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词典(精) 8000余条成语 从小学到大学只需一册 商城

中华成语词典(精) 8000余条成语 从小学到大学只需一册 商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语词典
  • 中华成语
  • 词汇
  • 语言学习
  • 小学
  • 大学
  • 教育
  • 工具书
  • 语文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浮光掠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春
ISBN:9787544513517
商品编码:29492565692
丛书名: 成语词典(精)
开本:64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 精装: 1004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64
  • ISBN: 9787538354225
  • 条形码: 9787538354225

 

《中华成语词典》通过注音、释义、感情色彩、结构、出处、例句、近(反)义、等多项实用知识全方位解析成语,并对易误写字形、误读字音加以注明。释义通俗易懂,例句准确精当,富有时代气息。

内容简介

《中华成语词典》参考全国中小学教材,精选常用成语、俗语及正向成语发展的词组约8000条,是学生学习语文、丰富词汇的重要工具书。  

目录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索引 
正文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附录 
   
书摘/插图
  

《古韵今声:中华典故与俗语精粹》 一本带领您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化深层底蕴的必备工具书 引言:语言的活化石,文化的脉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典故和俗语,则是这载体中最富生命力的部分。它们如同历史长河中打磨出的珍珠,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经验与情感。《古韵今声:中华典故与俗语精粹》并非仅仅收录词条的工具书,它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中华文化精髓的百科全书。我们旨在帮助读者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真正触及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历史脉络、社会风貌和哲学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详实,力求全面覆盖从先秦典籍到近现代口语传承中形成的经典典故与流传广泛的俗语。 第一部分:典故探源——历史的剪影与智慧的结晶 本部分专注于历史典故的梳理与阐释。我们深知,一个典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或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 史传轶事精选: 上古洪荒与夏商周之谜: 深入探讨“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背后的文化寓意,分析其对后世“奋斗不息”精神的塑造作用。对“烽火戏诸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等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考证,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背景和多维度的解读。 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 聚焦于“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经典外交与军事策略的典故。每则典故后附有详细的“背景溯源”和“后世影响”分析,探讨其在政治决策中的警示意义。 秦汉魏晋的文化交融: 重点收录与文学、艺术、思想发展紧密相关的典故,如“纸醉金迷”、“竹林七贤”、“管鲍之交”等。我们特别设置了“文化节点”专栏,解析这些典故如何反映士人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困境与追求。 唐宋元明的辉煌与转折: 涵盖了大量与科举制度、商业繁荣、文人雅士生活相关的典故,如“洛阳纸贵”、“苏李以药”、“桃李不言”等。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史料记载进行比对,力求呈现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描述。 二、 哲学思辨与文学象征: 梳理源自诸子百家的核心概念,如“庖丁解牛”对技艺与规律的阐释、“邯郸学步”对盲目模仿的批判、“刻舟求剑”对教条主义的讽刺。 结合唐诗宋词中的经典意象,解析如“东风”、“斜阳”、“孤舟”等文学符号如何逐渐演化为约定俗成的文化典故,及其在现代语境下的情感张力。 第二部分:俗语辨析——民间智慧的口头传承 俗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地域特色。本部分对这些口头语言进行系统的收集、分类和科学的解释。 一、 生产劳动与农耕智慧: 详尽收录与气候、节气、农耕技术相关的俗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秋歇夏”、“霜降收地”等。我们不仅解释其字面含义,更结合现代气象学和农业知识,分析其科学依据。 针对不同地域的生产活动(如渔业、手工业)形成的特色俗语进行专题研究,例如特定地区对“打渔收网”、“纺纱织布”的比喻性表达。 二、 处世哲学与人际关系: 系统整理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之谈,如“家丑不可外扬”、“远亲不如近邻”、“姜还是老的辣”等。我们强调对这些俗语的辩证看待,指出其适用范围和潜在的局限性。 深入剖析涉及道德规范、人情世故的俗语,例如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民间表达方式,探讨其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三、 歇后语与俚语的动态演变: 设立“地域语汇追踪”栏目,记录近年来新生的、或在特定区域流行的歇后语和俚语,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网络文化、社会事件)。 对常见的歇后语进行“前因后果”的完整拆解,帮助读者理解其幽默的逻辑和讽刺的力度,避免望文生义。 第三部分:跨界链接与应用指南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将这些文化财富融入现代生活与学习,本书特设了应用导向的分析模块。 一、 典故俗语的“跨界”映射: 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探讨古代的观察与总结(如“盲人摸象”、“塞翁失马”)在逻辑学、概率论等现代学科中的对应概念。 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分析古典文学、影视剧、现代广告如何巧妙地化用典故与俗语,以达到简洁有力的表达效果。 二、 辨识与辨误: 专门设立“易混淆辨析”板块,区分那些形近义近但内涵截然不同的典故(例如,“完璧归赵”与“金玉良缘”在语境上的差异)。 纠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对典故的误传和滥用现象,提供规范的用法示例。 结语:传承与创新 《古韵今声》不仅是对过去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未来表达方式的启发。掌握这些典故与俗语,意味着掌握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密码,使您的言谈举止更具文化厚度和历史深度。无论您是文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还是希望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职场人士,本书都将是您案头不可或缺的参阅之宝。它将以清晰的脉络、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阐释,带领您领略中华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精致的,封面那种哑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挺有分量。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随时翻阅,查起来又方便的工具书,这本书从尺寸上来说,刚好能放进我的日常手提包里,不会显得太笨重。内页的纸张质量也让我挺惊喜的,不是那种泛黄的廉价纸,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对视力不太好的我来说,阅读起来也挺舒适的。而且,装订工艺看起来相当扎实,感觉能用很多年都不会散页。不过,我得承认,我对内容本身的考察,主要是基于它在介绍中所强调的“海量收录”。我更看重的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它能否成为一个可靠的知识后盾。这本书在图书馆或书店里乍一看,确实给人一种权威感,但实际翻阅起来,我希望能看到更细致的排版优化,比如不同使用频率的成语是否有不同的标注,或者针对现代汉语的演变是否有更深入的解析,这些细节上的用心,往往才能真正体现一本工具书的价值所在。总之,初印象是关于“形”的满意,至于“神”,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扎实有余,灵动不足”。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庞大、可靠的成语数据库,这一点值得肯定,毕竟在成语学习领域,内容的覆盖面是硬通货。然而,在如今信息碎片化、强调“即时反馈”的时代,一本工具书如果仅仅满足于“量”,而缺乏在用户体验和内容活性上的创新,可能会在与电子词典和在线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比如,这本书在排版上略显陈旧,字体和行距的组合,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上个世纪的工具书设计理念。我期待看到,即使是印刷版的词典,也能通过一些巧妙的布局设计,比如使用颜色编码来区分成语的褒贬性,或者在重要成语旁加入一个二维码链接到一个在线的语音朗读版本,来增强其实用性和互动性。它像一位知识渊博但略显古板的学者,知识量毋庸置疑,但在与年轻一代的交流方式上,似乎还保留着一定的距离感,需要更现代化的“翻译”技巧来拉近距离。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需要和文字打交道的自由职业者,我对于工具书的要求其实非常苛刻,我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意思解释”,而是成语背后的文化脉络和使用语境的精确把握。我试着查阅了几个我个人感觉有些微妙的、比较生僻的成语,比如那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者历史典故背景的词汇。结果发现,这本书在收录量上确实达到了宣传的水准,几乎没有出现“未收录”的情况。但让我略感遗憾的是,部分成语的释义部分显得有些过于直白和模板化,缺乏一些必要的区分度。比如一个成语可能有褒义、中性、贬义三种截然不同的用法,但书里只给了一个笼统的概括,这对于需要进行精准表达的写作来说,帮助就不够大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类似“例句一(褒义):...;例句二(贬义):...”这样的结构化展示。说白了,我希望它不光是一个“辞典”,更是一个“用法指南”,能帮我避免在严肃场合用错语境的尴尬。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些深度解析上再下功夫。

评分

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定价不算低,但考虑到它宣传的覆盖面——从小学到大学,这意味着它需要跨越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我个人是准备在大学阶段用来辅助专业阅读和提升文笔的。在这一层面,我关注的是它对那些高度抽象、哲学意味较浓的成语的处理能力。例如,一些源自古代经典,但现代应用频率不高、含义已经发生微妙演变的成语,需要编辑者有极高的学术敏感度。我随机抽查了几条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成语,发现其解释虽然准确,但缺乏必要的“溯源”说明。如果能简单提及该成语最早出自哪部经典(如《论语》、《庄子》等),并简述其在原典中的核心语境,对于大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和理解是极具价值的补充。目前的内容,更像是对现有通用解释的全面整理,而非对知识体系的深度挖掘和构建。

评分

我给孩子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他从小学阶段就能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和兴趣点。孩子拿到这本书时,首先是被它厚度和重量所吸引,这倒不是坏事,至少能让他觉得这是一本“大有乾坤”的书。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更偏向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比如索引的查找方式,虽然是按照拼音和笔画,但如果能增加一些与小学语文教材主题相关的分类索引(比如“描写景物”、“表达心情”等),可能会更符合低龄读者的学习习惯。我尝试让他自己去“探索”,他很快就被复杂的字形和密集的文字信息淹没了,兴趣点很快就转移到了其他地方。我认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使用者,内容的可视化和趣味性是留住他们的关键。如果能加入一些精美的配图,或者将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用更生动的小插画形式穿插其中,我想这本书的吸引力会呈几何级数增长,真正实现从“工具”到“伴读”的转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