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定价:8.80元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040301441
字数:88000
页码: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承担的教育部立项研究课题——“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2006——2010)”的初步成果,涵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本书在分析了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历史、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和经济社会对本专业多样性的需求现状,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办学条件等提出了基本要求,重点对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科学的构建,给出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不同层次要求,为不同类型学校的相关专业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和设置相关课程提供指导。
本书可供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学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参考,也可供其他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相近专业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的业余研究者,我非常关注这类指导性文件是如何平衡“基础理论的坚守”与“新兴技术的拥抱”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平衡艺术。它没有因为追求时髦而削弱了数理基础的重要性,反而用非常明确的篇幅强调了扎实的数学建模能力、信号处理基础和电磁场理论是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都无法动摇的根基。在我看来,很多新兴领域的文件往往会过度强调应用层面的快速迭代,导致学生在面对更深层次的原理性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稳健的舵手,它清晰地告诉我们,所有高楼大厦都必须建立在坚固的地基之上。特别是它在提到硬件设计能力时,那种对实验操作和工程实践的重视程度,也让我感受到了它对“学以致用”的深刻理解,绝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谈,而是真正落到了如何培养能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的层面上。
评分我翻阅了其中关于“跨学科融合”那几个章节的内容,那种对前沿趋势的把握力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诸如人工智能、物联网、5G/6G等热门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有机地整合到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体系中去,并且明确指出了不同学科间需要建立的知识桥梁和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我记得有一段文字特别精辟地分析了传统电路理论与量子计算交叉领域的教学难点,并且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即在本科阶段就引入一些基础的抽象代数概念来为后续的量子信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绝非一般教材能做到的深度,很多现有的课程大纲还停留在将新技术作为“选修”或“附加模块”来处理的阶段,而这本书显然是将“融合”视为一种核心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哲学。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我感觉到作者团队绝对是站在行业最前沿,并且在持续关注着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技术演进方向,这种对教育理念的引领作用,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的章节逻辑犹如一个精密的流程图,层层递进,引导性极强。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描述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时所采用的框架。它似乎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型,即基础知识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深度和广度被重复提及和深化。例如,关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要求,在初阶课程中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应用,而在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则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复杂的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这种设计极大地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和遗忘,确保了学生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而且,它在对不同专业方向(如微电子、通信工程、光电子技术等)的指导性描述中,也清晰地勾勒出了各自的核心能力图谱,这对于高校在制定自身专业培养目标时,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蓝本,避免了各个专业之间界限模糊、重复建设的问题。
评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阐述人才素质要求时,超越了传统的技术能力范畴,注入了大量关于职业素养和全球视野的内容。它详细阐述了未来电子信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沟通协作能力、伦理道德意识以及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这表明编撰者深知,在高度集成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一个顶尖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标准的制定者。它甚至提到了在处理涉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工程项目时,必须遵循的伦理准则和国际公认的最佳实践,这无疑是为教育界敲响了警钟——技术进步不能以牺牲社会责任为代价。这种对“育人”而非仅仅“授业”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纯粹的专业规范,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业精英培养宣言,指导着高等教育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全面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灵魂,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严谨和厚重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我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偶然瞥见它的,当时正在寻找一些关于未来技术发展的宏观指导,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它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给吸引住了。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十足,沉甸甸的,仿佛汇聚了无数专家的心血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官方性质的规范性文件抱持着一丝怀疑,觉得可能充斥着太多空泛的口号和过时的术语,但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却出乎我的意料。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路线图,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极其自然,仿佛在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到电子信息科学这个宏大领域的核心地带。尤其是它在引言部分对学科发展脉络的梳理,那种清晰的逻辑性和前瞻性,让我立刻决定把它借回家仔细研读。这种初步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已经为后续的深入阅读奠定了非常积极的基调,它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本真正为行业未来培养人才而呕心沥血打磨出来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