应用充满热情,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技术。分布式视频通信,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预示着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的诞生。我设想书中会包含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例如在安防监控领域,如何通过分布式网络实现海量视频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而无需依赖昂贵的中心化服务器;又或者在远程医疗方面,如何在保证视频清晰度的同时,实现跨地域的实时诊断和手术指导。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在分布式环境中实现视频内容的版权保护和内容分发,例如利用去中心化的存储和交易机制,让内容创作者能够更直接地触达用户,并获得公平的报酬。另外,对于网络安全方面,我也充满了好奇,分布式系统在抵御DDoS攻击等方面是否具有天然优势,又会面临哪些新的安全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加密、身份验证等手段来保障视频通信的安全和隐私。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