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定价:48.00元
作者:乔丽华,领读文化 出品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08541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杨绛先生读之哀叹,感动推荐!朱正、陈漱渝、陈丹青、杨光祖等盛赞推荐之作。
★披露鲁迅婚姻与生活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
★呕心沥血,历时11载,平实、客观,钩沉朱安不为人知的69个春秋。
★寥寥数语,多少云烟往事,多少喜乐悲欢,令人体味不尽。
★生前孤独,身后寂寥。风云激荡的历史交汇处,一代知识分子背后传统女性的命运写真。
★书中多幅作者实地拍摄的照片和手绘布局图,给读者更直观的体验和更强的代入感。
★本书刊用的朱安的书信及照片,绝大部分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其中有些从未发表过。
★一部不仅需要知识、智慧,更需要勇气和担当之作。
★附“朱安家世简表”“1923-1926年鲁迅家用账”“《世界日报》等媒体对救助鲁迅遗族与藏书的报道”等珍贵史料。
内容提要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完整传记,作者乔丽华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运用报刊资料、回忆录、文物、生活等资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目录
推荐序 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文/陈漱渝
再版前言
序章:“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母亲的礼物
家世——丁家弄朱宅
婚约——1899年前后
洞房——母亲的礼物
独守——婚后的处境
惜别——举家迁居北京
落地的蜗牛
死寂——名存实亡的家
深渊——落地的蜗牛
家用账——真实的重担
书信——与上海的距离
悲伤——鲁迅去世
苦境——西三条的女主人
尾声——祥林嫂的梦
附录一 朱安家世简表
附录二 鲁迅家用账(自公历1923年8月2日至1926年2月11日)
附录三 抗战后北平《世界日报》“明珠”版有关朱安的报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乔丽华,女,上海人。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研究馆员。多年来从事鲁迅研究及现代作家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2016年)、《藏家鲁迅》(2004年)等。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总是在思考,像鲁迅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身边人,特别是他的原配夫人,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被简化为一个符号,甚至是被淹没在他那光芒万丈的成就之下。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叙事的焦点从“鲁迅的妻子”转移到“朱安这个人本身”,那它就具有了非凡的价值。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笔下那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她不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挣扎求存的方式。我尤其关注那些未被史书详细记载的日常生活片段,那些琐碎却能折射出时代侧影的细节。比如,她是如何度过那些漫长的、丈夫在外奔走的日子的?她的内心世界在面对外界的审视和丈夫情感的疏离时,是如何自我调适的?好的传记不应只是事件的罗列,更应该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尤其对于这种“被历史定格”的人物,更需要有人用今天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他们的困境与坚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带着点复古和神秘感的色调,一下子就让我好奇起来。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那些风云人物抱有十二分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光环背后,却又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女性。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这句表述太有味道了,它不仅仅是在说一个人的身份,更像是在为那个时代,那些被时代定义和束缚的女性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叹息。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地勾勒出这位女性的真实面貌的。我期待的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历史解读,而是深入到骨髓里的情感挖掘,想要看看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她是如何在巨大的阴影下保持自我,或者说,是如何被这巨大的阴影彻底塑造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命运的渺小感交织在一起,光是想象,就觉得能从中读出无数的滋味。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对人物命运的共情,是真正的好历史传记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很期待它能带给我的震撼。
评分最近读了不少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著作,深感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家庭内部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权力结构、性别关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都在小小的家庭单元里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这本书的出品方和出版社在选择这类题材上一直很有眼光,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希望作者在讲述朱安的生平时,能够巧妙地穿插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而不是孤立地谈论一个人。比如,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对她生活产生的冲击,以及她与鲁迅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是如何受到大环境影响的。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的结合,往往能产生最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映照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切片。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似乎也透露着一种严肃对待历史的态度,没有用花里胡哨的装饰来掩盖内容的单薄。我非常注重阅读的仪式感,精良的装帧本身就是对作者心血的一种尊重。从书名到出品方,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严肃地对待这段历史,认真地对待这位被时间尘封的人物。我常常想,朱安的一生,是旧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但她的个体经历又绝非可以简单概括的。我期待作者能带我们走进那个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精神世界,去理解她如何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或者,是如何在这种寻找中耗尽了自己的一生。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不被既有框架所限制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关系和这段人生,那它无疑就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我发现,市面上很多关于名人家眷的传记,往往会落入“猎奇”或者“过度美化/丑化”的陷阱,要么把人物塑造成完美典范,要么就是为了迎合现代读者口味而进行过度解读。我更欣赏那种克制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写作手法。我期待作者乔丽华能保持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去梳理史实,同时又能在关键时刻,以细腻的笔触触及人物最脆弱的内心世界。比如,面对鲁迅的疏离,她是如何消化这种情感上的缺失的?她对新思潮的态度究竟是排斥还是暗自向往?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挣扎,才是人物立体感的来源。如果作者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侧面佐证,比如从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提取信息,来还原一个多维度的朱安,那这本书的史学价值和可读性都会大大提升。我希望读完后,能对这位女性产生一种深切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简单的同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