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MATLAB的無綫光通信係統與信道建模/微機電係列/高新科技譯叢

基於MATLAB的無綫光通信係統與信道建模/微機電係列/高新科技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紮比·卡西姆盧瓦休·波普拉蘇建... 編
圖書標籤:
  • MATLAB
  • 無綫光通信
  • 信道建模
  • 微機電
  • 高新科技
  • 譯叢
  • 光縴通信
  • 無綫通信
  • 信號處理
  • 通信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土星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國防工業
ISBN:9787118109450
商品編碼:29500406173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基於MATLAB的無綫光通信係統與信道建模/微機電係列/高新科技譯叢
  • 作者:(英)紮比·卡西姆盧//瓦休·波普拉//蘇建·拉吉漢德瑞|譯者:梁猛//劉繼紅
  • 定價:136
  • 齣版社:國防工業
  • ISBN號:9787118109450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6-11-01
  • 印刷時間:2016-1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328
  • 字數:539韆字

內容提要

紮比·卡西姆盧、瓦休·波普拉、蘇建·拉吉漢 德瑞著梁猛、劉繼紅譯的《基於MATLAB的無綫光通信 係統與信道建模/微機電係列/高新科技譯叢》全麵介 紹瞭無綫光通信技術的基礎理論、器件與係統、調製 技術、信道模型與係統性能分析等內容,分析瞭無綫 光通信技術麵臨的各種挑戰、相應的解決途徑以及當 前的研究趨勢。本書以MATLAB@仿真貫穿全書,提供 瞭大量MATLAB@程序代碼以及相應的仿真實例,可以 幫助讀者理解和進一步開展仿真研究。
     作者在光通信領域有多年的研究和教學經曆,研 究成果豐碩。本書不僅可以作為相關專業本科生、研 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無綫光通信領域研究人員和技 術工程人員的重要參考資料。
    

目錄

第1章 無綫光通信係統概述
1.1 無綫接人方案
1.2 OWC發展簡史
1.3 OWC/無綫電通信的比較
1.4 鏈路結構
1.5 OWC應用領域
1.6 安全和規則
1.6.1 *大容許照射量
1.7 OWC技術麵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第2章 光源與光檢測器
2.1 光源
2.2 發光二極管
2.2.1 LED結構
2.2.2 麵發光LED和半球LED
2.2.3 邊發光LED
2.2.4 LED發光效率
2.3 激光器
2.3.1 激光工作原理
2.3.2 受激輻射
2.3.3 光反饋和激光振蕩
2.3.4 半導體激光器的基本結構
2.3.5 常用激光器的結構
2.3.6 LED和LD的性能比較
2.4 光檢測器
2.4.1 PIN光電二極管
2.4.2 APD光電二極管
2.5 光檢測技術
2.5.1 直接檢測
2.5.2 相乾檢測
2.6 光檢測噪聲
2.6.1 光起伏噪聲
2.6.2 暗電流和過剩噪聲
2.6.3 背景輻射
2.6.4 熱噪聲
2.6.5 強度噪聲
2.6.6 信噪比
2.7 光檢測的統計特性
參考文獻
第3章 信道模型
3.1 室內無綫光通信信道
3.1.1 視距傳輸模型
3.1.2 非視距傳輸模型
3.1.3 天花闆反射模型
3.1.4 Hayasaka-Ito模型
3.1.5 球麵模型
3.2 人造光源乾擾
3.2.1 白熾燈
3.2.2 傳統鎮流器驅動的熒光燈
3.2.3 熒光燈模型
3.3 室外信道
3.3.1 大氣信道損耗
3.3.2 霧和能見度
3.3.3 光束發散
3.3.4 光器件損耗
3.3.5 對準損耗
3.3.6 大氣湍流模型
3.3.7 OWC大氣影響實驗颱
參考文獻
第4章 調製技術
4.1 引言
4.2 模擬強度調製
4.3 數字基帶調製技術
4.3.1 基帶調製
4.3.2 OOK
4.3.3 高斯信道下的誤碼性能
4.4 脈衝位置調製
4.4.1 高斯信道下的誤碼性能
4.4.2 各種改進的PPM
4.5 脈衝間隔調製
4.5.1 高斯信道下的誤碼性能
4.5.2 *佳門限電平
4.6 雙頭脈衝間隔調製
4.6.1 譜特性
4.6.2 高斯信道下的誤碼性能
4.7 多電平DPIM
4.8 基帶調製技術的比較
4.8.1 功率效率
4.8.2 傳輸帶寬要求
4.8.3 傳輸容量
4.8.4 傳輸速率
4.8.5 PAPR
4.9 副載波強度調製
4.10 正交頻分復用
4.11 光偏振移位鍵控
4.11.1 二進製PoISK
4.11.2 誤碼率分析
4.11.3 MPolSK
4.11.4 差分圓偏振移位鍵控
4.11.5 錯誤概率分析
附錄4.A
4.A.1 DPIM(1GS)時隙自相關函數的推導過程
附錄4.B
4.B.1 DH-PIM的PSD
參考文獻
第5章 室內無綫光通信係統性能分析
5.1 背景光對室內OWC鏈路性能的影響
5.2 無HPF時FLI的影響
5.2.1 匹配濾波接收機
5.3 無FLI時基綫漂移的影響
5.4 使用HPF時FLI的影響
5.5 小波分析
5.5.1 連續小波變換
5.5.2 離散小波變換
5.5.3 基於DWT的降噪技術
5.5.4 DWT與HPF的比較
5.5.5 實驗研究
5.6 多徑傳播鏈路性能
5.6.1 OOK
5.6.2 PPM
5.6.3 DPIM
5.7 降低碼間乾擾影響的技術
5.7.1 濾波
5.7.2 均衡
5.8 均衡與分類問題
5.9 人工神經網絡簡介
5.9.1 神經元
5.9.2 ANN的結構
5.10 ANN的訓練
5.10.1 反嚮傳播學習
5.11 基於ANN的自適應均衡器
5.11.1 基於ANN和FIR的均衡器性能比較研究
5.11.2 分集技術
參考文獻
第6章 大氣湍流對FSO鏈路性能的影響
6.1 開關鍵控
6.1.1 OOK在泊鬆大氣信道下的性能
6.1.2 OOK在高斯大氣光信道下的性能
6.2 脈衝位置調製
6.3 副載波強度調製
6.3.1 SIM信號的産生和探測
6.3.2 SIM-FSO在對數正態大氣信道下的性能
6.3.3 SIM-FSO的誤碼率分析
6.3.4 雙伽瑪和負指數大氣信道下SIM-FSO的性能
6.3.5 負指數大氣信道下的中斷概率
6.4 大氣湍流代價
附錄6.A
附錄6.B
6.B.1 6.3.2 節、6.3.3.2 節和6.3.3.3 節的MATLAB代碼
參考文獻
第7章 基於分集技術的室外OWC鏈路
7.1 大氣湍流效應緩解技術
7.2 對數正態大氣信道下的接收分集
7.2.1 *大比閤並
7.2.2 等增益閤並
7.2.3 選擇閤並
7.2.4 接收信號相關性對誤碼性能的影響
7.2.5 對數正態大氣信道中使用接收分集的中斷概率
7.3 對數正態大氣信道下的發射分集
7.4 對數正態大氣信道下的發射一接收分集
7.5 對數正態大氣信道下空間分集SIM-FSO的結果與討論
7.6 雙伽瑪和負指數大氣信道中基於接收分集的SIM-FSO
7.6.1 空間分集BPSK-SIM係統的BER和中斷概率
7.6.2 負指數信道下DPSK-SIM的BER和中斷概率
7.7 基於副載波時間分集的陸地自由空間光鏈路
7.7.1 STDD的誤碼性能
7.8 孔徑平均
7.8.1 平麵波
7.8.2 球麵波
7.8.3 高斯光束波
附錄7.A
7.A.1 對數正態分布變量均值和方差的計算
附錄7.B
7.B.1 對數正態分布變量Imax=max{Ii}Ni=1的PDF
附錄7.C
7.C.1 負指數分布變量Imax=max{Ii}Ni=1的PDF
參考文獻
第8章 可見光通信
8.1 概述
8.2 係統描述
8.2.1 VLC係統模型
8.2.2 信噪比分析
8.2.3 信道時延擴展
8.3 係統實現
8.3.1 比特角度調製
8.3.2 脈衝調製方案
8.3.3 離散多音頻調製的PWM
8.3.4 多階PWM-PPM
8.3.5 NRZ-OOK的PWM
8.4 多輸入多輸齣VLC
8.5 傢庭接入網絡
參考文獻
縮略語


《無綫光通信係統與信道建模:基於MATLAB的實踐指南》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對數據傳輸速率和網絡容量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傳統的射頻通信雖然在過去幾十年裏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但其頻譜資源日益緊張,以及潛在的電磁乾擾問題,使得人們開始積極探索新的通信技術。在這樣的背景下,無綫光通信(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WOC)以其獨特的優勢,如極高的帶寬潛力、免許可的頻譜、強大的安全性以及低功耗等,正逐漸成為下一代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短距離的室內可見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到遠距離的自由空間光通信(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FSFOC),無綫光通信的應用場景日益廣泛,涵蓋瞭高速數據接入、物聯網(IoT)通信、車載通信、水下通信、衛星通信等諸多前沿領域。 然而,無綫光通信係統的設計和優化並非易事。其信道環境與傳統的射頻通信有著顯著的區彆,例如大氣湍流、障礙物遮擋、多徑效應以及接收端的光束指嚮和抖動等,都會對係統的性能産生嚴重影響。為瞭有效地評估和提升無綫光通信係統的可靠性和性能,準確的信道建模至關重要。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仿真已經成為通信係統設計和驗證不可或缺的工具。MATLAB作為一款強大的工程計算和仿真軟件,憑藉其豐富的工具箱和易於使用的編程環境,為無綫光通信係統的建模與仿真提供瞭理想的平颱。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實踐指南,重點關注如何利用MATLAB對無綫光通信係統及其信道進行建模。我們將從無綫光通信的基本原理齣發,係統地介紹不同類型的無綫光通信係統,並深入探討其麵臨的關鍵挑戰。隨後,我們將聚焦於信道建模,詳細講解各種影響無綫光通信性能的信道衰落和乾擾的數學模型,並展示如何在MATLAB中實現這些模型。最後,我們將通過大量的MATLAB仿真實例,演示如何構建完整的無綫光通信係統模型,並對其性能進行評估和分析,從而幫助讀者掌握設計、優化和分析無綫光通信係統的關鍵技能。 本書的目標讀者包括通信工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研究生,以及在無綫光通信領域從事研發工作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無論您是初次接觸無綫光通信,還是希望深入掌握其MATLAB建模與仿真技術,本書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知識和實用的技能。 第一章:無綫光通信係統概覽 本章將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無綫光通信的宏觀認識。我們將首先追溯通信技術的發展脈絡,引齣無綫光通信的誕生背景和其與傳統射頻通信的根本區彆。隨後,我們將對當前主流的無綫光通信技術進行分類介紹,重點闡述它們各自的優勢、劣勢以及典型的應用場景。 1.1 通信技術的發展與無綫光通信的興起 從模擬到數字,從低速到高速:通信技術演進的曆程。 射頻通信的瓶頸:頻譜擁擠、功耗、安全性等挑戰。 光通信的獨特優勢:高帶寬、免許可、安全性、低功耗、低乾擾。 無綫光通信的定義與核心思想。 1.2 無綫光通信的分類與應用 自由空間光通信 (FSOC) 定義與基本原理:利用激光或LED作為光源,在自由空間中傳輸光信號。 子類: 陸地FSOC: 點對點通信,用於城域網互聯、基站迴傳、固定無綫接入等。 水下FSOC: 利用水下可見光通信,解決水下通信難題。 衛星FSOC: 星間通信,構建高速、大容量的衛星網絡。 典型應用場景分析:高速數據傳輸、軍事通信、應急通信等。 可見光通信 (VLC) 定義與基本原理:利用LED照明設備作為信息載體,通過調製LED的開關或亮度傳輸數據。 優勢:藉助於現有的照明基礎設施,部署成本低,與照明功能協同。 應用場景:室內高速局域網、物聯網通信、智能傢居、車內通信、醫療環境等。 其他類型(簡述) 紅外通信:近距離、點對點通信,如遙控器。 激光通信:高指嚮性、高帶寬,通常用於FSOC。 1.3 無綫光通信係統組成 發射端: 光源(LED、激光器)、調製器、驅動電路、光學器件(聚焦、準直)。 接收端: 光電探測器(PIN、APD)、解調器、信號處理單元、光學器件(聚焦、濾波)。 信道: 傳播介質(空氣、水、真空)、環境影響因素。 1.4 無綫光通信麵臨的關鍵技術挑戰 信道衰落與乾擾: 大氣湍流、障礙物遮擋、雨霧雪天氣、多徑效應、接收端抖動。 光束指嚮與跟蹤: 尤其對於遠距離FSOC,精確的光束指嚮和跟蹤是挑戰。 光信號的安全性: 相對較高的方嚮性和集成度,但仍需考慮窺探問題。 係統復雜度與成本: 高性能激光器、精密光學器件可能導緻成本增加。 功耗管理: 尤其對於移動終端和VLC。 集成與互操作性: 與現有通信網絡的融閤。 第二章:無綫光通信的信道模型 信道建模是理解和預測無綫光通信係統性能的關鍵。與射頻通信的窄帶、準靜態信道模型不同,無綫光通信信道麵臨著更多復雜且動態的變化。本章將深入探討各種影響無綫光通信的信道特性,並介紹相應的數學模型。 2.1 自由空間光通信信道的衰落模型 大氣湍流效應: 大氣湍流的物理成因:溫度、壓力、濕度等不均勻性導緻空氣摺射率隨機變化。 對光束的影響:光束閃爍(強度起伏)、波前畸變、光束擴展。 閃爍指數 (Scintillation Index, SI): 定義與測量,描述光強度的起伏程度。 常用的閃爍模型: 對數正態分布模型 (Log-Normal Distribution): 適用於較弱到中等湍流。 Gamma-Gamma 分布模型 (Gamma-Gamma Distribution): 適用於強湍流,能更準確地描述復雜的光強起伏。 指數分布模型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適用於非常強的湍流。 Rytov 方差 (Rytov Variance): 描述湍流強度與光傳播距離、大氣參數的關係。 遮擋與衰落: 完全遮擋 (Total Blockage): 障礙物完全阻擋瞭光路。 部分遮擋 (Partial Blockage): 障礙物隻部分阻擋光路,導緻信號強度衰減。 瞬時遮擋: 如鳥類飛過、樹葉晃動。 建模方法: 幾何遮擋模型,考慮障礙物的大小、形狀和相對位置。 雨、霧、雪等天氣影響: 大氣衰減: 雨滴、霧滴、雪花對光的吸收和散射。 衰減係數模型: 常用指數衰減模型,與天氣類型、降水量、能見度等參數相關。 Rayleigh 衰減和 Mie 散射: 理論基礎。 接收端抖動與指嚮誤差 (Pointing, Acquisition, and Tracking, PAT) : 隨機抖動 (Random Jitter): 接收端或發射端的輕微、隨機晃動。 指嚮誤差 (Misalignment): 發射光束和接收視場中心的不一緻。 接收功率模型: 高斯光束模型,考慮光斑大小、接收器孔徑、抖動角度和距離。 接收功率下降函數。 多徑效應: 反射: 光信號在物體錶麵反射,形成多條傳播路徑。 散射: 光信號在不規則錶麵發生散射。 對接收信號的影響: 信號失真、ISI(符號間乾擾)。 建模: Impulse Response (脈衝響應) 模型,模擬多徑延遲和衰減。 2.2 可見光通信信道模型 室內環境特點: 反射與摺射: 牆壁、天花闆、地闆、傢具等對光的反射和摺射,産生多徑效應。 非視距 (Non-Line-of-Sight, NLOS) 傳播: 光綫通過反射到達接收器。 接收器方嚮性: LED 發光具有一定的散射角,接收器也有視場角限製。 室內信道模型: 脈衝響應模型 (Impulse Response Model): 描述室內信道的多徑特性,包括延遲、衰減和到達角。 Chamberlain 模型: 考慮房間的幾何形狀、反射係數以及光源和接收器的位置。 Lambertian 發光模型: 描述 LED 的輻射強度分布。 接收器接收功率模型: 考慮光束角、接收器孔徑、距離和反射。 照明對通信的影響: 環境光乾擾: 太陽光、其他燈光的乾擾。 LED 調光與頻率響應: LED 的響應速度限製瞭通信速率。 2.3 信道建模中的 MATLAB 應用 數學函數庫: 對數正態分布、Gamma-Gamma 分布、指數分布等的實現。 隨機數生成: 模擬隨機變量。 信號處理工具箱: 捲積、濾波等操作。 幾何計算: 角度、距離、坐標變換。 示例: 生成不同湍流強度下的閃爍信號,模擬雨衰。 第三章:基於MATLAB的無綫光通信係統仿真 本章將重點介紹如何利用MATLAB構建完整的無綫光通信係統仿真框架,並將前麵章節介紹的信道模型融入其中,從而對係統的性能進行評估。 3.1 係統設計基礎 信號源與編碼: 數據生成:隨機比特流、特定序列。 信源編碼(可選):如信道編碼,提高抗乾擾能力。 調製方案: 幅度鍵控 (ASK): 簡單,但易受幅度衰減影響。 移相鍵控 (PSK): Phase Shift Keying。 頻率鍵控 (FSK): Frequency Shift Keying。 正交頻分復用 (OFDM): 在 VLC 中應用廣泛,可提高頻譜利用率和抗多徑能力。 直接調製與外部調製。 光源與光學係統建模: LED/激光器的輻射模型 (Lambertian, Gaussian)。 光學元件(透鏡、反射鏡)的聚焦和準直效應。 光束擴展與傳播。 光電探測器模型: PIN 光電二極管:綫性響應,對光強敏感。 雪崩光電二極管 (APD):內部增益,靈敏度高。 量子效率、響應速度、暗電流。 解調與譯碼: 匹配濾波、最佳軟判決/硬判決。 信道譯碼。 3.2 自由空間光通信係統仿真實例 (MATLAB) 3.2.1 點對點 FSOC 係統仿真 係統框圖: 發射端 -> 信道 -> 接收端。 信道建模實現: 引入大氣湍流閃爍 (Gamma-Gamma 模型)。 考慮距離引起的路徑損耗。 模擬接收端抖動和指嚮誤差。 (可選)模擬雨霧衰減。 調製與解調: 如 OOK (On-Off Keying)。 性能指標計算: 誤碼率 (BER): Bit Error Rate。 信噪比 (SNR): Signal-to-Noise Ratio。 信道容量。 仿真步驟: 1. 生成隨機數據。 2. 進行調製。 3. 發射端建模(光源、指嚮)。 4. 信道模型(湍流、路徑損耗、抖動)。 5. 接收端建模(探測器、噪聲)。 6. 進行解調。 7. 計算 BER。 可視化: 繪製接收信號強度隨時間的變化,BER 隨 SNR 的變化麯綫。 3.2.2 考慮遮擋的 FSOC 係統仿真 在 FSOC 模型中加入隨機齣現的障礙物,模擬其對信號的影響。 分析遮擋對係統吞吐量和可靠性的影響。 3.3 可見光通信係統仿真實例 (MATLAB) 3.3.1 室內 VLC 係統仿真 係統框圖: LED 發射器 -> 室內環境(多徑)-> 接收器。 信道建模實現: 利用 Chamberlin 模型或簡化模型描述室內多徑。 考慮 LED 的 Lambertian 發光特性。 模擬接收器的視場角限製。 調製與解調: 如 OOK 或 OFDM。 性能指標計算: BER, SNR。 仿真步驟: 1. 定義房間幾何參數、光源和接收器位置。 2. 生成室內信道衝激響應。 3. 生成數據,進行調製。 4. 通過信道(捲積)。 5. 加入探測器噪聲。 6. 解調。 7. 計算 BER。 可視化: 繪製接收信號的時域波形,BER 隨信噪比的變化。 3.3.2 考慮環境光乾擾的 VLC 係統仿真 在 VLC 模型中疊加模擬的環境光噪聲。 分析環境光強度對通信性能的影響。 3.4 MATLAB 仿真工具箱與技巧 Simulink: 構建圖形化仿真模型,直觀易懂。 Communications Toolbox: 提供豐富的通信係統模塊,如調製解調器、信道模型、性能評估工具。 Signal Processing Toolbox: 用於信號濾波、分析等。 優化算法: 用於參數尋優,如最佳接收角度、功率分配。 代碼優化: 提高仿真效率,處理大規模數據。 第四章:高級主題與未來展望 本章將探討無綫光通信領域更深入的研究方嚮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並簡要提及在MATLAB仿真中的應用潛力。 4.1 MIMO-OFDM 和多用戶 VLC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利用多個發射和接收天綫/單元,提高數據速率和係統魯棒性。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在 VLC 中應對多徑效應,提高頻譜效率。 多用戶 VLC: 如何為多個用戶提供服務,資源分配問題。 MATLAB 仿真: 構建 MIMO-OFDM 發射和接收端,模擬空間復用和分集增益。 4.2 智能反射麵 (RIS) 在無綫光通信中的應用 RIS 的概念: 可編程的無源或低功耗設備,能夠重新配置入射光的相位和幅度。 在 VLC 和 FSOC 中的潛在應用: 改善信號覆蓋,增強信號強度,剋服障礙物。 MATLAB 仿真: 建模 RIS 的反射特性,優化其錶麵配置以獲得最佳通信性能。 4.3 量子通信與可見光通信的融閤 量子密鑰分發 (QKD): 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實現安全通信。 可見光量子通信: 在可見光波段實現 QKD,利用現有基礎設施。 MATLAB 仿真: 模擬量子態的産生、傳輸和探測。 4.4 AI/ML 在無綫光通信中的應用 信道估計與預測: 利用機器學習預測信道狀態,自適應調整係統參數。 智能信號檢測與均衡: 提高對復雜信道條件的魯棒性。 資源管理: 優化功率分配、帶寬分配等。 MATLAB 仿真: 集成機器學習庫,訓練模型,並在仿真中應用。 4.5 標準化與商業化進展 IEEE 802.11bb 標準: 針對 VLC 的標準。 FSOC 的行業標準。 商業化産品與應用案例。 4.6 未來研究方嚮 全息光通信。 與 6G 的融閤。 更高效的調製解調技術。 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硬件實現。 結語 本書通過理論講解和MATLAB仿真實踐相結閤的方式,為讀者提供瞭深入理解無綫光通信係統及其信道建模的途徑。我們相信,通過掌握本書所介紹的原理和仿真技術,讀者將能夠更有效地設計、分析和優化各種無綫光通信係統,為下一代高速、泛在的通信網絡的發展貢獻力量。無綫光通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巨大的技術潛力,必將引領通信領域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挑戰與迴報並存的。它絕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速讀幾遍就能掌握的入門讀物。它對讀者的數學功底和物理直覺有著很高的要求,好幾次我不得不停下來,翻閱之前的參考書來鞏固某些高等數學概念,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跨越瞭最初的門檻,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尤其是在討論復雜係統的穩定性分析時,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幾種不同的分析方法(比如頻域和時域的互補分析),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培養的不是“會用某個軟件”的能力,而是“能夠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的底層思維能力。它就像一個嚴厲的私人導師,逼著你把基礎打得異常牢固,最終纔能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評分

從整體編排來看,這本《高新科技譯叢》中的精選讀物,展現瞭極強的邏輯連貫性。它似乎沒有刻意去追求當前最熱門的“時髦技術”,而是選擇瞭那些經過時間檢驗、對整個技術體係具有基石作用的領域進行深入挖掘。它的敘事節奏非常穩定,如同精密儀器的滴答聲,從不急躁,步步為營。書中對反饋機製與補償策略的探討,尤其是針對非綫性效應的處理,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沒有簡單地使用綫性化處理來規避難題,而是正麵迎擊,用更復雜的數學工具來精確刻畫非綫性帶來的影響。這本書更像是送給有誌於成為領域專傢的讀者的“成人禮”,它要求你不僅要學會“如何計算”,更要學會“如何思考一個完整的工程係統是如何協同運作的”,讀完後,感覺自己對整個工程世界的理解層次都提升瞭一個維度。

評分

這本書的插圖和圖錶設計,雖然樸實無華,但其功能性達到瞭極緻。它們不是那種為瞭美觀而存在的裝飾品,而是信息密度極高的視覺輔助工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展示實驗數據與理論預測麯綫對比時的坦誠態度,清晰地標明瞭吻閤度不佳的區域,並給齣瞭解釋,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科學精神。它避開瞭對市場上特定商業軟件的依賴,而是聚焦於通用算法和仿真框架的構建。這使得書中的知識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普適性,即便未來軟件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核心的建模思想依然屹立不倒。對我個人而言,它提供瞭一套建立高精度數字孿生模型的底層方法論,使我對未來設備預測性維護的構想變得更加具體和可行。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更多來自它對跨學科融閤的深刻見解。它似乎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傳統機械製造的精密度和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我記得書中關於材料科學在微觀尺度上的應用描述,簡直像是在閱讀一篇頂級的期刊論文,但又比純粹的學術論文更具可操作性。那種對微小結構形變的敏感度和如何通過電子反饋迴路進行實時補償的討論,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工程設計。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萬級潔淨室中,親手調試那些肉眼幾乎看不見的元件。它沒有直接涉及我日常工作的具體項目,但它對係統動態響應和誤差源分析的深入剖析,卻極大地啓發瞭我對現有係統瓶頸的重新認識。讀完之後,我開始反思,我們目前的優化是否僅僅停留在錶層,而這本書則引導我們去挖掘那些隱藏在底層耦閤關係中的效率提升空間。

評分

終於讀完瞭這本《微機電係列》裏的另一本大作,雖然具體書名我記不太清瞭,但那種深入骨髓的理工科嚴謹感著實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它像一把精密的瑞士軍刀,把一個復雜的技術領域拆解得井井有條。內容上,它似乎專注於探討一些基礎但極其關鍵的物理原理和工程實現細節,尤其是那些涉及精密控製和信號處理的部分。作者的敘述風格極其紮實,沒有絲毫花哨的辭藻,每一個公式推導都仿佛經過瞭無數次的驗證,讓人不得不佩服其背後的深厚功底。我記得其中有一章詳細討論瞭某種新型傳感器的響應特性與噪聲抑製,從理論建模到仿真驗證,層層遞進,邏輯鏈條清晰得讓人拍案叫絕。對於我們這些想在相關領域深耕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怎麼做”,更是“為什麼是這樣”的底層邏輯支撐。它對實際工程問題的把握非常到位,提齣的解決方案往往是理論最優與工程可行的完美結閤,絕非空中樓閣般的理論空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