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电测向与定位理论及方法
定价:88.00元
作者:王鼎,吴瑛,张莉,杨宾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8107470
字数:
页码: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电测向与目标定位是无线电监测的重要内容,是对无线电信号进行分选和识别的重要依据。《无线电测向与定位理论及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无线电测向定位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为基础篇、测向方法篇、定位方法篇3大部分,共计9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数学预备知识,测向天线阵列信号模型及其基本特性简介,传统无线电测向理论与方法,超分辨率测向理论与方法,基于测向信息的静止目标定位理论与方法,基于测向信息的运动目标跟踪理论与方法,基于阵列信号数据域的目标位置直接估计理论与方法。从《无线电测向与定位理论及方法》的使用范畴来看,《无线电测向与定位理论及方法》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通信、雷达、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学或研究的参考资料。
目录
章 绪论
1.1 无线电测向定位基本原理简介
1.2 无线电测向定位方法简介
1.2.1 无线电测向方法简介
1.2.2 基于测向信息的目标定位方法简介
1.2.3 基于信号数据域的目标位置直接估计方法简介
1.3 无线电测向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技术指标
1.3.1 无线电测向系统的基本组成
1.3.2 无线电测向系统的技术指标
1.4 全书结构和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数学预备知识
2.1 矩阵理论中的若干预备知识
2.1.1 矩阵求逆计算公式
2.1.2 半正定矩阵和正定矩阵的若干性质
2.1.3 三种矩阵分解
2.1.4 Moore-Penrose广义逆矩阵和正交投影矩阵
2.1.5 矩阵Hadamard积和Kronecker积
2.2 多维函数分析和优化理论中的若干预备知识
2.2.1 多维(标量)函数的梯度向量和Hessian矩阵
2.2.2 无约束优化问题的优性条件及其数值优化算法
2.2.3 多维(向量)函数的Jacobi矩阵和’taylor级数展开”
2.3 统计信号处理中的若干预备知识
2.3.1 未知参量估计方差的克拉美罗界
2.3.2 大似然估计及其渐近统计优性分析
2.3.3 加权小二乘估计及其与大似然估计的等价性
2.4 线性离散和连续时间系统中的若干预备知识
2.4.1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卡尔曼滤波算法
2.4..2 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的可观测性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2章 所涉及的复杂数学推导
附录Al证明式(2.1 54)
附录A2证明式(2.1 58)
附录A3证明式(2.1 61)
附录A4证明式(2.1 67)
第3章 测向天线阵列信号模型及其基本特性简介
3.1 测向天线阵列及其接收信号的相关假设
3.2 测向天线阵列接收信号模型
3.3 几种特殊阵型的阵列流形响应
3.3.1 均匀线阵
3.3.2 均匀圆阵
3.3.3 均匀阵
3.3.4 均匀矩形阵
3.4 阵列方向图
3.4.1 均匀线阵方向图及其基本特性
3.4.2 均匀圆阵方向图及其基本特性
3.4.3 均匀矩形阵方向图及其基本特性
3.5 阵列波束宽度和角度分辨率
3.5.1 阵列波束宽度
3.5.2 角度分辨率
参考文献
第4章 传统无线电测向理论与方法
4.1 基于艾德考克天线阵的测向方法
4.1.1 基于艾德考克天线阵的模拟测向原理
4.1.2 瓦特森一瓦特测向法的数字实现原理
4.2 基于乌兰韦伯尔天线阵的测向方法
4.2.1 均匀线阵和/差方向图的特性
4.2.2 基于乌兰韦伯尔天线阵的测向原理
4.2.3 数值实验
4.3 基于数字波束形成的测向方法
4.3.1 延时一相加法
4.3.2 Capon小方差法
4.3.3 数值实验
4.4 相位干涉仪测向方法
4.4.1 一维相位干涉仪测向原理
4.4.2 二维相位干涉仪测向原理
4.4.3 相位干涉仪的模糊解分析
4.4.4 相位干涉仪的解模糊方法
4.5 相关干涉仪测向方法
4.5.1 相关干涉仪测向的基本原理
4.5.2 相关干涉仪测向方法中的插值运算
4.5.3 数值实验
参考文献
第5章 超分辨率测向理论与方法I——基础篇
5.1 阵列信号模型与方位估计方差的克拉美罗界
5.1.1 阵列信号模型
5.1.2 方位估计方差的克拉美罗界
5.2 多重信号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性能分析
5.2.1 多重信号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
5.2.2 多重信号分类算法的若干推广形式
5.2.3 多重信号分类算法的理论性能分析
5.2.4 数值实验
5.3 大似然估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性能分析
5.3.1 未知确定型信号模型下的大似然估计算法及其理论性能分析
5.3.2 复高斯型信号模型下的大似然估计算法及其理论性能分析
5.4 子空间拟合估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性能分析
5.4.1 信号子空间拟合估计准则和算法
5.4.2 噪声子空间拟合的优化准则和算法
5.4.3 子空间拟合估计算法的理论性能分析
5.4.4 数值实验
5.5 基于旋转不变技术的测向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性能分析
5.5.1 基于旋转不变技术的测向算法的基本原理
5.5.2 Ls-ESPRIT算法
5.5.3 TLS-ESPRIT算法
5.5.4 基于旋转不变技术的测向算法的理论性能分析
5.5.5 数值实验
参考文献
附录B
第5章 所涉及的复杂数学推导
附录B1证明式(5.5 0)中的两个等式成立
附录B2证明式(5.5 3)
附录B3证明式(5.1 14)
附录B4证明式(5.1 52)和式(5.1 54)
附录B5证明式(5.1 58)
附录B6证明式(5.1 71)
附录B7证明式(5.2 06)
附录B8证明式(5.2 08)
第6章 超分辨率测向理论与方法Ⅱ——推广篇
6.1 相干信号方位估计方法
6.1.1 相干信号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超分辨率测向算法的影响
6.1.2 空间平滑预处理技术
6.2 信号二维到达角度估计方法
6.2.1 基于多重信号分类算法的二维到达角度估计方法
6.2.2 基于ESPRIT算法的二维到达角度估计方法
6.3 乘性阵列误差存在条件下的信号方位估计方法
6.3.1 乘性阵列误差存在条件下的阵列信号模型
6.3.2 乘性阵列误差参数和信号方位联合估计方差的克拉美罗界
6.3.3 乘性阵列误差参数和信号方位联合估计方法
6.3.4 数值实验
6.4 联合信号复包络先验信息的方位估计方法
6.4.1 信号复包络已知条件下的方位估计方法
6.4.2 利用信号复包络恒模信息的方位估计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C
第6章 所涉及的复杂数学推导
附录c1证明式(6.1 22)中的两个等式
附录C2证明式(6.1 30)和式(6.1 31)
附录C3证明式(6.1 62)至式(6.1 64)
附录C4证明式(6.1 88)至式(6.1 90)
第7章 基于测向信息的静止目标定位理论与方法
7.1 基于电离层反射的单站定位理论与方法
7.1.1 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响的近距离单站定位
7.1.2 考虑地球曲率影响的远距离单站定位
7.1.3 单站定位中的误差分析
7.2 双站二维交汇定位理论与方法
7.2.1 双站二维交汇定位基本原理
7.2.2 定位误差分析
7.2.3 数值实验
7.3 多站(多于两站)交汇定位理论与方法
7.3.1 定位观测模型和目标位置估计方差的克拉美罗界
7.3.2 定位误差椭圆概率,误差椭圆面积与误差概率圆环
7.3.3 三种目标位置解算方法及其理论性能分析
7.3.4 数值实验
参考文献
附录D
第7章 所涉及的数学推导
附录D1证明式(7.5 6)
附录D2矩阵4(r),或,雪的表达式
第8章 基于测向信息的运动目标跟踪理论与方法
8.1 基于测向信息的运动目标可观测性分析
8.1.1 静止单站对匀速直线运动目标的可观测性分析
8.1.2 匀速直线运动单站对匀速直线运动目标的可观测性分析
8.1.3 匀加速直线运动单站对匀速直线运动目标的可观测性分析
8.1.4 静止多站对匀速直线运动目标的可观测性分析
8.2 基于单站测向信息的运动目标跟踪方法
8.2.1 目标运动模型和观测模型
8.2.2 目标运动状态向量估计的克拉美罗界
8.2.3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和伪线性卡尔曼滤波算法
8.2.4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
8.3 基于多站测向信息的渐近无偏跟踪方法
8.3.1 目标运动模型和观测模型
8.3.2 参数估计方差的克拉美罗界
8.3.3 渐近无偏跟踪方法
8. 3.4.序贯渐近无偏跟踪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E
第8章 所涉及的复杂数学推导
附录E1证明式(8.6 )
附录E2证明式(8.1 0)
附录E3证明式(8.2 3)
附录E4证明式(8.5 9)
附录E5证明式(8.6 2)
附录E6
附录E7
第9章 基于阵列信号数据域的目标位置直接估计理论与方法
9.1 基于单个可移动阵列的信号数据域目标位置直接估计方法
9.1.1 阵列信号模型
9.1.2 目标位置估计方差的克拉美罗界
9.1.3 两种目标位置直接估计算法
9.1.4 数值实验
9.2 基于多个静止阵列的信号数据域目标位置直接估计方法
9.2.1 阵列信号模型
9.2.2 目标位置估计方差的克拉美罗界
9.2.3 两种目标位置直接估计算法
9.2.4 数值实验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翻阅其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的实验室,各种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算法在脑海中交织。它似乎不仅仅是介绍“是什么”,更侧重于“为什么”和“怎么做”。我推测,书中会对各种测向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例如在不同场景下,哪种方法更适合;在精度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进行优化。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高级的信号处理技术,比如滤波、解调、频谱分析,以及如何在这些过程中引入复杂的数学工具和统计方法。对于那些需要进行精确测向和定位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甚至是理论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可能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突破。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我设想,它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必然会穿插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和工程实践经验。例如,在军事侦察领域,如何利用无线电测向技术来追踪敌方雷达或通信信号;在民用领域,如何通过GPS、北斗等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地面的基站定位技术,来实现车辆、人员的精确导航和管理。我甚至猜测,书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算法实现细节,或者对一些关键参数的选择给出建议,这对于工程师来说,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像是获得了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无线电信号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XH】 无线电测向与定位理论及方法,给我的感觉是一部关于“捕捉无形”的百科全书。它似乎能够将那些看不见的电磁波,通过精妙的理论和实用的方法,转化为可被感知、可被分析、可被定位的“实体”。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测向设备,比如单站测向、多站协同测向,以及各自的工作原理和局限性。同时,在定位方面,也可能会涵盖从传统的三角测量法到现代的差分GPS等多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可能还会探讨在无线电信号日益复杂和拥挤的现代社会,如何应对干扰、欺骗以及信号隐私等问题,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连接了理论的严谨与现实的需求,为我们揭示了无线电世界背后隐藏的秩序与智慧。
评分这本【XH】 无线电测向与定位理论及方法,我翻了几页,感觉内容相当扎实,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无线电信号是如何被捕捉、分析并最终确定其来源和位置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个宝藏。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测向和定位的技术原理,比如多普勒效应、到达时间差(TDOA)、到达角度(AOA)等等,并且还可能细致地讲解了这些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推导。我甚至猜测,书中还会涉及到不同频率段、不同信号类型(如脉冲信号、连续波信号)下的测向难点和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处理多径效应、干扰等复杂情况。对于那些在通信、军事、公安、交通管理等领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或实际操作的人员,这本书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方法论指导,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读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信号追踪网络在眼前展开,理解信号如何跨越空间,被无形的“耳朵”捕捉,最终指向它的“故乡”。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系统性。它不像是一些零散的技术文章,而是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读者一步步探索无线电测向与定位的广阔天地。我猜想,书的开篇或许会从无线电波的基本传播特性讲起,为后续复杂的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很可能就会进入到各种核心技术的讲解,比如各种测向阵的类型(干涉仪、相控阵等)及其工作原理,如何通过测量信号的角度来确定方向;以及各种定位技术(如三边测量、三角定位)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前沿的技术,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提升测向和定位的精度和鲁棒性,或者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抑制干扰,提高信号的可信度。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即使是看似无形的无线电信号,也终将逃不过智慧和技术的“法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