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比·卡西姆卢、瓦休·波普拉、苏建·拉吉汉 德瑞著梁猛、刘继红译的《基于MATLAB的无线光通信 系统与信道建模/微机电系列/高新科技译丛》全面介 绍了无线光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器件与系统、调制 技术、信道模型与系统性能分析等内容,分析了无线 光通信技术面临的各种挑战、相应的解决途径以及当 前的研究趋势。本书以MATLAB@仿真贯穿全书,提供 了大量MATLAB@程序代码以及相应的仿真实例,可以 帮助读者理解和进一步开展仿真研究。
作者在光通信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历,研 究成果丰硕。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 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无线光通信领域研究人员和技 术工程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1章 无线光通信系统概述
1.1 无线接人方案
1.2 OWC发展简史
1.3 OWC/无线电通信的比较
1.4 链路结构
1.5 OWC应用领域
1.6 安全和规则
1.6.1 *大容许照射量
1.7 OWC技术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源与光检测器
2.1 光源
2.2 发光二极管
2.2.1 LED结构
2.2.2 面发光LED和半球LED
2.2.3 边发光LED
2.2.4 LED发光效率
2.3 激光器
2.3.1 激光工作原理
2.3.2 受激辐射
2.3.3 光反馈和激光振荡
2.3.4 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2.3.5 常用激光器的结构
2.3.6 LED和LD的性能比较
2.4 光检测器
2.4.1 PIN光电二极管
2.4.2 APD光电二极管
2.5 光检测技术
2.5.1 直接检测
2.5.2 相干检测
2.6 光检测噪声
2.6.1 光起伏噪声
2.6.2 暗电流和过剩噪声
2.6.3 背景辐射
2.6.4 热噪声
2.6.5 强度噪声
2.6.6 信噪比
2.7 光检测的统计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信道模型
3.1 室内无线光通信信道
3.1.1 视距传输模型
3.1.2 非视距传输模型
3.1.3 天花板反射模型
3.1.4 Hayasaka-Ito模型
3.1.5 球面模型
3.2 人造光源干扰
3.2.1 白炽灯
3.2.2 传统镇流器驱动的荧光灯
3.2.3 荧光灯模型
3.3 室外信道
3.3.1 大气信道损耗
3.3.2 雾和能见度
3.3.3 光束发散
3.3.4 光器件损耗
3.3.5 对准损耗
3.3.6 大气湍流模型
3.3.7 OWC大气影响实验台
参考文献
第4章 调制技术
4.1 引言
4.2 模拟强度调制
4.3 数字基带调制技术
4.3.1 基带调制
4.3.2 OOK
4.3.3 高斯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4.4 脉冲位置调制
4.4.1 高斯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4.4.2 各种改进的PPM
4.5 脉冲间隔调制
4.5.1 高斯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4.5.2 *佳门限电平
4.6 双头脉冲间隔调制
4.6.1 谱特性
4.6.2 高斯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4.7 多电平DPIM
4.8 基带调制技术的比较
4.8.1 功率效率
4.8.2 传输带宽要求
4.8.3 传输容量
4.8.4 传输速率
4.8.5 PAPR
4.9 副载波强度调制
4.10 正交频分复用
4.11 光偏振移位键控
4.11.1 二进制PoISK
4.11.2 误码率分析
4.11.3 MPolSK
4.11.4 差分圆偏振移位键控
4.11.5 错误概率分析
附录4.A
4.A.1 DPIM(1GS)时隙自相关函数的推导过程
附录4.B
4.B.1 DH-PIM的PSD
参考文献
第5章 室内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5.1 背景光对室内OWC链路性能的影响
5.2 无HPF时FLI的影响
5.2.1 匹配滤波接收机
5.3 无FLI时基线漂移的影响
5.4 使用HPF时FLI的影响
5.5 小波分析
5.5.1 连续小波变换
5.5.2 离散小波变换
5.5.3 基于DWT的降噪技术
5.5.4 DWT与HPF的比较
5.5.5 实验研究
5.6 多径传播链路性能
5.6.1 OOK
5.6.2 PPM
5.6.3 DPIM
5.7 降低码间干扰影响的技术
5.7.1 滤波
5.7.2 均衡
5.8 均衡与分类问题
5.9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5.9.1 神经元
5.9.2 ANN的结构
5.10 ANN的训练
5.10.1 反向传播学习
5.11 基于ANN的自适应均衡器
5.11.1 基于ANN和FIR的均衡器性能比较研究
5.11.2 分集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大气湍流对FSO链路性能的影响
6.1 开关键控
6.1.1 OOK在泊松大气信道下的性能
6.1.2 OOK在高斯大气光信道下的性能
6.2 脉冲位置调制
6.3 副载波强度调制
6.3.1 SIM信号的产生和探测
6.3.2 SIM-FSO在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的性能
6.3.3 SIM-FSO的误码率分析
6.3.4 双伽玛和负指数大气信道下SIM-FSO的性能
6.3.5 负指数大气信道下的中断概率
6.4 大气湍流代价
附录6.A
附录6.B
6.B.1 6.3.2 节、6.3.3.2 节和6.3.3.3 节的MATLAB代码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分集技术的室外OWC链路
7.1 大气湍流效应缓解技术
7.2 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的接收分集
7.2.1 *大比合并
7.2.2 等增益合并
7.2.3 选择合并
7.2.4 接收信号相关性对误码性能的影响
7.2.5 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中使用接收分集的中断概率
7.3 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的发射分集
7.4 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的发射一接收分集
7.5 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空间分集SIM-FSO的结果与讨论
7.6 双伽玛和负指数大气信道中基于接收分集的SIM-FSO
7.6.1 空间分集BPSK-SIM系统的BER和中断概率
7.6.2 负指数信道下DPSK-SIM的BER和中断概率
7.7 基于副载波时间分集的陆地自由空间光链路
7.7.1 STDD的误码性能
7.8 孔径平均
7.8.1 平面波
7.8.2 球面波
7.8.3 高斯光束波
附录7.A
7.A.1 对数正态分布变量均值和方差的计算
附录7.B
7.B.1 对数正态分布变量Imax=max{Ii}Ni=1的PDF
附录7.C
7.C.1 负指数分布变量Imax=max{Ii}Ni=1的PDF
参考文献
第8章 可见光通信
8.1 概述
8.2 系统描述
8.2.1 VLC系统模型
8.2.2 信噪比分析
8.2.3 信道时延扩展
8.3 系统实现
8.3.1 比特角度调制
8.3.2 脉冲调制方案
8.3.3 离散多音频调制的PWM
8.3.4 多阶PWM-PPM
8.3.5 NRZ-OOK的PWM
8.4 多输入多输出VLC
8.5 家庭接入网络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虽然朴实无华,但其功能性达到了极致。它们不是那种为了美观而存在的装饰品,而是信息密度极高的视觉辅助工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展示实验数据与理论预测曲线对比时的坦诚态度,清晰地标明了吻合度不佳的区域,并给出了解释,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它避开了对市场上特定商业软件的依赖,而是聚焦于通用算法和仿真框架的构建。这使得书中的知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普适性,即便未来软件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核心的建模思想依然屹立不倒。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套建立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的底层方法论,使我对未来设备预测性维护的构想变得更加具体和可行。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微机电系列》里的另一本大作,虽然具体书名我记不太清了,但那种深入骨髓的理工科严谨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像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把一个复杂的技术领域拆解得井井有条。内容上,它似乎专注于探讨一些基础但极其关键的物理原理和工程实现细节,尤其是那些涉及精密控制和信号处理的部分。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扎实,没有丝毫花哨的辞藻,每一个公式推导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验证,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背后的深厚功底。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讨论了某种新型传感器的响应特性与噪声抑制,从理论建模到仿真验证,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对于我们这些想在相关领域深耕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是这样”的底层逻辑支撑。它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把握非常到位,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理论最优与工程可行的完美结合,绝非空中楼阁般的理论空谈。
评分从整体编排来看,这本《高新科技译丛》中的精选读物,展现了极强的逻辑连贯性。它似乎没有刻意去追求当前最热门的“时髦技术”,而是选择了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对整个技术体系具有基石作用的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它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定,如同精密仪器的滴答声,从不急躁,步步为营。书中对反馈机制与补偿策略的探讨,尤其是针对非线性效应的处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没有简单地使用线性化处理来规避难题,而是正面迎击,用更复杂的数学工具来精确刻画非线性带来的影响。这本书更像是送给有志于成为领域专家的读者的“成人礼”,它要求你不仅要学会“如何计算”,更要学会“如何思考一个完整的工程系统是如何协同运作的”,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整个工程世界的理解层次都提升了一个维度。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与回报并存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速读几遍就能掌握的入门读物。它对读者的数学功底和物理直觉有着很高的要求,好几次我不得不停下来,翻阅之前的参考书来巩固某些高等数学概念,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门槛,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讨论复杂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比如频域和时域的互补分析),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培养的不是“会用某个软件”的能力,而是“能够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底层思维能力。它就像一个严厉的私人导师,逼着你把基础打得异常牢固,最终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更多来自它对跨学科融合的深刻见解。它似乎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传统机械制造的精密度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我记得书中关于材料科学在微观尺度上的应用描述,简直像是在阅读一篇顶级的期刊论文,但又比纯粹的学术论文更具可操作性。那种对微小结构形变的敏感度和如何通过电子反馈回路进行实时补偿的讨论,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工程设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万级洁净室中,亲手调试那些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元件。它没有直接涉及我日常工作的具体项目,但它对系统动态响应和误差源分析的深入剖析,却极大地启发了我对现有系统瓶颈的重新认识。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我们目前的优化是否仅仅停留在表层,而这本书则引导我们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底层耦合关系中的效率提升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