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H.麦克莱伦、罗纳德·W.谢弗、马克·A.约德著的《数字信号处理引论(基于频谱和滤波器的分析方法原书第2版)》是模拟和数字信号的经典入门教材。第2版延续了**版清晰和直观的风格,介绍基本的数字信号处理概念,重点介绍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内容,包含许多多媒体方面声音和图像处理的新主题,*新了DSP操作的MATALB函数,还新增了20多个MATLAB动画演示,以帮助读者*好地理解线性滤波、调幅、抽样原理,提高离散时间滤波及频谱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本书适合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作为教学用书。
詹姆斯·H.麦克莱伦、罗纳德·W.谢弗、马克· A.约德著的《数字信号处理引论(基于频谱和滤波器 的分析方法原书第2版)》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佐 治亚理工学院、罗斯霍曼理工学院的教材,基本涵盖 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所有内容:从离散时间信号以 及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到FIR和IIR滤波器的设计 和分析;从z变换到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从基本的冲激信号、窗信 号和正弦信号分析,到工程领域的音频信号、调制信 号的分析。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还深刻揭示了傅里叶 变换的物理概念,结合工程实际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 频域分析,使难懂生涩的频域分析的理论概念通俗易 懂。本书适用的专业面很宽,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电 子工程等相关专业教材。
第2版*新内容如下: 扩展了有关频谱的阐述以讨论频谱特性(例如时 延和频移特性),为后续学习DTFT和DFT奠定基础。
新增了有关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理想 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内容,并详细介绍了FIR 滤波器设计的窗函数方法。
新增了有关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内容。并 阐述了DFT和离散傅里叶级数(DFS)的关系。
新增了有关频谱分析和谱图的内容。有助于理解 频率分辨率的加窗作用。
扩充了章末习题,全书241道习题中新补充83道 ,修订86道。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信号的数学表示
1.2 系统的数学表示
1.3 系统的组成框图
1.4 下一步做什么
第2章 正弦波
2.1 音叉实验
2.2 正弦和余弦函数简介
2.3 正弦信号
2.4 正弦信号的采样和波形图
2.5 复指数和相量
2.6 相量相加
2.7 音叉的物理背景
2.8 时间信号:超出公式描述
2.9 小结和链接
2.10 习题
第3章 频谱表示
3.1 正弦波之和的频谱
3.2 正弦振幅调制
3.3 频谱操作
3.4 周期信号波形
3.5 傅里叶级数
3.6 时间频率谱
3.7 调频:啁啾信号
3.8 小结和链接
3.9 习题
第4章 采样与混叠
4.1 采样
4.2 采样与重构的频谱视图
4.3 离散到连续的转换
4.4 采样定理
4.5 频闪演示
4.6 小结和链接
4.7 习题
第5章 FIR滤波器
5.1 离散时间系统
5.2 滑动平均滤波器
5.3 通用FIR滤波器
5.4 单位冲激响应和卷积
5.5 FIR滤波器的实现
5.6 线性时不变系统
5.7 卷积和LTI系统
5.8 级联LTI系统
5.9 FIR滤波示例
5.10 小结和链接
5.11 习题
第6章 FIR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剖析这一点上,确实做得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罗列概念,而是着重于通过频谱分析和滤波器设计这两个核心维度,来系统地阐释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作者在讲解滤波器设计的部分,循序进境,从基本的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滤波器,到更复杂的窗口设计法,都进行了详尽的数学推导和性能比较。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滤波器类型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具体需求做出选择的指导。书中的例子,虽然有时会显得有些抽象,但一旦你理解了背后的数学逻辑,就能体会到其严谨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采样定理的讲解,不仅给出了理论证明,还结合了频谱混叠的现象进行了可视化说明,这使得我对奈奎斯特准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关于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的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算法的细节推导,但它清晰地解释了FFT的原理和优势,以及在频谱分析中的应用。我尝试着去复现书中的一些计算示例,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引导读者思考实际工程中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我近期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教材了!一开始被“数字信号处理引论”这个名字吸引,觉得会是那种循序渐进、原理清晰的入门读物。然而,拿到手才发现,这“引论”二字简直是烟雾弹!内容深度直接拉满,上来就是各种高深的概念和复杂的数学推导,把我这个初学者直接打了个措手不及。我本来期待的是一个友好的向导,能带我一步步认识DSPs的世界,结果它更像是一本挑战极限的说明书,要求读者本身就已经具备相当的数学基础和工程直觉。那些图表和公式,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我总觉得,如果一开始能有一些更直观的例子,或者对核心概念的解释更“接地气”一些,读起来就不会这么吃力了。书里的案例分析虽然给出了,但往往是跳过了中间的很多关键步骤,直接展示了结果,这对于理解整个流程来说,帮助非常有限。感觉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信号处理有一定了解,想要深入钻研某个特定方向的读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引论”。我现在每天都在和这本书“搏斗”,希望最终能有所收获,但过程确实比预想的要艰辛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它应该是一本比较“温和”的教材,适合初学者建立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初步认知。然而,实际翻阅后,我发现它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像是在“轰炸”读者。它直接进入了核心概念,比如Z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及其在离散系统中的应用,而对这些变换的由来和基础的复变函数知识的铺垫却显得不足。我本来是想通过这本书来理解信号的采样、量化过程是如何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以及在数字域中如何进行各种变换和分析,但书中关于这些基础知识的介绍,更多地是作为已知前提,而不是从零开始讲解。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特别是当它开始讨论离散时间卷积、系统函数等概念时,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找相关的基础数学知识。我期待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能够先建立起对信号和系统的基本直观理解,再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数学工具。但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直接展示工具和方法,而没有花太多笔墨去解释“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我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感觉像是在“填补漏洞”,而不是流畅地学习新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觉像是要直接将我“扔进”信号分析的深水区,而没有给我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学习游泳技巧。它从一开始就引入了傅立叶变换及其在分析周期和非周期信号中的应用,然后迅速过渡到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原理。我原本以为“引论”二字意味着会有一个相对平缓的介绍过程,先从信号的基本概念、类型入手,再慢慢引入变换的工具。但这本书似乎认为读者已经熟悉了这些基础知识,直接就进入了信号频谱分析的核心。我对傅立叶变换的理解还比较浅显,这本书中的大量公式和推导,虽然详尽,但对我来说门槛很高,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数学上的意义。我渴望能够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来理解频谱分析如何揭示信号的内在特性,比如一个包含不同频率分量的合成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下分别是什么样子。这本书中的例子虽然也存在,但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信号,或者需要结合前面章节的知识才能完全理解。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写给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能够引导初学者入门的教材。我希望它能有更多的“热身”环节,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些强大的分析工具。
评分我被这本书中关于滤波器设计的具体实例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上,而是通过大量实际的滤波器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同场景下构建满足特定要求的滤波器。例如,书中对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各种数字滤波器的类型,如FIR(有限脉冲响应)和IIR(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窗函数法在FIR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它解释了不同窗函数(如矩形窗、汉宁窗、海明窗等)如何影响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以及如何根据所需阻带衰减和过渡带宽来选择合适的窗函数。此外,书中对IIR滤波器的设计,特别是直接型、级联型和并联型结构,也进行了清晰的讲解,并讨论了如何避免数值稳定性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不仅掌握了设计数字滤波器的具体步骤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了滤波器在实际信号处理应用中的重要性,例如音频信号的降噪、图像信号的边缘检测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通往实际工程应用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